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人视屏在线观看,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在线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激情一区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藝術家 > 書法家 > 翁同龢

          翁同龢

          來源:樣子收藏網  瀏覽 4268

          翁同龢[hé]是清代同治和光緒兩朝的書法家,先后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是清代的狀元,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間,處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他為當時轟動全國、百余年來家喻戶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翁同龢[hé](1830~1904),江蘇常熟(今蘇州常熟)人。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并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咸豐六年(1856)一甲一名狀元。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為同、光書法家第一。當時的書法家對他的書法造詣之高十分敬佩。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內石駙馬大街羅圈胡同寓所。四歲時隨祖母張太夫人及母親許氏由京師回到故鄉常熟。翁同龢自幼稟性好學,通讀《四書》、《五經》,并以優異成績考入常熟縣學游文書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應院試考中秀才;咸豐二年(1852年)應順天鄉試中舉人;咸豐六年(1856年)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
          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職翰林院。以后被咸豐帝破格擢為鄉試副考官,先后典試陜西、山西。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讀同治帝。 光緒元年(1875年)又奉旨在毓慶宮行走,授讀光緒帝,前后達20余年。翁同龢國學水平極高,被當時的傳統人士奉為一代大儒。但也因對西學始終持狐疑態度,終其一生對西方化和西方文明都持抵制和反對態度,是洋務運動的朝中反對者的代表人物。
          做官
          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間,處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他為當時轟動全國、百余年來家喻戶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光緒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受命教授光緒帝讀書。不久,遷戶部侍郎,充經筵講官,晉都察院左都御史。歷任刑部、工部尚書。光緒八年(1882年),充任軍機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中,主張進兵結合談判,不可一味依仗劉永福之黑旗軍。不久,罷直軍機。歷加太子太保,賜雙眼花翎、紫韁。
          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檢舉其兄,因而終身與李鴻章有私怨。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刁難北洋水師。1890年戶部上奏,以海軍規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海軍的發展就此停滯,落于世界之后。當時有一副譏諷對聯描寫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鄙下摗昂戏省敝赴不蘸戏实睦铠櫿,下聯“常熟”即江蘇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導致日后中日甲午戰爭北洋艦隊的失利,當時英國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制勝”,未料翁同龢不斷拖延,兩艘快船為日本購去,新日艦速度快、炮門多,其中一艘日艦“吉野號”成為甲午戰爭中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船艦。
          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軍機大臣,深得光緒帝信任。在甲午戰爭中,堅決主戰。次年,清軍戰敗,中日和議期間,翁同龢與李鴻藻極力反對割地,指出:“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庇致摵隙、英、德三國謀阻割地,最終情勢無法挽回。次年,兼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甲午首惡
          翁同龢與李鴻章宿仇!凹孜鐟鹎,翁同龢一力主戰,李鴻章言不可輕開釁端……我去見翁,向他力陳主戰的錯誤。我想翁也是我的老師,他向來是器重我的。但翁聽了我的勸說后,笑我是書生膽小。我說:‘臨事而懼,古有明訓,豈能放膽嘗試?而且,我國無論兵器還是戰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輕率地開戰!’翁說:‘李鴻章治軍數十年,掃蕩了多少壞人!現在,北洋有海軍陸軍,正如火如荼,豈能連一仗都打不了嗎?’我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今已知自己確實不如人,哪里有勝利的希望呢?’翁說:‘我正想讓他到戰場上試一試,看他到底是騾子還是馬,將來就有整頓他的余地了!’”
          “愛國口號”下的真實目的竟然是為了整治對手,慘白的事實似乎是在嘲笑大眾的智慧。
          整個中日甲午戰爭,慈禧和光緒要負領導責任;李鴻章要負執行不力的責任;而翁同龢呢,只需要高喊口號,發發感慨,提些沒什么作用的建議,最后竟然似乎什么責任都不用負,還博得個愛國的好名聲,真正算得上個“聰明人”了。只可惜,老百姓雖然看不出來他的如意算盤,慈禧太后卻通過此事將這一對師生(翁同與光緒)看透了,這也為幾年后一拍子將他們打下去埋下了伏筆。
          1898年6月16日,翁被免去一切職務,逐回原籍。對此,王照作詩一首:“當年煬灶壞長城,曾賴東朝恤老成。豈有臣心蓄恩怨,到頭因果自分明!逼湎伦⒃:“及翁之死,慶王為之請恤,上盛怒,歷數翁誤國之罪,首舉甲午之戰,次舉割青島。太后不語,慶王不敢再言,故翁無恤典!蓖跽赵谶@里并沒有為翁辯白,而是認為這正好是因果報應,是翁應得的下場。
          或許因為經過甲午海戰的失敗,翁同龢看到了中國確實不是日本人的對手,認識到西人治國有法度,西法不能不用,“憾于割臺事,有變法之心”,于是幡然醒悟,“大搜時務而考求之”。他接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變法思想,協助光緒實施改革,并輔佐草擬變法諭旨,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希望中國富強。然而不幸失敗。翁同龢被慈禧下令撤職,旋又遭貶黜并趕回老家常熟。臨終前,翁同龢口占絕筆詩一首:“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

           翁同龢[hé]

          上一篇:趙孟頫

          下一篇:沒有了

          更多關于 翁同龢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