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朝珠源于藏傳佛教的佛珠。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清朝政府就已經開始奉行支持藏傳佛教的政策,并經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各級官吏將領也把佛珠當做禮品進貢。后來作為清廷冠服佩飾標準的朝珠,其樣式就脫胎于藏傳佛珠。 朝珠是清朝皇帝和官員著禮服(朝服、衰服)、吉服(龍袍) 和常服時佩戴的一種裝飾物,掛在頸項垂于胸前,是顯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較為常見的108顆子珠組成的上品掛珠發展而來的朝珠,是清代宮廷服飾的標準佩戴品。還有十八子手串。
。朝珠的主體自108顆珠貫穿而成,材質多種多樣,有珠石、木質和角牙質等,多為貴重材料。隨著滿清入關后國家輿服制度的不斷完善,宮廷創制了森嚴的著裝等級制度,它逐漸被賦予禮樂教化的功能,而朝珠也逐漸成為宮廷冠服佩飾的定制。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規范也載入乾隆二十八年編纂的《欽定大清會典》中,可見官方的重視程度。清代皇帝以及后妃、在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其命婦還有侍衛等,均可佩掛朝珠。
清朝朝珠108顆
清·翡翠108子數珠。翡翠材質,108粒數珠,珠體均勻飽滿,光澤明麗,細膩溫潤,富有生氣,配有四粒珊瑚隔珠,下接珊瑚佛頭,以大粒珍珠、黃色碧璽,藍色碧璽及珊瑚、珍珠米珠為結珠,其間飾有珊瑚雕牌,后以粉色碧璽為墜角。
十八子手串
由于用十八顆圓珠串連而成,故稱“十八子手串”,或稱念珠,亦稱佛珠、數珠,還有二十七顆、五十四顆、一百零八顆為一串者,均為誦經念咒時計數之用。翡翠手串是清宮所藏藝術珍品。
翠玉蓮子形十八子手串。系十八粒蓮子形翠玉穿成,碧玉打磨光滑,大小基本一致,溫潤自然,沁色隱約可見。蓮子象征佛祖和不受塵世垢染的心境。碧璽結珠、佛頭、佛塔。結珠雕成蓮子狀,略大于碧玉蓮子,晶瑩剔透,幾可見穿線。
珊瑚十八子手串。此件手串由十八粒珊瑚珠制成,青金石佛頭和佛頭塔。黃絳系一碧玉佩,淺雕祥云。又綴有一對墜角,晶瑩剔透。間綴有米粒珍珠,更添華美。手串原為佛家消除煩惱障和報障的佛珠,其特定手串顆數有特定佛法含義,“十八子”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