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人视屏在线观看,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在线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激情一区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董 > 鑒賞知識 > 古籍善本《類編長安志》

          古籍善本《類編長安志》

          來源:  瀏覽 9320

          《類編長安志》是元代的古籍善本,共十卷,此書是把宋敏求《長安志》分類改編,并增添金、元的若干史實而成。記錄的是唐代長安城的民俗、樓閣、唐長安城布局以及陵墓位置!额惥庨L安志》作者是駱天驤。
          古籍善本《類編長安志》內容簡介
          總敘

              分野

              土產

              土貢

              風俗

              雍州

              京都

              京兆尹

              府縣官

              四至

             管治郡縣

              漢

              后漢

              晉

              隋

              唐

              宋

              金

              大元

               八州

                同州

                華州

                商州

                耀州

                干州

                恒州

                郿州

                楨州

               十二縣

                咸寧縣

                長安縣

                咸陽縣

                臨潼縣

                興平縣

                鄠縣

                藍田縣

                涇陽縣

                高陵縣

                櫟陽縣

                云陽縣

                干佑縣

            卷二

             京城

              周

               鎬京?

              秦

               咸陽?

              漢

               長安城

              大興城

              城制度

              隋唐

               皇城

               京城外郭

               再筑京兆城

             宮殿室庭

              周

               宮

                酆宮

              秦

               宮

                阿房宮

                甘泉林光宮

                祈年宮

                棫陽宮

                橐泉宮

                梁山宮

                望夷宮

                長樂宮

                萯陽宮

                宮觀二百七十

                長信宮

                曲梁宮

                曲臺宮

                城陽宮

                橐泉宮

                高泉宮

                蘭池宮

              漢

               宮

                長樂宮

                未央宮

                建章宮

                桂宮

                北宮

                甘泉宮

                鉤弋宮

                扶荔宮

                五柞宮

                長楊宮

                長信宮

                長門宮

                宜春宮

                鼎湖宮

                步壽宮

                回中宮

                首山宮

                萬歲宮

                明光宮

               殿

                麒麟殿

                金華殿

                承明殿

                椒房殿

                高門殿

                奇華殿

                臨華殿

                清涼殿

                猗蘭殿

                白虎殿

                玉堂殿

                大夏殿

               室庭

                宣室

                溫室

                披庭

              后漢

               宮

                獻帝宮

              晉

               殿

                太極殿

              前后秦

               紫極殿

               天興宮

               天德殿

               露門

              唐

               宮城

               西內宮殿

                太極殿

                兩儀殿

                千秋殿

                百福殿

                甘露殿

                凝陰殿

                承香殿

                弘文殿

                觀德殿

                嘉壽殿

                紫微殿

                雍和殿

               大安宮宮殿

                垂拱前殿

                戢武殿

                文殿

                翠華殿

               掖庭宮宮殿

               東宮

                崇教殿

                麗正殿

                光大殿

                承恩殿

                宜春北院

               東內宮殿

                含元殿

                宣政殿

                紫宸殿

                蓬萊殿

                延英殿

                長安殿

                金鸞殿

                宣和殿

                延英殿

                麒麟殿

                玉清殿

                清思殿

                長生殿

                會寧殿

               南內宮殿

                興慶宮

                興慶殿

                大同殿

                長慶殿

                積慶殿

                義安殿

                冷井殿

              隋唐

               離宮

                僊游宮

                崇業宮

                甘泉宮

                長春宮

                龍躍宮

                慶善宮

                望賢宮

                華清宮

                萬金宮

                上清太平宮

                游龍宮

                玉華宮

                翠微宮

                魚藻宮

                望春宮

                九成宮

                太平宮

                云陽宮

             宮禁

              禁中

              豹尾

              省中

              清道

              鹵簿

              陛下

              行在

              署

              闕

              塾門

              掖門

              闈闥

              織室

              暴室

              內詣者署

              屬車

              金馬門

              武庫

              靈金藏

              金龜

              作室

              凌室

              弄田

              金錢會

            卷三

             圓丘郊社

              圓丘

               漢圓丘

               唐圓丘

              南北郊

               南郊

               北郊

              社稷

               漢社稷

               唐太社

              百神壇

               百神靈星三壇

               青帝先農二壇

               黃帝赤帝二壇

               白帝夕月二壇

               風伯雨師壇

               黑帝壇

               雷師壇

               司中司命壇

             明堂辟雍

              明堂

               周明堂

               漢明堂

              辟雍

               周辟雍

               漢辟雍

              大學〔附〕

               漢太學

               唐太學

             苑囿池臺

              苑囿

               周

                靈囿

               漢

                上林苑

                甘泉苑

                思賢苑

                愽望苑

                西郊苑

                樂游苑

                御宿苑

                宜春下苑

                三十六苑

               唐

                禁苑

                內苑

                東內苑

                芙蓉苑

                沙苑

               后周

                道會苑

              池沼

               周

                滮池

                靈沼

               漢

                昆明池

                太液池

                鎬池

                百子池

                影娥池

                琳池

                滄池

                酒池

                十池

               唐

                太液池

                凝碧池

                興慶池

                九曲池

                定昆池

                魚藻池

                曲江池

                龍首池

                靈符池

                雀鳥池

                靈池

              臺榭

               上古

                倉頡造書臺

               周

                靈臺

                老子說經臺

               漢

                鴻臺

                漸臺

                栢梁臺

                蘭臺

                涼風臺

                露臺

                尋真臺

                通天臺

                靈臺

                神明臺

                眾藝臺

                闘雞臺

                長楊榭

                祈僊臺

                梁臺

                通靈臺

                望鵠臺

                曲臺

                東山臺

               后秦

                波若臺

               唐

                景福臺

                祭酒臺

                望仙臺

                御史臺

                司天臺

                按歌臺

             館閣樓觀

              館

               射羆館

               迎風館

               平樂館

               涿沐館

               繭館

               建章館

               鹿館

               桂館

               白鶴館

               云林館

               高靈館

               昭靈館

               來賓館

               崇文館

               東史館

               崇玄館

              閣

               凌云閣

               麒麟閣

               白虎閣

               天祿閣

               石渠閣

               曝衣閣

               澄源閣

               開襟閣

               重陽閣

               凌煙閣

               重明閣

               功臣閣

               紫云閣

               清輝閣

               紫閣

               翔鸞棲鳳閣

               朝元閣

               奎鉤慶賜閣

               紫陽閣

              樓

               井干樓

               馬伯騫樓

               云和樓

               竹樓

               百尺樓

               乞巧樓

               勤政務本樓

               花蕚相輝樓

               望春樓

               紫云樓

               晨暉樓

               羯鼓樓

               斜陽樓

               望京樓

               瑤光樓

               觀風樓

               秦樓

               青樓

               飛云樓

               結麟樓

               叡武樓

               長樂樓

              觀

               僊人觀

               露寒觀

               昆明觀

               陽祿觀

               上蘭觀

               豫章觀

               椒唐觀

               青梧觀

               驪山墓 秦始皇墓

               細柳觀

               飛廉觀

               屬玉觀

               蘭池觀

               霸成觀

               集靈觀

               臨山觀

               霸昌觀

               安臺觀 淪沮觀 鳥魚觀 董賢觀 倉龍觀

               甲觀

               憑云觀

               逍遙觀

               玄都觀

               歸真觀

               大角觀

            卷四

             堂宅亭園

              堂

               明堂

               玉堂

               朱鳥堂

               東堂

               明堂

               露堂

               西堂

               朝堂

              。ㄑ皂В┳h堂

               澄玄堂

               偃月堂

               德星堂

               合歡堂

               成德堂

               來芹堂

               匪懈堂

               青蓮堂

               飛云堂

               眾樂堂

               頤真堂

               空翠堂

               讀書堂

               雙桂堂

              宅

                   十六王宅

               太平公主宅

               韓洄宅

               令狐楚宅

               馬揔宅

               李光顏宅

               沈傳師宅

               崔垂休宅

               劉延景宅

               王昕宅

               萬春公主宅

               仇兼瓊宅

               元載宅

               張孝忠宅

               于頔宅

               杜佑宅

               賈耽宅

               伊慎宅

               房玄齡宅

               張茂昭宅

               于德晦宅

               蘇勖宅

               崔玄暐宅

               韋堅宅

               竇易直宅

               王承業宅

               楊師道宅

               張嘉貞宅

               馬璘宅

               紀國大長公主宅

               杜鴻漸宅

               漢陽大長公主宅

               路隋宅

               張說宅

               裴度宅

               咸宜公主宅

               韓愈宅

               魏征宅

               禇遂良宅

               李林甫宅

               郭元振

               楊國忠宅

               于志寧宅

               安祿山宅

               郭子儀宅

               昌樂公主宅

               裴行儉宅

               王仁皎宅

               李輔國宅

               王涯宅

               李晟宅

               庾敬休宅

               朱泚宅

               寧王憲宅

               宋璟宅

               韋安石宅

               薛王業宅

               薛繪宅

               張延師宅

               李吉甫宅

               裴遵慶宅

               柳公綽宅

               張九齡宅

               楊于陵宅

               牛僧孺宅

               殷開山宅

               顏師古宅

               鄭國夫人楊氏宅

               韋武宅

               閻立本宅

               盧懷慎宅

               竇瑗宅

               武三思宅

               太華公主宅

               義陽公主宅

               歧陽公主宅

               同昌公主宅

               虢國夫人楊氏宅

               崔琳宅

               孫思邈宅

               冠萊公宅

               種太尉宅

               張金紫宅

              亭

               夏甘亭

               周斄亭

               戲亭

               杜郵亭

               漢鴻門亭

               曲郵亭

               唐望春亭

               北望春亭

               坡頭亭 柳園亭 月坡球場亭子

               真興亭

               神皋亭 七架亭 青門亭

               太液亭     

               含春亭

               沉香亭

               振旅亭

               東亭

               會慶亭

               白雨亭

               宋桂林亭

               長樂亭

               綠野亭

               流杯亭

              園

               僊桃園

               戾后園

               逍遙園

               芳林園

               流杯園

               明水園

               梨園

               樂游園

               芙蓉園

               杏園

               櫻桃園

               葡萄園

               奉誠園

             街市里第

              街

               八街九陌

               華陽街

               章臺街

               香室街

               夕陰街 尚冠街

               太常街

               藁街

              市

               九市

               四市

               柳市

               東市

               西市

               直市 交門市

               孝里市

              里

               尚科里

               修成禮 黃棘里 宣明里 建陽里 昌陰里 北煥里 南平里

               戚里

               函里

               大昌里

              第

               楚王邸

               蕭何第

               北帝

               霍光甲第

               王根第

               王商第

               董賢第

            卷五

             寺觀

              寺

               大慈恩寺

               大安國寺

               大興善寺

               大莊嚴寺

               崇圣寺

               保壽寺

               章敬寺

               報圣寺

               興福寺

               大薦福寺

               楚國寺

               招福寺

               資圣寺

               光宅寺

               凈域寺

               崇濟寺

               玄法寺

               寶應寺

               青龍寺

               靜法寺

               云經寺

               緫持寺

               菩提寺

               開元寺

               福昌寶塔院

               太平興國寺

               香城寺

               臥龍寺

               安眾禪院

               崇圣禪院

               香嚴禪院

               廣教禪寺

               天寧寺

               慶壽寺

               資圣院

               仁王院

               開福寺

               杜光寺

               香積寺

               澄襟院

               華嚴寺

               興教寺

               龍泉寺

               三像寺

               圓光寺

               翠微寺

               百塔興教禪院

               草堂禪寺

               重云禪寺

               靈感寺

               三會寺

               石甕寺

               保慶寺

               法壽尼寺

               資敬尼寺

               崇敬尼寺

               修慈尼寺

               甘露尼寺

               法云尼寺

               龍華尼寺

               法界尼寺

               資善尼寺

               濟度尼寺

               興圣尼寺

               萬善尼寺

               樂善尼寺

              觀

               大清宮

               唐昌觀

               玄都觀

               興唐觀

               干元觀

               白鹿觀

               太玄觀

               樓觀

               太平興國宮

               清都觀

               回元觀

               太真觀

               先天觀

               華封觀

               清虛觀

               太一宮

               重陽宮

               遇僊宮

               玉清宮

               靈應觀

               玄都宮

               玄都壇

               玉虛觀

               朝元觀

               永昌觀

               延祥觀

               嘉祥觀

               靈泉觀

               太古觀

               昊天觀

               萬安觀

               嘉猷觀

               咸宜觀

               宗道觀

               新昌觀

               福唐觀

               開元觀

               昭成觀

               九華觀

               玉芝觀

               五通觀

               龍興觀

               玄真觀

               翊唐觀

               靈臺觀

               長生觀

               至德女冠觀

               太平女冠觀

               咸宜女冠觀

               金仙女冠觀

               玉真女冠觀

               三洞女冠觀

             廟祠

              廟

               周文王廟

               周武王廟

               周成王廟

               周康王廟

               秦始皇廟

               漢高祖廟

               漢惠帝廟

               文帝廟

               昭帝廟

               成帝廟

               唐高祖廟

               唐太宗廟

               肅宗廟

               宣宗廟

               后周太祖廟

               太廟

               四皓廟

               現圣侯廟

               鄭余慶廟

               秦樗里公廟

               杜祁公廟

               汾陽王家廟

               魏征廟

               武安君廟

               龍淵廟

               蕭相國廟

               介子推廟

               西平郡王先廟

               金山順澤侯廟

               旌儒廟

               叚烈士廟

               三皇廟

               真武廟

              祠

               廣惠公祠

               安平公祠

               竹林大王祠

               寇萊公祠

               休屠神相

               風后祠

               露臺祠

               義榮先生祠

            卷六

             山水

              山

               華山

               終南山

               太一山

               太白山

               驪山

               慶山

               雞頭山

               牛首山

               五林山

               藍田山

               金山

               蕢山

               倒虎山

               峣山

               虎候山

               王順山

               阜兒山

               九嵕山

               武將山

               芳山

               承陽山

               無勞山

               長陵山

               夢谷山

               石驢山

               石馬山

               車輪山

               重崖山

               靈臺山

               倒獸山

               豐山

               金粟山

               白堂山

               不羣山

               金熾山

               堯山〔浮山〕

               重山

               銅斗山

               梁山

               峗山

               石門山

               牛耳山

               安君山

               石皋山

               土門山

               西三石山

               鑒山

               荊山

               壇山

               天乳山

               堯門山

               嵯峨山〔嶻孼山〕

               小仲山

               甘泉山〔石鼓原〕

               文王山

               馬欄山

               三泉山

               白馬山 女回山

               類山

               石迭山

               金粟山

               明月山

               秦嶺山

               歧山

               吳山

               崆峒山

               六盤山

              水

               涇水

               渭水

               灞河

               浐水

               灃水

               鎬水

               澇水

               潏水

               黑水

               甘水

               福水

               庫谷澗水

               采谷水

               石門谷水

               荊谷水〔荊溪〕

               義谷水

               郊谷水

               石鱉谷水

               漕水

               滮池水

               戲水

               坈谷水

               楩梓谷水

               豹林谷水

               龍騾谷水 太河谷水

               灃谷水

               祥谷水 白谷水

               斜水

               褒水

               武亭水

               白水

               莫谷水

               雍水

               溫泉水

               泠水

               陰盤城河水

               市谷水

               高觀谷水

               太平谷水

               檀谷水

               甘谷水

               耿谷水

               扈陽谷水

               金谷水

               劉谷水

               銅谷水

               白馬谷水

               白牛谷水

               圍谷水

               狗枷東川水

               荊谷水

               輞谷水

               藍谷水

               傾谷水

               采谷水

               石門谷水

               庫谷水

               蓼子澗

               五丈河

               泎水

               薀水

               洵河水

               酋水

               南緫五水

               東陽谷水

               西陽谷水

               杜化谷水

               零谷水

               芒水

               韓水

               沙河水

               曲河水

               田谷河水

               莫谷水

               漆水

               沮水

               澗谷水

               濁谷河水

               澤多泉水

               治谷河水

               五龍谷水

               同官川水

               經同官川

               雷平川水

               烏埿河水

               漢井泉水

               大石盤水

             川谷

              川

               御宿川

               樊川〔后寬川〕

               東望川

               北虜川

               薄臺川

               □嘉川

              谷

               義谷

               錫谷

               炭谷

               竹谷

               石鱉谷

               荊谷

               坈儒谷

               傾谷

               倒回谷

               藍谷

               輞谷

               庫谷

               甘谷

               石泉谷 波水谷

               承陽山雨水谷

               豆盧谷 黑狗谷

               巴谷

               白水谷

               黃狗谷

               良將谷〔白堂谷〕

               炭谷

               佛空谷

               白馬谷

               洛水谷

               韋谷

               倉谷

               底保谷

               故縣谷

               西洛谷

               黃谷

               牛貴谷

               赤谷

               洛谷

               清水谷

             泉渠

              泉

               馬跑泉

               下村泉

               玉女泉 史家泉

               板橋泉

               龍泉〔溫泉 姜子泉〕

               涇龍泉

               馬嵬泉

               靈寶泉

               醴泉

               灥澄泉

               鳴犢泉

               溫泉

               沒豬泉

               咽瓠泉

               桂泉

               梁泉

               甘泉

               姜泉

               白龍泉

               永女泉

               沒底泉

               咸泉

               白馬泉

               鄭泉

               金泉

               亭子泉

               哭泉

               涌珠泉

               鳴犢泉

               溫泉

               石門湯泉

               圣女泉

              渠

               龍首渠〔浐水渠〕

               黃渠

               清明渠

               永通渠

               漕渠

               興成渠

               明渠

               漆渠

               永安渠

               成國渠

               升原渠

               普濟渠

               五泉渠

               白渠

               五渠〔中白渠 析波渠 中南渠 高望渠 偶南渠〕

               白鹵泄渠

               韋谷渠

               靈軹渠

               鄭國渠

               三白渠〔北白渠 大白渠〕

               堰武渠

               白馬渠

               長澤渠

               高望渠

               文昌渠

               石水渠

               永濟渠

               懷德渠

               陽渠

               直城渠

               六輔渠

               香積渠

             陂澤

              陂

               永安陂

               豐潤陂

               洛女陂

               鴈鷺陂

               河池陂

               蘭池陂

               周氏陂

