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人视屏在线观看,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在线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激情一区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建筑 > 古建筑動態 > 南京市名勝古跡有哪些

          南京市名勝古跡有哪些

          來源:  瀏覽 2067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然南京的名勝古跡也不會少,除了夫子廟、中山陵您還知道哪些南京市的名勝古跡呢?
          夫子廟
              在南京市中華門內、秦淮河北岸貢院街。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在此建文宣王廟。南宋初毀于兵火,紹興年間(1131-1162)重建,為建康府學,同時建科舉考場—貢院。府學內有明德堂,堂額原為南宋末年文天祥所書,清時由曾國藩改為篆書。元為集慶路學。明初是國子監,后改應天府學。清時為江寧、上元二縣的縣學,F存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夫子廟利用秦淮河水為泮池,筑堤環抱,南岸有照壁。六朝時期以迄明清,夫子廟一帶均是繁華的地方。
          大鐘亭
              在南京市鼓樓廣場東北。原為明代鐘樓,清康熙初年倒塌。初有三鐘,懸鐘一口,大鐘兩口,一立一臥。懸鐘和立鐘在咸豐年間(1851-1861)被毀;臥鐘光緒年間(1875-1908)建亭懸掛,故名大鐘亭。鐘亭重檐六角攢尖式,高14.5米,有鐵柱6根。鐘銅質紫色,高(連鐘鈕)4.27米,口徑2.29米,底邊厚0.17米,重約23噸。鐫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鑄”的銘文。為國內罕見大鐘。據傳可“聲聞十里”。

          鼓樓
              在南京市中心、北京西路東端鼓樓崗。相當于明代南京城的中心。洪武十五年(1382年)興建。樓閣內,居中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兩江總督王新命等人所立圣祖玄燁戒碑。碑通高5.33米、寬1.43米、厚0.38米。浮雕云龍寶珠,正中篆書“圣諭”二字。碑文記載康熙二十二年南巡的盛況和告誡地方官的訓諭。龜趺長2.9米、高1.25米。

          玄武湖
              在南京市東北玄武門外。湖周長約15公里,總面積4.44平方公里。宋文帝劉義隆時,因見湖中出現黑龍(鱷魚一類動物),改名玄武湖。宋孝武帝劉駿時,兩次在玄武湖檢閱水軍,號昆明湖。明初在玄武湖中洲(今梁洲)建黃冊庫,貯藏全國戶籍賦稅檔案。1911年,玄武湖辟為公園。

          雞鳴寺
              在南京城北雞鳴山東麓。是南京著名古寺之一。本是三國吳后苑,晉為廷尉署。梁大通元年(527年)在此建同泰寺,侯景叛兵圍臺城時,寺毀于兵火。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同泰寺舊址建雞鳴寺。相傳此地是古戰場,元時是刑場。樓下山麓,有胭脂井,相傳為陳后主與張麗華、孔貴嬪避隋兵之所,傳說以帛拭井欄石,石脈有胭脂痕,故稱胭脂井,又叫辱井。

          臺城
              在雞鳴山南乾河沿北。本是三國吳后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為東晉、南朝臺。ㄖ醒胝┖蛯m殿所在地,故名。侯景之亂梁武帝餓死于此。五代時因修金陵城,臺城遺址遂廢。今習稱雞鳴寺北與明城墻相接的一段為臺城遺址。
          瞻園
              在南京城內夫子廟西瞻園路。原為明朱元璋稱帝前的吳王府,明初為中山王徐達府邸花園。清乾隆帝曾到此,題字“瞻望玉堂”,故名瞻園。后賜為藩臺衙門的花園。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曾為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的王府和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的衙署。辛亥革命后,一度改為江蘇省長公署。建國后多次維修,恢復園林建筑。

          中華門
              在南京市南聚寶山北,南臨長干橋,北倚鎮淮橋。秦淮河東西橫貫。原為南唐都城的正南門,明洪武初年隨明都的擴大重建。1931年改今名。南北長約128米,東西寬90米,總面積1.17萬平方米。此門形式多樣,結構復雜,規模宏大,為國內所少見。

