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子是古代官員區分等級的標志,官吏服飾是中國古代社會主流文化的表征之一,其承載著中國文化符號,文官和武官官服補子圖案也不一樣,清代官服的補子雖然繼承了明代的官服樣式以及禮治,但是明代補子和清代補子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從補子大小上來區分:清朝的補子比明朝補子略小,明朝的補子大者達40公分,而清朝的補子一般都在30公分左右。由于清朝補子是縫在對襟褂上的,與明朝織在大襟袍上有所不同,所以明朝補子前后都是整塊,而清朝補子的前片都在中間剖開,分成兩個半塊,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于兩肩之上。
其次,從色彩和紋樣上區分:明代的補子一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用金線盤成各種規定的圖案,五彩繡補比較少見。
清代的補子則大多用彩色,底子顏色很深,有紺色、黑色及深紅色等。又明朝補子的四周,一般不用邊飾,而清朝補子的周圍,則全部飾有花邊。另外,明朝有些文官(如四品、五品、七品和八品)的補子?椑C一對禽鳥,而清朝的補子全部織繡單只。
第三,明代補子和清代補子的動物圖案也不盡相同。
明代官服補子圖案
文官者: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鵣,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不入流者為練鵲。
武官者: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監察御史、給事中等風憲官為獬豸(神羊)。
明代文官補服圖案皆用雙禽,比翼而飛,相應成趣;而武官則用單獸,或蹲或立,威風凜凜。
清代官服補子圖案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
四品云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
五品白鷴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御史大人,補服繡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武職麒麟補服 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臣、八旗都統、各省駐防將軍、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補服。
二品武職獅子補服武顯將軍、左右翼前鋒統領、八旗擴軍統領、九門提督、八旗副都統、各省駐防副都統、總兵、散秩大臣等均穿戴二品獅子補服。
三品武職豹補服一等侍衛、圓明園營總、擴軍參領、驍騎參領、陵寢總管、圍場總管、參將、一等擴衛、駐防協領、游擊等均穿戴三品豹補服。
四品武職虎補服 二等侍衛、佐領、南苑總管、宮殿總管太監、都司、指揮金事等均穿戴四品虎補服。
五品武職熊羆補服 三等侍衛、步軍副尉、關口守御、守備、守御所千總等均穿戴五品戚羆禮服。
六品武職彪補服 藍翎侍衛、親軍校、驍騎校、門千總、營千總、衛千總、步軍校等均穿戴六品彪補服。
七、八品武職犀牛補服 城門更、游牧正尉、把總、武信騎尉、奮武校尉、委署親軍校等均穿戴七品犀牛補服。
九品武職海馬補服 修武校尉、各營藍翎長、外委把總、額外外總等均穿戴九品海馬補服。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于從九品。
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了。相傳補子起源于武則天時代(武則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則天上朝時賜給官員們繡了花的官袍。因為十分好看,又是御賜之物,所以其他官員紛紛效仿。補子就從這里而來。補子的源頭可以上溯至蒙元時代。內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并沒有作為官階的標志。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于明代。明、清兩代,官員在朝服的前胸后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形的圖案,叫補子,又稱“背胸”、“胸背”。一般用彩線繡制,亦稱“繡補”,也有織造的。文官用禽,武官用獸,以示差別,是區分文武官官職品級的主要標志。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花紋圖案,我們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級制度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