               渼陂

               清泉陂

               龍泉陂

              澤

               野韭澤

               馬牧澤

               八部澤

               煮鹽澤

               焦獲澤

               王尚澤

               望仙澤

               仙游澤

               鹽池澤

             潭泊

              潭

               仙游潭

              泊

               百頃泊

               宋泊

               曲泊

               流金泊

              井〔附〕

               浪井

               蝎吽井

            卷七

             橋渡

              橋

               灞橋

               中渭橋

               東渭橋

               西渭橋

               石橋

               酋橋

               飲馬橋

               望仙橋

               五橋

               下馬橋

               龍橋

              渡

               橫灞店渡

               渭橋渡

               光泰門渡

               中橋渭水渡

               嘉麥渭水渡

               叚留渭水渡

               北澧店灃水渡

               南灃店灃水渡

               安劉渡

               兩寺渡

               龍光渡

               名光渡

               涇甘渡

               渭水渡七

               石川河渡二

               涇水渡九

             原丘

              原

               白鹿原

               少陵原

               樂游原

               畢原

               高陽原

               細柳原

               矩陰原

               咸陽原

               始平原

               三畤原

               上武亭川東原

               上武亭川西原

               鳳皇原

               涼風原

               石安原

               奉政原

               鹿苑原

               廣鄉原

               新豐原

               蟠龍神原

               羊蹄原

               中華原

               北虜原

               天齊原

               鳳棲原

               龍首原

               神禾原

               銅人原

              丘

               尖丘

             關塞

              關

               秦函谷關

               漢函谷關

               唐潼關

               子午關

               藍田關

               駱谷關

               關中

              塞

               桃林塞

               崤塞

             鎮聚

              鎮

               鳴犢鎮

               灞橋鎮

               渭橋鎮

               義谷鎮

               莎城鎮

               杜角鎮

               秦渡鎮

               中橋鎮

               零口鎮

               甘泉鎮

               醴泉鎮

               北醴泉鎮

               櫟陽鎮

               粟邑鎮

               涇陽鎮

               臨涇鎮

               高陵鎮

               渭橋鎮

               毗沙鎮

               歸安鎮

               渭南鎮

               赤水鎮

               堠子鎮

               蒲城鎮

               荊姚鎮

               車渡鎮

               常樂鎮

               漢帝鎮

               薛祿鎮

               寧谷鎮

               □束店鎮

               孟店鎮

               梨園鎮

               黃堡鎮

              聚

               千人聚

               謝聚

             堡寨

              堡

               尚可堡

               明市堡

               雞子堡

               黃櫨堡

               雨金堡

               王侯堡

              寨

               晉穆公寨

               晉太子虛糧寨

               白起寨

               峗峒山寨

               羅開山寨

               解保寨

             驛郵

              驛

               太寧驛

               滋水驛

               長樂驛

               臨皋驛

               陶化驛

               臨皋驛

               溫泉驛

               槐里驛

               馬嵬驛

               昌亭驛

               戲水驛

               鄠縣驛

               青泥驛

               藍田驛

               韓公堆驛

               藍橋驛

               藋平驛

               醴泉驛

               迎冬驛

               神皋驛

               渭南驛

               東陽驛

               杜化驛

               昌寧驛

               通智驛

               堯山驛

               孝城驛

               豐山驛

               盩厔驛

               櫻桃驛

               三交驛

               林關驛

               奉天縣驛

               泥陽驛

               寧谷驛

               秦川驛

              郵

               杜郵

               曲郵

             坡坂〔坳附〕

              坡

               長樂坡

               開元坡

               金鑾坡

               故市坡

               草場坡

               龍首坡

               煙脂坡

               翡翠坡

               胡城坡

               俟柳坡

              。ㄑ蛘迹破

               □爭坡

              坂

               長平坂

               鴻門坂

               安幕坳

             堆堰

              堆

               高望堆

               桓公堆

               蜯始堆

               孟家堆

               灰堆

               木屐堆

               八公堆

               萬戶堆

               黃金堆

              堰

               石闥堰

               六門堰

               山陽堰

               龍門堰

               石川堰

               常平堰

             故城闕

              城

               漢長安故城

               隋大興城

               霸陵故城

               南陵故城

               杜陵故城

               長陵故城

               安陵故城

               陽陵故城

               平陵故城

               阿城

               蕭城

               咸陽故城

               唐故縣城

               槐里故城

               茂陵故城

               文學城

               武學城

               樊噲城

               馬嵬故城

               故(左牙右廠來)城

               美陽故城

               驪戎故城

               幽王城

               新豐故城

               昌陵故城

               鄠縣故城

               藍田故城

               白鹿故城

               周玉山城

               唐玉山故城

               寧民故城

               青泥城

               思鄉城

               古櫟陽城

               胡縣城

               高陵故城

               渭南故城

               古倉保城

               張堡城

               嚴堡城

               青原堡城

               姚堡城

               胡城

               重泉故城

               蒲城

               故同州城

               賈城

               晉城

               魯王宮城

               終南故城

               宜壽城

               五郡城

               漢好畤故城

               唐好畤故城

               祋祤故城

               懷德故城

               秦穆公城

               直市城

               渭城

               陰盤城

              闕

               冀闕

               東闕

               北闕

               蒼龍闕

               白虎闕

               玄武闕

               鳳闕

               折風闕

               嶕峣闕

               西闕

               西岳石闕

             古跡

              坈儒谷

              祋祤

              新豐

              廢丘

              好畤古

              軹道

              司竹監

              細柳

              □束門

              灞上

              谷口

              蓮勺

              瓠口

              鼎湖

              五丈原

              馬嵬

              習仙臺

              石鱉

              廣運潭

              丈八溝城

              龍尾道

              四馬務

              獅子圈

              虎圈

              獸圈

              狼圈

              郿塢

              蟾井

              御井

              氷井

              玉漿

              石甕

              銅盤

              銅狄

              銅雀

              很石

              石鼓

              石麒麟

              石鯨魚

              落星石

              織女石

              試官石

            卷八

             山陵冢墓

              山陵

               漢太上皇陵

               薄太后陵

               文帝霸陵

               宣帝杜陵

               唐明皇貞順武皇后敬陵

               武宗母宣懿韋大后福陵

               懿宗母元昭晁太后慶陵

               僖宗母惠安王太后壽陵

               昭宗母恭憲王太后安陵

               靖恭太子陵

               昭靖太子陵

               唐息隱太子陵

               恭懿大子陵

               周文王陵

               漢高祖長陵

               呂后陵

               惠帝安陵

               景帝陽陵

               昭帝平陵

               元帝渭陵

               成帝延陵

               哀帝義陵

               平帝康陵

               漢傅太后廢陵

               唐代祖元皇帝興寧陵

               承天皇帝順陵

               順陵

               漢武帝茂陵

               秦始皇陵

               唐奉天皇帝齊陵

               唐文敬太子惠昭太子二陵

               恭哀太子陵

               莊恪太子莊恪陵

               古華胥氏陵

               唐太宗昭陵

               漢太上皇陵

               后魏孝武帝孝陵

               唐睿宗橋陵

               玄宗泰陵

               憲宗景陵

               穆宗光陵

               讓皇帝惠陵

               唐高宗干陵

               僖宗靖陵

               西魏文帝陵

               后周文帝成陵

               唐中宗定陵

               代宗元陵

               順宗豐陵

               文宗章陵

               懿宗簡陵

               景皇帝永康陵

               高祖獻陵

               敬宗莊陵

               武帝端陵

               漢昭帝趙太后云陵

               唐德宗崇陵

               宣宗貞陵

               肅宗建陵

               周幽王陵

               漢許后小陵

               秦莊襄王壽陵

               隋文帝秦陵

               宇文陵

               吳妃陵

              冡

               賈大夫冡

               荊軻冡

               燕子冡

               賀若婦冡

               馬冡

              墓

               邴吉墓

               蕭望之墓

               唐杜如晦墓

               顏師古墓

               王君奐墓

               渾瑊墓

               樗里子墓

               周太公墓

               周公墓

               漢蕭何墓

               曹參墓

               張良墓

               楊雄墓

               李夫人墓

               霍去病墓

               衛青墓

               蘇武墓

               秦始皇太子扶蘇墓

               后漢馮衍墓

               唐贈太尉叚秀實墓

               僧一行葬塔

               漢陳平墓

               后秦二主墓

               唐西平王李晟墓

               周柱下史老子墓

               商妲己墓

               王翦墓

               唐李光弼墓

               秦相范睢墓

               漢周勃墓

               漢樊噲墓

               韓信墓

               撥川王墓

               唐郭敬之墓

               李抱玉墓

             紀異

              梓樹

              忖留神

              山鬼

              石雞

              哭泉

              御衣舞

              藻簾

              積憂

              磨刀劍

              刼灰

              報珠

              忍寒暑

              天狗星

              椽化龍鳳

              蜚簾銅馬

              尸香

              授五行

              茅狗

              斄亭

              鸞歌舞

              銅龍吐酒

              屐長七尺

              長樂宮鬼

              慶山

              玉魚

              僊方

              魚龍飛動

              黑氣

              舞馬

              澄水帛

              相汗

              鳥鼠同穴

              鬼市

              龍行成山

              社樹

              干湫

              蟠龍石

              飛魚

              仙蛻骨

              僊蛻石

             辨惑

              蝦蟇陵

              韓信冡

              司馬冡

              陽甲城大

              十姨廟

              小兒原

              武底倉

              百家神

              炭谷

              尖角里

              留手足

              飲渭水

              石鯨鳴吼

             。ㄏx葛)燭

              鴈塔影

              日月精

              布漆

              灰中經

              音聲樹

              蠒耳羊

             數目故事

              三朝

              三輔

              三秦

              三館

              三軍

              三川

              三小川

              四關

              五陵

              五府

              六爻

              六軍

              左右六軍

              八街九陌

              八水

              八百里

              九市

              九府

              十一里

              十二門

              十二廄

              二十四獄

              百二山河

            卷九

             勝游

              三川

               樊川

                □商水

                下杜城

                何將軍山林

                韋曲

                韓莊

                鄭莊

                龍堂

                杏花平龍泉

                牛頭寺

                華嚴寺

                杜家灣韋曲

                范公王居

                澄衿院

                元莊

                清閣

                毿家庵

                王駙馬林泉

                白氏莊

                杜曲

                姜保

                興教寺

                玉峯軒

                龍泉寺

                三像院

                蓮花洞

                道安洞

                胡相別墅

                廉相泉園

                趙氏別墅

                歸潛洞

                趙公泉

                李氏牡丹園

               御宿川

                南五臺圓光寺

                百塔

                翠微宮

                草堂

                重云寺

                紫閣山

                羅漢山寺

                豐德禪寺

                云感寺

                廣惠公祠

                石鱉谷

                太一谷

                子午谷

                蒙溪

                干湫

               □嘉川

                鳴犢鎮

                員莊

                涌珠泉

                龍首堰

                神谷

               華清宮

                老君殿

                七圣殿

                長生殿

                明珠殿

                四圣殿

                玉女殿

                飛霜殿

                功德院

                御湯九龍殿

                筍殿

                朝元閣

                重明合

                集靈臺

                望京樓

                瑤光樓

                觀風樓

                闘雞殿

                按歌臺

                舞焉臺

                羯鼓樓

                斜陽樓

                烽火樓

                老母殿

                王母祠

                丹霞泉

                飲鹿槽

                荔枝園

                梨園

                金沙洞

                連理木

                雙皂角

                輦道

                牡丹溝

                芝蘭谷

                玻瓈碑

               雜題

                渭城朝雨

                樊川晚浦

                曲江春早

                興慶夜月

                鴈塔題名

                杏園錫宴

                紫閣丹青

                輞川迭嶂

                玉案行云

                太白山

                高觀潭

                磻溪

                柳塘

            卷十

             石刻

              周石鼓文

              秦武王羽陽宮瓦銘

              秦祀大沈久湫文

              秦繹山碑

              漢西岳石闕銘

              漢大尉楊振碑隸書

              漢沛相楊君碑

              漢高陽令楊君碑

              漢繁陽令楊公碑

              魏大饗記殘碑

              石經

              石經音釋

              孝經臺唐明皇八分書

              孔子廟堂碑

              顏氏家廟碑

              大達法師玄秘塔銘

              大智禪師碑

              唐三藏圣教序

              遺教經

              金剛經碑

              金剛經碑唐武敏之正書碑

              道因法師碑

              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

              唐三藏和尚不空碑

              唐千福寺楚金禪師碑

              唐李氏遷先塋記

              唐李氏三墳記

              唐贈大保郭敬之廟碑

              御史臺精舍碑

              御史臺精舍碑

              唐太保昭武公李抱玉碑

              唐左神策紀圣德碑

              唐右神策軍碑

              唐三藏圣教序

              唐九成宮醴泉銘

              唐從幸九成宮

              唐昭陵刻石文

              唐昭陵六馬贊歐陽詢八分書

              唐西平郡王李晟神道碑

              唐贈太尉叚秀實神道碑

              唐贈左散騎常侍楊(王易)先廟碑

              唐西平郡王李晟先廟碑

              唐贈太傳歧國公杜佑家廟碑

              唐令狐楚先廟碑

              唐柳州剌史柳宗元碑

              唐贈司空杜如晦碑

              唐贈吏部尚書蕭灌碑

              唐誠節馮昭泰碑

              唐請立馮公碑表

              唐贈太保郭敬之碑

              唐貞順皇后武氏碑

              唐咸宜公主碑

              唐旌儒廟碑

              唐尚書省郎官廳石記

              唐張旭草書千文

              祭伯父豪州剌史文

              唐薦福寺

              唐花萼樓火余碑

              秦相樗里子墓碣

              唐升玄劉先生碑

              唐玄度十體書

              唐顏魯公坐位帖

              唐阿彌陀經暢整書

              唐一行禪師塔碑

              張說題玄宗御書記

              后魏溫泉銘

              唐溫泉碑

              隋智永禪師真草千文碑

              唐懷素律師圣母帖

              唐臧氏紏宗碑

              唐贈工部尚書臧懷恪碑

              貞節東莞人官至右武衛大將軍贈工部尚書碑

              唐羽林大將軍臧懷亮碑

              唐左武衛中郎將臧希忱碑

              唐贈楊州都督臧希晏碑

              唐贈榮州剌史臧公碑

              唐果毅都尉臧崇碑

              唐報本寺碑

              唐牛頭山七祖遍照禪師碑

              隋真寂寺碑

              唐凈住寺釋迦文賢刼千佛像記

              唐信行禪師碑

              唐圭峯定慧禪師碑

              唐大清宮道藏經目錄碑

              唐華山石闕題名

              唐顏魯公題名

              唐修漢未央宮碑

              晉王羲之筆陣圖新說

              晉謝靈運草書帖

              唐張長史肚痛帖

              唐邠國公修功德銘

              唐金蘭帖

              唐華清宮津陽門詩碑

              唐幵府君神道碑

              唐韋皇后碑

              唐華清宮三十韻詩

              唐昌黎五箴

              唐順陵碑

              唐三藏法師玄奘塔碑

              宋新修秦始皇帝廟碑銘

              宋新修漢文帝廟碑

              宋大觀圣作碑

              宋賜辟雍詔

              宋幸學御筆手詔

              宋重修文宣王廟記

              宋京兆府移文

              宋建學勑

              宋府學移石經碑記

              宋永興軍創修府學記

              宋永興軍府學開泮水記

              宋教興頌

              京兆府小學規

              宋三體陰符經

              宋興慶池禊宴詩碑

              宋十八體篆額

              宋武功游師雄墓志

              宋鳳翔八觀

              杜甫漫興九首

              宋綠野亭記

              慈恩鴈塔

              唐人登科燕集

              金重修府學碑

              金京兆??半宮登科記

              金修府學教養碑

              金府學創建題名記

              金京兆府重修府學記

              大元京兆府重修文宣王廟記

              皇子安西王盛德之碑

              皇子安西王文廟釋奠記

              大元創建甘河遇仙宮記

              大元京兆玄都萬壽宮記

              大元重修終南山重陽萬壽宮記

              大元陜西創建三皇廟碑

              大元重修磻溪成道宮記

              大元京兆咸寧縣南坊重修大古觀記

              大元中書丞相胡公神道碑

              大元嘉議大夫提典司天臺張公神道碑

              金朝列大夫武騎尉賜紫金魚袋文儒武君墓碑

              大元中順大夫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副使宋鑒山先生神道碑

              大元故資政大夫中書左丞贈光祿大夫中書右丞忠宣公神道碑

              大元修郭令公廟碑并第十九代孫奉訓大夫故知寧海州郭侃碑

           

          類編長安志 (元)駱天驤纂修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6第一版

           

           引

          雍之長安其來久矣乃古之鄉聚名在豐鎬間周秦時已有之李善西都賦注漢高帝都關中筑宮城擇嘉名可長安于子孫故曰長安城可長樂于宮室曰長樂宮長安之名自此始著宮室記曰秦之咸陽北至九山??南至南山東至河西至汧離宮別館相望聯屬木衣梯繡土被朱紫宮人犬馬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遍至漢武廣開上林苑中有三十六宮二十二觀秦之故宮莫不增葺秦迄今寥寥千五百載兵火相焚蕩宮闕古跡十亡其九僅有存者荒臺廢苑壞址頹垣禾黍離離難以詰問故老相傳名皆訛舛如秦莊襄王陵為韓信冢漢長安城為陽甲城隋太極殿基為走馬樓董仲舒墓為蝦蟇陵漢武太一谷為炭谷唐興慶宮為九龍池雖有舊記各紀一時之事其??公革玄換之名各不同宋敏求編長安志自周秦至唐宋唐京兆府管二十三縣宋永興軍領十三縣華耀干三州鳳翔一府闕商同二州華止有渭南蒲城兩縣祋祤一名今為三縣漆沮二水同為一河漆出耀州俗號石州河至櫟陽南交口合渭沮出同州號洛河三合口合渭相去百余里為漆沮一河其故事散布州縣難以檢閱仆家本長安幼從鄉先生游兵后關中前進士碩儒故老猶存百人為士林義契耆年文會講道之暇遠游樊州韋杜近則鴈塔龍池其周秦漢唐遺址無不登覽或談故事或誦詩文仆每從行故得耳聞目覩每有闕疑再三請問

          圣元皇子安西王胙土關中至元癸酉創建王府選長安之勝地 王相兼營司大使趙 以仆長安舊人相從遍訪周秦漢唐故宮廢苑遺蹤故跡自豐鎬阿房未央長樂太極含元興慶魚藻靡不登歷是以長安事跡足履目見之熟從心之際每患舊志散漫乃剪去繁蕪撮其樞要自漢晉隋唐宋金迄皇元更改府郡州縣引用諸書檢討百家傳記門分類聚并秦中古今碑刻名賢詩文長安景題及鴻儒故老傳授增添數百余事裒為一集析為十卷目之目曰類編長安志覽之者不勞登涉長安事跡如在目前豈不快歟然老眼昏花中間多所脫略訛錯更竢好古愽雅君子改而正之元貞丙申中元日藏齋遺老駱天驤引

           序

          長安古都會也自周秦漢魏已降有國者多建邦于此所以山川之形勝宮室之佳勝第宅之清勝丘陵之名勝為天下冣以其歷代??公革之不同玄換之或異有好事者為書以志之如三輔黃圖三輔決錄西京雜記關中記景龍文館記等書或失之于繁或失之于簡莫如長安志之詳且盡也然或問一山一水一臺一榭茫然莫之能對良由卷軸之多分布散亂未能詳涉而遍窺也學者病之藏齋先生駱公飛卿辭聲利而遠市朝老于翰墨者也讀書樂道之余取長安舊志前后二十卷十余萬言門分而類別之使水能會涇渭灞浐之名山能萃太華終南之秀凡都邑宮觀丘陵墳衍沿革興廢之名賢豪居處之跡士夫經行之地儁乂題品之文又注于下棊布星分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書成或病其碎愚曰世之類書多矣如儀禮則指某事而必其窮源通典指某事必盡其要通鑒事總韓柳文類皆此意也儻人物混則孰能辨夷夏之殊五榖雜則孰能辨菽麥之異且志曰方以類聚物以羣分不如是則不能成治道而贊化育也物且如是書何不然若鋟木以行使游秦者不勞登涉而知地理之詳未至秦者得觀此書目下長安宛在目前矣又不可謂秦無人焉

          大德戊戌清明后二日安西路儒學教授鹿溪賈有?彧文裕序

          九丘有書九州島有貢地理有志寰宇有記皆四海之學也或有山崩川移陵遷谷變歷代??公革隨時廢興所以不能必其主名儻非識究堪輿學探今古至有皓首弗克致其知者方輿雖未遍覽而所居鄉國懵然未知可乎哉京兆教授駱飛卿長安故家也嘗集先儒舊志并古人詩文從游前輩周訪鄉老其所得者具載無遺目曰類編長安志而廢殿荒陵離宮別館城郭之損益州郡之變更脫遺者增補訛舛者訂定駱公自序已詳之矣茲不必云較之舊志一完書爾長安古都會也是編一出或平居暇日披翫于幾硯之間其周秦漢唐遺蹤故實弗符諮訪一一可知足跡未及如在目前使居是邦者胷中了然問無不知亦士君子之一快也駱公用心仁矣大德戊戌夏四月中澣日前翰林直學士太中大夫安西路總管兼府尹諸軍奧魯管內勸農事山木老人王利用序

           類編長安志證題

          引用諸書

          尚書 毛詩 毛萇注 周禮

          春秋左氏傳 春秋公羊傳 春秋呂氏傳

          春秋元命苞 春秋說題辭 禮記

          秦始皇本紀 史記 西漢書

          東漢書 漢志 續漢書

          漢百官志 續漢書郡國志 漢宮儀

          漢武帝故事 漢武帝內傳 漢書五行志

          漢書訓纂 漢宮殿疏 漢官解詁

          后漢杜篤論 魏志 晉書

          南史 北史 隋書

          隋志 史傳 隋唐嘉話

          唐書 唐實錄 貞觀正要

          唐余錄 唐逸史 唐雜記

          唐會要 唐六典 天寶遺事

          明皇雜錄 唐史拾遺 開元實錄

          祿山故事 羯皷錄 太真外傳

          五代史 資治通鑒 元和郡縣圖

          周地圖 開山圖 二禮圖

          舊圖儀 周舊圖經 舊圖經

          元和郡縣圖志 長安圖 三輔黃圖

          班孟堅西都賦 張平子西都賦 潘岳西征賦

          三國志 魏王秦括地志 陸長源辨疑志

          郊祀志 長安志 十道志

          郡國志 溝洫志 地理志

          九域志 宋敏求長安志 羽獵賦

          李肇翰林志 戴延之西征記 太平寰宇記

          皇甫謐帝王世記 輦下歲時記 王褒云陽宮記

          兩京道里記 郡國縣道記 景龍文館記

          太康地里記 裴秀雍州記 西京雜記

          東觀奏記 御史臺記 大業拾遺記

          三秦記 秦中記 方輿記

          關中記 長安記 兩京記

          風土記 廟記 陵記

          京城記 洞冥記 英雄記

          太平廣記 咸陽記 通靈記

          城南記 王嬰古今通論 桓譚雜論

          皇甫謐高士傳 洪范五行傳 叔孫通傳

          穆天子傳 劉屈?牙?廠毛?傳 匈奴傳

          王莽傳 鄒陽傳 烈士傳

          霍光傳 賈誼傳 列仙傳

          外戚傳 馬周傳 孔光傳

          袁盎傳 東城父老傳 尹先生內傳

          封演見聞錄 三輔決錄 春明退朝錄

          阿房宮錄 松牎雜錄 劇談錄

          譚賓錄 雍錄 幽明錄 異聞錄

          鑒誡錄 敘聞錄 盧氏雜說

          東方朔說 婁敬說 田肯說

          張良說 蘇秦說 駱氏新說

          后魏地形志 上杜賦 含元殿賦

          杜工部詩 劉禹錫詩 白居易詩

          杜牧之詩 歷代諸公詩 顏師古注

          臣瓚注 應劭注 蘇林注

          孟康注 鄭玄注 晉灼注

          張栺注 皇覽注 張晏注

          李奇注 杜預注 李廵注

          水經注 李善文選注 地里叢編

          杜陽編 十六國春秋 竹書紀年

          李肇國史補 酈元水經注 三輔故事

          酉陽雜俎 禮閣新儀 三輔會要

          譙周法訓 五經要義 許慎說文

          虞喜志林 鄴都故事 朝野僉載

          唐畫斷 漢舊儀 百官表

          白虎通 風俗通 山海經

          援神契 通典 摭遺

          淮南子 六臣文選 園苑疏

          類編長安志證題

           類編長安志卷之一

          京兆路儒學教授駱天驤纂編

          開成路儒學教授薛延年校正

            雜著

             總敘

          長安 【 古鄉聚名】 厥壤肥饒四面儉固被山帶河外有洪河之險西有漢中巴蜀北有代馬之利所謂天府陸海之地也乃尚書禹貢雍州之域堯封后稷于(左牙右廠來)【 者邰今武功縣】 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又公劉居豳今邠州大王徙郊 【 今鳳翔府】 及文王作豊 【 今鄠縣豊邑鄉】 武王治鎬 【 顏師古曰昆明池北鎬池是】 雍州為王畿平王東遷以岐豊之地賜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陽始皇并天下置內史以領關中項籍殺子嬰分其地為三封章邯為雍王都廢丘【 今興平縣】 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 【 今櫟陽縣】 董翳為翟王都高奴 【 今延州鄜城縣】 謂之三秦漢高祖元年更雍州為渭南郡五年高祖在洛陽從婁敬說始都之九年罷渭南郡復為內史景帝分置左右內史此為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屬右扶風長安以東屬京兆尹長陵以北屬左馮翊以輔京師謂之三輔又置三輔中輔理華陰左輔理高陵右輔理郿兼三都尉亦曰六輔王莽纂漢分長安城旁六卿置帥各一人分三輔為六尉郡更始元年三輔各復其舊光武都洛陽以關中地復置雍州尋復置司隸校尉統三輔如舊獻帝以董卓遂徙都

          魏文帝改京兆尹為太守馮翊扶風各除左右仍以三輔屬司隸晉省司隸為長安置雍州統七郡【 京兆馮翊扶風安定始平北地新平】 州治京兆郡惠帝永安元年張方刼帝幸長安光照元年六月還洛陽愍帝之后劉聰劉曜石勒 【 符健】 堅姚萇相繼竊取之復置雍州徤置司隸校尉堅分司隸為雍州分京兆為咸陽郡【 萇改長安曰常安】 萇孫泓為劉裕所滅東晉復置雍州及京兆郡尋為赫連勃勃所破遣子璝鎮長安號曰南臺后魏大武始光元年破赫連昌以其地置秦雍南秦三州雍治京兆秦治天水南秦治伏羗雍州領京兆馮翊扶風咸陽北地等五郡三十一縣京兆郡領縣八【 長安杜城鄠山北新豊覇城陰盤藍田】 孝武永熙三年自洛遷都長安號西魏復置京兆尹后周與隋因之開皇三年自漢長安故城東南移二十一里遷都龍首川改京兆尹為雍州大業三年改州為京兆郡統縣二十二唐武德元年復為雍州以古雍州之地分為關右隴石二道后改為關內道三年分武功好畤盩厔扶風四縣置稷州分溫秀石門二縣置泉州貞觀元年廢稷州以武功好畤盩厔來屬十七年廢宜州以華原同官二縣來屬天授元年改雍州為京兆郡其年復為雍州二年分始平武功奉天盩厔好畤等縣復置稷州分云陽涇陽醴泉三原富平美原等縣置宜州大足元年廢鴻宜鼎稷四州以始平等一十七縣來屬開元元年改雍州為京兆府天寶元年以京城為西京京兆府領縣二十三二年置十五道采訪為京畿道至德二載曰中京元年建五月停京名尋曰上都天佑元年昭宗東遷于洛降為估國軍黃巢寇長安焚毀宮室逮盡許公韓建棄舊城去郭城因子城筑今京兆府梁開平元年改府曰大安二年改軍曰永平后唐同光元年復為西京府曰京兆晉天福元年改軍曰晉昌漢干佑元年改軍曰永興其府名皆仍舊宋亦曰京兆永興軍金初分陜西為五路京兆為陜西東路初管五州十二縣貞佑管八州十二縣