          雨花臺
              在南京市中華門外。是一個高約100米、長約3000多米的山崗。崗上盛產五彩鵝石(瑪瑙石)。傳說梁武帝時,云光法師在此講經,感動天神,落花如雨,因稱雨花臺。南宋抗金英雄楊邦義,金兵誘降,他罵賊不屈,在山下被剖心殉難。太平天國革命軍和清軍在此多次血戰。辛亥革命起義軍也在此戰斗過。1950年興建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在主峰上建立了高達6.8米的奠基碑,碑正面有毛澤東書“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

          大報恩寺碑
              在南京市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北山門。寺為明成祖以紀念明太祖和馬皇后為名興建,實為紀念他的生母。其生母為高麗(朝鮮)人,生朱棣時末足月,被馬皇后折磨而死。全部工程明永樂十年(1412年)六月動工,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竣工。有殿宇樓閣20多座,大雄寶殿如同宮殿,輝煌壯麗。殿后建有大報恩寺塔,九層八面。寺塔毀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僅存一碑二龜趺。右碑為宣德三年(1428年)所立,現存,通高8.55米,碑身高4.45米、寬1.91米、厚0.62米;碑額高2米、寬2.1米、厚0.82米,篆書“敕建大報國寺志”。

          宏覺寺塔
              在南京市中華門外牛首山東峰南坡。宏覺寺初名佛窟寺,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司空徐度創建。南唐后主改名宏覺寺。日軍侵華期間,宏覺寺殿毀塔存。塔七級八面,高約25米。為磚木結構。是南京附近現存最大的一座古塔。1956年7月14日發現地宮。地宮位于塔底中央。

          牛首山破金故壘
              在南京市中華門外牛首山后。牛首山高242米,雙峰角立,形如牛首,古稱牛頭山,又叫天闕山,形勢十分險要。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侵占建康(今南京),岳飛在此抗擊金兵時筑。石壘均用當地山石壘成(現存長度共約2000米,底寬約1.2米,頂寬約0.8米,最高處約1.5米)。金兵統帥完顏宗弼(即兀術)準備從靜安鎮(今下關附近)渡江逃竄,岳飛在清水亭阻截,大破金兵,收復建康。

          清涼山
              在南京市西。古名石頭山,因曾在山上筑城,故又稱石城山。海拔63.7米。南唐時,在山中興建避暑宮,后改清涼寺,辟為清涼道場,自此出名,稱為金陵勝景之一。

          清涼寺
              在清涼山上。五代十國楊吳時為興教寺;南唐建清涼道場,相傳為李氏避暑宮,李后主(李煜)常留宿宮中;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移幕府山清涼廣惠寺于此,南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在山上建翠微亭;明初改今名。原寺建筑已廢,F僅存清末建的佛殿和南唐保大三年(945年)義井一口,傳說老僧終生飲此井水,須發至老不白。附近有掃葉樓、烏龍潭、駐馬坡等古跡。

          掃葉樓
              在清涼山西南麓。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和詩人龔賢居住遺址。龔賢(1618-1689)為“金陵八家”之一,擅長山水畫。江蘇昆山人,寓居南京。清軍攻占南京后,他悲憤出走,飄泊在海安、揚州等地10年左右,后回南京,定居清涼山。在屋旁栽花種竹,稱半畝園。曾畫一和尚,手持掃帚,作掃落葉狀,其居處掃葉樓,因此而得名。迎面壁間嵌有現代書法家林散之書的“龔賢故居”石刻。

          石頭城
              在清涼山后。南北全長約3000米。城基遺跡為赭紅色,內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處為17米,系自然山巖鑿成。此城原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翌年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頭。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加磚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頭城為應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

