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陵簡稱陽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園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修建時間長達28年,是西漢景帝與王皇后同塋異穴合葬的西漢古墓。
帝陵座西面東,居于陵園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一號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嬪妃陪葬墓區和羅經石遺址位于帝陵南北兩側,左右對稱;刑徒墓地及三處建筑遺址在帝陵西側,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園棋盤狀分布于帝陵東側的司馬道兩側;陽陵邑則設置在陵園的東端。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四角拱衛,南北對稱,東西相連,布局規整,結構嚴謹,顯示了唯我獨尊的皇家意識和嚴格的等級觀念。
漢陽陵經過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發掘,現考古發現已探明,漢陽陵主要由帝陵陵園、后陵陵園、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禮制建筑、陪葬墓園、刑徒墓地以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帝陵坐西向東,被81條呈放射狀的陪葬坑簇擁著,其四周則分布著后陵、南、北區從葬坑及禮制建筑遺址等;寬110米的司馬道向東直通5公里之外的陽陵邑,司馬道南北兩側整齊排列著王侯將相和文武百官的陪葬墓10000余座,一如當年天子臨朝時大臣位列兩班的威儀。陵區內200多座陪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披堅執鋭、嚴陣以待,仕女俑寬衣博帶、美目流盼,動物俑累千成萬、生動異常?梢哉f漢陽陵是中國封建帝王“事死如事 生”喪葬觀念空前盛行的真實體現,也是迄今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帝陵陵園,因而成為科學工作者研究漢代帝王陵寢制度和喪葬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帝陵
陽陵陵園東西長近6公里,南北寬1至3公里,面積約12平方公里。陽陵封土高約31米,陵底邊長160米,頂部東西54米,南北55米,陵園為正方形,邊長410米,四邊中央各有一門,均距帝陵封土110米。
封土上外圍放射狀態分布著從葬坑,帝陵81條。帝陵外藏坑是帝陵最重要陪葬部分,每條陪葬坑道都是東西方向的長方形坑穴,深度三米,寬度2.4米。葬坑都是木制坑體,六面都由俑木板隔開,最上層木板上還鋪有蘆席,蘆席之上回填3.5米高夯打的填土。
1998年考古工作者對位于帝陵東側10個外藏坑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從、宦者等各種身份的陶俑,各類陶塑家畜,原大或縮小為三分之一的木車馬,各種質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糧食、肉類、紡織品等生活消費品。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141年)是西漢第四位皇帝,在位17年。執政期間,他崇奉“黃老之術”,輕搖薄賦,減笞去刑,和親匈奴,與民休息,據史書記載,當時社會“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 與其父漢文帝劉恒共同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早期治國安邦的黃金時代,被后世贊譽為“文景之治”,為其子漢武帝劉徹開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后陵
孝景王皇后陵位于帝陵東北,距帝陵450米處,與景帝陵遙相呼應。
西漢時,帝、后合葬實行“同塋不同穴”的制度,即皇帝和皇后雖葬于同一塋域,但各起一座陵園。后陵與帝陵形制相同,高約25.5米,封土形制為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大墓。封土上外圍放射狀態分布著28條從葬坑,南側立有清代陜西巡撫畢沅所立“漢惠帝安陵”碑石,為訛誤。
孝景皇后王娡(?—前125年),漢景帝第二任皇后,漢武帝生母;崩锶,母臧兒為燕王臧荼孫,父為槐里人王仲。有四女一子,為修成君金俗、平陽公主、南宮公主、隆慮公主(林慮公主)、漢武帝劉徹。王娡于元朔四年去世(前125年),晚于漢景帝十六年,謚號“孝景皇后”,與景帝合葬在陽陵。
陽陵大事記
發布時間:2009/8/27 16:54:00 瀏覽:108495 次
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陜西巡撫畢沅為陽陵書立正名碑。
1906-1910年,“陜西省高等學堂教習”日本人足立喜六對包括陽陵在內的西漢諸陵、漢長安城等進行了初步的考古調查。
1963年4月,漢陽陵被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2年,陜西省博物館發掘清理陽陵刑徒墓地,揭開了陽陵考古發掘工作的序幕。1978 年初,杜葆任先生發表《漢陽陵附近的鉗徒墓》一文,確認了陽陵的刑徒墓地。
1990年5月,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咸陽機場專用公路修建的考古鉆探中發現從葬坑數座,隨即組建了以王學理為隊長、尚志儒為副隊長的漢陵考古隊,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和進一步的鉆探,發掘出大量彩繪裸體陶俑,并發現了南區從葬坑。
199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李瑞環同志視察陽陵考古發掘工地。
1991年3月,漢陵考古隊對南區從葬坑的16、17、20-23六座從葬坑開始進行科學發掘。
1991年5月,漢景帝陽陵從葬坑及其彩繪陶俑被評為199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992年4月,《漢景帝陽陵南區從葬坑第一號簡報》發表,公布了南區從葬坑16、17號坑的發掘成果。
1994年4月,《漢景帝陽陵南區從葬坑第二號簡報》發表,公布了南區從葬坑20-23號坑的發掘成果。