          圣朝初仍舊至元十四年降三州為縣又并四縣改京兆為安西府管五州十一縣自周秦歷漢晉西魏后周隋唐為帝都以為奧區神皐之地信乎

             分野

          禮保章氏以星辨九州島之地所封之域皆有星分在天官書東井與鬼為雍州之分兼得趙魏之交漢書地里志曰自東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為鶉首于辰在未秦之分也廣雅曰北斗樞為雍州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 西據黑水東距西河】 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酆水攸同 【 言三水同】 荊歧既旅 【 旅謂可祭也】 終南惇物至于鳥鼠 【 謂終南惇物二山西物出至于鳥鼠山也】原隰厎績至于豬野 【 言原隰皆可致功今武威郡始減縣即豬野】 三危既宅三苗丕敘 【 三危山名言可居也三苗即有苗氏為亂徙長沙間皆大得其次序】 厥土黃壤厥田惟上上浮于積石至于龍門會于渭汭周禮職方正西日雍州其山鎮曰岳山藪曰弦蒲川曰涇汭浸曰渭洛其利玉石兼得禹貢梁州之地周自武王克商都酆鎬則雍州為王畿及秦孝公作為咸陽筑冀闕徙都之故謂之秦川亦曰關中按三輔黃圖曰始皇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汧以為秦西門故賈誼過秦云踐華以為城又班孟堅西都賦曰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張平子西京賦曰廣衍沃野厥田上上寔為地之奧區神皐

             土產

          周禮職方氏雍州其利玉石其人三男二女畜宜牛馬榖宜黍稷漢書地理志曰雍州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島膏腴【 師古曰言其地高陸而饒物產如海之無所不出故云陸海腹之下肥曰腴故取論云】 班孟堅西都賦曰陸海珍藏藍田美玉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為近蜀 【 盩厔產芎藭白芷烏頭澤瀉三棱華原芍藥赤石脂甆器華原石】

             土貢

          禹貢雍州厥貢球琳瑯剖勞脊備羯錯Y氈粲草席酸棗仁地骨皮藕粉葛粉櫻桃紫稈粟大小麥面晉天福中并停今止貢酸棗仁地骨皮克正旦庭實其外歲貢興平酥咸陽梨不列方物貨殖傳曰關中由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

             風俗

          漢志曰秦有四塞之固昔后稷封(左牙右廠來)公劉處豳大王徙郊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涇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饒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于長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諸陵蓋亦以強干弱支非獨為奉山園也是故五方雜錯風俗不純其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賈為利閭里豪杰則游俠通奸瀕南山近夏陽多阻險輕薄易為盜賊常為天下劇又郡國輻??奏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貴人車服僣上眾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美送死過度故漢時京輔稱為難理又隋書地理志曰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華戎雜錯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游手為事競錐刀之末貴者崇侈靡賤者薄仁義豪強者縱橫貧窶者窘蹙桴皷屢驚盜賦不禁此乃古今之所同風也春秋說題辭曰秦金精堅故秦俗亦堅詩舍神霧曰秦地處仲秋之位男儒弱女高暸【 暸明也落消反】 白色身音中商其言舌舉而仰聲清而揚

             雍州

          尚書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貢惟球琳瑯∮諢劣諏盼骱○爾雅曰河西曰雝州注自西河至黑水疏李廵曰河西其氣蔽壅厥性急兇故曰雍雍壅也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壅也【 晉太康地記曰以其四山之地故以雍名焉亦謂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壅閉也】 ○春秋元命苞曰東井鬼星散為雍州分為秦國東距殽阪西有漢中南含高山北阻居庸雍壅也得東井動深之萌其氣險也○春秋文耀鉤田華岐以北龍門積石南至三危之野雍州也屬魁星○釋名曰雝州在四山之內雝翳也應劭注漢書曰四面積高曰雍【 郊祀志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襖故立畤郊上帝】 ○呂氏春秋曰西方為壅州○晉摯虞雍州詩曰于皇先王經啟九有有州惟雍居京之右土載奧區山苞神藪嘉生惟繁庶類伊阜悠悠州域有華有戎外接皮服內舍歧豊周余既沒夷德未終莫不慕義易俗移風○漢楊雄雍州箴曰黑水西河橫截昆侖邪指閶闔晝為雍垠上侵積石下礙龍門蓋安不忘危盛不諱襄牧臣司雍敢告綴衣

             京都

          春秋公羊傳曰京師者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師者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釋名云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邑猶俋聚會之稱也○尚書大傳曰十邑為都○周禮曰四縣為都又曰距國五百里為都○春秋左氏傳曰邑有先君宗廟之主曰都○白虎通曰京都者何謂也千里之邑號也明什倍諸侯法日月之偳Ю锘蛟幌囊匾笪桃刂芪┒○譙周法訓曰王者居中國何也順天之和而同四方之統也○帝王世紀曰古公亶父是為大王以修德為百姓所附止于岐山之陽邑于周地始改國曰周筑城郭立宗廟設官司即詩所謂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作廟翼翼筑之登登削屢馮馮者也周道之端蓋自此始

          史記婁敬說高祖曰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鬪不搤其骯【 張晏曰脫喉嚨也】 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接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骯而拊其背也高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決及留侯言之上即日車駕西都關中賜敬姓劉氏拜即中號奉春君

          漢書張良說高祖曰雒陽雖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一面東制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說是也于是上即日駕西都關中

          后漢杜篤論都賦夫大漢之盛代藉雍土之饒得御外理內之術孰能致功若斯創業于高祖嗣傳于孝惠德隆于太宗財衍于孝景威盛于圣武政行于宣元侈極于成哀祚缺于孝平傳代十一歷載三百德襄而復盈道微而復彰皆莫能遷于雍州而背于咸陽宮室寢廟山陵相望高顯弘麗可思可榮羲農已來無茲著明天雍州本帝皇所以育業覇王所以衍功戰士角難之場也

             京兆尹

          春秋傳曰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 【尹正也】

          通典曰周官有內史秦因之掌治京師漢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 張晏曰地絕高曰京左傳曰莫之與京十億曰兆尹者正也大眾所聚故曰京兆】 秩二千石銀印青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佩水蒼玉與左馮翊右扶風是為三輔理長安城中后漢都洛陽置河南尹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但減其秩與太守同

          漢書曰趙廣漢字子都涿郡人為京兆尹以和顏接士其尉薦待遇吏殷勤甚備事推功善歸之于下曰某掾卿所為非二千石所及行之發于至誠吏見者皆書寫心腹無所隱匿咸愿為用僵仆無所避

          又曰廣漢為人強力天性精于吏職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 蘇林曰鉤得其情使不得去晉灼曰鉤致也距閉也使對者無疑若不問而自知眾莫覺所由以閑其術為距也師古曰晉說是也】 鉤距者設如欲知馬價則先問狗次問羊又問牛然后乃馬參伍其價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郡中盜賊閭里輕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請求銖兩之姧皆知之長安少年數人會窮里空舍謀共刼人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服廣漢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強小民得職百姓追思歌之至今又曰張敞字子高守京兆尹自趙廣漢誅后比更府尹皆不稱職京師寢廢長安市偷盜尤多百賈苦之敞既視事求問長安父老偷盜酋長數人居皆溫厚出從童騎閭里以為長者敞皆召見責問因貫其罪把其宿負【 師古曰貫緩也把執持也音布馬反】 令致諸偷以自贖偷長曰今一旦召詣府恐諸偷驚駭愿一切受署 【 師古曰自言愿權補吏職也】 敞皆以為吏遣歸休置酒小偷皆來賀飲醉偷長陰以赭污其衣裾【 師古曰赭赤土也】 吏坐門問赭污者輒取之一日捕得數百人由是抱皷希鳴市無偷盜

          又曰敞為京兆朝廷每有大議引古今處便宜公卿皆服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 孟康曰在長安中臣贊曰在章臺下待】 使御吏駈自以便面 【 師古曰便面所以障面蓋扇之美也】 拊馬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 【 應劭曰憮大也孟康曰憮音詡北方人謂媚好為詡畜】有司以奏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于畫眉者上愛其能弗備責也然終不得大位為京兆尹九年與楊惲厚坐惲大逆誅

          又曰王駿為京兆尹成帝欲大用之故試以政事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至駿皆有能名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后有三王

          后漢書曰延篤字叔固及邊鳳皆為京兆尹并有能名語曰前有張趙后有邊延張趙即趙廣漢及張敞也

          魏志曰鄭渾字文公為京兆尹渾以百姓新集為制移居之法使兼復者與單輕者相伍溫信與孤老為比動稼穡明禁令以發奸者由是民安于農而盜賊息

          李爕別傳曰爕字德公京兆人拜京兆尹吏民愛敬乃作歌曰我府君道教舉恩 如春威如虎愛如母訓如父

          后周陸遙為京兆尹都界有承生數子經句而死其家又有豮遂乳養之諸豚賴之以活時論以逞仁政所致

          唐源干曜為京兆尹政存寬簡

          黎干為京兆尹嚴肅為治人頗便之

          李勉大歷二年拜京兆尹政尚簡肅時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仍知國子監事前尹黎干求媚于朝恩每候其將至監則盛設酒饌為數百人之餼傾府之吏以辦之及勉蒞職旬月朝恩入監府吏莫至先置者請于勉勉曰軍容使判國子監勉候于太學軍容固宜具主禮勉官忝京尹軍容儻惠顧至府豈不敢飭蔬饌乎朝恩深御之自是不復至太學矣

          吳湊貞元十四年為京兆尹是夏旱榖賁人多流亡京兆尹韓皐以政事不理黜之上召湊自右金吾衛大將軍面拜尹即日令視事經宿方下制逾月湊論奏掌閑廄瀇騎飛龍內園芙蓉園及禁軍諸司等使雜供手力資課大多量宜減省從之湊孜孜為治以勤儉為務人樂其政庶務咸舉奏罷宮市等人頗便之甞于官街樹槐及湊卒民指樹而懷之

          許孟容元和四年為京兆尹有左神策軍吏李昱假長安富人錢八千貫三歲不償孟容遣吏收捕械系克日命還之且曰不及期當死自興元以后禁軍中有功軍士益橫府縣不能制孟容剛正不懼以法治之一軍盡驚冤訴于上立命中使宣旨令送本軍孟容系之不遣中使再至乃執奏云臣誠知不奉詔當誅然臣職司輦轂合為陛下彈抑豪強錢未盡輸昱不可得上嘉其意乃許之自此權右斂跡

          孔戢為京兆尹時旱禱于曲江是夕大雨

          韓愈長慶三年四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勑特放臺參以后不得為例

          崔珙開成二年為京兆尹時京畿旱奏浐水入內者十分請減九分以賜貧民溉田從之

          薛元賞會昌中為京兆尹武宗謂宰相曰元賞威風甚嚴唯屬軍者即令守取勑文李德裕奏京尹若非陛下假借與之作主則無由為得帝曰灼然柳仲郢歷京兆河南尹以寬理周郊人或謂與西府之政有異為疑仲郢曰輦轂之下彈壓為先他郡皆宜以惠養為本

          韋澳大中十年為京兆尹故事京兆尹在私第但奇日入府偶日入??虎院至是賜度支錢二萬貫令造廨宅始命尹不得離府澳公正方嚴吏不敢欺委長安尉李信主其事營創府舍極一時壯麗復進羨緡澳連書信兩上下考

             府縣官

          唐肅宗元年建寅月勑京兆府縣官多被諸使奏請避難就易殊非奉公自今后諸使諸司諸州改官充判官支使隨身駈使等準舊勑不得放去

          廣德二年三月勑中書門下及兩省五品以上尚書省四品已上諸司正員三品已上諸王駙馬中周已上親及女壻不得任京兆府判司畿令赤縣丞簿尉

          長慶二年閏十月中書門下奏伏以所立堤防止緣權要今一槩防閑事誠太過今后請應宰臣左右仆射御史大夫中丞給事舍人左右丞諸司尚書侍郎度支鹽鐵使在城者并諸王駙馬周已上親并女壻外甥請準前后勑不得任京兆府判司次赤畿令簿尉其余官不在此限從之大中元年九月中書門下奏京兆府判司及兩縣簿尉帶諸司職事伏以列官分職各有司存茍或侵踰則乖彝憲近府判司及兩縣簿尉多系諸司職掌遂使額外假攝一人兼判數曹易為因循難以責辦臣等商量自今以后諸司職掌改除集賢史館弘文館外并不得帶府判司及兩縣簿尉仍每館不得過一員其見在諸司克職者諸勒歸司從之

             四至

          東至南京一千二百七十里   東至西京八百五十里

          東至華州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商州二百六十五里

          南取庫谷路至金州六百八十里   西南至洋州六百四十里

          正西微北至鳳翔府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邠州三百里

          北至坊州三百五十里   正東微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

          北至耀州一百八十里

            管治郡縣

             漢 【 改內史為京兆尹】

          京兆尹領十二縣   戶一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十

          長安 新豐 船司空 藍田 華陰 鄭湖 下邽 南陵 奉明 霸陵 杜陵

          左馮翊領二十四縣  戶二十三萬五千一百一十

          高陵 櫟陽 翟道 池陽 夏陽 衙 粟邑 谷口 蓮勺【 音輦酌】  鄜 頻陽 臨晉 重泉 合陽 祋祤 武城 沈陽 襄德 征 云陵 萬年 長陵 陽陵 云陽

          右扶風領二十一縣  戶二十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七

          渭城 槐里 鄠 盩厔 ?牙?廠來? 郁夷 美陽 郿 雍 漆 栒邑 隃麋 陳倉 杜陽 汧 好畤 虢 安陵 茂陵 平陵 武功

             后漢

          京兆尹治十城    戶五萬三千三百九十

          長安 霸陵 杜陵 鄭 新豐 藍田 長陵 商 上洛 陽陵

          左馮翊治一十三城  戶三萬七千九十

          高陵 池陽 云陽 祋祤 頻陽 萬年 蓮勺 重泉 臨晉 合陽 夏陽 衙 粟邑

          右扶風治十五城   戶一萬七千三百五十二

          槐里 安陵 平陵 茂陵 鄠 郿 武功 陳倉 汧 渝麋 雍 栒邑 美陽 漆 杜陽

             晉

          京兆郡統九縣    戶九萬九千五百

          長安 杜陵 霸城 藍田 高陵 萬年 新豐 陰般 鄭

          馮翊郡統八縣    戶八萬七千七百

          臨晉 下邽 重泉 頻陽 粟邑 蓮勺 合陽 夏陽

          扶風郡統六縣    戶二萬三千

          池陽 郿 雍  汧  陳倉 美陽

          安定郡統七縣    五千三百戶

          臨涇 朝那 烏氏 都盧 鶉觚 陰密 西川

          北地郡統二縣    戶二萬二千六百

          泥陽 富平

          始平郡統五縣    戶一萬八千戶二千七百

          漆 汾邑 鄠 ??朋??城

             隋

          京兆郡統二十二縣  戶三十萬八千四百九十九

          大興 長安 始平 武功 盩厔 醴泉 上宜 鄠 籃田 新豐 華原 宜君 同官 鄭 渭南 萬年 高陵 三原 涇陽 云陽 富平 華陰

             唐 【 開元元年為府】

          京兆府管二十三縣  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

          萬年 長安 咸陽 興平 云陽 涇陽 三原 渭南 昭應 高陵 同官 富平 藍田 鄠 奉天 櫟陽 好畤 武功 醴泉 奉先 華原 盩厔 美原

             宋

          京兆府治十三縣   戶五萬二千七百二十

          萬年 長安 鄠 藍田 咸陽 醴泉 涇陽 櫟陽 高陵 興平 臨潼【 唐昭應縣大中祥符八年改】  武功 干佑

          耀州治七縣     戶一萬九千八百二

          華原 富平 三原 云陽 同官 美原 淳化【 梨園鎮淳化四年升為縣】

          干州治三縣     戶九千三百七十一

             奉天 好畤 永壽 【 古豳國之地唐縣】

          華州治二縣

          渭南 【 戶五千六十三】  蒲城【 戶二萬九百八】

          鳳翔府

          盩厔戶五千四百五十三

             金 【 新添】

          新說曰金初分陜西為五路京兆為陜西東路鳳翔為陜西西路延安為鄜延路慶陽為環慶路臨洮為熙河路京兆先管商華同耀干五州十二縣貞佑元年分鳳翔郿縣盩厔來屬又改韓城縣為貞州郿縣為郿州盩厔縣為恒州始為八州十二縣又置鎮防猛安千戶五十四寨以鎮西川五十四州京兆府尹兼統軍宣權元帥左都監為軍民都總管縣令兼軍民鎮撫都彈壓

          陜西東路京兆都總管府管八州十二縣

          八州

          同州定國軍節度使管五縣

          華州金安軍節度使管五縣

          商州秦藍軍防御使管四縣

          耀州感德軍太守管五縣 干州威勝軍太守管五縣

          恒州太守管二縣    貞州太守管一縣

          郿州太守管二縣

          十二縣

          咸寧 長安 藍田 臨潼 櫟陽 高陵 云陽 涇陽 咸陽 興平 鄠 干佑【 干佑在山不立改清平鎮為終南縣】

             大元

          新說曰已下八州十二縣系

          圣朝   初管京兆路州縣至元十四年改京兆府為安西路總管府又降恒州復為盩厔縣郿州為郿縣禎州為韓城縣并櫟陽入臨潼縣云陽入涇陽縣下邽為渭南縣美原入富平縣好畤入醴泉縣今安西府見管五州一十一縣下列舊名取其易考【 有并者下細注之】

          安西路總管府管八州十二縣

              八州

               同州

          同州按地理叢編戰國時屬秦項羽分屬塞國漢高帝置河上郡景帝分為左內史武帝改為左馮翊東漢因之魏除左字怛為馮翊郡晉及元魏皆因之西魏改曰同州天寶元年為馮翊郡梁曰忠武軍宋太平興國七年升為定國軍金為定國軍節度使新說曰唐韻字注馮翊南有九泉同為于一流故曰同州

          州境

          東至河中府七十里 西至下邽縣一百里

          南至華州九十里  北至中部縣二百里

          管五縣

          馮翊 朝邑 白水 澄城 合陽

               華州

          華州按地理叢編春秋屬晉戰國屬秦漢屬京兆尹弘農郡晉因之元魏置華山郡西魏改華州隋初郡廢大業州廢屬馮翊郡唐武德元年改華州天寶元年改華陰郡干寧四年升德興府梁為感化軍后唐改鎮國軍宋皇佑五年改鎮潼軍金改金安軍節度使州境

          東至潼關一百一十里 西至臨潼縣界九十里

          南至秦嶺界八十里  北至白水縣界一百七十里

          管五縣

          鄭縣 渭南 蒲城 華陰 下邽 【今入渭南】

               商州

          商州按地理叢編春秋屬晉戰國屬秦西漢屬弘農郡東漢屬京兆尹晉為京兆南郡后置上洛郡元魏因之西魏兼置洛州后周改為商州宋因之金改商州為秦藍軍防御使

          州境

          東至內鄉縣界二百七十里 西至藍田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鶻嶺關一百八十里  北至華州界一百八十里

          管四縣

          上洛 洛南 豐陽 上津

           

               耀州

          耀州按長安舊志華原縣本漢祋祤縣景佑二年置屬左馮翊唐武德三年立宜州大足元年廢州復為華原縣隸京兆府天佑二年李茂貞僣行墨制改耀州建義軍節度梁正明元年改崇州后唐同光元年復為耀州宋開寶五年升感義軍節度太平興國二年改為感德軍金改感德軍太守新說曰華原東有明月山鑒山其光似鏡改華原為耀州

          州境

          東至蒲城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淳化界八十里

          南至高陵界八十里    北至坊州界九十里

          管五縣

          華原 富平 三原 同官 美原 【今并入富平】

               干州

          干州奉天縣本漢池陽縣晉屬扶風郡后魏為咸陽郡唐高宗干陵所在置奉天縣興元元年德宗出幸為次赤干寧三年置干州梁干化中升為威勝軍后唐同光二年罷軍名復為干州隸鳳翔宋熙寧三年隸京兆永興軍金改威勝軍太守

          州境

          東至興平界九十里 西至邠州一百一十里

          南至盩厔七十四里 北至淳化界一百二十里

          管五縣

          奉天 武功 醴泉 永壽 好畤 【今并入醴泉】

               恒州

          恒州盩厔縣漢舊縣也武帝置屬右扶風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之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并入武功縣后周天和二年徒縣今鄠縣西北三十五里析雍州之終南郡于此置恒州建德二年徙縣于今治天寶元年改為宜壽縣至德二載復為盩厔縣天福元年隸鳳翔府新說曰金貞佑元年隸京兆府改為恒州太守今為盩厔縣

          州境

          東西七十一里   南北一百六十里余一百步

          舊管一十七鄉三百二十五社

          今管二縣

          盩厔 終南 【 今并入盩厔縣】

               郿州

          郿州按地理圖經郿縣本漢之舊縣武帝置屬右扶風董卓之郿塢也本屬鳳翔府金貞佑元年隸屬京兆府升為郿州太守我

          大元為郿縣

          州境

          東西七十里 南北五十里

          舊管五鄉一百八村

          管二縣

          郿縣 柿林 【 今并郿縣】

               楨州

          楨州按地理叢編本春秋時韓國戰國時屬秦西漢屬左馮翊宋屬定國軍今屬同州新說曰金貞佑元年改升楨州太守今為縣

          州境

          東西七十里   南北五十里

          管一縣

          韓城

              十二縣

               咸寧縣

          咸寧縣按舊長志本漢萬年縣三輔黃圖漢太上皇葬櫟陽北原起萬年陵因置萬年縣隋開皇年徙都大興城取萬年縣以配長安縣天寶七年改萬年為咸寧縣

          縣境東西五十七里  南北一百七十里

          七鄉管二百七十六村二里

          洪固鄉在縣南一十五里管村四十八貴冑里

          龍首鄉在縣東一十五里管村三十五神鹿里

          少陵鄉在縣南四十里管村四十八

          白鹿鄉在縣東南四十五里管村五十

          薄陵鄉在縣東三十五里管村三十六

          東陵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管村四十

          苑東鄉在縣北二十里管村三十九

               長安縣

          長安縣按漢書郡國志長安古鄉聚名史記秦始皇本紀王弟長安君成蟜將兵擊趙盧綰封長安侯高帝為長安城隋開皇三年遷都大興城取萬年配長安為縣梁開平元年改為大安縣后唐同光三年復為長安縣

          縣境東西四十里南北一百五十二里

          六鄉

          義陽鄉在縣西南二里管布政里

          善政鄉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管安化里

          同樂鄉在縣西南四十里管安寧里

          豐邑鄉在縣西二十里管龍臺里

          苑西鄉在縣北三里管崇征里

          華林鄉在縣南一十五里管居安里

               咸陽縣

          咸陽縣按周舊圖經咸陽本周王季所都孝公十三年于渭北城咸陽自汧隴徙都焉三秦記曰咸陽秦所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俱陽之地故曰咸陽秦自孝公惠文悼武昭襄莊襄始皇胡亥并都之項羽屠咸陽焚宮室火不滅者三月今縣東二十里渭城即故城武帝元封年移西二十里趍茂陵修便橋修咸陽關即今之縣也

