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皇上、皇后、嬪妃、皇子、公主居住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作為將來繼承大統的皇子皇孫們居住生活在紫禁城的哪個地方?“阿哥”,乃滿語皇子之義。阿哥所,即皇子的住所。他們既不住在前朝,也不住在后宮或東西六宮,而是住在外朝東路的阿哥所。
明代皇子居于擷芳殿
明代皇子們居住在位于東華門和文華門之間的擷芳殿。往北約80米,有從文淵閣蜿蜒流出的內金水河,河上跨白石橋3座,過橋往北有隨墻琉璃門3座,明代稱前星門,俗稱三座門兒。過三座門兒約50米,有巨大的琉璃影壁一座。繞過大影壁,有一座三開間的王府式大門,門楣上沒有匾額,進門有三組四合院?偡Q為擷芳殿。在《紫禁城全圖》上稱此地為南三所,也就是清代阿哥們居住生活的地方。
這里,在明代為太子所居!睹魇贰の逍兄尽份d:“嘉靖十年正月辛亥(1531年2月12日),大內東偏火!薄兜涔始o聞》稱:這次火災“延燒東西十四連房俱燼”。這里所記載的“大內東偏”、“十四連房”,就是指當時紫禁城外朝東路供皇子們居住的地方。所謂“連房”就是接棟連楹的并排筑成的居住性建筑,其建筑規格等級稍遜于內廷前朝后宮、東西六宮的建筑。由于是木質結構的,易于燃燒,防火分隔也較差。失火后,很快就被“火燒連營”。 失火重建后改稱端本宮
火災之后,嘉靖皇帝親自到火場考察,并對大學士張聰說:這種接棟連楹的木結構建筑格局不好,還是南京的以磚石為主體的建筑格局好。以后改建時,一定要仿照南京宮殿之制建設,以有利于防火安全:“宮中建筑接棟連楹,弊端頗多,當修防火墻,開辟防火通道才是”。遵照皇帝的諭旨,工匠們在火場廢墟上建成宮殿式建筑,防火功能有所改善。初稱擷芳殿,是慈慶宮范圍之一部分,明末改稱端本宮。
《日下舊聞考》卷三十五記載:“端本宮在東華門內,即端敬殿之東,前廷甚曠,長數十丈,左為東華門,右為文華門……天啟末,懿安張皇后移居于此,名慈慶宮。其外為徽音門,壬午八月,懿安移居仁壽殿,因改為端本宮,以侍東宮大婚。宮門前三石橋,蓋大內西海子之水蜿蜒從此出焉;侍釉哟髢如姶鈱m,在坤寧宮之左,既漸長,當移居,上以慈慶宮為皇考舊居,其后勖勤宮即上舊居也……端敬殿與端本宮今改為三所,為皇子所居!
清代阿哥們改居“南三所”
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內務府奏銷檔記載:“三所房間系乾隆十一年三月內興工,次年工竣。迄今二十年,未加維修,殿宇頭停、配殿天溝、俱有滲漏,板墻槽朽,天花坍損,油飾爆裂。又因阿哥等于二十六年移出之后,其外圍茶房、值房等項房屋,俱改為各處值房。今遵旨修理,給阿哥等居住。所有應用爐灶、炕鋪、裝修、隔斷等,應照舊式修理應用,是以共估需工料銀3900余兩!睆倪@項檔案記載可以證明:阿哥所是在明擷芳殿舊址上建起來的,建設年代應為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筑用途:供阿哥居住。乾隆三十一年維修時,花費白銀3900兩,均依舊式。今日阿哥所的建筑格局,依然保持著乾隆時代的風貌。
由于阿哥所是由三個三進四合院組成的,故名。三所共走宮門一座,門三間,綠琉璃瓦歇山頂式,門內自東向西依次排列三個所,各有一個隨墻琉璃門。每所三進院,三所各有前院正殿三座,各三間,中院正殿三座,各三間,后院正殿三座,各五間,共有東西配殿十八座,各三間,順山房六座,各兩間,每所中院正殿前井亭一座以及值房、膳房、凈房等殿宇間數總計二百余間。
嘉慶道光咸豐都曾居于“阿哥所”
紫禁城內殿宇頂大多覆蓋黃琉璃瓦,唯此處用綠琉璃瓦,規格稍遜,以示皇子所居之處。乾隆十九年添蓋后罩房三座,灰瓦頂,嘉慶皇帝于乾隆四十年至六十年(1775年至1795年)曾居于此,道光帝和咸豐帝也曾在此居住過。宣統時,曾為攝政王載灃隨時起居之所,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因為歷史的原因,阿哥所的建筑都是木質結構的,防火性能不佳,但是,每棟殿宇的左右都采用防火山墻,后山墻均采用封火檐。前殿、中殿和后殿之間,各保持25米的安全距離,東西配殿之間各保持30米的安全距離。每個院落各有水井一眼,銅質大型消防水缸6口。紫禁城內共有水井37眼,大型消防水缸309口,這里就有水井3眼,水缸18口,可見當時對阿哥所防火的重視。因為,貯備水是當時最扎實的防火措施。
在三組三進四合院中,主殿的屋頂上都設置有龍形吻獸——傳說中的鎮火之物,后墻之外有九龍壁,面對皇極門,九龍壁東西側各有一座琉璃門,是阿哥所的后門,平時閉而不開,是萬一遇到非常情況時的安全出口。
故宮消防中隊所在地原為上駟院御馬監,是為皇帝和皇子養馬的馬廄。對過的一片房子原為御藥房,藥王殿是御醫值班的地方,皇上皇子身體欠安時到此抓藥。阿哥所的門禁很嚴,除了阿哥的老師、御醫、侍衛外,常人不許擅入。二門外的一排房子是侍衛值房,晝夜有人值班巡邏。小心用火,作為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