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化寺是明代建造的廡殿頂古建筑,是明代皇帝敕建的一座寺廟,現存只保留天王殿、大雄寶殿。距今有500年的歷史。
清化寺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落成于正統九年(1444年)。正德七年(1512年)毀于大火,翌年重建,正德十年(1515年)訖工。大雄寶殿的4條垂脊弧度平緩,曲線優美,屋頂推山適當,具有明初四面坡廡殿頂的特征。
大雄寶殿是北京外城祭壇之外十分罕見的廡殿頂古建筑。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合九小間,單檐廡殿頂,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從梁架結構到斗拱細部做法都保存著明代前期建筑的顯著特征。
1,屋頂:大雄寶殿為單檐廡殿頂,這種屋頂形式在明代敕建的廟宇當中十分流行。而其廡殿4條垂脊的弧度平緩,曲線優美,屋頂推山適當,這些都表現了明代廡殿頂的特征。
2,梁架:大雄寶殿梁架采用了廡殿頂建筑中的趴梁式,其頂部的雷公柱懸挑,這一點同會同四譯館如出一轍。最重要的是,大殿的梁架中未使用抹角梁,這一點甚至體現了宋元時期的做法特征,不同于一般的明代官式做法,甚為珍貴!
3,斗拱:清化寺大殿施五踩單翹單昂斗拱,一律用單材拱。整個大殿面闊和進身兩個方向上,不同開間的斗拱其橫拱的長度均不一樣。從北立面看,明間寬于次間,因而其明間施斗拱平身科5攢,而次間施4攢。但是由于明間斗拱較次間更密,所以為了保持視覺上的平衡,大殿明間的斗拱橫拱拱長就被調整縮短,較之次間拱長為小。而處于明、次間之間的斗拱柱頭科,則也為了保持視覺上的平衡,其左、右兩側分別處于明、次兩個開間當中的橫拱拱長均被調整,明間一側的隨明間斗拱平身科拱長,次間一側的隨諸次間拱長,導致柱頭科斗拱左右拱長不相等……這是明代早期官式建筑的一大特征,體現了官式做法與地方做法的傳承關系。清化寺大殿的斗拱非常非常重要。它的諸多做法體現了明中期以前的許多特征,這在北京城內還是非常少見的!它對研究明代官式建筑做法之“源”和“流”及其之前、之后的演變具有重大價值。
清化寺位于北京新東城區(原崇文區磁器口附近)崇文門外大街與兩廣路交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