          縣境東西七十五里南北四十八里

          五鄉管五里

          河南鄉在縣南管資川里

          平原鄉在縣北管平城里

          安業鄉在縣北管介公里

          奉賢鄉在縣東北管奉城里

          龍首鄉在縣西北管慶云里

               臨潼縣

          臨潼縣按周地圖本驪戎國春秋晉獻公伐驪戎其后秦滅之為驪邑漢書高帝七年置新豐縣垂拱七年有山踴出改慶山縣神龍元年復為新豐縣開元二年玄宗每歲十月幸溫泉歲盡而歸以縣去湯遠天寶四載析新豐萬年于溫泉宮置會昌縣七載大中祥符八年避玉清昭應官名改為

          縣境東西五十五里南北四十里

          三鄉管一百四十六村 【 唐十八鄉】

          旌儒鄉在縣西南管村三十九

          會德鄉在縣東南管村三十六

          潤渭鄉在縣東北管村四十一

               興平縣

          興平縣按周舊圖本周大丘之地帝王世記曰周懿王二年王室大衰自鎬徙都大丘秦名廢丘項羽封章邯為雍王都廢丘高帝七年改為槐里景龍四年金城公主降土蕃中宗送至此縣改為金城徙馬嵬故城至德初置興平軍二載改為興平縣

          縣境東西五十里南北六十里

          六鄉管二百二村

          被化鄉在郭下管四十村

          耿祠鄉在縣西三里管村四十

          零保鄉在縣東三里管村四十

          文渭鄉在縣南五里管村四十六

          保安鄉在縣北五里管村三十六

          崇節鄉在縣東北管村二十八

          縣城周七里余二百步崇二丈

               鄠縣

          鄠縣按周地圖鄠本夏之扈國也尚書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杜預曰始平鄠縣有扈鄉帝王世記扈至秦改鄠屬右扶風晉屬始平郡魏太平真君七年屬京兆郡自漢至隋皆為鄠城置縣即今縣北二里故城是大業十年徙今治

          縣境東西五十二里南北一百里

          五鄉管五里

          宜善鄉連城郭管陳平里

          扈亭鄉在縣西北一十二里管甘泉里

          太平鄉在縣東北一十五里管仁讓里

          萯陽鄉在縣西一十三里管王萯里

          珍藏鄉在縣北一十二里管貨泉里

          縣城周二里二十四步

               藍田縣

          藍田縣按長安志藍田秦舊縣也竹書紀年曰梁惠王命太子向為藍田君其山出美玉周禮曰玉之美者球其次藍三秦記蓋以縣出美玉故曰藍田后周閔帝二年置玉山白鹿以三縣置藍田郡武帝建德二年省郡廢玉山白鹿入藍田以隸京兆自縣西三十里故縣徙峣柳城今縣是也唐武德二年祈置白鹿縣三年改曰寧民又析藍田置玉山縣貞觀二年復為藍田縣

          縣境東西八十里南北一百里

          四鄉管四里

          奉道鄉連縣郭管安仁里

          玉山鄉在縣東一十里管嚴朱里

          白鹿鄉在縣西南二十里管安仁里

          盧珍鄉在縣西北一十里管康和里

          縣城本峣柳城南魏置青泥軍俗謂青泥城

               涇陽縣

          涇陽縣本秦舊縣史記秦昭五弟封涇陽君漢屬安定郡惠帝七年改池陽縣在今縣西北二里符堅于今縣東南二十八里置涇陽縣后魏置咸陽郡隋開皇三年罷成陽郡徙縣隸雍州即今縣也

          縣境東西七十里南北二十三里

          六鄉管六里

          瑞寧鄉在縣北管神狐里

          永順鄉在縣東管耦南里

          會僊鄉在縣東管仙同里

          廣吉鄉在縣東管張良里

          河池鄉在縣南管養生里

          宜善鄉在縣外管輔政里

          洪池監在縣西北五十里管三白渠

               高陵縣

          高陵縣本秦舊縣史記秦昭王弟封高陵君魏黃初元年改為高陵縣隸京兆郡隋大業三年復為高陵唐武德元年析為鹿苑縣貞觀元年省天授二年隸鴻州大足元年還雍州

          縣境東西二十八里南北三十二里

          五鄉管一百一十九村

          仁義鄉在縣西七里管村二十

          奉君鄉在縣北八里管村一十五

          修真鄉在縣東一里管村二十五

          上原鄉在縣西南一十五里管村二十八

          潤國鄉在縣南一十八里管村二十一

          縣城周二里余一百二十步大業七年筑

               櫟陽縣

          櫟陽縣本秦舊縣項羽封司馬欣為塞王郡櫟陽高帝入關都櫟陽七年徙都長安高帝既葬太上皇于萬年陵遂分櫟陽置萬年縣以為陵邑隸馮翊郡隋開皇三年徙都大興取萬年以配長安復為櫟陽縣天授二年隸鴻州大足元年復還雍州今并入臨潼縣

          縣境東西五十二里南北三十一里

          四鄉管四里

          五陵鄉在縣東管平定里

          清川鄉在縣西北管奉尊里

          永豊鄉在縣東北管芬芳里

          寧遠鄉在縣西南管高唐里

          縣城周三里

               云陽縣

          云陽縣本漢縣昭帝置古有云陽宮因以為名亦匈奴祭天之所也天授二年以云陽置鼎州領云陽三原涇陽醴泉四縣大足元年州廢復為云陽縣今并入涇陽縣

          縣境東西七十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五鄉管七十四村

          流金鄉在縣東南管村十二

          嵯峨鄉在縣北管村一十八

          萬金鄉在縣東管村一十三

          武康鄉在縣西管村一十八

          青龍鄉在縣南管村一十四

               干佑縣

          干佑縣本漢洵陽縣干元元年改干元縣元啟二年經蔡賊焚蕩漢干佑二年改干佑縣隸京兆府在山不立

          縣境東西三百二十五里南北二百五十里

          五鄉管一十五里

          干佑鄉在縣西管五里

          小和鄉在縣西管三里

          大和鄉在縣東北管三里

          左綿鄉在縣西北管三里

          平定鄉在縣東北管歸安里
          類編長安志卷之二

          京兆路儒學教授駱天驤纂編

          開成路儒學教授薛延年校正

            京城

             周

              鎬京

          鎬京毛詩曰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武王卜居是鎬京之地龜則正之謂得吉兆武王遂居之修三后之德以伐紂定天下成龜兆之占功莫大于此帝王世紀曰武王自豊居鎬諸侯宗之是為宗周今豊水之東長安之南三十里去酆二十五里鎬池即其故都也括地志曰武王宮即鎬京后號西都以落陽為東都至幽王為犬戎所殺平王東遷鎬京淪陷至漢武穿昆明池于鎬京之西南水泛濫鎬京遂為鎬池

             秦

              咸陽

          咸陽按周舊圖經在九山??山之南渭水之北謂之咸陽漢書曰周平王東遷以豊鎬之地賜襄公至孝公始作咸陽筑冀闕徙都之始皇并天下徙高貲富豪十二萬于咸陽每破諸侯遷其宮室作之咸陽北坂上南臨渭已東殿屋復道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之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史記曰始皇二十七年作長信宮于渭南通驪山筑咸陽端門四達引渭水貫郡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橋廣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間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以渭水為長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筑為蓬萊山刻石為鯨魚長二百尺亦曰蘭池廟記曰咸陽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長楊五柞東至河西至汧離宮別館三百余后宮美人萬余婦人之氣上沖于天

             漢

              長安城

          長安城漢書高帝七年修長安長樂宮自櫟陽徙都之本秦之離宮初狹小惠帝元年增筑之正月發近長安六百里男女一十四萬六千人三十日罷六月發徙隸二萬人常役又五年復發十四萬五千人三十日罷城高三丈五尺闊一丈五尺上闊九尺雉高三板周回六十五里漢舊儀曰長安城中經緯各長三十二里一十八步地方九百九十三頃八街九陌三宮九府三廟十二門九市十六橋其地本黑壤今赤如火父老傳云鑿龍首山土為城城下有池周繞廣三丈深二丈城開門一十二曰

          東霸城門  清明門 【 亦曰青門】? 宣平門  ? 南覆盎門

          鼎門    便門         西章城門?? 直城門

          雍門?????? 北洛門??????????????? 廚城門???? 橫門

          漢城門皆有候門主候門謹啟閉三轉決錄曰長安城面三門四面一十二門也皆通達九逵以相經緯衢路平直可并列車軌往來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西都賦云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

             大興城

          大興城按通鑒隋文帝厭嫌長安故城制度狹小又官內多妖異約言蘇威勸帝遷都帝以初受命難之夜與威及高颎共議明旦通直散騎庾李才奏曰臣仰觀玄象俯察圖記必有遷都之事且漢營此城將八百歲水皆咸鹵不甚宜人愿陛下恊天人之心為遷都之計帝愕然謂颎威曰是何神也太師李穆亦上表請遷都帝省表曰天道高明已有應征太師人望復抗此請乃詔高颎等創建新都于龍首山以太子左庶子字文愷有巧思領營新都副監將作大匠劉龍工部尚書巨鹿郡公賀婁子干太府少卿高龍又并充使營造左仆射高颎總領其事其地在漢故城之東南屬杜縣周之京兆郡萬年縣界南值終南山子午谷北據渭水東臨灞浐此枕龍首原創筑京城曰大興城自開皇二年六月十八日始詔規建制度三年正月十五日又詔用其月十八日移入新邑所司依式先筑宮城次筑皇城亦曰子城次筑外郭城

             城制度

          隋城制度精密隋氏設都雖不能盡循先王之法然畦分棊布閭巷皆中繩墨坊有墉墉有門逋已奸偽無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區不復相參亦一代之精制也唐人蒙之以為治更數百年間有能增大別宮觀之美者矣至其規模之正則不能有改其功亦豈小哉噫隋文之有天下纔二十二年而已其刬除不廷者非一國興利后世者非一事大趣皆以惠民為本躳決庶務未甞逸豫雖古圣人夙興待旦殆無以過此惜其不學無術故不能追三代之盛予因考正長安故圖愛其制度之密而勇于敢為且傷唐人冒疾史氏沒其實聊記于后元豐三年五月五日龍圖閣待制知永興軍府事呂大防題

             隋唐

              皇城

          皇城俗呼為子城在宮城之南東西五里一百五十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南面三門正南曰朱雀東曰安上西曰含光東面二門南曰景風北曰延喜西面二門南曰順義北曰安福自兩漢之后宮闕之間并有人家隋文帝以為不便于事皇城之內唯列府寺不使雜人居止公司有辦風俗齊肅蓋隋文帝之新意也皇城內南北七街東西五街并列臺省寺衛如左

          尚書省 殿中省 內侍省 秘書省

          中書外省   門下外省   東宮朝堂   詹事府

          左清道率府  左衛率府   左監門率府  左內率府

          右清道率府  右衛率府   右監門率府  右內率府

          左驍衛衛   左武衛    左司御衛   左衛

          右驍衛衛   右武衛    右司御衛   右衛

          左千牛衛   左春坊    左領軍衛   左監門衛

          右千牛衛   右春坊    右領軍衛   右監門衛

          左威衛    吏部選院   東將作監   尚舍局

          右威衛    禮部南院   西將作監   尚輦局

          光祿寺    太仆寺    太府寺    少府寺

          司農寺    大理寺    宗正寺    家令寺

          鴻臚寺    東宮仆寺   率更寺    大府監

          少府監    都水監    司天監    太廟署

          中宗廟    太廟     元獻皇后廟  郊社署

          御史臺    御史推事院  太社     廢古臺

          司農寺草坊  鴻臚客館   驊騮馬坊

              京城亦曰外郭城

          京城外郭本隋之大興府唐改曰長安城京城記曰外郭城東西一十八里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其崇高一丈八尺隋文帝開皇二年創筑唐永徽四年率天下口稅一餞更增筑之南面三門正中曰明德南抵石鱉谷八十里東曰啟夏西曰安化東面三門北曰通化中曰春明南曰延興西面三門北曰開遠中曰金光南曰延平北面二門皇城東北曰芳林皇城西北曰光化郭中南北十四街其間列諸坊煬帝改坊為里司官從九品京兆府萬年長安所治寺觀邸第編戶雜居焉皇城南面朱雀門有南北大街朱雀門街東西廣百步朱雀門至南外郭明德門九里一百七十五步萬年長安以此街為界城外郭朱雀門街東至明德門五十五坊萬縣治之其名曰

          興道坊 開化坊 光福坊 靜善坊蘭陵坊

          開明坊 安義坊 務本坊 崇義坊長興坊

          靖安坊 安善坊 大業坊 昌樂坊安德坊

          永興坊 崇仁坊 平康坊 宣陽坊親仁坊

          永平坊 永崇坊 昭國坊 進昌坊通善坊

          通濟坊 安興坊 勝業坊 安邑坊宣平坊

          升平坊 修業坊 修政坊 青龍坊道政坊

          常樂坊 靖恭坊 新昌坊 升道坊廣德坊

          新寧坊 常和坊 教化坊 修德坊立政坊

          客戶坊 永昌坊 光宅坊 翊善坊來庭坊

          長樂坊 大寧坊 永嘉坊 興寧坊安仁坊

          外郭朱雀門門街西 明德門五十五坊長安縣治之其坊名曰

          善和坊 通化坊 豐樂坊 安業坊安喜坊

          永達坊 道德坊 光行坊 延祚坊太平坊

          通義坊 興化坊 崇德坊 懷真坊宣義坊

          豐安坊 昌明坊 安樂坊 大安坊大通坊

          敦義坊 永安坊 延福坊 崇賢坊延康坊

          光德坊 延壽坊 布政坊 頒政坊輔興坊

          善政坊 安定坊 休祥坊 金城坊醴泉坊

          懷遠坊 長壽坊 嘉會坊 永平坊通執坊

          歸義坊 昭行坊 永陽坊 常安坊和平坊

          淳化坊 待賢坊 豐邑坊 崇化坊懷德坊

          群賢坊 居德坊 義寧坊 普寧坊修真坊

              再筑京兆城

          新說曰隋文帝開皇二年嫌漢長安城水咸苦宮殿摧倒有妖魅遂遷都于龍首山南詔宇文愷創建大興城先修宮城以安帝居次筑子城以安百官置臺省寺衛不與民同居又筑外郭京城一百一十坊兩市以處百姓唐高祖入關都隋太極殿至永徽四年率天下口稅一錢再增筑之改為唐長安城以舊漢長安城改為楊廣城今俗呼為楊家城至高宗百官獻貲以建大明宮含元殿為東內以太極殿為西內至玄宗修興慶宮為南內祿山陷長安又遭巢寇宮殿焚毀殆盡唐帝東遷城郭蕭條許公韓建去宮城又去外郭城重修子城城外古跡移于內南閉朱雀門又閉北安喜門安福門北開真武門為今之安西府也

            宮殿室庭宮城內宮禁雜錄附

             周

              宮

               酆宮

          酆宮文王宮也文王伐崇乃遷都于酆詩云既伐于崇作邑于酆鄭氏云酆邑左酆水之西春秋左氏傳康王有酆宮之朝其宮在鄠縣酆亭今俗呼豊城堡三里之城也春秋左氏傳夏有觀扈杜預注曰始平郡有虖??縣扈鄉甘亭殷為崇國乃此也

             秦

              宮

               阿房宮

          史記曰始皇二十五年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庭小吾聞周文王都豊武王都鎬豊鎬之間帝王之舊都乃營作朝宮于渭南上林苑中先作阿房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合道自殿下直抵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以茲?石石為門鐵甲入者及之不得過為阿房北闕門也三輔黃圖曰阿房前殿木蘭為梁庭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鑄金人十二史記曰始皇大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銷為鐘(金處)鑄金人十二重二十萬斤坐高三丈其銘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其長五丈足跡六尺銘李斯篆董卓后悉椎破以為小錢英雄記曰昔大人見臨洮而銅人鑄臨洮生卓而銅人毀天下大亂卓身滅抑有以也余二人魏明帝欲徙洛陽至霸城重不可去今在灞橋東銅人原薊子訓摩挲銅鍉曰見鑄此今五百年矣

               甘泉林光宮

          史記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宮及前殿筑甬道自咸陽屬之漢宮殿疏曰甘泉林完宮秦二代造

               祈年宮

          史記曰始皇初居之宮漢書祈年宮惠公起

               棫陽宮

          秦穆王作在岐州扶風縣東北三十里

               橐泉宮

          皇覽曰秦穆公家在橐泉宮下

               梁山宮

          三秦記梁山宮城皆文石名織錦城在好畤縣

               望夷宮

          史記胡亥三年夢白虎嚙其左驂卜涇水為祟乃齋于望夷宮欲祠涇水趙高使閻樂殺二世于望夷宮在涇水上

               長樂宮

          闕中記長樂宮有魚池臺酒池臺秦始皇造

               萯陽宮

          秦文王祈起在鄠縣西南二十三里

               宮觀二百七十

          史記云盧生說始皇曰人主為微行所居而人知之則害于神愿上居毋令人知則不死之藥殆可得也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皷美人充之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

               長信宮

          史記始皇二十七年作長信宮于渭南通驪山

               曲梁宮

          在三原縣

               曲臺宮

          鄒陽傳秦倚曲臺之宮懸行?魚天下畫地而不犯兵加胡越應劯曰始皇帝所治處也若漢未央宮

               城陽宮

          始皇母遷于城陽宮

               橐泉宮

          秦武王起在東倉又曰孝公起見長安志

               高泉宮

          宣太后起在美陽城

               蘭池宮

          秦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宮見窘使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地里志渭城縣有蘭池宮三秦記曰始皇引渭水為長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筑為蓬萊山刻石為鯨魚長二百丈亦曰蘭池陂

             漢

              宮

               長樂宮

          本秦之興樂宮也高帝始居櫟陽七年長樂宮成始居之漢宮殿疏曰興樂宮秦始皇造漢重修周回二十里前殿東西四十九丈七尺兩杼中三十五丈深一十二丈高帝居此宮后太后常居之五鳳二年驚鳳集長樂宮東闕樹上王莽改長樂宮為常樂宮

               未央宮

          漢書高帝七年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倉上見其壯麗甚怒謂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乃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今壯麗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說潘岳關中記曰未央宮周旋二十三里街道十七里有臺三十二池一十二土山四宮殿門八十一掖門十四又曰未央宮殿及臺皆疏龍首山土以作之殿基出長安城上非筑也又取山土以為城山之余尾今在城西南數里乃盡也其前殿東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以木蘭為棼橑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戶華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軒鏤檻青瑣丹墀左墄石平黃金為壁帶間以和氏珍玉風至其聲玲瓏也未央宮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臺鉤弋等殿肴殿閣三十二又有壽城萬歲廣明永壽玉堂通光白虎宮殿疏曰未央宮有麒麟閣天祿閣金馬門青瑣門玄武蒼龍二闕三輔奮事武帝于未央宮起高門神明王莽改未央宮壽成室按舊圖漸臺織室凌室弄田皆在未央宮

               建章宮

          漢書曰武帝大初元年十一月栢梁臺災二月起建章宮文穎曰越至名勇謂帝曰越國有火災即復大起宮室以厭勝之故帝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在未央宮西今長安故城西俗所呼貞女樓者即建章宮之闕也跨池作飛閣適建章輦道以上下宮之正門曰閶闔高二十五丈亦曰壁門左鳳闕高二十五丈右神明臺門內北起別風闕高五十丈對峙并干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馬連闕皆有罘罳前殿下視未央其西則廣中殿受萬人三輔舊事云建章宮周回三十里東起別風闕乘高以望遠又于宮門北起圓闕高二十五丈上有銅鳳凰赤眉賊壞之西京賦云圓闕聳以造天若碣之相望是也廟記云建章宮北門高二十五丈北闕門也又有鳳皇闕高七十丈繁欽建章序云秦漢規模廓然泯毀唯建章鳳闕聳然獨存雖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觀古歌云長安城西有雙闕上有雙銅雀一鳴五榖生再鳴五榖熟漢書又云建章宮南有玉堂壁門三層臺高三十丈玉堂內殿十二門階陛盡玉為之鑄銅鳳高五尺篩黃金上有轉樞向風若翔椽首薄以壁玉因曰壁門又有神明堂疏圃嗚鑾奇華銅柱函德二十六殿

               桂宮

          漢武帝造周回十余里漢書云桂宮有紫房復道通未央宮關輔記曰桂宮在未央宮北中有光明殿土山復道從宮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臺蓬萊山三秦記未央宮漸臺西有桂宮中有光明殿皆金玉珠璣為簾箔處處明月珠金戺玉階晝夜光明西京雜記武帝為七寶林雜寶按廁寶屏風列寶帳設于桂宮時人謂之四寶宮

               北宮

          在長安城中近桂宮俱在未央宮北周回十里高帝制度草創孝文增修中有前殿廣五十步珠簾玉戶如桂宮

               甘泉宮

          一曰云陽宮史記曰秦始皇二十六年作甘泉宮及前殿筑甬道自咸陽屬之關輔記曰林光宮前殿秦所造一曰甘泉宮因其甘泉山名宮周回十余罡武帝建元中增廣之周十九里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黃帝以來圓丘祭天處武帝造闕于南更置前殿始造宮室有芝生甘泉殿房中芝有九莖金色綠葉朱實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鏤以玉飾之成帝永始四年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于紫殿甘泉又有高光林光長定竹宮等宮又有通天臺迎風館山后有露寒儲胥二館西起彷徨觀后筑甘泉苑建元中作石闕封巒鳷鵲觀于苑內南有棠梨宮

          漢未央長樂甘泉四面皆有公交車司馬門凡言司馬者宮垣之內兵衛所在司馬主武事故宮之外門為司馬門按漢宮衛令諸出入殿門公交車司馬門者皆下不如令罰金四兩王莽改公交車 司馬門曰王路四門分命諫大夫四人受章疏以通下情

               鉤弋宮

          三輔黃圖曰在城外漢武故事曰在直門南也列僊傳曰鉤弋夫人姓趙河間人少好酒臥病六年右手鉤拳飲食少望氣者云東北有貴人推而得之見召姿色佳麗武帝反其手得玉鉤面手尋辰有寵生昭帝姙娠十四月上曰聞者堯十四月而生鉤弋亦然乃命所生門曰堯母門所居宮曰鉤弋宮自夫人加婕妤及得罪掖庭獄死及殯尸香一月昭帝即位追尊皇太后更葬之發六十二萬人葬云陵其棺觀但有彩履王褒云陽記鉤弋夫人從至甘泉卒尸香聞十里葬云陽起云陵

               扶荔宮

          在上林苑中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密香指甲花百本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甘橘皆百本土木南北異宜歲時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無生者連年猶移植不息后數歲偶三二株稍茂終無華實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誅者數十人遂不復蒔矣其實則歲貢郵傳者疲斃于道極為生民之患至漢安帝時交趾郡守特陳其弊遂罷貢

               五柞宮

          漢之離宮也在扶風盩厔宮中有五柞樹皆連抱上覆蔭數畝因以為名

               長楊宮

          泰之宮也在上林苑中漢書云盩厔縣宣帝幸長楊宮屬玉觀成帝元延二年幸長楊宮有長楊千株以為名

               長信宮

          漢太后常居之按通靈記太后成帝母也后宮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宮皆以長信長秋為名

               長門宮

          離宮在長安城孝武陳皇后得寵頗妬居長門宮

               宜春宮

          本秦之離宮在長安東南社縣近下杜城

               鼎湖宮

          在湖城縣界昔黃帝采首陽山銅以鑄鼎其鼎成有龍下迎帝仙去小臣攀龍髯而上者七十二人漢武帝于此建鼎湖宮

               步壽宮

          秦亦有步壽宮漢步壽宮在祋祤縣宣帝神爵三年鳳皇集處得王寶乃起步壽宮

               回中宮

          史記秦始皇二十九年廵隴西過回中漢書武帝十四年幸回中建王母祠

               首山宮

          漢武帝元封元年封禪后夢高祖坐明堂朝群臣于是祀高祖于明堂以配天還作首山宮

               萬歲宮

          武帝造元康四年幸萬歲宮有神爵集以神爵紀元

               明光宮

          漢武帝求仙起明光宮發燕趙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年滿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總其籍時有死出者隨補之

