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曾不僅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美術史家和美術教育家,他曾畫過少量的西畫作品,因此在對事物的觀察以及繪畫技法的運用上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由此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他的繪畫題材廣泛,山水、花鳥、人物、風俗等皆有涉及。他與齊白石、李叔同這些知名的畫家都有很深的交往。
陳師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寧人(今江西省修水縣),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
陳師曾出身書生門第,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著名詩人陳三立。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1909年回國,任江西教育司長。從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張謇之邀,至通州師范學校任教,專授博物課程。1913年又赴長沙第一師范任課,后至北京任編審員之職。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教授。1923年9月為奔母喪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終年僅47歲。
陳師曾善詩文、書法,尤長于繪畫、篆刻。其山水畫在承襲明代沈周、清代石濤技法的基礎之上,注重師法造化,從自然景觀中汲取創作靈感;寫意花鳥畫近學吳昌碩,遠宗明人徐渭、陳淳等大寫意筆法,畫風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畫以意筆勾描,注重神韻,帶有速寫和漫畫的紀實性。
陳師曾作畫追求創新,努力恢復中國畫“師造化”的優秀傳統。他的山水參合沈周、藍瑛、石濤、髡殘諸家,筆法生辣有力,作園林小景饒有詩意;寫意花卉近得書畫大家吳昌碩指點,遠追明末陳淳、徐渭,結合寫生,自成一格;風俗人物畫真實生動,風格清新爽健。陳師曾通曉中西繪畫的原理,主張中國畫革新,但并不附和“西洋畫科學,中國畫不科學”的膚淺論調!
陳師曾老照片
1876年(清光緒二年 丙子)1歲
3月12日,生于湖南省鳳凰縣。乳名師曾,名衡恪,后以字行,號朽道人,又號槐堂。祖父陳寶箴,清末維新派著名人物,官至兵部侍郎,湖南巡撫。父陳三立,字伯嚴,號散原。清進士,官至吏部主事,著名詩人。
1880年(清光緒六年 庚辰)5歲
祖父陳寶箴遷官,全家由湖南長沙遷至河南河北道。生母羅氏病逝。
1883年(清光緒九年 癸未)8歲
全家隨陳寶箴遷官至杭州。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 丙戌)11歲
陳寶箴罷官,全家復居長沙。隨尹和伯(金陽)入門學畫。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 甲午)19歲
陳寶箴任湖北布政使,遷居武昌。從周大烈、范仲霖習詩文、法書。冬,與范肯堂之女成親。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 乙未)20歲長子封可生。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 戊戌)23歲
戊戌變法失敗,陳寶箴、陳三立被革職。陳三立攜家定居南京。陳師曾考取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 辛丑)26歲
轉至上海法國教會學校學習外語。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 壬寅)27歲
與二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學,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后入高等師范學校學習博物學。
1910年(清宣統二年 庚戌)35歲
歸國。先就職于江西教育廳,不久轉赴江蘇南通師范學校任教。從吳昌碩學畫。
1912年(民國元年 壬子)37歲
翻譯《歐西畫界最近之狀況》。
1913年(民國二年 癸丑)38歲
應聘于湖南長沙第一師范學校。同年秋赴北京任教育部編審,兼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及北京女子師范學校博物教員。
1916年(民國五年 丙辰)41歲
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手工圖畫專修科國畫教員。
1917年(民國六年 丁巳)42歲
結識齊白石。
1918年(民國七年 戊午)43歲
應聘為北大畫法研究會中國畫導師。
1919年(民國八年 己未)44歲
在北京的多所美術專門學校任國畫教授。
1920年(民國九年 庚申)45歲
與周肇祥等發起“中國畫學研究會”。在《繪畫雜志》發表《清代山水畫之派別》、《清代花卉畫之派別》、《中國人物畫之變遷》等文!蛾愋喈媰浴烦霭。
1921年(民國十年 辛酉)46歲
發表《文人畫之價值》!吨袊娜水嬛芯俊烦霭。
1922年(民國十一年 壬戌)47歲
應日本畫家之邀赴日參加中日繪畫聯合展覽會。
1923年(民國十二年 癸亥)48歲
1924年9月17日,病逝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