          朝天宮
              在南京市水西門內、莫愁湖側。相傳吳王夫差曾在此筑冶城,有較大規模的冶鐵作坊,地勢又高,故名冶山。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年)建冶城寺。明洪武時重修,建為朝天宮。內有習儀亭,為文武官員學習朝賀天子禮儀的地方,F存建筑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還有供奉孔子的大成殿,兩旁各有廊廡數百間。

          莫愁湖
              在南京市水西門外?偯娣e0.41平方公里(其中水面0.33平方公里)。相傳南齊時,有洛陽少女莫愁遠嫁江東盧家,住在湖濱,因此叫莫愁湖。其實,六朝時這里還是長江的一部分,北宋樂史著《太平寰宇記》中才有莫愁湖之名。明初筑樓湖上,稱勝棋樓。

          勝棋樓
              在莫悉湖公園內。樓二層五開間,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重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有清代狀元梅啟照書的“勝棋樓”匾額。樓上正中壁上掛有明中山王徐達畫像,正門與中堂之間有一張棋桌,四周放著方凳。相傳明太祖朱元璋與徐達曾在此下棋,朱元璋輸了,便把莫愁湖送給徐達,因稱勝棋樓。

          白鷺洲
              有兩處:(1)古白鷺洲,其址約在今莫愁湖西岸至上新河一帶。因洲上常聚許多白鷺故名。唐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句,即指此。(2)今白鷺洲在中華門內東側,秦淮河、利涉橋南。原是明中山王徐達的東花園。惜毀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后在東園故址建白鷺洲公園。

          明故宮遺址
              在南京市中山門內,至逸仙橋中山東路兩側,光華門內御道街和新開辟的明宮路、北安門一帶。明初填筑前湖(即燕雀湖)興建。當時城分內外二重,外重名“皇城”,內重名“宮城”,護城河環繞四周。宮城內外大致與北京明故宮布局相仿,均已在清咸豐時(1851-1861)毀于戰火。

          中山門
              在南京市中山東路的東端。前身為明初宮城東面的朝陽門,原是一座甕城,不便通車。1927年在興建中山陵園大道時,將門拆除,把門基挖低,又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磚門。在中門洞上嵌“中山門”的題字石額,可通汽車,為通向中山陵的大門。但中山門兩側仍保留著明代的城墻,城外還有一段城河。

          鐘山
              在南京市中山門外。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主峰海拔448米。山勢險峻,蜿蜒如龍。三國時諸葛亮謂孫權曰“鐘山龍蟠”,即指此山。因山上有紫色頁巖層,陽光照映,遠望呈現紫金色,東晉時又叫紫金山。山前正中是中山陵,西邊是梅花山、明孝陵、謬仲愷和何香凝墓,東邊是靈谷公園、鄧演達墓、譚延闿墓;山北有明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墓;鐘山第三峰上有紫金山天文臺及天保城。鐘山在六朝時代,寺廟很多,梁朝以前有佛寺70余所,現只有山左的靈谷寺。

          鐘山陸游題名石刻
              在南京市鐘山南麓、紫霞洞定林寺遺址附近的懸巖上。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在此讀書。南宋詩人陸游在乾道元年(1165年)七月和六年七月兩次來此。這處摩崖,是宋乾道元年至六年所刻。全文是:“乾道乙酉七月四日,笠澤陸務觀冒大雨獨游定林”。高2尺,長2尺6寸,楷書5行,每行4字,字徑4寸。是陸游的親筆題字。

          半山寺
              在南京市中山門北白塘。是北宋王安石故居。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王安石奏請舍所居宅第為寺宇,宋神宗趙頊賜名“報寧寺”。宋時這里當城東7里,距離鐘山也是7里,正好是半途,因稱半山寺。王安石因新法被廢而悲忿死去,葬半山寺后,前有半山園。明代因半山寺靠近宮城的北安門,劃為禁地,寺廢。清道光年間(1821-1850)再建,咸豐三年(1853年)毀于兵火。后兩江總督端方重修,并建一亭,曰半山亭,F存數間瓦屋及半山亭。半山寺東里許有射公墩,是謝玄及其子孫居住之地。