1995年1月,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重新組建陽陵考古隊(簡稱陽陵隊),焦南峰任隊長,王保平任副隊長。
1995年11月,陽陵隊發掘陽陵南區10號從葬坑(局部),出土大量彩繪裸體武士俑。
1997年3月,陽陵隊對陽陵帝陵陵園南門闕遺址進行發掘,發現南門闕的建筑形式為一組兩座對稱的“三出闕”。
1997年6月開始,陽陵隊為配合高陵縣涇河工業園區的建設,對陽陵陪葬墓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鉆探,發現了數量眾多的陪葬墓園,并發掘了其中的部分墓葬,出土了大批漢代珍貴文物。
1997年10月,陽陵隊與斯洛文尼亞文物保護中心合作在陽陵南區8號從葬坑(局部),進行文物保護示范工程。
1998年春,陽陵隊對帝陵陵園進行鉆探,發現漢景帝陵為以東墓道為主、有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大墓,還同時發現陵園內圍繞封土有從葬坑八十六座。1998年秋,陽陵隊對后陵陵園進行鉆探,發現后陵亦為 “亞”字形,同時還發現從葬坑三十一座。
1998年7月開始,陽陵隊試掘帝陵東側第十三號從葬坑東端部分,發現大批羊、豬、狗等陶塑動物。
1998年9月14日,陽陵考古陳列館土建工程破土動工。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占奎負責陳列館基建工作,其后又派胡芳同志協助工作。
1999年初,陜西省政府投資1.6億元征用了漢陽陵封土周圍2894畝文物保護用地,李居西、焦南峰配合省國土資源廳統征辦開展征地工作,6月征地工作完成,將土地使用權和征地投資債務一并移交陜西旅游集團公司。
1999年2月,陽陵隊開始正式發掘陽陵帝陵東側第11-21號從葬坑(現建有地下博物館),并建有簡陋大棚。
1999年6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漢陽陵考古發掘工地,并為計劃建立的漢陽陵博物苑題詞。
1999年8月,陜西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籌建處和籌備處成立,主管上級為陜旅集團公司;I建處負責人為張耀斌、王德耀,籌備處負責人為潘子興。
1999年8月,陜旅集團公司漢陽陵籌建處開始修建景區圍墻、硬化司馬道和館前停車場、道路等。
1999年9月30日,漢陽陵考古陳列館正式建成對外開放。
1999年11月,陽陵隊《漢景帝陽陵考古新發現》、《漢景帝陽陵發現陪葬墓園》、《漢陽陵園內發現大批從葬坑、出土大量珍貴文物》等文發表,對陽陵近五年來的考古發掘成果進行了簡略的介紹。
2000年2月,受陜西省林業廳委托,太白林業局正式入駐漢陽陵,專門從事漢陽陵的綠化工作。
2000年4月,陜西省政府批準《漢文化旅游景區――漢陽陵規劃》。陜西省文物局、陜西旅游集團公司聯合成立了漢陽陵博物苑規劃設計招標領導小組,張廷皓任組長、張小可任副組長,候衛東、吳曉叢分別任辦公室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員有李乃夫、曹發展、顏宗岳、譚平、薛凱、崔文、龐宏、毋凡。
2000年6月30日,陜旅集團公司發文([2000]150號)正式成立漢陽陵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2000年8月8日,陜旅集團公司發文([2000]08號)聘任何曉輝同志為漢陽陵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2000年10月,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建設工程動工。
2000年10月10日,陜西省文物局和陜旅集團公司聯合發文([2000]3號)成立漢文化旅游景區陽陵核心區修建性詳規及帝陵從葬坑博物館方案設計評標領導小組,負責評標工作。領導小組由省文物局局長張廷皓任組長,陜西旅游集團公司張小可總經理任副組長,馬安榮副主任、候衛東副總經理、劉云輝副局長和省考古所所長韓偉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組織評標過程中的具體事務,辦公室由候衛東副總經理任主任,吳曉叢、李乃夫、顏宗岳同志任副主任,曹發展、焦南峰、譚平、崔文、薛凱、龐虹等同志為成員,從10月12日開始集中辦公。
2000年10月13日,省文物局任命焦南峰同志為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館長。
2000年11月,漢文化旅游景區(陽陵核心區)修建性詳規及帝陵從葬坑博物館建設設計方案完成第一輪評審工作。
2001年6月,漢文化旅游景區(陽陵核心區)修建性詳規及帝陵從葬坑博物館建筑設計方案評審(第二輪)完成
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包括陽陵在內的西漢帝陵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漢陽陵考古陳列館被評為陜西省文物局直屬系統2001年度“創佳評差”先進單位。
2002年1月1日,陽陵考古隊在陽陵邑居遺址鉆探發現古城墻遺址。
2002年3月21日,漢陽陵公司工程部開始隊對帝陵發掘現場的保護大棚進行修繕。同日,王保平助理赴臺灣參加學術交流會議。
2002年3月21日,漢陽陵公司開始修建青磚步行道,將景區月季園苗圃、菊花園苗圃、司馬道游園區等處改修建成觀光旅游區,至4月10日完工,并正式開放。
2002年5月15日,省政府梁和平副秘書長到漢陽陵檢查工作,作出發掘現場不具備開放的條件,關閉發掘現場和南區8號從葬坑并停止對外開放的指示。5月20日,帝陵發掘現場正式停止對外開放。
2002年7月,國家文物局批準了《漢陽陵保護與利用規劃》。
2002年9月26日,漢陽陵博物苑工程指揮部臨時指揮部成立。吳曉叢任總指揮,譚平、薛凱分別任辦公室主任、副主任。
2003年3月14日,由副省長趙德全主持,在漢陽陵召開漢陽陵綠化工作會議,研究陵區的綠化、南闕門陳列及陽陵的體制問題。會議決定,自即日起陜西旅游集團公司下屬的漢陽陵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整建制劃歸陜西省文物局,由漢陽陵博物苑工程指揮部統一管理。
2003年5月1日,陽陵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正式對外開放。