              殿

               麒麟殿

          在未央宮漢書帝燕董賢父子于麒麟殿哀帝視賢曰吾欲法堯禪舜如何王(外門內尢)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陛下奉承宗廟當傳之無窮安可妄有所授帝業至重天子無戲言上默然不悅

               金華殿

          在未央宮漢書曰成帝初方向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于金華殿中

               承明殿

          在未央宮中承明殿著述之所 也西都賦序云內有承明著作之庭漢書謂帝謂嚴(耳力)曰君厭承明之廬成帝鴻嘉二年有雉集承明殿

               椒房殿

          在未央宮中以椒和埿涂壁取其溫而芬芳武帝時后宮八區有昭陽飛翔增成合歡蘭林披香鳳皇鴛鴦成帝趙皇后居昭陽號飛燕班婕妤居增成

               高門殿

          漢書汲黯請見于高明哀帝時鮑宣諫曰陛下擢臣巖穴誠冀有益毫毛豈欲臣美食太官重高門之地在未央宮中

               奇華殿

          在建章宮旁漢書六四海夷狄器服珍寶火浣布切玉刀巨象獅子宮馬充塞其中

               臨華殿

          在長樂宮中前殿后武帝造漢書成帝永始四年長樂宮臨華殿災

               清涼殿

          在未央宮中夏居之清涼亦曰延清室漢書清室則中夏舍霜即此也董偃常臥延清之室以晝石為床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實飾之侍者于外扇偃偃曰玉石豈湏扇而后涼邪又以水晶為盤貯氷于膝前王晶與氷同絜侍者謂氷無盤必融濕席乃拂玉盤墜氷玉俱碎玉晶千涂國所貢也武帝賜偃惜哉

               猗蘭殿

          在未央宮中漢武帝故事曰王美人七月七日旦生武帝于猗蘭殿洞冥記武帝未生之時景帝夢一赤彘從云中直下崇芳閣帝覺而坐于閣果見赤氣如林木蔽戶牖望閣上有丹霞蓊郁既而遂改崇芳閣為猗蘭殿

               白虎殿

          在未央宮中漢書曰河平四年單于來朝引見白虎殿丞相商坐未央庭中單于前拜謁商又杜欽詣白虎殿對策成帝時趙思王衍來朝供張白虎殿

               玉堂殿

          在未央宮中漢書楊雄歷金門上玉堂晉灼曰三輔黃圖有大玉堂小玉堂殿李尋曰久污玉堂

               大夏殿

          三輔故事秦作銅人立在阿房殿前漢徙于長樂官大夏殿前

          飛羽殿 敬法殿 曲臺殿 宴昵殿 長年殿 神仙殿飛翔殿 合歡殿 蘭林殿 披香殿 鳳皇殿 鴛鸞殿含章殿 朱雀殿 安處殿 常寧殿 茝若殿 發越殿蕙草殿 壽成殿 萬歲殿 廣明殿 永延殿 壽安殿

          宣德殿 東明殿 通光殿 高明殿 四車殿 朱鳥殿延年殿 龍興殿 已上殿俱在未央宮中

              室庭

               宣室

          未央宮前殿正室也淮南子曰武王殺紂于室漢取舊名也漢書文帝受(牙厘)宣室夜半前席門賈生鬼神之事即此也又王莽地皇四年少年子弟張魯等燒宮莽避宣室前殿火隨之

               溫室

          武帝建在未央宮冬處之溫暖也西京雜記曰溫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繡香桂為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規地以罽賓氍毹孔光為尚書令歸休與兄弟妻子燕語朝省政事或問溫室省中樹何木光不應

               披庭

          漢宮儀曰婕妤以下皆居掖庭西京雜記漢掖庭有云光殿九華殿開襟閣月景臺雜記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夜穿七孔針皆繁華窈窕之所棲宿又有鳴鸞殿開襟閣

             后漢

              宮

               獻帝宮

          在長安故城中本京兆府舍也帝王世記曰獻帝時開中兵起相國董卓欲遷西都遂至長安幸未央宮初長安遭赤眉之亂宮室燒盡唯有高廟及京兆府廨故中尉所治也

             晉

              殿

               太極殿

          周地圖記曰太極殿晉愍帝之宮太極殿之南門乃姚興所建

             前后秦

              紫極殿

          武成二年正月癸丑朔明帝大會群臣于紫極殿周地圖記曰干安殿周改曰紫極殿

              天興宮

          大象元年十二月詔金入南斗木犯軒轅宣帝將避正寢齋居克念于是舍仗衛往天興宮百官表勸復寢膳許之

              天德殿

          大象二年五月宣帝崩于天德殿

              露門

          北史曰元年春正月孝閔帝即位柴燎告天朝百官于露門建德三年正月武帝朝群臣于露門

             唐

              宮城

          宮城東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十三里一百八十步其崇三丈五尺南抵皇城北抵苑東即東宮西有掖庭宮

              西內宮殿

          西內宮城南面六門當正殿南曰承天門隋開皇二年作唐武德元年改順天門承天門東曰長樂門次曰廣運門次東重明門次東永春門承天門西曰永安門若元正冬至大陳設宴會赦過宥罪萬國之朝貢四夷之賓客則御承天門以聽政東面一門曰鳳皇門西面二門南曰通明門北曰嘉猷門北面三門正北曰玄武門次東曰安禮門東宮北門曰玄德門當承天門內其北曰太極門本隋大興門唐改為大極門

               太極殿

          西內正殿也乃隋之大興殿唐武德元年改為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焉東有東上閣西有西上閣蓋古之中朝也太極門正南承天門左延明東南門下省右延明門西南中書省弘文館在門下省東史館在門下省北貞觀三年置秘書內省以修國史

               兩儀殿

          在太極殿后隋之中華殿貞觀五年改為兩儀殿常日聽政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

               千秋殿

          在兩儀殿西獻春門在兩儀殿之左宜秋門在兩儀殿右百福門在宜春門之右

               百福殿

          宣宗時神策軍奏百福殿成賜名曰雍和殿會諸王子孫百福殿承慶門內

               甘露殿

          在兩儀殿北門外有東西永巷東出有東橫門又東有日華門西出有西橫門又西有月華門殿院北有東西千步廊舍東至宮城西至掖庭宮明皇自蜀回還居西內甘露殿東有武德殿延恩殿萬春殿千秋殿承恩殿立政殿大吉殿

               凝陰殿

          在紫云閣西異聞集曰天寶七載秦中旱明皇于此令葉法善祠鏡龍遂得甘雨

               承香殿

          在延嘉殿北西有昭慶殿長樂殿景福殿神龍殿安仁殿淑景殿延嘉殿咸池殿鶴羽殿

               弘文殿

          貞觀初于弘文殿收貯圖籍二十余萬卷虞世南選充直殿

               觀德殿

          在玄武北門外侯君集平高昌國俘其君臣獻于觀德殿

               嘉壽殿

          太宗宴突厥賀魯于嘉壽殿

               紫微殿

          貞觀末阿史那社爾平龜茲獻俘于紫微殿又有興仁宣猷崇道惠訓昭德正禮宣光通福光昭華光暉儀壽安綏福等門內又熏風就日翔風臨照望仙乘龍等殿

               雍和殿

          懿宗幸雍和殿飛龍殿驥德殿又于興德殿以會諸王及王子王孫等賜宴

              大安宮宮殿

          大安宮太宗初居承干殿武德五年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之功特降殊禮別建此宮以居之號弘義宮八年帝臨幸朕以秦王有大功故于宮中立山林勝景雅好之至貞觀三年徙居之在宮城之西馬周傳伏覩大安宮【在宮城】 之西其墻宮闕之制尚為卑小東宮皇太子之宅猶處城中大安宮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臣愿營筑雉堞修起門樓務從高顯以稱萬方之望

               垂拱前殿

          高祖崩于大安宮垂拱前殿

               戢武殿

          太宗與公卿謁高祖于戢武殿

               文殿

          貞觀七年四月宴王公親屬于文殿酒闌徙翠華殿

               翠華殿

          在大安宮東北垣上遺址尚存俗云祭酒臺

              掖庭宮宮殿

          掖庭宮在宮城東西四里即皇城北抵苑西即掖庭宮西京記及六典皇城東西五里百一十五步今除宮城四里外即是掖庭宮東西廣一里一百一十五步大安宮東西里數同

          掖庭西門貞觀二年左丞戴冑于掖庭房西門簡宮人出之今皇城內亦有掖庭街

              東宮

          東宮正殿曰明德殿本名嘉德殿東內廊左嘉善門西內廊有右嘉善門按高祖傳位太宗即位于明德殿

               崇教殿

          在明德殿北宮內殿也本名弘教長安二年改為崇教殿

               麗正殿

          在崇教殿之北高宗降誕此殿開元初詔此繕寫古今圖籍統記開元中改為集僊殿

               光大殿

          在麗正殿北明皇始詔沙門一行禪師于光大殿撰大衍歷后徙就麗正殿

               承恩殿

          在光大殿院內明皇居春宮造開元八年勑一行禪師于院內注易

               宜春北院

          譚賓錄天寶中玄宗命宮女數百又為梨園第子皆居宜春北院

              東內宮殿

          東內大明宮在禁苑之東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宮城之東北偶貞觀八年置永安宮九年曰大明宮以備太上皇清署百官獻貲以助役龍朔二年大加興葺曰蓬萊宮咸亨元年曰含元宮長安元年復曰大明宮初高宗染風痹以宮內湫濕屋宇擁蔽乃此置宮司農少卿梁孝仁充使制造北據高原南望爽塏每清天霽景視終南山如指掌宮城坊市俯而窺焉其宮南北五里東西三里南面五門正南曰丹鳳門東曰望仙門次東曰延政門丹鳳門西曰建福門門外百官待漏院次西曰興安門東面一門曰太和南面一門曰日營北面一門曰玄武

               含元殿

          丹鳳門內當中正殿階高于平地四十余尺南至丹鳳門四百余步中無間隔左右寬平東西廣五百步東南有翔鸞閣西南有棲鳳閣與殿飛廊相接又有鐘樓皷樓殿左右有砌道盤上謂之龍尾道夾道東有通干門西有觀象門閣下即朝堂肺石一如承天之制又有金吾左右仗院

               宣政殿

          東有東上閣門西有西上閣門即正衙殿也殿前東廊曰日華門殿前西廊曰月華門

               紫宸殿

          在宣政殿北紫宸門內即內衙之正殿也肅宗乃崩于紫宸殿

               蓬萊殿

          在紫宸北敬宗時蓬萊殿會沙門道士四百余人賜食給茶絹

               延英殿

          肅宗時梁上生玉芝一莖三葉苗晉卿相代宗時年老蹇甚乞間日入政事堂帝憂之聽入閣不趍后改靈芝殿

               長安殿

          在金鸞殿之西南肅宗收京師作新九廟主于長安殿安置至德二載收復京城宮省門有安字者改之為長樂殿

               金鸞殿

          在金鸞門里順宗召學士鄭絪至金鸞殿立憲宗為皇子

               宣和殿

          敬宗宴三日于宣和殿又寶歷二年御宣和殿對內人親屬一千五百人賜宴仍各賜錦彩

               延英殿

          相對有思政殿含涼殿綾綺殿珠鏡殿還周殿承歡殿仙居殿

               麒麟殿

          在仙居殿之西北東南西南皆有殿閣東西皆有樓相連各有障日閣內宴多于此殿又有大福殿拾翠殿三清殿含冰殿凝霜殿紫蘭殿玄武殿明義殿承云殿修文等殿又有碧羽紫簫承云修文等閣又有翰林門內有翰林院至德以后軍國務繁其入直者以文詞共掌詔勑自此翰林院 始無學士之名其后置東翰林院于金鸞殿之西隨上所在而遷取其便

               玉清殿

          德宗義章公主薨于大明宮玉清殿

               清思殿

          穆宗崩于大明宮清思殿

               長生殿

          肅宗崩于大明宮長生殿

               會寧殿

          德宗崩于大明宮會寧殿

              南內宮殿

               興慶宮

          南內興慶宮距外郭城東垣武后大足元年睿宗在藩賜五王子宅明皇始居之宅臨木池望氣者云此池有天子氣故數宴游上已泛舟以厭之南街東出春明門開元二十二年置宮因本坊為名十四年又取永嘉坊勝業坊之半增廣之謂之南內宮之正門西向曰興慶門南曰通陽門北曰躍龍門西南隅曰勤政務本樓南向開元八年每歲中秋節酺飲于樓前其西曰花蕚相輝樓寧王憲申三撝歧王范薛王業邸第相望環于宮側明皇因題花蕚相輝之名帝時登樓聞諸王音樂咸召升樓同榻宴謔

               興慶殿

          在通陽門北即正衙殿也其后曰文泰殿天寶十年作前有瀛洲門內有南熏殿北有龍池在躍龍門南本是平地自垂拱后因雨水流潦成小池后又引龍首渠水支分溉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澹皎潔深至數丈常有云氣或有黃龍出其中本以坊名池俗亦呼為五王子池置宮后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后為景龍池今俗語訛呼為九龍池

               大同殿

          在勤政樓北大同門內殿前左右有鐘樓皷樓天寶七載大同殿柱產玉芝有神光殿太和三年修宮殿疏曰大同殿十三間

               長慶殿

          在通陽門東明義門內唐雜說曰明皇為太上皇居興慶宮每置酒長慶樓南俯大道裴回觀覽

               積慶殿

          唐雜記蕭太后徙居興慶宮積慶殿中書門下奏準義安殿太后故事號積慶皇太后

               義安殿

          敬宗母王太后居義安殿

               冷井殿

          懿安郭太后崩于是殿又有新射飛僊同光榮光等殿其內有龍堂五龍壇沉香亭金花落在池東

             隋唐

              離宮

               僊游宮

          在盩厔縣南三十五里舊圖經曰隋文帝于此避暑

               崇業宮

          在渭南縣東一十五里隋煬帝大業三年置

               甘泉宮

          長安志隋甘泉宮在鄠縣西南甘谷口

               長春宮

          三輔會要長春宮在朝邑縣梁原上寶定 年宇文護所筑隋文帝增修殿宇煬帝大業十三年唐高祖起義兵自太原赴京師于此休養士卒西定長安

               龍躍宮

          在高陵縣西十四里唐神堯舊宅武德六年以奉義宮建龍躍宮德宗改為修真觀內有神堯真容御井(靈栢)

               慶善宮

          在武功縣南一十八里神堯舊第也太宗降誕之所南臨渭水武德元年建武功宮六年改慶善宮貞觀六年太宗臨幸燕群臣賦詩后廢為慈德寺有詩曰昔時高祖宅今日梵王宮塔聳白云外僧行綠樹中真容唐列圣墨跡宋坡公半日休心處烹茶話祖風

               望賢宮

          在咸陽東數里唐明皇自蜀還京肅宗至望賢宮迎明皇上馬帝親攏馬行數十步執鞭弭道引明皇入開遠門

               華清宮

          在臨潼縣南貞觀十八年太宗詔左屯衛大將軍姜行本將作少匠閻立德營造殿御湯名湯泉宮太宗因幸制碑咸亨二年名溫泉宮天寶六載改華清宮驪山上下益治陽井池臺殿環列山谷明皇歲幸焉又筑會昌羅城即于司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祿山亂后天子??干復游幸唐末(土已)廢晉天福中改靈泉觀賜道士居之

               萬金宮

          在藍田縣東四十五里開耀二年詔新造涼宮為萬金宮高宗遺詔萬金芳桂奉天等宮并停廢武后詔奉天宮置道士觀芳桂萬金置僧寺以舊宮為名

               上清太平宮

          在盩厔縣東三十里清平鎮宋建隆元年置太平興國二年重修

               游龍宮

          在渭南縣西一十一里兩京道里記唐皇元二十五年勑兩京行宮遠近不等宜令將作大匠康(上鞏下言)與州縣均融修葺取黑龍飲渭名之有遺址

               玉華宮

          貞觀二十一年于宜君縣鳳凰谷置玉華宮永徽三年縣廢宮亦廢今隸坊州西四十里有故基為佛寺杜詩云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尾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萬籟真笙竽秋色正蕭灑美人為黃土況乃粉黛假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

               翠微宮

          唐余曰貞觀二十年營大和宮于終南山上改翠微宮北門曰云霞門朝殿曰翠微寢殿曰含風太宗崩于含風殿廢為翠微寺詩云翠微寺本翠微宮樓閣亭臺幾十重天子不來僧又去樵夫時倒一株松

               魚藻宮

          會要曰魚藻宮去宮城十三里在禁苑神策軍后宮中有九曲山池貞元十三年詔魚藻池先深一丈更淘四尺穆宗初又發神策六軍二千人浚之又觀競渡王建宮詞曰魚藻宮中鎖翠娥先皇幸處不曾過而今水底休鋪錦菱角雞頭積漸多

               望春宮

          長安志望春宮去京城東北一十二里在唐禁苑內高原之上東臨浐水西岸道里記曰隋文帝初置望春亭改為望春宮煬帝改為長樂宮大業初煬帝夜見太子勇領十余人各持兵器問楊廣何在帝懼之走長樂宮文武宿衛不知乘輿所在比明方移仗此宮煬帝去洛陽終大業不敢都長安

               九成宮

          唐會要曰九成宮在鳳翔麟游山即隋之仁壽宮也貞觀年改九成宮中有醴泉銘碑

               太平宮

          長安志隋太平宮在鄠縣東南三十里對南山太平谷

               云陽宮

          封禪書所謂谷口是也其山出鐵有冶鑄之利因以為名入谷便洪潦沸騰飛泉激射兩峰皆峭壁孤豎橫盤坈谷凜然凝冴常如八九月朱明盛暑當晝暫暄涼秋晚候缊袍不暖所謂寒門者也又曰入冶谷二十里有百里槐樹樹北有泉名金泉谷中有毛盤監

            宮禁

             禁中

          漢宮殿疏云漢宮中謂之禁中謂宮中門門有禁非侍衛通籍之臣不得妄入通籍謂出入禁門籍者為二尺竹牒記其年紀名字物色懸宮門按相應乃得入

             豹尾

          中宮殿疏謂天子出行道中則有儀衛豹尾亦曰禁中

             省中

          漢孝元皇后父名禁避之改曰省中出入宮中當省察也

             清道

          舊漢儀謂天子將出苑令道路拚灑清凈出入警蹕

             鹵簿

          禮閣新儀鹵簿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有大駕有法駕有小駕大駕則公卿奉引大將軍參乘太仆卿屬車八十一乘作三行尚書御史乘之備千乘萬騎

             陛下

          陛由陛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階陛以戒不虞臣下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殿陛下以告之曰陛下

             行在

          天子四海為家不以言師居處為常當乘車輿以仁天下車駕所至奏事皆曰行在

             署

          虎威章溝皆署名漢有長水中壘屯騎虎賁越騎射鍪胡騎八營宿衛王宮周廬直處

             闕

          周置兩觀以表宮門其上可居登之人臣將朝至此思其所闕

             塾門

          外舍也臣來朝至門外就舍則熟詳應對塾言熟也

             掖門

          在兩傍如人之臂掖也

             闈闥

          宮中小門也

             織室

          未央宮后有織室織作文繡郊廟之服有令丞主之

             暴室

          主掖庭染練之署取日?煞為名

             內詣者署

          漢宮儀曰內詣者署在未央宮屬少府漢書云掌宮中步張褻物丁孚漢官云令秩千石

             屬車

          屬者言相聯屬而不絕也

             金馬門

          史記曰武帝時相馬者作銅馬法獻之立馬于魯般門外更名魯般門為金馬門公孫弘待詔于金馬門

           

             武庫

          漢書曰武庫以藏禁兵

             靈金藏

          漢太上皇佩刀長三尺上有銘字難識傳殷高宗伐鬼方所作也上皇游豊沛山中窮谷有人冶鑄何器工者對曰為天子鑄劍慎勿言曰得公佩刀雜而冶之即成神器可定天下昴星為輔佐木衰火盛此為異兆上皇解匕首投爐中劍成殺三牲以釁祭之工即以劍授上皇上皇以賜高祖斬白蛇是也及定天下藏于寶庫守者見白氣如云若龍蛇呂后靈金藏惠帝貯兵器名曰靈金內府

             金龜

          唐實錄武后時崔神慶上疏曰五品以上佩魚后改為龜恐有詐妄故內出龜合然后應命

             作室

          尚方工作之所

             凌室

          在未央宮周官凌人藏氷供祭祀飲食

             弄田

          游戲始元元年耕于鉤盾弄田

             金錢會

          開元天寶遺事內庭嬪妃春時禁中結伴擲金錢為戲開元別記明皇與妃子在花蕚樓下擲金錢以遠近為限賽其元擲于地者以金觥為賞今里巷猶效之

           類編長安志卷之三

          京兆路儒學教授駱天驤纂集

          開成路儒學教授薛延年校正

            圓丘郊社壇附

             圓丘

              漢圓丘

          按三輔黃圖在昆明故渠南有遺址猶高二丈周四百二十步

              唐圓丘

          按長安志唐長安明德門東南一里有更衣殿基又東南一里有圓丘高一百二十尺周回三百六十步分三級十二分野俗呼為壇冢拜郊臺

             南北郊

              南郊

          在長城南謂天郊圓丘以象天歲時以奉祭祀成帝始奉祀上帝于長安城南

              北郊

          在長安城北謂北郊方丘以象地歲時以奉祭祀成帝始祀后土于長安城北

             社稷

              漢社稷

          祭祀志漢除舊社稷立漢社稷其后又立官社以配夏禹而不立官稷平帝元始三年始立官稷于官社之后

              唐太社

          長安志云在舍元門街西南其門額隋平陳時東晉王右軍所題隋代重之以粉墨摸之金朝移社壇在薦福寺北圣容院前

             百神壇

              百神靈星三壇

          長安志云在明德門外南郊左右古跡猶在

              青帝先農二壇

          俱在皇城景風門東二里

              黃帝赤帝二壇

          在明德門外東南圓丘左右

              白帝夕月二壇

          在城西開遠門外

              風伯雨師壇

          在城西金光門南

              黑帝壇

          在城北太倉畔

              雷師壇

          在城北玄武門外

              司中司命壇

          在城西北開遠門外

            明堂辟雍太學附

             明堂

              周明堂

          援神契曰明堂所以正四時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宮也黃帝曰合宮堯曰衢室舜曰緫章夏后曰世室殷人曰陽館周人曰明堂先儒舊說其制不同或曰明堂在國之陽大戴禮云九室室有四戶八牗凡三十六戶七十二牗以茅蓋屋上圓下方八窻四牗考工記云明堂五室稱九室者取象陽數也八牗者陰數也取象八風三十六牗取六甲之爻六六三十六也上圓象天下方象地八牎即牗也四闥者象四時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無明文先儒以意釋之耳禮記明堂位曰朝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負斧依南卿而立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服知明堂是布政之宮也孝經云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則周有明堂者明矣