          中山陵
              在南京市東郊鐘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坡。孫中山的陵墓。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遺愿,自1926年1月動工興建中山陵,1929年春建成主體工程,同年6月1日,國民政府將孫中山遺體從北京碧云寺遷葬于此。陵墓由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墓室海拔158米,從墓道入口至墓室距離700多米,共有石階392級。祭堂四壁刻有他的遺著《建國大綱》,祭堂后面是墓室,球狀結構。孫中山遺體至今安詳地靜臥在墓穴下面。陵園總面積4.5萬多畝,其中林木面積3.2萬畝,蒼松翠柏。中山陵園全部建筑工程至1933年基本完成。中山陵前臨開闊平原,背靠巍峨山峰,布局嚴整,氣象雄偉。

          中山植物園
              在鐘山南麓、中山陵附近。占地186萬平方米。分9個種植區,收集國內外植物2000多種。其中以溫室最為精采。建于1903年,為我國最早的植物園。

          靈谷寺
              在南京市中山門外中山陵東。原在鐘山南麓獨龍阜。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蕭衍葬寶志和尚于獨龍阜,建開善精舍,并造志公塔,唐代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名蔣山寺。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為在獨龍阜建明孝陵,將寺及塔遷此,并改名靈谷寺。松木參天,一徑通幽。清咸豐年間(1851-1861),靈谷寺遭到嚴重破壞。因無梁殿是磚砌未毀,F寺僅是原靈谷寺龍王殿的一部分,同治年間(1862-1874)重修。在大殿東墻下,立明初石碑2塊,一為宋濂撰,劉基書;一為蹇義書。

          無粱殿
              在靈谷寺內。是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古建筑。又稱無量殿。建于明洪武年間(1369-1398),雖幾經重修,主要結構始終未變。殿平面為長方形,長50余米,寬30余米。殿內結構用磚券代替木梁,故稱“無梁殿”。正面五開間,每排5券。中央一間券洞最大,橫跨11余米,高14米。太平天國時,清軍江南大營設此。1928年,國民政府在殿后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和紀念塔,殿前建大門和石坊,利用無量殿為享殿。

          靈谷塔
              在靈谷寺后。1929年,中山陵的主要工程完工以后,在靈谷寺后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現叫靈谷塔。塔九層八面,高66米,全部以鋼筋水泥建筑,頂覆以綠色琉璃筒瓦。

          明孝陵
              在南京市東郊鐘山南坡獨龍阜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營建,次年葬入馬皇后。馬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洪武十六年建成,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后葬入。建筑大致分兩組。第一組為神道。石刻由12對石獸、1對石柱、4對石人和1座欞星門組成;隨著山麓的起伏排列成一條長約800米的神道石刻。

              享殿僅存須彌座臺基和清同治時建的一座殿堂,最后為寶城。寶城外部用大石條建成,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底部為須彌座。城中間前為方城,中通圓拱形隧道。出隧道,正北即寶頂南墻,上橫刻楷書“此山明太祖之墓”。方城上為明樓,屋頂已毀,僅存四壁磚墻。寶城后為寶頂,為一約400米直徑的圓形土丘,上植松柏,下為朱元璋和馬皇后墓穴。為我國現存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明孝陵一景

              武將石像
          梅花山
              在南京市中山門外鐘山南,處于明孝陵神道環抱中。因山上多紅梅得名。舊名孫陵岡,三國時吳帝孫權與步夫人葬此。相傳朱元璋營建明孝陵時,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準備將孫權墓遷走,朱元璋說:孫權亦是好漢,留他守門。所以僅將孫陵石麒麟等移往他處。此后,孫陵岡遂改稱梅花山。

          廖仲愷、何香凝墓
              在南京市明孝陵西,背靠鐘山,面對前湖。廖仲愷(1877-1925),廣東歸善(今惠陽)人。1925年8月20日,在廣州被國民黨右派暗殺,原葬廣州,1935年6月運抵南京,9月安葬。夫人何香凝(1878-1972),廣東南海人。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與廖仲愷合葬。

