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位于京杭大運河的起點,自古是經濟文化重要的城市,那里不僅有美麗的風景,還有揚州小吃、傳統手工藝以及愛好藝術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顧永駿
顧永駿 國家級傳承人 1962年師從徐榮泉學藝,在車間雕刻10余年,開始投入玉雕的創作和設計,后又兼學別人,特別是黃永順大師的技藝,因為玉雕的設計是第一性的重要,相玉、立意、構圖等創作過程是先行性藝術構思,對一件玉雕作品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1978年開始投入研究“山子雕”的創作,恢復生產在全國中斷200年的山子雕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如柏
趙如柏 國家級傳承人 1956年從洪澤來到揚州,拜全國著名漆器藝人梁國海為師學習雕漆技藝,潛心研究雕漆的各種技法,到八十年代后開始古楠木雕研究,四十多年來創作制作了十多件具有影響的雕漆和古楠木雕精品和珍品。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磨練,現擅長紅雕漆和裝飾雕,尤其擅長制作古楠木雕、漆砂硯的修飾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江春源
江春源 國家級傳承人 男,中共黨員、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從事玉雕技藝四十多年,擅長花鳥、爐瓶的設計,尤其是在大白菜的藝術創作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州評話代表性傳承人王麗堂
王麗堂 國家級傳承人 著名揚州評話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40年5月出生干評話藝人世家。七歲時從祖父王少堂、父親王筱堂學藝,十歲開始登臺演出,有“十歲紅”之譽,是“揚州評話王派《水滸》”的第四代傳人。她深得祖父、父親的真傳,尤其是在繼承祖父“甜、粘、鋒、辣”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說演脆雅,語言洗煉,更富時代特色。她吐字清楚、咬字講韻,節奏張弛有致,用氣、換氣靈活自如,圓口、方口、活口運用嫻熟,有“桶脫盆傾一串珠”之譽。曾多次榮獲全國及省級曲藝會演最高獎。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州評話代表性傳承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張秀芳
張秀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1943年張秀芳生于揚州的一個剪紙世家。12歲隨其叔父張永壽學藝,是張氏剪紙的第六代傳人,在大師的精心傳授,自己的刻苦學習,勤奮實踐中,經過五十余春秋的磨練,在傳承剪紙藝術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特別是在剪功技巧上,其叔驚嘆“無人可比”。因其在揚州剪紙傳承的貢獻,1987年被揚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揚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稱號。并多次出國表演,被國際友人稱之為“電腦式的東方藝術家”。1999年退休后,被廠返聘,從事剪紙表演和帶徒傳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雕版印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義時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雕版印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陳義時同志 生于雕版世家,祖父陳開良、父親陳正春世代從事雕版作坊,從十四歲起隨父親刻苦鉆研雕版技藝,四十五年來從未間斷過。通過幾十年的潛移默化,學習俯仰,真正掌握了一整套的雕版技術精髓,使之線條流暢,行行精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州毛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石慶鵬
石慶鵬 國家級傳承人 江都國畫筆廠廠長、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江都市文聯工藝美術協會副主席、國家級制筆藝術大師、江蘇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揚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石慶鵬17歲師從老藝人朱恩華、朱仲山,深得任氏制筆技藝真傳。數年來制作揚州水筆無數,精品迭出,并于1982年1月創辦江都市國畫筆廠,仍將揚州水筆作為主營筆種,招募老師傅多名,并親自帶徒多人,使這項傳統技藝得以延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杖頭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華美霞