2003年5月9日,經省政府批準,省文物局正式成立漢陽陵博物苑工程指揮部。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和漢陽陵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省文物局任命吳曉叢同志為漢陽陵博物苑工程指揮部總指揮兼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館長、漢陽陵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法定代表人,任命焦南峰、曹發展同志為漢陽陵博物苑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駱希哲同志不再擔任漢陽陵考古陳列館館長職務。顏宗岳同志調省文物局重點項目辦。5月26日指揮部會議決定,對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和漢陽陵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機構設置及人員進行統一調整,合并辦公。
2003年6月6日,國家文物局批準了漢陽陵保護規劃中的核心建筑――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的設計法案。
2003年7月1日,考古陳列館開始裝修改造,并成立對外商品部。同時在陳列館外西南處建設養鹿場。
2003年9月,陜西省計委批準了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初步設計。
2003年11月24日,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試樁工程破土動工。
2003年12月30日,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工程監理招標會在省政務大廳舉行,中咨公司中標。
2004年4月8日,“漢陽陵帝陵外葬坑A段保護展示廳消防設計專家論證會”召開,工程消防設計方案順利通過專家的論證。
2004年8月10日,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項目正式破土動工。
2005年7月22,“T”粱順利吊裝完畢,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主體工程封頂。
2005年10月17日,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室內照明、通風空調、玻璃通廊、氣體消防等分項工程全部施工完畢,標志著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已初步具備參觀條件。同月20日成功迎接了第15屆國際文物古跡(ICOMOS)理事會的召開,得到了大會專家的一致好評。
2006年3月31日,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和禮制建筑遺址(羅經石)保護工程正式建成開放。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中共陜西省委副書記楊永茂、副省長趙德全、省政協副主席陸棟等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近1000人參加了開放儀式。
2006年10月28日,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在國務委員陳至立、陜西省委書記李建國、代省長袁純清等有關領導的陪同下參觀了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
2006年11月14日,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工程竣工驗收工作完成,至此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正式竣工。
2007年3月6日,帝陵東司馬道植樹工程開始施工。
2007年4月9日,司馬道改造工程監理和施工招標工作開始開標和評標。
2007年4月13日,帝陵東司馬道植樹工程結束,共栽植油松172株。
2007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書記羅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公安部部長周永康視察漢陽陵。
2007年5月12日,司馬道路面工程開始施工。
2007年5月18日,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基本陳列在“第七屆(2005—2006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中,榮獲精品陳列獎第一名。
2007年6月18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文物系統先進表彰大會上,漢陽陵博物苑工程指揮部被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10年9月1日,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成都博物院的考古、規劃方面專家安家瑤、呂舟、杭侃、王毅等一行對漢陽陵司馬道跨咸銅鐵路橋工程方案進行評審。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張文、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周魁英、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趙強出席了評審會。
2010年9月26日,“漢陽陵文物保護環境監測系統項目評審會”在西安召開,陜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李化元、省內外專家及省文物局文物處、法規處、博物館處等相關處室負責人參加了評審會。
2010年10月9日,國家文物局公布漢陽陵等12個項目為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西漢陽陵的考古科研成果是舉世矚目的,它的鉆探、發掘、研究成果為西漢帝陵的埋葬、陪葬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研究西漢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大量詳實的實物資料,為西漢諸陵的考古研究中起到了先導和借鑒的作用,陽陵考古陳列館的對外開放則向世人展示了整個“文景之治”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