              漢明堂

          三輔黃圖云在長安西南七里漢書武帝初即位向儒術以文學為本議立明堂于城南以朝諸侯應劭云漢帝造明堂王莽修飾令大武帝元年議立明堂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征魯申公欲治明堂以奉高帝

             辟雍

              周辟雍

          三輔會要云在長安西北四十里澧河岸上璧廱如璧之圓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詩云于論鼓鐘于樂辟雍毛萇注云論思也水旋丘如璧廱以即觀者鄭玄注云文王立靈臺而知人之歸附作靈沼靈囿而知鳥獸之得其所以為音聲之道與政通故合樂以詳之

              漢辟雍

          在長安西七里河間獻王來朝獻雅樂武帝對之三雍宮即此禮樂志成帝時犍為郡水濱得古磬一十六枚劉向說帝宜興辟雍焉

             大學〔附〕

              漢太學

          漢書云在長安西北七里王莽作宰衡時作太學弟子舍萬區起市郭上林苑中其門東出修仁之門南出興禮之門西出守義之門董仲舒策曰太學賢士之關教化之本原也關中記曰漢太學明堂皆在城南安門之東杜門之西

              唐太學

          按長安志唐太學國子監貞觀四年立在務本坊領國子太學四門書律筭六學監內有孔子廟巢寇亂皆為灰燼獨國子監石經存焉許公韓建移遷石經于府城今府學中有焉

            苑囿池臺〔榭附〕

             苑囿

              周

               靈囿

          周文王囿也在長安西四十五里澧水西詩云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毛萇注囿所以域飬禽獸天子百里諸侯四十里靈者言文王有靈德也靈囿言德行于苑囿也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其利民以為小也

              漢

               上林苑

          漢書武帝建元三年開上林苑本秦之離宮舊苑也東至藍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長陽五柞北繞黃山瀕渭而東周袤三百里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漢宮殿疏云方三百四十里漢舊儀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飬百獸天子秋冬射獵取之帝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卉三千余種植其中亦有制為美名以標奇異關中記曰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二十五長楊宮昭臺儲元葡萄犬臺承光卷陽望庭宣曲鼎湖步高存神等宮有昆明觀平樂遠望燕升觀象便門白鹿三爵陽祿陰德鼎郊樛木椒唐魚鳥元華繭觀柘觀上蘭即池當路豫章明光走狗愽望象觀舊儀曰上林苑有令有尉禽獸簿記其名數上林苑中禽獸宮館之事屬水衡苑中有六池市郭宮殿魚臺犬臺獸圈又有射熊館平樂館啄木館建章館當路館鹿館又有東陂池西陂池郎池牛首池蒯池當路池麋池積草池又有龍臺觀細柳觀飛廉觀屬玉觀白鶴觀霸城觀云林觀集靈觀臨山

               甘泉苑

          漢書武帝置因甘泉山名在云陽去長安三百里凡周回五百一十里苑中起宮殿臺閣百余所有仙人觀鳷鵲觀石闕觀封巒觀通仙觀通天臺臺上望見〔長安〕

               思賢苑

          漢文帝為太子立思賢苑以招賓客苑中有堂室六所甚館皆廣廡高軒屏風幃祳甚麗

               愽望苑

          漢武帝立子據為太子開愽望苑以通賓客漢書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太子冠為立愽望苑以通賓客從其所好博望苑在長安城南五里

               西郊苑

          漢書西郊苑有苑囿林麓藪澤連亙繚以周垣四百余里余宮別館三百余所

               樂游苑

          宣帝神爵三年春起在長安東南杜陵之西北本秦之宜春苑也宣帝起樂游廟因苑為名在唐京城內高處已正月晦日上已重九京城士女咸以此登賞祓禊任氏鄭生相遇之地也

               御宿苑

          武帝置離宮別館禁御人不得入往來游觀上宿其中故曰御宿苑在長安城南御宿川

               宜春下苑

          孟康注曰宮名也在杜陵縣師古曰宜春下苑即今京城東南隅曲江池是也

               三十六苑

          漢儀注大仆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邊西邊以郎為苑監官官奴婢三萬人飬馬十萬匹飬鳥獸者通名為苑故謂之牧馬處為苑

              唐

               禁苑

          按唐書在宮城之北本隋之大興苑東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三里東接灞水西接長安故城南連京城北枕渭水苑西即太倉又北距中渭橋與長安故城相接故城東西十三里南北十三里亦隸苑中其苑中有四監南面為長樂監北面以領漢故城謂之舊宅監東西面各以本方為名分掌宮中種植及修葺園苑等事又置苑總監都統之皆隸司農寺苑中宮亭凡二十四所南面三門中曰景曜門東曰芳林門西曰光化門東面二門南曰光泰門北曰昭遠門西面二門南曰延秋門北曰玄武門北面三門中曰啟運門東曰內苑門西曰重玄門其東曰東云龍門其西曰西云龍門苑內有南望春亭北望春亭坡頭亭柳園亭月坡亭又有青城橋龍鱗橋棲云橋凝碧橋上陽橋廣運潭九曲宮魚藻宮玄沼宮神皋亭七架亭青門亭桃園亭臨清亭咸宜宮未央宮南昌國亭北昌國亭流杯亭明水園

               內苑

          唐書云在玄武門外北至重玄門約二里東西與宮城齊中有觀德殿在重玄門外之北永徽三年大射觀德殿又永安殿穆宗御新城永安殿觀百戲東西外垣門曰日營門月營門其北重玄門舊圖內苑南直抵玄武門北直魚糧門苑之正北門也

               東內苑

          南北三里與大明宮城齊南即延政門北即銀臺門東即太和門中有龍首殿又有凝暉殿會昌殿含光殿昭德殿光啟宮云韶院中有蓬萊殿凝碧池梨園櫻桃園東西葡萄園又有龍首池靈符池應圣院內園小兒坊仗內教坊舊圖云旁有看樂殿東下馬橋東頭御馬坊

               芙蓉苑

          在曲江之西南乃秦宜春苑地杜詩城上春云覆苑墻芙蓉別殿謾焚香又曰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又曰六龍南下芙蓉苑十里飄香入夾城

               沙苑

          李吉甫郡國圖沙苑一名沙阜在同州馮翊縣南十二里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內有牧馬監牛畜臥沙小耳羊蒲萄園桃杏園梨園木爪石榴異果至今不絕

              后周

               道會苑

          后周大和二年三月改武游園為道會苑建德二年集諸軍都督于道會苑大射武帝親臨射堂大備軍容宣政元年十一月宣帝講武于道會苑又大象元年四月幸道會苑大醮

             池沼

              周

               滮池

          圖經注曰在長安城西四十里詩云滮池北流浸彼稻田鄭玄注在灃鎬之間水北流

               靈沼

          按舊圖記在長安城西四十里灃水之西真花硙北今為水泊詩云王在靈沼于牣魚躍

              漢

               昆明池

          按舊圖記云在長安縣豐邑鄉鸛鵲莊周回四十里武帝元狩九年欲伐昆明國穿池以習水戰因名昆明池三輔舊事昆明池地三百二十頃中有戈舟各數十樓舩百艘舡上建戈矛四角垂幡旄麾葢池中作豫章大舡可載萬人上起宮室以為游戲飬魚以給諸陵祭祀余付長安廚又刻鯨魚長三丈每風雷常鳴吼鬣尾皆動立石牽?椗诔刂畺|西以象天漢池中有龍首舡帝御張鳳葢建華旗作棹歌雜以鼓吹宮女泛舟初穿池得灰上問西域胡人曰乃刼燒余之灰也今為民田

               太液池

          關輔記長安故城西建章宮北有太液池以象北?淌L魚長三丈池中起三山以象蓬萊瀛洲方丈刻金石為魚龍鳥獸奇怪之狀廟記云太液池周四十頃昭帝元始元年春黃鵠下太液池成帝常以秋日與趙飛燕戲于太液池以沙棠木為舟以云母飾于鹢首名曰云母舟又刻大桐木為虬龍雕飾如真夾云舟而行以紫桂為施枻及觀云棹水玩擷菱蕖帝每憂輕蕩以驚飛燕命佽飛之士以金鎖纜云舟于波上每輕風時至飛燕殆欲隨風入水帝以翠纓結飛燕之裾今太液池邊尚有避風臺

               鎬池

          水經注在昆明池北三里廟記曰鎬池即周武王之故都鎬京也武帝穿昆明池水北流浸鎬京之地而為池故曰鎬池也

               百子池

          在逮章宮西歲時記正月上辰池邊灌濯食蓬餌以祓邪三月上巳張樂于池上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闋以五色縷相羈謂之連愛八月四日出雕房下圍棊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病求北辰乃免

               影娥池

          在建章宮武帝鑿以翫月其傍起望鵠臺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宮人乘舟弄月影又起眺蟾臺

               琳池

          昭帝元始元年穿琳池廣千步池南起桂臺以望遠引太液池水池中植分枝荷一莖四葉狀如駢葢日照則葉低蔭根莖若葵之衛足名曰低光荷實如玄珠可以飾佩花葉雖萎芬馥之氣徹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氣常香益脈治病宮人貴之每游宴必含嚼之

               滄池

          在長安城中舊圖云未央宮有滄池言其水蒼色故曰滄池

               酒池

          廟記曰長安故城中有魚池酒池池上有肉炙樹秦始皇造漢武帝于池北起臺天子于上觀牛飲者三千人又曰武帝作此以夸羗胡飲以鐵杯重不能舉皆抵牛飲西征賦云酒池監于商辛追覆車而不悟也

               十池

          上林苑中有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積草池東陂池當路池犬臺池郎池外池蒯池生蒯草以織席積草池有珊瑚樹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條南越王趙佗所獻號為烽火樹至夜光明煥然

              唐

               太液池

          宮殿儀曰在大明宮含涼殿周十數頃池中有蓬萊山嶄絕上自然有奇草異卉魚鳥所集盧多遜應制詩分得此?夕子兒韻詩曰太液池邊看月時好風吹動萬年枝誰家寶鏡新開匣 【 一本作誰家玉匣新開鏡】 露出清光此?夕子兒

               凝碧池

          在東內苑祿山陷長安引梨園弟子數百人大會凝碧池樂工雷海清擲樂器于地西向哭被賊支解而死時王右丞為賊抅于僧寺乃賦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深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書于壁賊平維以詩免罪

               興慶池

          景龍文館記在隆慶坊本是平地垂拱后因雨水流潦成小池近五王宅號為五王子池后因分龍首渠水灌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澄泓皎潔有云氣或見黃龍出其中其興慶宮后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贊其事公卿多和之改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明皇雜錄取洞庭湖鯽魚飬于池以為鲙日以游宴杜甫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祿山陷長安天子幸蜀盛事遂寑

          新說曰與慶宮經巢寇五代至宋湮滅盡靜唯有一池至金國張金紫于池北修眾樂堂流杯亭以為賓客游宴之所刻畫樓舡上已重九京城仕女修禊宴燕歲以為常正大辛卯東遷后遂為陸田兵后為?區蔬圃庚子歲復以龍首渠水灌之鯽魚復生舊說有千歲魚子信不誣矣

               九曲池

          在興慶池西唐寧王山池院引興慶池水西流疏鑿屈曲連環為九曲池筑土為基迭石為山土植松栢有落猿巖棲龍岫奇石異木珍禽怪獸畢有又有鸛洲仝渚殿宇相連前列二亭右滄浪右臨漪王與宮人賓客宴飲弋釣其中祿山亂后有人題詩曰數座假山侵殿宇九池春水浸樓臺群花不識興亡事猶倚朱欄取次開

               定昆池

          本安樂公主西莊也在京城延平門外景龍初命司農卿趙履溫為公主疏園植果中列臺榭憑官架迥棟宇相屬又勑將作少監楊務廉引水鑿沼延十數頃時號定昆池通典曰安樂公主恃寵請昆明池中宗不與公主怒自以家財別穿池號曰定昆景龍中宗幸焉侍臣畢從賦詩御為之序宗楚客詩曰玉樓銀榜枕嚴成翠蓋紅旗列禁營日映層巖圖畫色風搖雜佩管弦聲水邊重閣如飛??重云里孤峯類削成幸陪七葉游昆浪無勞萬里訪蓬瀛

               魚藻池

          深一丈在城北禁苑中貞元十三年詔更淘四尺引灞河天濠水漲之在魚藻宮后穆宗以觀競渡王建宮詞曰魚藻池邊射鴨芙蓉園里看花日色赭黃相似不使紅塵扇遮

               曲江池

          在鴈塔東南以水流屈曲謂之曲江劇談錄本秦之隑州唐開元中疏鑿為勝境中和上已自宰臣至都人皆游焉傾動皇州以為盛觀歐陽詹曲江記其畧曰苑之沼囿之池力墾而成則多天然而有則寡茲池者其天然歟循原北峙回岡旁轉圓環四迊中成坎窞窙窌港洞生泉噏源東西三里近當大邑別卜繚垣空山定濼曠野之湫然黃河作其左壍清渭為其后洫褒斜右走太一南橫崇山浚川鉤結盤護不南不北湛然中停又導其流蕩惡含和厚生蠲疾涵虛靈景氣象澄鮮延歡滌慮有棲神靈育之功焉杜甫詩曰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文宗時曲江宮殿十廢之九帝讀甫詩慨然有意復升平事發左右神策三千人淘曲江修紫云樓彩霞亭內出二額左軍仇士良以百戲迎之帝御日華門觀之仍勑諸司如有創亭館者官給與閑地任修造又引黃渠水以漲之羅隱曲江春感詩曰江頭日暖花又開江東行客心悠哉高陽酒徒半零落終南山色空崔嵬圣代也知無棄物侯門未必用非才滿舡明月一竿竹家在五湖歸去來又韓退之詩曰漠漠輕陰曉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昭宗東遷宮殿掃地盡矣俗說舊有漢武泉農民以大石塞其竇而埤之土泉遂不流積雨后池中自有水若導黃渠注之曲江之景亦可漸復矣

               龍首池

          在東內苑支分龍首渠水自長樂坡西北流入苑中灌龍首池

               靈符池

          會昌元年造在龍首池西北水又西北流入太液

               雀?鳥池

          在長安城西本定昆池后干涸為民田今其地為軍寨曰雀?鳥池寨本是涸池

               靈池

          長安志在渭南縣東南二十五里后魏永熙元年水自涌出因而成池周八十步

             臺榭

              上古

               倉頡造書臺

          長安志曰長安縣西宮張村三會寺中有臺乃倉頡造書臺詩云釋子談經處軒臣造字臺

              周

               靈臺

          關中記云在長安西北四十里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詩序曰靈臺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鄭玄曰天子有靈臺者所以觀祲象察氣之妖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豐立靈臺正義靈臺所處在國之西郊劉向新序曰周文王作靈臺及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聞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無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國者一國之主也寡人固其主也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聞之皆曰文王賢矣澤及朽骨又況于人乎水經注曰豐水北經靈臺西文王又引水為辟雍靈沼括地志曰今悉無復處所唯靈臺孤立今案臺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

               老子說經臺

          新說曰在樓觀南三里樓觀內傳云說經臺又曰升天臺老君傳道既畢于宅南小阜上乘云駕景升入太微華陽子錄記秦始皇好神仙于此建老子廟晉惠帝元康五年重修蒔木萬株南北連亙七里給戶三百供灑掃隋文帝開皇元年復修金末荒廢

          大元至元中增修構殿建碑倍加疇昔

              漢

               鴻臺

          漢書惠帝四年三月長樂宮鴻臺災三輔黃圖曰長樂宮有鴻臺

               漸臺

          漢書曰文帝夢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推上覺而之漸臺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見鄧通師古曰未央殿西南有蒼池池中有漸臺又王莽為元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關中記曰未央宮中有蒼池池中有漸臺王莽死于是也括地志曰既云就車而之漸臺與未央建章復道相屬但漢兵既迫不應駕車踰城此即非建章之漸臺矣然則未央建章似各有漸臺非一所也

               栢梁臺

          漢書曰武帝元鼎元年春起服虔曰用百頭梁作臺因名焉師古曰三輔舊事云以香栢為之今書字皆作栢服說非漢武故事曰以香栢為之香聞數十里郊祀志曰武帝鑄栢梁銅柱五行志曰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未央宮栢梁臺災先是大風發其屋夏侯始昌先言其災日廟記曰栢梁臺漢武帝造在北闕內道西三秦記曰栢梁臺上有銅鳳名鳳闕漢武帝集武帝作栢梁臺詔群臣二千石有能為七言者乃得上坐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時梁王曰驂駕駟馬從梁來大司馬曰郡國士馬羽林才丞相曰惣領天下誠難治大將軍曰和撫四夷不易哉御史大夫曰刀筆之吏臣執之太常曰撞鐘擊鼓聲中詩宗正曰宗室廣大日益滋衛尉曰周御交戟禁不時光祿勛曰惣領從官栢梁臺廷尉曰平理請讞決嫌疑太仆曰修飾與馬待駕來大鴻臚曰郡國吏功差次之少府曰乘與御物王治之司農曰陳粟萬石揚其箕執金吾曰徼道宮下隨詩治左馮翊曰三輔盜賊天下尤右扶風曰盜阻南山為民災京兆尹曰外家公主不可治詹事曰椒房率更領其財典屬國曰蠻夷朝貢常會期大匠曰柱柱薄櫨相枝持太官令曰枇杷橘栗桃李梅上林令曰走狗逐兔張罝罘郭舍人曰嚙妃女唇甘如飴東方朔曰迫窘詰屈幾窮哉

               蘭臺

          漢書百官表御史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西京賦曰蘭臺金馬遞宿迭居

               涼風臺

          關中記云在建章宮北積木為樓高五十余丈

               露臺

          漢書文帝于驪山欲起露臺召匠計之費百金帝曰百金中人千家之產乃罷

               尋真臺

          漢武帝內傳帝起尋真臺齋至七月七日夜半西南如白云起有頃西王母降

               通天臺

          史記公孫卿曰僊人好樓居于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壽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莖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夏有芝生殿房內中徐廣曰通天莖臺在甘泉漢書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臺師古曰言此臺高上通于天漢舊儀曰通天臺高三十丈望云雨悉在其下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黃帝已來祭天圓丘處武帝祭天上通天臺舞八歲童女三百人置祀祠招僊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臺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舉烽火而就竹宮望拜神光漢儀注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王林承云表之露元鳳間臺自毀椓桷皆化為龍鳳隨風雨飛去西京賦曰通天眇而竦峙經百常而莖擢上班華以交紛下刻陗其若削關中記曰左右通天臺高三十余丈祭天時于此候天神下也

               靈臺

          關中記云在長安西北八里始曰清靈本為候者觀陰陽天地之變更名曰靈臺郭延坐述征記曰長安城南有靈臺高十五仞上有渾儀張行?魚所制又有相風銅鳥千里風至其鳥乃動又有銅表高八尺長一丈三尺廣尺二寸題云大初四年造

               神明臺

          漢書建章官有神明臺武帝造上有承露盤有銅僊人舒掌捧盤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僊道僊人掌大七圍以銅為之魏文帝徙銅盤折聲聞數十里

               眾藝臺

          長安志云在掖庭宮宮人教藝之所

               闘雞臺

          長安記云在長樂宮中又有走狗臺

               長楊榭 【臺上有木曰榭】

          漢書云在上林苑中天子秋冬校獵命武士搏射禽獸帝于其上觀焉

               祈僊臺

          三秦記曰坊州橋山有漢武帝祈僊臺高百尺李欽止題詩云四方禍結與兵連海內空虛在末年謾筑此臺高百尺不知何處有神僊

               梁臺

          漢舊志云未央宮中有果臺商臺又有著室臺

               通靈臺

          漢武帝內傳曰鉤弋夫人既殯香聞十余里帝哀悼疑非常人乃起通靈臺于甘泉常有一青鳥集臺上往來

               望鵠臺

          三輔故事漢長安建章宮北大液池中有望鵠臺眺蟾臺

               曲臺

          如淳曰行禮射于曲臺后倉為記故名曰曲臺記漢官大射于曲臺晉灼曰射宮也

               東山臺

          三輔故事曰未央宮前有東山臺西山臺釣臺三輔黃圖又曰未央宮有果臺東山臺西山臺鉤臺廟記曰未央宮有鉤弋臺

              后秦

               波若臺

          西征記曰姚興起波若臺作湏彌山四面巖嶺重嶂峭 崖神禽恠獸靡不畢有僊人佛像變化萬端靈木嘉草精奇一代無有也

              唐

               景福臺

          長安志云在太極宮延嘉殿之西北

               祭酒臺

          長安志云在大安宮之東北垣上基址尚存

               望仙臺

          東觀秦記望仙臺高一百尺勢侵天漢武宗舊記神策奏修望仙樓及廊舍五百余間大中八年復命葺之補闕陳蝦上疏諫遂罷修以為文思院

               御史臺

          御史記曰御史臺門北開取肅殺就陰之義鄴都故事御史臺在京城西南龍朔中為東朝憲府元和中御史臺佛舍火災罰御史李膺俸一月

               司天臺

          地里志云在長安外郭城內東南八里永寧坊干元元年改太史監為司天臺渾儀臺高百二十尺前有太歲廟臺雖摧崩猶高五六十尺

               按歌臺

          在闘雞殿之南臺南臨東繚墻在臨潼縣驪山上北榭京兆省衙后有北榭

            館閣樓觀

             館

              射羆館

          秦昭王起在盩厔

              迎風館

          漢書曰武帝因秦林光宮元封二年復增通天迎風儲胥露寒

              平樂館

          漢書曰武帝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于上林平樂館薛綜注西京賦平樂觀大作樂處

              涿沐館

          成帝許美人居上林涿沐余數召入飾室中若舍

              繭館

          王莽請元后幸繭館率皇后列侯夫人桑師古曰漢宮閣疏上林苑有繭觀葢蠶繭之所

              建章館

          王莽壞徹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陽大臺儲元宮及平樂當路陽祿館凡十余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廟師古曰自建章以下至陽祿皆上林苑中館

              鹿館

          外戚傳成帝許美人在上林鹿館數召入飾室

              桂館

          郊花志長安作飛廉觀桂館

              白鶴館

          元帝初元三年茂陵白鶴館災

              云林館

          宣帝霍皇后廢處昭臺宮徙云林館

              高靈館

          漢武故事曰上自封禪后夢高祖坐明堂群臣亦夢想于是祀高祖于明堂以配天還作高靈館

              昭靈館

          霍光塋起三出闕筑神道北臨昭靈南出承恩館服虔曰昭靈承恩皆館名

              來賓館

          前秦符徤永和十年西虜乞沒渾邪遣子入侍置來賓館于平朔門以懷遠人起靈臺于杜門

              崇文館

          本曰崇賢館唐貞觀十三年置后避章懷太子諱改焉

              東史館

          開元二十五年李林甫奏移于中書省北以舊尚藥院充館

              崇玄館

          武宗以劉玄靜為崇館學士號廣成先生入居靈符殿帝就傳法箓初明皇天寶中用尹愔為崇玄館學士自后亂離館宇寢廢至是特詔營創仍置吏鑄印

             閣

              凌云閣

          漢宮殿疏曰凌云閣秦二世造在咸陽閣與南山齊

              麒麟閣

          漢書曰蕭何造以藏秘書甘露三年單于來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霍光等一十二人霍光第一蘇武第十二張晏曰武帝獲麒麟時作黃圖曰即楊雄校書處

