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壁畫制作主要是在寺廟墻壁上比較多見,其次是古代墓室里的壁畫。今天樣子收藏網介紹一下古建筑墻壁上壁畫制作步驟。
古建筑上制作壁畫的墻必須為土制,墻下腳砌磚,磚上鋪一層高粱稈等干燥植物,在這一層以上全都用土坯傾斜著一層層壘起來,壘好后在墻上再釘好竹簽子,拴上“麻筋”。在這之后要用“麥余兒”(成熟小麥粒的外包衣)等物混合而成的泥土抹平墻體。粗泥干了以后上第二道泥,這道泥由沙子和紙漿等混合而成,等這道泥干了后,再上第三道泥。最后一道是粘泥,里面要加膠、沙子、麻筋或紙漿。這讓墻體更堅固、有韌性,墻面和墻體結合成一個牢固的整體。如果需要,壁畫甚至可以整體搬遷,而不會輕易斷裂。
墻體制作好后,要刷上一道“膠礬水”,將墻壁都封閉起來,然后由師傅先在墻上勾好基本的圖像粉本,由徒弟再分別填色,畫圖時再根據需要多次刷“膠礬水”。法海寺的圖像粉本來源于前朝,但其繪制技巧多是明代晚期成熟的技法。像“瀝粉貼金”這種用金的技巧,實際上將金粉加膠、油后,再用獨特工具貼到墻壁上而成。壁畫用色則都是從各種礦物質中提取的顏料,由于壁畫上色一般都比較厚,色層較深,這些色彩永遠也不褪。經過這些復雜的工藝程序之后,壁畫不怕水、牢固,至少保存一千年沒有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