          鄧演達墓
              在南京市中山門外、靈谷寺東側的高丘上。鄧演達(1895-1931),廣東歸善(今惠陽)人。1931年8月17日,在上海被捕,11月在南京被殺害。1958年,烈士遺骸遷葬現址。墓前建有大平臺。平臺后是墓碑,上刻“鄧演達烈士之墓,何香凝敬題”字樣。

          紫金山天文臺
              在南京市鐘山西峰上。出太平門向右轉彎,循盤山公路可以直達。該臺建成于1934年,是解放前我國唯一的天文臺。當時,天文臺主要配備有口徑20厘米的折反射望遠鏡和口徑60厘米的反光望遠鏡以及一些小型的儀器。1937年日軍侵逼南京,天文工作者攜帶望遠鏡主要部件遷往內地,留下的儀器設備遭到嚴重破壞。

          天保城
              在南京市鐘山西峰,今紫金山天文臺址內。是太平軍保衛天京(今南京)的重要軍事堡壘。城用巨石壘成,遺址在紫金山天文臺東南側;又在西峰南麓富貴山(古龍尾坡)設第二要塞,稱地保城。二城是太平天國保衛天京的堡壘。當年太平軍借此兩要塞,與清軍的江南大營長期對壘,曾兩次攻破江南大營。1864年2月26日清軍攻占天保城、地保城后,炸開太平門右側城墻,天京失陷。辛亥革命時,浙軍奪取天保城后攻克南京。在紫金山天文臺東南側,尚有當年巨石壘砌的城壁遺跡。地保城已無遺跡。

          徐達墓
              在南京市太平門外板倉村。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治今安徽鳳陽)人。明初開國功臣。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墓前立有巨碑,碑身連額高5.5米,下承龜趺,高1.8米;碑通高7.3米、寬2.2米、厚0.7米;碑文是明太祖親撰,長達2000余言。神道兩側,有石馬、石羊、石虎、武將、文臣相對而立,神道盡處是墓穴。

          李文忠墓
              在南京市太平門外、板倉鄉蔣王廟村。朱元璋的外甥,19歲為將,驍勇善戰。封曹國公,還掌大都督府兼領國子監事。洪武十七年(1384年)卒,追封岐陽王,葬鐘山之陰,謚武靖,享太廟。

          鄧廷楨墓
              在南京市仙鶴門東、靈山下鄧家山。鄧廷楨(1776-1846),江寧(今南京)人。清嘉慶進士。道光年間(1821-1850)任兩廣總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卒于西安任所,葬江寧靈山。

          浡泥國王墓
              在南京市安德門外、子崗東向花村烏龜山。1958年發現。浡泥國即今加里曼丹島北部文萊一帶。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就與我國建立友好往來,明洪武四年(1371年),國王馬合謨沙曾遣使祝賀明王朝建立。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國王麻那惹加那和他的妻子、第妹、子女、近臣等到達南京,居住在會同館(賓館)內。同年十月麻那惹加那不幸病故,年僅28歲,臨終前囑咐妻子等,希望“體魄托葬中華”。明永樂帝用王禮葬他,并在墓側立祠,每年春秋二季,派人祭掃。

          湯山
              在南京市東麒麟門外、江寧縣東北。海拔292米。山東南有湯澗,發源于湯泉,故稱湯山。因北京也有湯山,又稱南湯山。溫泉不受季節氣溫影響,平均水溫44篊,泉水清潔,無色透明,水內含有硫黃、鉀、鈣等礦質,可治皮扶病。相傳唐代名畫家韓滉之女有“惡疾”,長期未能治好,后到湯泉沐浴竟愈。后韓滉在湯山建圣湯延禪寺。自此湯山更加有名。