華美霞 國家級傳承人 在40年的舞臺藝術實踐中,以扎實的基本功為基礎,繼承老輩藝人剛勁有力的操縱表演特色,根據不同角色的需要,獨創了“木偶耍槍、舞劍、蘭花指反掌、揉手絹”及二十余種輕、飄、柔、美的水袖動作、豐富發展了傳統的木偶表演技巧。使塑造的舞臺藝術形象“栩栩如生,不是真人勝似真人”,文則柔美、武則剛猛逐步形成了“剛柔相濟、細膩傳神”的木偶操縱表演風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杖頭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殷大寧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州彈詞代表性傳承人李仁珍
李仁珍 國家級傳承人 國家一級演員,60年代初,由評話王少堂、清曲王萬青、彈詞張慧祥等傳藝,綜合素質高,人稱“說演彈唱俱佳”。從78年起將歷史傳統彈詞“雙檔”改為“單檔”演出。改革音樂唱腔、作曲、表演,首創揚州彈詞清曲李派李調藝術,改編創作書目,自編自演,精通琵琶、三弦樂器,自己伴奏,一人多角,一專多能。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派盆景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慶泉
趙慶泉 國家級傳承人 自幼受家庭影響,酷愛盆景。1968年揚州中學高中畢業,1969年赴興化等地農村插隊。1974年起師承江蘇農學院徐曉白教授,開始盆景創作與研究。1978年因盆景特長招工進揚州市紅園從事盆景,1985年任紅園技術組長。1988年起兼任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副會長。2004年調入揚州市揚派盆景博物館,2005年任揚派盆景博物館總工程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郵民歌代表性傳承人王蘭英
王蘭英 國家級傳承人 幼年隨祖母張王氏開始學唱高郵民歌,對民歌產生濃厚興趣,并逐漸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所傳承的《數鴨蛋》、《小小劉姐姐》、《黃黃子》、《做忙號子》等歌曲屬于高郵地區特有的傳統地方民歌,具有濃郁的蘇北水鄉特色,由于本人傳唱的一直屬于原生態唱法,保留了高郵民歌獨特的民風韻律,反映了里下河地區“魚米之鄉”的美麗風光和淳樸鄉情,積淀了濃厚的人文底蘊,充分表現了高郵人民熱愛家鄉、謳歌生活的鄉土感情,通過歌聲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高郵水鄉畫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富春茶點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徐永珍
徐永珍 國家級傳承人:中國烹飪大師、高級面點師、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商糧供明星、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技術能手、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優秀女企業家以及省和市黨代會代表、《中國淮揚菜》叢書“點心”主編。富春的原領頭人,被譽為“點心王國女狀元”的中國烹飪大師。
15歲即從師學藝,專攻美點制作。磨刀,剁餡,搟皮子,捏包子,“身不離案板,手不離面桿”。長年累月遙艱苦磨礪,加上心靈手巧,她逐漸熟練地掌握了搟、捏、斬、剁、蒸等面點基本功!笆臁蹦苌。60年代初,在揚州地區青工技術比賽中,徐永珍以2分鐘搟出72張餃皮的驚人速度,奪得第一名。揚州市團委、揚州市總工會為她頒發了榮譽證書!扒晒媚铩钡拿烂畷r傳遍了大街小巷。
1984年,江蘇省首屆美食杯烹飪大賽在南京隆重舉行!扒晒媚铩毙煊勒鋺{著久經磨練的堅實功底、日積月累的嫻熟技藝,又一次充滿信心地登上了賽臺。果然,以“玉果粉點”、“雙麻酥餅”、“野鴨菜包”等面點制作技壓群芳,一舉奪得最佳點心師的桂冠,成為江蘇省第一位“點心女狀元”。
后來,在1988年和1993年的全國第二屆、第三屆烹飪大賽,徐永珍又個人獨得3枚獎牌,并奮力奪得了團體金牌。
在繼承與發揚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徐永珍還十分注重創新。她說,創新,才是烹飪發展的生命。包子,以前只有幾個品種,而今,已有白玉包、海參包、野鴨菜包、蘿卜絲包、干菜包、生菜包、雪菜包、薺菜包等新品種多達三十余種,而且不斷推出,不斷創新。至于肉蒸餃這些單一品種,也相繼推出了麻辣雞餃、鮮貝餃、蟹黃魚翅餃等十余種。她還創制了“玉果粉點”“月宮玉兔”、“三鮮雪梨”、“鴛鴦棗泥”等數十個點心新品,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
1997年,徐永珍繼在東瀛表演之后,又作為江蘇省唯一的代表、全國女點心師唯一的代表,隨中國技能工人訪法觀摩表演團去了法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