倦勤齋修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倦勤齋是仿建福宮花園中的敬勝齋而建。倦勤齋座北朝南,面闊9間,卷棚硬山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前出廊,檐下繪蘇式彩畫。東5間與符望閣相對,東西各接游廊,分別與符望閣東西廊相接,房廊相對,構成一個封閉的院落,自然形成東5間、西4間的格局。
倦勤齋位于寧壽宮花園最北端,符望閣后,北倚宮墻。東5間,明間開門,余為步步錦支摘窗。明間檐下懸“倦勤齋”匾額。內頂棚糊以團花紋天花。從東次間東前檐柱至西次間西前檐柱建成凹字形仙樓,以紗櫥隔為小室數間,設寶座床多處。仙樓為卍字錦底竹絲掛檐,玉璧鑲嵌,百鹿圖裙板,夾紗雙面繡隔心。裝修精湛,為乾隆時期內檐裝修之精品。中有通道與西4間連通。
倦勤齋西4間,頂棚飾以竹架藤蘿的海墁天花,周圍竹籬環繞,樓閣間白鶴起舞,喜鵲嬉戲,姚黃魏紫,爭芳斗艷,使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美景中,實為裝飾室內的通景畫。此畫出自乾隆年間宮廷畫師郎世寧、王幼學之筆,裱糊于室內墻壁,一掃丹柱椒壁之莊嚴單調。南立一楠木雕彩繪竹紋圓光罩,與北墻裱糊的彩繪竹籬圓光罩遙相對應。西側一方形小亭,座西面東。亭為木質仿竹紋,亦稱竹亭。四角攢尖式頂,上置涂金木寶頂。亭南與亭后有木質仿竹夾層籬笆。后檐兩側設門,供上下場用,此為倦勤齋小戲臺,為太上皇在室內觀戲而建。亭前亦設一仙樓,面西,正中上下均設寶座床,為觀戲時所用。乾隆時,南府太監常在此演唱岔曲。
齋前由東西兩段游廊隔成一個方整幽雅的庭院,院中古柏聳立,有十字方磚甬路,可以行進。西4間前一弧形院墻,中開八方門,通往竹香館。
現倦勤齋古建筑完好,東5間辟為游覽之地。
倦勤齋外景
倦勤齋內景
倦勤齋室內小戲臺和海墁天花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