          棲霞山
              在南京市東北棲霞鎮。山分中峰、東峰、西峰三支,中峰最高,名鳳翔峰,海拔284米。周圍約17公里。六朝時因山中盛產藥草,吃了可以(攝生)養生,又改名攝山。南齊明僧紹曾隱居于此。明僧紹字棲霞,故其舍宅為寺時,寺以棲霞名之,山亦以棲霞名。山上除棲霞寺外,還有千佛巖、舍利塔、無量殿等名勝古跡。山上楓樹成林,每到霜降時節,楓葉紅遍全山“棲霞紅葉”是南京著名勝景之一。設有中國佛教學院棲霞山分院。

          棲霞寺
              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創建于南齊永明元年(483年),為隱士明僧紹舍宅改建。唐改功德寺,又增建殿宇、樓閣40余所,極為壯觀。與山東靈巖、荊州玉泉、天臺國清,并稱為國內四大叢林。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復名棲霞寺。清咸豐五年(1855年)毀于火,現存木構建筑。大部分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和民國初年陸續修建。

          千佛巖
              在棲霞山棲霞寺舍利塔東無量殿后的山崖上。有佛龕294個、佛像515尊。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加以裝飾,金碧輝煌,千佛名藍,與大同云岡石窟南北齊名。宋、明兩代,曾進行修葺,并有增補。

          無量殿
              在棲霞山舍利塔東,緊連千佛巖。相傳南齊明僧紹隱居這里時,深夜同法度和尚講無量壽經,忽見山崖中放光,現佛像及“殿”字狀,因而想在此鑿山造佛像,不久僧紹死,未能實現。其子仲璋任臨沂縣令時,按他父親的遺言,于南齊永明二年(484年),在棲霞山西崖今址筑無量殿。

          舍利塔
              在棲霞山棲霞寺東側、藏經樓南。建于隋仁壽元年(601年),但從塔上浮雕看,為南唐重修的遺物。八面五層,高約15米,全部用細致的灰白石構成,仿木結構。底座是寬敞的臺基,正面4級石階,四周欄桿圍繞。臺基上為塔須彌座,分上、腰、下三層,上下都刻石榴花、鳳凰、獅子等。須彌座上為蓮座,上即塔身。五層檐上為塔頂。

          明征君碑
              在棲霞山棲霞寺山門外右前側。為紀念南齊隱士明僧紹而立。明僧紹曾被征為國子博士,故稱“征君”。建有碑亭。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36米。碑文為唐高宗撰,皆四六韻文,后以10首銘詞結束,字為當時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書。碑陰有“棲霞”兩個大字,傳為唐高宗所書。

          蕭墓石刻
              在南京市棲霞區甘家巷西南。墓前現有石辟邪二、石碑一、龜趺一。石辟邪是用整塊巨石雕成,昂首挺胸,矯健有力,造型生動。石碑身高4.45米,龜趺高1.16米,通高5.16米,寬1.6米,厚0.28-0.37米。碑額題“梁故侍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碑為徐勉撰文,貝義淵書,2800多字的楷書長文,多能通讀,是唯一可以辨識碑文的一塊南朝陵墓碑,對研究六朝書法藝術有重要價值。

              (梁)吳平忠侯墓石獅

              (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神道石柱

              (梁)吳平忠侯墓石神獸

          江寧區

          南唐二陵
              在東善鄉祖堂山南,距南京(中華門)23公里。是五代南唐開國皇帝李弁(烈祖)、李景(中主)的陵寢。1950年發掘。陵除起墳外,地上已無建筑,現所保存的僅是地下墓室。烈祖的陵叫欽陵,規模較大。欽陵位祖堂山南麓,是一個隆起的圓形土墩,直徑約30米,高約12米?傆嫻13室。全長21.48米,寬10.45米。李景的陵叫順陵,在欽陵西北約50米處,土墩形狀不如欽陵顯著。全長21.90米,寬10.12米。建筑形制與欽陵大致相仿,規模略小,全部磚結構仿木建筑形式。