              白虎閣

          三秦記未央宮有白虎有堯閣屬車閣

              天祿閣

          三輔故事云在未央大殿北以藏秘書

              石渠閣

          漢宮殿疏曰在未央殿北以藏秘書圖畫甘露中五經諸儒雜論于石渠閣

              曝衣閣

          漢宮儀云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閣每七月七日宮女出后衣登閣而曝之

              澄源閣

          漢書曰武帝祀太一于終南山太一谷元封五年澄源湫池上起澄源閣以避暑

              開襟閣

          雜記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夜穿七孔針于開襟閣俱以習之在未央宮中

              重陽閣

          三輔會要后周明帝武成二年二月造重陽閣于紫極殿后

              凌煙閣

          隋唐嘉話凌煙閣在大極殿東貞觀十七年太宗于閣上圖畫太原幕府及功臣之像二十四人太宗為贊禇遂良書閻立本畫

              重明閣

          華清有重明閣臨高瞰渭川如在諸掌

              功臣閣

          卜子陽園苑疏功臣閣在太極殿東閣上亦圖功臣及藏秘書

              紫云閣

          異聞集曰紫云閣在嘉政殿之東前有池天寶年秦中大旱明皇于此殿令葉法善祠鏡龍遂得甘雨

              清輝閣

          景龍文館記中宗登清暉閣遇雪令學士賦詩宗楚客曰太一天為水蓬萊雪作山

              紫閣

          新說曰紫閣在御宿川南紫閣山唐御史薛昌朝詩曰閣下寒溪漲碧湍閣前蒼翠數峯環危梯續蹬穿松外細竹分泉落石間好鳥啁啾爭喚客亂云開合巧藏山獨來應為禪僧哭少有人能伴我閑章惇詩曰我生山水鄉習得山中樂每觀唐人詩夢寐思紫閣杜甫有詩云紫閣峯陰入渼陂

              翔鸞棲鳳閣

          新說曰含元殿前東曰翔鸞西曰棲鳳其飛檐與含元殿廊相接至今基址尚存

              朝元閣

          新說曰朝元閣在華清宮南驪山上明皇雜錄天寶二載起朝元閣黃裳詩云東別家山十六程曉來和月到華清朝元閣下西風急都入長楊作雨聲津陽門詩朝元閣成老君現改降圣閣

              奎鉤慶賜閣

          新說曰京兆府衙后有宋種太尉宅宅有賜書構慶賜閣以貯御書

              紫陽閣

          新說曰乃河南轉運使紫陽先生書閣在鄠郊終南山下自題詩曰碧瓦朱甍動紫煙清風吹袂緲翩翩夢回憶得三生事悔落黃塵六十年先生姓楊名奐字渙然

             樓

              井干樓

          漢宮殿疏神明臺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常置九天道士百人然則神明井干俱高五十丈也井干樓積木而高為樓若井干之形井干者井上木欄也其形或四角八角西京賦井干迭而百層謂此樓也

              馬伯騫樓

          漢宮殿儀曰長安有馬伯騫樓又有貞女樓

              云和樓

          周地圖記曰連珠殿六栿五架又有云和樓九間重閣

              竹樓

          長安志貞元三年上御竹樓觀迎神策軍額在東內

              百尺樓

          長安志長慶元年禁中造百尺樓二構飛橋以往來

              乞巧樓

          三輔記曰光化二年禁中建

              勤政務本樓

          唐實錄勤政樓在興慶宮南開元八年造每歲千秋節酺飲于樓前

              花蕚相輝樓

          天寶遺事寧王憲申王撝歧王范薛王業邸第相連環于興慶側明皇因題花蕚相輝之名取詩人常棣之義帝時豋樓聞諸王音樂咸召升樓設五花帳同榻飲宴金石錄花蕚樓詔李白撰碑文徐浩書丹喬扆詩曰花蕚樓空有故基行人空讀火余碑可憐興慶池邊月曾伴寧王玉笛吹

              望春樓

          唐拾遺記天寶元年明皇升望春樓召群臣臨觀廣運潭樓在浐水西岸下有廣運潭

              紫云樓

          唐實錄文宗大和九年發左右神策軍三千人淘曲江修紫云樓彩霞亭內出二額仇士良以百戲迎帝御日華門臨觀

              晨暉樓

          春明退朝錄唐元和十二年筑夾道至修德坊開門曰玄化造樓曰晨暉

              羯鼓樓

          天寶遺事明皇御華清宮羯鼓樓打遍涼州群花皆坼古詞曰羯鼓樓聲打開蜀道霓裳一曲舞破潼關

              斜陽樓

          明皇雜錄開元三年玄宗建斜陽樓于驪山上古詞云斜陽樓上憑欄桿望長安

              望京樓

          明皇十七事明皇歲幸華清宮發馮翊華陰丁夫筑羅城繚墻南開輦道上驪山以通望京樓

              瑤光樓

          明皇雜錄華清宮津陽門天寶六載詔建瑤光樓

              觀風樓

          華清宮外東北隅屬夾城而達于內前臨馳道因視山川大歷中魚朝恩毀坼修章敬寺

              秦樓

          新說曰長安舊有秦樓古詞云秦樓東風里燕子還來尋舊壘又云吞漢武之金莖沆瀣吹弄玉之秦樓鳳簫又曲名有秦樓月

              青樓

          新說曰古老相傳秦樓青樓俱在畫橋東平康坊煙脂翡翠兩坡相對古詩種花滿西園下有青樓道花下一莖禾去之為惡草

              飛云樓

          新說曰飛云樓在省衙中

              結麟樓

          在大明宮中七圣紀曰郁華赤文與日同居結麟黃文與月同居郁華日精結麟月精也又太上黃庭內景玉經曰高奔日月吾上道郁儀結鄰善相保梁丘子注曰郁儀奔日之僊結鄰奔月之僊一作結綺非是六典作結麟閣鱗鄰麟未知從何字為是

              叡武樓

          宣宗詔修右銀臺門樓屋宇及南面城墻至叡武樓翰林學士赴宴歸院過叡武樓

              長樂樓 

          延喜樓江南雜報云在保安殿

             觀

              僊人觀

          三輔黃圖曰甘泉起僊人觀緣山谷行至云陽三百八十里入右扶風周回五百四十里

              露寒觀

          武帝建元中作在云陽甘泉宮外又石闕觀封巒觀鳷鵲觀旁皇觀儲胥觀

              昆明觀

          又有昆明東觀三輔黃圖曰上林苑有昆明觀蓋漢武帝所置桓譚新論曰元帝被病遠求方士漢中送道士王仲都詔問所能對曰能忍寒暑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載駟馬車于上林昆明池上環水而馳御者厚衣狐裘寒顫而仲都獨無變色臥于池臺上暉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環以十爐火不言熱又身不汗池臺即觀也

              陽祿觀

          長安志在上林苑班倢伃生子陽祿柘觀

              上蘭觀

          王莽請元后校獵上蘭三輔黃圖曰上林有上蘭觀

              豫章觀

          鼎郊觀昆池觀朗池觀愽望觀樛木觀便門觀 眾鹿觀走馬觀則陽觀陰德觀燕升觀白鹿觀三爵觀

              椒唐觀

          元華觀郎池觀益樂觀華元觀明光觀象觀以上皆在上林苑中見三輔黃圖

              青梧觀

          見西京雜記曰觀前有碧梧桐樹下有石麒麟二枚

              驪山墓      秦始皇墓 

          上物頭高一丈二尺東邊者左腳折折處赤如血父老謂有神皆含血屬筯焉

              細柳觀

          郭璞曰在昆明池南

              飛廉觀

          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臺長樂飛廉館應劭曰飛廉神禽能致風氣明帝永平五年至長安迎取飛廉并銅馬置上西門外名平樂館董卓悉銷以為錢晉灼曰身似鹿頭如爵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觀一作館

              屬玉觀

          服虔曰以玉飾因名焉在右扶風李奇曰屬玉音鸑鷟其上有此鳥因以為名晉灼曰屬玉水鳥似鵁鶄以名觀也師古曰晉說是也屬之欲反

              蘭池觀

          三輔黃圖曰在城外又楊仆傳蘭池宮在渭城李善注文選咸陽縣東南三十里周氏陂陂南一里有漢蘭池焉

              霸成觀

          見枳道事中 宜春觀在鄠縣并見長安志

              集靈觀

          三輔黃圖曰武帝起集靈觀

              臨山觀

          漢宮殿名曰長安有臨山觀渭橋觀九華觀鴻雀觀昆明觀華光觀天梯觀瑤臺觀流渠觀相思觀華池觀射熊觀當市觀白渠觀三雀觀溫德觀豫章觀

              霸昌觀

          王莽傳王尋發長安宿霸昌廄師古曰霸昌觀之廄也三輔黃圖曰在城外

              安臺觀 淪沮觀 鳥魚觀 董賢觀 倉龍觀

          以上并見三輔黃圖

              甲觀

          元帝在太子宮生成帝甲觀畫堂應劭曰甲觀在太子宮甲地主用乳生也畫堂畫九子母如淳曰甲觀觀名畫堂堂名三輔黃圖云太子宮有甲觀師古曰甲者甲乙丙丁之次也元右傳言見于丙殿此其例也而應劭以為在宮之甲地謬矣畫堂即畫飾耳豈必九子母乎霍光止畫堂中是則宮殿中通有彩畫之堂室訟觀秦符堅置于未央之南見長安志

              憑云觀

          長安志西魏大統七年十二月御憑云觀引見諸王敘家人之禮

              逍遙觀

          西魏帝甞登逍遙觀望嵯峨山因謂左右曰望此令人有脫屣之意見長安志

              玄都觀

          長安志后周建德元年正月武帝幸玄都觀說講公卿道俗論難

              歸真觀

          長安志云在唐西內安仁殿之西

              大角觀

          長安志在唐東內大明宮珠鏡殿之東北

           類編長安志卷之四

          京兆路儒學教授駱天驤編集

          開城路儒學教授薛延年校正

            堂宅亭園

             堂

          ?????  明堂

          周禮匠人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  凡室二筵注此三者或舉宗廟或舉王寢或舉明堂玄言之以明其同制斯干宣王考室也筑室百堵西南其戶箋此筑室者謂筑燕寢也西其戶南其戶者宗廟及路寢制如明堂每室四戶是室一南戶耳禮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我將祀文王于明堂也呂氏春秋曰周之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以見儉節也

              玉堂

          漢書楊雄傳歷金門上玉堂晉灼曰三輔黃圖有大玉堂小玉堂又李尋曰久汗玉堂師古曰 在未央宮

              朱鳥堂

          三秦記曰未央宮有朱鳥堂非常室

              東堂

          后秦姚興聽政之暇引姜龕等于東堂講論道藝錯綜名理

              明堂

          前秦符堅起明堂繕南北郊祀其祖洪以配天宗祀徤以配上帝

              露堂

          符堅將為赦與王猛符融密議于露堂

              西堂

          車師前部王彌寘鄯善王林密馬?犬朝于符堅堅賜以朝服引見西堂寘等觀其宮宇壯麗儀衛嚴肅其懼因請年年貢獻堅不許

              朝堂

          姚元子召姚紹等密設于朝堂以擊姚懿(謀)

             。ㄑ皂В┳h堂

          王演見聞錄姚興常臨(言恣)議堂聽斷疑獄當時號無冤滯

              澄玄堂

          王演見聞錄姚興引諸沙門于澄玄堂聽鳩摩羅什演說佛經

              偃月堂

          長安志平康坊有唐右相季林甫宅內有偃月堂林甫欲排構大臣即處之思所以中傷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瓦解矣

              德星堂

          大唐遺事吏部尚書崔邠與弟浙西觀察使郾金吾大將軍鄯淮南觀察使鄲皆貴顯同居構堂宣宗嘆曰崔氏一門孝友可為士族之法題其堂曰德星宅在光宅坊

              合歡堂

          天寶遺事虢國夫人楊貴妃之姊也于永昌坊構堂曰合歡費萬金堂成召匠污漫以二十萬償其直匠者不顧復與紅羅五千叚工者又不顧虢國問其由匠曰某平生之能殫于此矣茍不信愿得螻蟻蝪蜥蜂蠆之類數其目沒之堂中有間隙亡一物即不論工直也于是復與金盆二瑟瑟二斗繒彩為賞后有暴風拔樹委于堂上略無所損既撒瓦而觀皆承以木瓦其精妙制作有如此者

              成德堂

          新說曰長安府學成德堂七間八椽高敞雄壯至今猶存

              來芹堂

          在成德堂后收貯官書文籍

              匪懈堂

          新說曰長安河衙正堂匪懈堂遭正大火焚丙申年田俟重修

              青蓮堂

          新說曰青蓮堂在省衙蓮池宋陳堯咨建至今猶存今為緫庫

              飛云堂

          在省衙匪懈堂后

              眾樂堂

          新說曰眾樂堂在興慶池北金朝金紫光祿大夫張仲孚所建與賓客宴游

              頤真堂

          新說曰張金紫宅在長安將相坊正堂扁曰頤真兵后猶存

              空翠堂

          新說曰空翠堂在鄠縣渼陂堤上賓客游宴之地堂中杜工部渼陂行石刻在焉

              讀書堂

          新說曰鄠縣南有柳塘中有讀書堂乃紫陽先生講學之所商左山詩曰牙簽聲散絳帷風人在參乎一唯中名教會心真樂在區區應笑事雕蟲

              雙桂堂

          新說曰雙桂堂在京兆景風里正大甲申張浩然二子琚珪同榜及第長安令王公一題詩曰雙飛兄弟古難全鴈塔題名間后先誰佀二公方巨慶不離一榜在同年得官雖自文章力教子都因父母賢泉下呂公何命薄不能雙桂慰生前呂咨議乃二公之師

             宅

              十六王宅

          唐政要先天之后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后以年漸長乃于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之令中官押之于夾城中起居每日家令進饍十王謂慶忠棣鄂榮公儀穎永濟也其后盛壽陳豐恒涼六王又封入內宅天寶中十四王居內而府幕列于外坊歲時通名起居而已外諸孫成長又于十宅外置百孫院十王宮人每院四百人百孫院三百人又于宮中置維城庫諸王月俸物納之給用諸孫婚嫁亦就十宅中太子不居于東宮但居于乘輿所幸別院太子之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則同親王公主于崇仁坊會禮院也

              太平公主宅

          沒官后賜散騎常侍李問之宅在興道坊

              國子祭酒韓洄宅

              尚書左仆射令狐楚宅

          按酉陽雜俎楚宅在開化坊牡丹最盛而李商隱詩多言晉陽里第未詳

              戶部尚書馬揔宅

              河東節度使兼侍中李光顏宅

          穆宗初賜第崇德坊此為別宅

              尚書吏部侍郎沈傳師宅

              前司徒兼侍中崔垂休宅

          已上六宅并在開化坊

              贈尚書左仆射劉延景宅

              汝州刺史王昕宅

          延景即寧王憲之外祖昕即薛王業之舅皆是親王外家

              萬春公主宅

          明皇女降楊锜

              戶部尚書兼殿中監章仇兼瓊宅

              前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載宅

          譚賓錄曰元載城中開南北二甲第又于近郊起亭榭帷帳什器皆如宿設城南別墅凡數十所婢仆曳羅綺三百余人杜陽編曰載宅有蕓輝堂蕓輝香草名也出于闐國唐實錄曰毀元載祖及母墳墓斵棺棄柩及焚毀載私廟木主并毀大寧安仁里二宅充修葺百司廨宇污宮之義也又貶同州剌史宋晦為澧州員外司馬晦甞任虢州刺史率百姓采盧氏山木為載造東都私第故也

              義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谷郡王張孝忠宅

              太子右庶子崔造宅太子賓客燕國公于頔宅

              太保致仕歧國公杜佑宅

          ○已上九宅咸在安仁門

              檢校司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魏國公賈耽宅

              右衛上將軍南充郡王伊慎宅

          ○右二宅在光福坊

              本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宅

              河中節度使兼中書令延德郡王張茂昭宅

              左散騎常侍于德晦宅

          ○右三宅在務本坊

              太子左庶子駙馬都尉蘇勖宅

          后為英王園其地湫下無人居

              愽陵郡王崔玄暐宅 秘書監馬懷素宅

              工部尚書韋堅宅  贈太尉叚秀實宅

              尚書左仆射竇易直宅

          明皇雜錄曰本中書令崔圓宅祿山盜國王維鄭虔張通皆處于賊庭洎克復俱囚于宣楊里楊國忠之舊宅崔圓因召于私第令畫各有數壁當時皆以圓勛貴無二望其救解故運思精巧頗極能事其后皆得寬典至于貶謫悉獲善地其第鬻于易直太和中畫尚存

              劍南東州節度使王承業宅

          武俊之孫士真子也○右七宅咸在崇義坊

              侍中駙馬都尉楊師道宅

          其地后分裂左監門大將軍韓琦尚書刑部侍郎崔玄童荊府司馬崔光意等居

              中書令張嘉貞宅

          本太常少卿崔日知宅唐書曰貞元中裴延齡為德陽郡主治第時將降郭鏦延齡令嘉貞之子徙所治廟德宗不許按韋述記載嘉貞宅于此延齡所徙乃是廟而嘉貞碑宅在思順里今無思順坊未詳

              邠寧節度使馬璘宅

          德宗實錄曰大歷十四年七月毀元載馬璘劉忠翼之第自天寶中京師堂寢已極宏麗而第宅未甚逾制然衛國公李靖廟已為嬖人楊氏廄矣及安史二逆之后大臣宿將競崇棟宇無復界限力窮乃止人謂之木妖而馬璘之堂尤盛計錢二十萬貫他室稱是璘卒于軍以喪歸京師士庶欲觀之假名于故吏投剌會吊者數十百人故命撤毀之自是京師樓榭之踰制者皆毀

              紀國大長公主宅

          肅宗女降鄭沛

              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杜鴻漸宅

          鴻漸于長興里筑第崇飾門館賦詩曰常愿追禪侶安能挹化源朝士多和之

              漢陽大長公主宅

          即德陽郡主也順宗長女

              鎮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路隋宅

          右七宅在永樂坊

              丞相燕國公張說宅

          本侍中王德真宅說大加修葺焉常侍言旨曰泓師與說買永樂東南第一宅有永巷者戒曰此宅西北隅最是王地慎勿于此取土越月泓又至謂燕公曰此宅氣候忽然索漠甚必恐有取土于西北隅者公與泓偕行至宅西北隅果有取土坈三數坈皆深丈余泓大驚曰禍事令公富貴一身而已更二十年外諸郎君皆不得天年燕公大駭曰填之可乎泓曰客土無氣與地脈不相連今欲填之亦猶人有瘡痏縱以他肉補之終無益也燕公子均垍皆為祿山委任克復后均賜死垍長流之

              司徒中書令晉國公裴度宅

          唐實錄曰度自興元請朝覲宰相李達吉之徒百計隳沮有張權輿者既為嗾犬尤出死力乃上疏云度名應圖讖宅據崗原不召而來其旨可見蓋常有人與度作讖詞云非衣小兒坦其腹天上有曰被駈逐言度曾征討淮西平吳元濟也又帝城東西橫亙六崗符易象干卦之數度永樂里第偶當第五崗故權輿以為詞盡欲成事然竟不能動搖【 右二宅在靖安坊】

              咸宜公主宅

          玄宗女再降崔嵩

              尚書吏部侍郎韓愈宅?

          右二宅在安善坊

              太子太師鄭國公魏征宅

          本陏安平公宇公愷宅封演見聞錄曰征所居室屋卑陋太宗欲為營構輒謙讓不受洎征寢疾太宗將營小殿遂輟其材為造正堂五日而就開元中此堂猶在家人不謹遺火燒之子孫哭臨三日朝士皆赴吊后裔孫莫?言相宣宗居舊第焉 【 在廣化坊】

              尚書左仆射河南郡公禇遂良宅

          自遂良父太常卿亮(居馬)

              右相李林甫宅

          本尚書左仆射衛國公李靖宅景龍中韋庶人妹夫陸頌所居韋氏敗靖侄孫散騎常侍令問居之后為林甫宅有堂如偃月號月堂每欲排構大臣即處之思所以中傷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又說其宅有妖恠東北隅溝中至夜每火光大起甫小兒持火出入林甫惡之奏分其宅東南隅立為嘉猷觀【 右二宅在平康坊】

              兵部尚書郭元振宅

              前司空兼右相楊國忠宅

          虢國夫人居坊之左國忠第在其南右二宅在宣陽坊

              尚書右仆射燕國公于志寧宅

          后并入相府閑地置廟后勑賜貴妃豆盧氏后左金吾大將軍程伯獻黃門侍郎李暠等數家居焉

              叛臣安祿山宅

          祿山故事曰舊宅在道政坊玄宗以其隘陋更于親仁坊選寬爽之地出內庫錢更造堂皇院宇穴?叫窱周匝帷帳幔幕充牣其中天寶九載祿山獻俘至京命入新宅譚賓錄曰祿山入朝勑于親仁坊南街造宅堂皇三重皆象宮中小殿房廊穴?叫窱綺疏詰曲無不窮極精妙什物克牣以金銀織傍筐笟籬等每欲賞賜之明皇皆謂左右曰祿山眼孔大勿令笑人

              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宅

          譚賓錄曰宅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又曰親仁里大啟其第里巷負販之人上至公子簪纓之士出入不問或去王夫人趙氏愛女方妝梳對鏡往往公麾下將吏出鎮去及郎吏皆被召令汲水持捥視之不異仆隸佗日子弟集列啟諫公三不應于是繼之以泣曰大人功業已成而不自崇重以貴以賤皆游臥內某等以為雖伊霍不當如此也公笑而謂曰爾曹固非所料且吾官馬食粟者五百匹官餼者一千人進無所往退無所據向使崇垣鋦戶不通內外一怨將起構以不臣其有貪功害能徒成就其事則九族虀粉噬臍莫追今蕩蕩無問四門洞開雖讒毀是與無所加也吾是以爾諸子皆伏其西本于志寧宅

              昌樂公主宅

          明皇女降嗣畢國公竇鍔 【 右四宅在親仁坊】

              禮部尚書裴行儉宅

              贈太尉祁國公王仁皎宅

          本禮部尚書鄭善累宅后臨江王囂貿之神龍初宗正卿李晉居焉繕造廊院稱為甲第晉誅后勑賜仁皎

              開府儀同三司愽陵郡王李輔國宅

              前司空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涯宅

          乃楊憑故第家書與秘府侔名書畫以金玉為奩軸鑿垣貯之重復秘固若不可窺者及被誅為人破垣剔取奩軸金玉而棄其書畫于道籍田宅入于官【 右四宅在永寧坊】

              司徒兼中書今李晟宅

          興元元年賜晟永崇里甲第詔宰臣諸節將會送是曰特賜女樂八人錦彩銀器等令教坊太常備樂京兆府供具鼓吹迎導集宴京師以為榮觀【 在永崇坊】

              尚書右丞庾敬休宅

          國史補曰敬休宅屋壁有畫奏樂圖王維嘗至其處【 維熟】 視而笑或問其故維曰此霓裳羽衣曲第三迭第一折好事者集樂工驗之無一差者 【 在(日百)同坊】

              叛臣朱泚宅

          建中中群盜夜分數百騎取泚于進昌第泚號其宅為潛龍宮徙珍寶實之人謂潛龍勿用亡兆也【 在建昌坊】

              寧王憲宅 

          宅以東歧王范宅

              開府儀同三司宋璟宅

          譚賓錄曰璟宅中造屋悉東西正陽

              尚書左仆射郇國公韋安石宅

          右四宅在安興坊

              薛王業宅

          本贈禮部尚書韋行佺宅

              銀青光祿大夫薛繪宅

          繪兄弟子侄數十人同居一曲姻黨清華冠冕茂盛坊人謂之薛曲【 右二宅在勝業坊】

              左衛大將軍范陽公張延師宅

          延師兄大師銀青光祿大夫華州剌史次兄植金紫光祿大夫營州都督兄弟三人同時三品甲第宏敞高門洞開一宅之中棨戟齊列時人榮之號三戟張家其地景龍中司農卿趙腹溫(居焉)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國公李吉甫宅