              陶男舞俑,高46厘米。

              欽陵中室

              陶女舞俑,高46厘米。

              從順陵前室看中后室。
          下定林寺塔
              在方山上。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因南京鐘山定林寺廢,在方山重建此寺,稱下定林寺。塔磚建,八面七層。體積較小,高約13米。底層中央有石雕須彌座,東西北三面各有佛龕。塔剎和腰檐已毀。此塔專供佛像,不能上人。雖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塔身主要部分仍為宋時遺物。

          陽山碑材
              在湯山鎮西北。海拔383米,綿延數十里。山為石灰巖,石質堅韌而光澤,古時南京碑刻多取料于此。孝陵碑材位于西南麓半山腰海拔140米處,劈山鑿成。碑材分碑座、碑首、碑身三部分。碑座長30.35米、寬16米、厚13米,西北端仍與山巖相連,底部僅留兩行支撐石。碑首長10.7米、寬20.3米、厚8.4米,成蟠龍坯形。碑身長49.4米、厚4.4米、寬10.7米,橫臥山上,東北端與山巖連接,底部也留有三行支撐石。據同治《上元江寧兩縣志》記載,明永樂三年(1405年),成祖朱棣為其父太祖朱元璋立碑紀功而命鑿,因碑材太大,無法運走而留下。碑身石材面積比“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大50余倍。

          溧水縣

          天生橋
              在溧水縣城西4公里亭山東麓胭脂河上。胭脂河開鑿于明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393-1395),為便利蘇浙漕糧運至京師,由崇山侯李新督工開鑿,上接石臼湖,下達秦淮河,以通蘇浙漕運。這條人工運河,其間因通過一座長達5公里,高約15-30米的紅色砂巖石崗,故名胭脂河。天生橋跨于兩岸峭壁上,不是用石塊砌成,面是利用天然山巖筑成,橋中下石孔,形似天生的石拱橋。橋長34米、寬8-9米,橋面距河底約35米。是一座利用山巖就勢鑿的一座古代石橋,不僅江蘇獨一無二,國內亦不多見。

          永壽寺塔
              在溧水縣城西經的永壽寺內。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建,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初名永昌塔,后敕改今名。塔磚建,仿樓閣式。7層,平面外呈八角形。

          無想寺
              在溧水縣洪藍鎮。

          明建蒲塘橋
              在溧水縣漁歌鄉蒲塘鎮。

          高淳縣

          保圣寺塔
              在高淳縣淳溪鎮。今塔建于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為方形七級磚塔。明崇禎,清道光、同治年間屢經修葺。由于年久,塔頂傾倒,1974年修復塔頂和六、七兩層。塔為木檐樓閣式,磚身。平面正方形,7級。

          淳溪古街
              在淳溪鎮。

          襟湖橋
              在淳溪鎮。

          東壩戲樓
              在東壩鎮。

          楚王城
              在固城鎮。

          玉泉寺
              在固城鎮。

          滄溪戲樓
              在滄溪鎮。

          六合區

          文廟
              在六城鎮長江路。

          萬壽宮
              在六城鎮。

          清真寺
              在六城鎮。

          桂子山
              在八百鎮。

          西陽山
              在六合區。

          瓜埠山玄武巖石柱林
              在六合區。

          魏太武帝廟遺址
              在瓜埠山。

          羊角山古文化遺址
              在程橋鎮。

          浦口區

          獅子嶺

          兜率寺

          龍洞

          湯泉惠濟寺
              在湯泉鎮南。

          羅漢寺遺址
              在星甸鎮星甸街。
          覆舟山
              在南京市太平門西側。海拔61米。春秋戰國之際,以山形似覆舟而得名。南朝劉宋時,又以山在玄武湖南,改名玄武山。六朝時期,覆舟山既是軍事要地,又是帝王游樂的地方,故又稱樂游苑。山頂有三藏塔,塔下葬有唐僧玄奘部分頂骨。

          三藏塔
              在覆舟山頂。1943年2月,南京中華門外大報恩寺三藏殿廢址內發現唐玄奘法師頂骨,為日軍盜掘,運往日本。1944年建塔,將玄奘部分頂骨移葬此塔。塔磚建,仿木結構,下筑臺基,塔身為四面五層。塔前平臺有“唐玄奘法師西域行跡圖”圓形碑刻一方。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
              在南京市長江路292號。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后,在此定都(稱天京)。將清兩江總督衙門舊址擴建為天朝宮殿,稱天王府。當時的建筑規模:有兩重。內宮有七、八進,宮后筑高臺,四周為宮墻;除后林苑外,大殿東西兩側各建花園一座。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建筑大部被毀。清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在此重建兩江總督衙門,F存建筑有大殿(或稱金龍殿、榮光殿)、暖閣、穿堂、西花園及大殿前東西兩邊的附屬建筑。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辦事處設于西花園。天王府后的樓房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總統府。建國后,江蘇省政府、省政協機關曾在此辦公。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辦公室
              在南京市長江路292號。辦公處在大院西花園的西面,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西式平房,原系清末張人駿任兩江總督時所建的花廳。共7間。東邊3間為辦公室、會議室與休息室,中間是穿堂,西邊3間通連,是大會議室。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這座大廳的大會議室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當年的住處在園東北的跨院內,是一座中式三開間的2層小樓。

          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
              在南京市漢西門堂子街74號內。該處是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屬官衙署,1952年發現。共5進:正中大廳,后面是三廳和后檐房,右邊是花廳,廳之間是天井。在大廳和二進的墻壁和板壁上有太平天國壁畫18幅。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辦事處原址
              在南京市長江路東端梅園新村。1946年5月3日以周恩來、董必武為首的中共代表團由重慶遷來南京,繼續同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直到1947年3月。

          金陵刻經處
              在南京市淮海路35號。清同治五年(1866年)為居士楊文會(字仁山)創辦,曾先后刊刻了大量國內收藏的佛教經典,以及流散到日本的我國隋唐佛典數百種,其中經刊刻的《大藏輯要》就達465種3300余卷。為我國刊刻佛教典籍的重要場所。

          天妃宮碑
              在南京市下關建寧路290號大院內。碑立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通高8.55米,碑身高4.45米、寬1.91米、厚0.62米。碑額篆書“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碑原立于天妃宮內。相傳在永樂年間(1403-1424),鄭和出使西洋,航行途中遇風浪,得神助脫險。歸國后,奏封海神宋靈惠夫人林氏為護國庇民普濟天妃,在京師儀鳳門(今興中門)建天妃宮,祭祀天妃;并立天妃宮碑,記述建立天妃宮的緣起及鄭和出使西洋的一些史實。后宮毀碑存。

          陶行知墓
              在南京市中央門外燕子磯曉莊。陶行知(1891-1946),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毛澤東贊揚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稱他是“萬世師表”,陶行知1946年7月25日在上海逝世,同年12月,全國53個人民團體,在曉莊為陶行知隆重舉行公葬儀式。陶行知墓冢直徑約為8米、高2.8米。墓前有牌坊和墓碑,牌坊高約5米、寬4米,橫額上刻陶行知書“愛滿天下”。

          燕子磯
              在南京市北郊觀音門外。是巖山東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臨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飛,因稱燕子磯。清初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時。磯頂有碑亭,亭中石碑正面有清乾隆帝書“燕子磯”,背面是他的題詩。鴉片戰爭時,英國侵略軍由燕子磯登陸,入觀音門,直逼南京,可見燕子磯的形勢非常重要。燕子磯附近有弘濟寺、觀音閣,寺廢閣存。

          王德墓
              在南京市燕子磯新合村清鏡寺前。王德(1088-1155),字子華,通遠軍熟羊寨(今甘肅渭源東南)人。南宋抗金名將。紹興初,封“隴西郡侯”。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九月葬此。碑通高4米、寬1.25米、厚0.29米。碑為青石,中央陰刻正楷“宋故贈檢校少保王公神道”。為南京現存唯一南宋碑刻。

          上一篇:江蘇省第一批和第七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下一篇:浙江省名勝古跡有哪些

          更多關于 南京市名勝古跡有哪些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