          盧氏雜說曰李吉甫宅泓師謂其地形為玉杯牛僧孺宅為金杯云玉杯一破無復全金杯或傷重可完僧孺宅在新昌里本天寶中將作大匠康(上鞏下言)宅(上鞏下言)自辨圖阜以其地當出宰相每命相(上鞏下言)必引頸望之宅卒為僧孺所得吉甫宅至德裕貶其家滅矣【 右二宅在安邑坊】

              尚書右仆射裴遵慶宅

          國史補曰遵慶罷相知選朝廷優其年德令就第注官自宣平坊牓引士子以及東市兩街時人以為盛事遵慶子向為吏部尚書致仕所居內外支屬百余人所得祿俸必與同費稱其孝睦

              兵部尚書柳公綽宅

          公綽子仲郢自拜諫議大夫后每選官群烏大集于第之庭木戟架皆滿比五日而散家人以為候唯除天平軍節度烏不復集遂卒于鎮【 右一宅在升平坊】

              尚書右丞相張九齡宅

          在修政坊

              尚書左仆射致仕楊于陵宅

          于陵子嗣復相文宗嗣復子官平盧軍地節度使其第與宰相路巖居相接巖以狹欲易損馬廄廣之損兄弟在朝者且卜數曰時相可拒之邪損曰凡尺寸地非吾等所有先人舊業安可以奉權臣巖不悅自殿中侍御史命鞠獄黔中

              太子少師牛僧孺宅

          其事具安邑坊李吉甫宅下 【 右二宅在新昌坊】

              行臺左仆射鄖國公殷開山宅

          本隋蔡王智積宅

              秘書監顏師古宅

          貞觀永徽間大常少卿歐陽詢著作郎沉越賓亦住此坊殷顏即南朝舊族歐陽與沉又江左士人時人呼此坊為吳兒坊

              鄭國夫人楊氏宅

          武惠妃之母

              京兆尹韋武宅

          元和人 【 右四宅在通化坊】

              中書令閻立本宅

          后申王傳符太玄居之西亭有立本所畫山水在延康坊

              黃門監盧懷慎宅

          懷慎居官清儉宅在陋巷屋宇殆不蔽風雨

              光祿少卿竇瑗宅

          昭成太后之從父弟按咸通中河中節度使竇璟與弟河東節度使澣同居崇賢第家富于貲疑是瑗之后【 右二宅在崇賢坊】

              武三思宅

          本騎馬都尉周道務宅神龍中三思以子崇訓尚安樂公主大加雕飾三思誅后主移于金城坊開元中道務子勵言復居之在休祥坊

              太華公主宅

          明皇女降楊锜

              義陽公主宅

          德宗義陽公主降王士平

              歧陽公主宅

          憲宗女降宰相杜保疏龍首池為沼

              同昌公主宅

          懿宗女降宰相韋保(上行下魚)杜陽編曰其宅房櫳戶牖以眾寶飾之金銀為井欄水精火齊琉璃玳瑁等床悉榰以金龜銀墼合百寶為圓按大會韋氏一族于廣化里暑氣特甚公主命取澄水帛以蘸之掛于南軒滿坐則皆思挾纊澄水帛似布明薄可鑒其中有龍涎故能消暑按保(上行下魚)宅在昌化里此云廣化誤也【 右四宅在昌化坊】

              虢國夫人楊氏宅

          明星雜錄貴妃姊虢國夫人思傾一時于宣陽坊大治第宅棟宇之盛世無其比所居本韋嗣立舊宅韋氏諸子亭午方偃息于堂廡間忽見一婦人衣黃披衫降自步輦有侍婢數十笑語自若謂韋氏諸子曰聞此宅欲貨其價幾何韋氏降階言曰先人舊廬未忍所舍語未畢有工數百登房揲其瓦木韋氏諸子既不能制乃率家僮挈其琴書委于衢路而嘆曰不才為勢家所奪古人之戒將見于今日矣而與韋氏隙地十余畝其它一無所得虢國夫人于此蓋合歡堂所費二千萬

              太子少保崔琳宅

          張注曰琳祖義玄父神慶伯神基皆為相其父昆弟之子洎出三朝宴者數十人鳴玉啟道自興寧里謁大明宮冠蓋相望一時榮之

              孫思邈宅

          大唐遺事華原縣東北五里流惠坊玉磬山有孫思邈舊宅有石洞洞中塑像猶存

              宋丞相冠萊公宅

          新說曰府城掖庭街有萊公宅中有山池熙熙臺后為寺號安眾禪院中有萊公祠堂

              宋種太尉宅

          新說曰府城衙后街有種太尉宅中有奎鉤慶賜之閣下東壁繪晉王羲之蘭亭圖西壁繪廬山遠公白蓮社圖

              宋太尉張金紫宅

          新說曰府城草場街有金紫光祿大夫張中孚宅中有頤真堂后為錢監金為利用倉

             亭

              夏甘亭

          道里記甘亭在鄠縣尚書啟與扈戰于甘之野帝王世記甘亭殷為崇國文王伐崇

              周斄亭

          朝野簽載堯封后稷于斄今武功縣西南二十里有邰亭即周之邰國也今為邰城鄉

              戲亭

          史記曰戲亭在新豐縣東南驪山半原蘇林曰褒姒不好笑幽王為烽火大鼓有寇至舉烽火諸侯悉至無寇褒姒乃笑欲悅之數舉烽火諸侯不信犬戎共攻幽王征兵不至遂殺幽王于驪山下○潘岳西征賦曰履犬戎之侵地疾幽王之詭惑舉偽烽以沮眾淫嬖褒而縱慝軍敗戲水之上身死驪山之北赫赫宗周滅為亡國

              漢鴻門亭

          兩京道里記鴻門亭在新豐縣即漢高帝會項羽處北有鴻陂南有坂口故曰鴻門

              曲郵亭

          漢書曰曲郵亭在新豐縣西二里乃張良追高(帝處)

              唐望春亭

          去京城一十一里據苑之東南高原之上東臨浐水西岸兩京道里記曰隋文帝初置以作游客亭煬帝改名長樂宮大業初夜見太子勇領徒十人各持兵仗問楊廣何在帝懼走長樂宮文武宿衛不知乘輿所在比明方移杖此宮煬帝遂幸洛陽終大業不敢都長安李晟葬德宗御望春門臨送疑亭有門按長安圖及雜見多云望春宮

              北望春亭

          在南望春亭北亦曰北望春亭宮

              坡頭亭 柳園亭 月坡球場亭子

          以上六所苑內長樂監所領

              真興亭

          文宗時真興門外野鵲巢冢上疑亭外有門構

              神皋亭 七架亭 青門亭

          去宮城十三里在故城東門之外即邵平種?之所

              太液亭

          唐逸史穆宗初侍講韋處厚入太液亭分講毛詩尚書文宗纂集君臣事跡命圖寫于太液亭朝夕觀覽

              含春亭

          唐實錄宣宗召學士令狐绹對含春亭賜蓮花炬送歸院

              沉香亭

          明皇雜錄開元間初種木芍藥得四本上移于興慶池東沉香亭前

              振旅亭

          譚賓錄天寶六載于開遠門外作振旅亭以待兵回

              東亭

          唐書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宴宰相于麟德殿東帝令于宰相坐后施屏風圖畫漢魏以來名臣并列善言美事于其上

              會慶亭

          唐書貞元十二年憲宗御會慶亭宴田弘正及宰臣三品以下

              白雨亭

          長安志太平坊有御史大夫王鉷宅天寶中鉷有罪賜死官簿錄太平坊宅財物數日不能遍宅內有白雨亭檐上飛流四注如白雨當盛夏處之凜若高秋皆思挾纊

              宋桂林亭

          亦曰三桂亭新說曰桂林亭在長安城南杜城潏水之陽乃宋諫議陳公之別墅三子堯叟堯佐堯咨同登科扁其亭曰三桂繪其像仍各書所試程文題于板示不忘其本大中祥符堯咨知永興軍府事書詩于碑至今猶存詩曰不夸六印滿腰間二頃仍尋負郭田當日弟兄皆刷羽如今鴻鴈盡摩天扶疏已問新栽竹清淺猶尋舊漱泉大尹今來還又去夕陽旌斾復翩翩

              長樂亭

          新說曰長樂亭在京兆通化門東十里長樂坡上堯咨自序云青門路長樂坡古別離之地大中祥符七年予為京兆守作亭于坡側東出迎餞必至斯亭但見頹垣壞址草色依依徘徊亭上感而長歌曰古人別離增愁悲今人別離多吁戲古今人物自遷變唯有別離無盡期南山峩峨在天半灞水嗚嗚流不斷應見古今別離人一番纔去一番新落日危亭悄無語覽今念古堪傷神歌畢因命筆書之復存其嘆古之意載之篇首刻石立于亭中命曰長樂亭記

              綠野亭

          新說曰綠野亭在武功縣張氏懿族也也有園在縣之西南隅慶歷中自叔美君筑亭于其園名曰綠野以為游息之所后橫渠先生過而悅之乃寓居以講學士大夫從之者甚眾由是亭名益重后歲久弗葺賢士大夫登其亭而憫焉此橫渠先生講學士處忍使廢之族人復增飾之紹圣三年張閎中為之記政和改元重陽日承事即知京兆武功縣事劉干立石

              流杯亭

          新說曰興慶池北眾樂堂后有宋太尉張金紫所構流杯亭砌石成風字樣曲水流觴以為祓禊宴樂之所傍有禊宴詩碑

             園

              僊桃園

          漢書武帝元封三年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于承華殿母出桃七枚自啖其二以五枚與帝帝留核種之于僊桃園今長安縣苑西鄉有仙桃園

              戾后園

          漢書戾太子史良娣也宣帝祖母悼皇考母也遇害宣帝即位號戾后改葬長安白亭東為戾后園

              逍遙園

          姚興如逍遙園引諸沙門于澄玄堂聽鳩摩羅什演說佛經又逍遙宮姚興時殿庭左右有樓各高百尺相去四十丈以麻繩大一圍兩頭系樓正會曰二人各從樓內出相逢繩上過新說曰逍遙園金圭峰草堂是也

              芳林園

          武成二年三月明帝會群臣于芳林園

              流杯園

          在未央宮北有漢代舊址

              明水園

          在漢故城內未央宮北

              梨園

          舊圓在通化門外正北禁苑之南中宗令諸學士自芳林園入集于梨園球場分朋拔河文宗幸左軍因幸梨園又唐書曰文宗欲聞古樂命太常卿王涯取開元時雅樂選樂童按之名曰云韶樂樂曲成涯與太常丞李廓獻于梨園亭帝按之于會昌殿又天寶故事華清宮驪山上亦有梨園明皇選宮人為梨園弟子制梨園雅曲

              樂游園

          在京城清龍坊有宣帝樂游廟基址開元天寶遺事明皇同二相以下宴樂游園賜詩曰拱日巖廊起需云宴樂初萬方朝玉帛千品會簪裾地入南山近城分北斗余林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巾幕看余暗歌鐘聽自虛興闌歸去后還奏弼危書左相張說以下各有賜

              芙蓉園

          長安志云在曲江之西南舊名曲江園隋文帝改為芙蓉園即秦之宜春苑之地乃唐之南苑也杜詩城上春云覆苑墻芙蓉別殿謾燒香王建三臺詞曰魚藻池邊射鴨芙蓉園里看花日色赭黃相似不著紅鸞扇遮

              杏園城

          南記杏園在慈恩寺正南唐進士宴集于此會要曰太中元年勑今后放新進士榜依舊宴于杏園所司不得禁制唐人尤貴進士開元天寶之盛新進士以泥金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而鄉曲親戚例以聲樂相慶謂之喜信劉禹錫詩曰禮闈新榜動長安九曲人人走馬看一日聲名滿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張籍贈劉郎中詩曰怪君把酒空惆悵同是貞元花下人自別花來多少事春風二十四回春賈島下第詩曰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鄉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又唐人下第詩云十載長安未是安杏花常是看人看

              櫻桃園

          唐實錄中宗游櫻桃園令五品已上嘗櫻桃

              葡萄園

          景龍文館記中宗召近臣騎馬入櫻桃園馬上口摘櫻桃遂宴東蒲萄園奏以宮樂

              奉誠園

          司徒兼侍中馬燧宅在安邑里燧子少府監暢以貲甲天下暢亦善殖財貞元末神策中尉楊志廉諷使納田產遂獻舊第為奉誠園

            街市里第

             街

              八街九陌

          三輔舊事曰長安城中八街九陌張衡西京賦曰觀其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參涂夷庭方軌十二街衢相經厘里端直薨宇齊平

              華陽街

          漢書曰丞相劉屈牦妻梟首華陽街

              章臺街

          漢書曰京兆尹張敝無威儀罷朝走馬會章臺街衛瓚曰在長安建章臺下街也

              香室街

          郡國志曰雍州司天臺西北有香室街又曰夕陰街在右扶風南

              夕陰街 尚冠街

          三輔黃圖有夕陰街尚冠街

              太常街

          在長安城門中東有漢高帝廟

              藁街

          漢書曰陳湯斬郅支王首懸于藁街師古曰街藁街名蠻夷邸在此中

             市

              九市

          廟記曰長安市有九所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東四里為一市凡九市致九州島之人在突門夾橫橋大道又曰旗亭樓在杜門大道南又有當市樓張衡西市賦曰廓開九市通阛帶阓旗亭五重府察百隧

              四市

          漢書劉屈牦傳曰太子引兵去毆四市人已數萬眾至長樂西闕下又百官表內吏長安四市四長丞皆屬焉

              柳市

          漢書長安熾盛街閧各有毫俠萬章在城西柳市師古曰漢宮闕疏云細柳倉有柳市群國志曰長安大俠萬子夏居柳市司馬市主卜于東市西市在醴泉坊陏曰利人市直市在富平津西南十五里即奏文公所造物無二價故以直市為名

              東市

          漢書曰晁錯斬東市

              西市

          惠帝六年六月起長安西市

              直市 

          交門市在渭橋北

              孝里市

          在雍門東  交道亭市在便橋東

             里

              尚科里

          三輔黃?曰長安閭里百六十潘岳西征賦曰尚冠修成黃棘宣明建陽昌陰北煥南平李善曰皆里名漢宣帝舍長安尚冠里又霍光第門自壞兄孫云尚冠里宅中門亦壞又曰武帝同母姨金玉孫女號修成君余未詳

              修成禮 黃棘里 宣明里 建陽里 昌陰里 北煥里 南平里

          并見上

              戚里

          高祖召石奮姊為美人徙其家長安中戚里師古曰于上有姻戚故名其里為戚里

              函里

          在長安西出南頭第三門

              大昌里

          列女傳郎女長安大昌里人

             第

              楚王邸

          王莽加九賜以楚王邸為安漢公第

              蕭何第

          漢書曰蕭何置田宅必居窮僻處王莽號安漢公以故蕭相國甲第為安漢公第

              北帝

          惠帝賜夏侯嬰北第一曰近我以尊異之師古曰北第者近北闕之第嬰最第一也

              霍光甲第

          贈霍光甲第一區音義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第

              王根第

          曲陽侯王根大治第室起土山漸臺洞門高廊閣道連屬彌望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陽最怒壞決高都連竟外杜土山漸臺象西白虎其奢僣如此成帝微行見園中土山漸臺以類白虎殿上怒責問司隸校尉京兆尹知根驕奢僣上赤墀青瑣附縱不舉奏

              王商第

          成都侯王商穿長安城引內豊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舩立羽蓋張周惟輯濯越歌成帝幸商帝見穿城引水意恨內衛之

              董賢第

          哀帝詔將作大匠為賢起大第北闕下重殿洞門木土之功窮極技巧柱檻衣以綈綿又并合三第尚以為小腹壞暴室師古曰師以三第總為一第賜賢猶嫌狹小復取暴室之第以增益之

           類編長安志卷之五

          京兆路儒學教授駱天驤編集

          開成路儒學教授薛延年校正

            寺觀

             寺

              大慈恩寺

          三輔會要隋無漏寺之地武德初廢貞觀二十二年高宗在春宮為文德皇后立為寺故以慈恩為名乃選林泉形勝之所寺成高宗親幸佛像幡華并從宮中所出太常九部樂送額至寺寺南臨黃渠水竹森邃為京都之冣酉陽雜俎寺凡十余院總一千八百九十七間勑度三百僧初三藏玄奘自西域來詔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設九部樂迎像入寺彩車凡千余兩上御安福門觀之太宗甞賜三藏衲直百余金其針綖工無之跡殿庭大娑羅樹大歷中安西進其木樁賜此寺四橛橛皆灼因其木火德行逢自種之一株不活寺西院浮?六級崇三百尺永徽二年沙門玄裝所立初唯五層一百九十尺磚表土心仿西城窣渚度初治以立四域之象后浮?心內世水鉆出漸以頹之長安人中立坼改依冬下剎表舊式特崇于前有辟支佛牙大如升光采煥爛浮?下東立太宗皇地選三個人圣教序及高宗皇帝述至帝記二碑并禇遂良書中和中書舍人李啟史普進士既列名于慈恩寺塔之曰題名甫社杜司人公豋慈恩寺塔詩曰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知枝撐幽七星在北戶河漢口??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 【 一作泰山】 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回首呌虞舜蒼梧云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黃鵠去不急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鴈各有稻梁謀又章八元詩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卻訝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絕頂初攀似出籠落日鳳城佳氣合滿城春樹雨蒙蒙【 春一作煙】

              大安國寺

          大唐遺事睿宗在藩舊宅景云元年立為寺以本封安國為名憲宗時吐突承璀盛營安國寺欲使李綘為碑文綘不肯撰后寢摧圯宣宗欲復修未克而崩咸通七年以先帝舊服御及孝明太皇太后金帛俾左神策軍再建之酉陽雜俎曰紅樓睿宗在藩時造元和中廣宣上人住此院有詩名時號為紅樓集

              大興善寺

          初曰遵善寺隨文承周武之后大崇釋氏以牧人望移都先置此寺以其本封名焉神籠中韋庶人追贈父玄貞為酆王改此寺為酆國寺景云元年復舊

          酉陽雜俎曰寺取大興靖善二坊名一字為名不虛三藏塔前多老松歲旱時官伐其枝為龍骨以祈雨蓋以三藏役龍意其枝必有靈也東廊素和尚院庭有桐四株元和中卿相多游此院桐至夏有污污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招國鄭相惡其汗謂素曰弟子為伐此樹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戲祝曰我種汝三十余年汝以汗為人所惡來歲若復有汗我必薪之自是無汗素公不出院轉法華經三萬七千部夜常有狢子聽經齋時烏鵲取掌中食天王閣長慶中造本在春明門內與南內連墻其形高大為天下之最大和二年勑移就此寺坼時腹中得布五百端漆數十筩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號曰大興佛殿治之與太廟同之章二年火焚之更營建又廣于前十二畝之地

              大莊嚴寺

          在永陽坊隋初置宇文氏別館于此坊仁受三年文帝為獻后立為禪定寺宇文愷以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勢微下乃奏于此寺建木浮?崇三百二十尺周回一百二十步大業七年成武德元年改為莊言寺天下伽藍之盛莫與為比寺內有佛牙長三寸宋時沙門法獻從烏踵國取以歸預章王東目楊州持入京隋文令置此寺大中六年改圣受寺

              崇圣寺

          在崇德坊寺有二門西門本濟度尼寺隋秦孝王俊舍宅所立東門本道德尼寺隋時立至貞觀二十三年徙濟度寺于安業坊之修善寺以其所為旲寶寺盡之度大宗嬪御為尼以處之徙道德寺額于休祥方之太原寺以其所為崇圣宮以為太宗別廟儀鳳二年并為崇圣僧寺輦下歲時記進士櫻桃宴在崇圣寺牙問上

              保壽寺

          酉陽雜俎曰翊善坊保壽寺本高力士宅天九載舍為寺初釗重成力士設齊慶之舉朝必至一已百十有規其意連已二十杵經藏閣規構危巧二荅火朱授十余斛河陽從事李琢性好奇古與僧善甞俱至此寺官庫中舊物忽于破美中得物如被幅裂污坌竹而陳起琢余視之乃盡也因以卌縣?三及兼三十從之令家人裝治大十余夫方于常符公之云方知張宣所又石喬?也玄宗賜力士因留寺中后為輩盡人宗牧言于左軍方有小便領軍卒二十人至宅宣勑取之即日進入文宗好古見之大悅命張于云韶院

              章敬寺

          大歷元年作章敬寺于長安之東門緫四千一百三十余間四十八院內侍魚朝恩請以通化門外莊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章敬為名代宗實錄曰是莊連城對郭林沼臺榭形勝第一朝恩初以恩賜得之及是造寺窮極壯麗以為城市材木不足充費乃奏壞曲江亭館華清宮觀風樓及百司行廨并將相沒官宅給其用焉土木之役僅逾萬億會要曰因坼哥舒翰宅及曲江百司堂室及華清宮之觀風樓造焉

              報圣寺

          在興寧坊東觀奏記宣宗出內藏緡帛建大中報圣寺奉憲皇圣容曰介福殿又以休憇之所為虔思殿由復道出造于寺

              興福寺

          在修德坊本右領軍大將軍彭國公王君廓宅貞 八年太宗為太穆皇后追福立為弘福寺神龍中改     北有果園復有方花池二所太宗時廣召天下名僧居之沙門玄奘于西域回居此寺西北禪院翻譚寺內有碑面文賀蘭敏之寫金剛經陰之寺僧懷仁集王羲之寫太宗圣教序及高宗述圣記為時所重政要元和十二年詔筑夾城自云韶門過芳林門西至修德坊以通興福佛寺

              大薦福寺

          在開化坊寺院半以東隋煬帝在藩舊宅武德中賜尚書左仆射蕭瑀而為園后瑀子銳尚襄城公主詔別營主第主辭以姑婦異居有乖禮則因固陳請乃取園地充主第又辭公主棨戟不欲異門乃并施瑀之院門襄城薨后官市為英主宅文明元年高宗崩后百日立為大獻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實之天授元年改為薦福寺中宗即位大加營飾自神龍以后翻譯佛經并于此寺寺東院有放生池周二百余步傳云即漢代洚池陂也南至浮圖院門北開正與寺門隔街相對景龍中官人率錢所立

              楚國寺

          在進昌坊本隋興道寺之池大業七年廢高祖起義并州第五子智云在京為隋留守陰世師等所害后追封為楚哀王因此立寺水竹幽靜類于慈恩酉陽雜俎曰寺內楚哀王身金銅像哀王繡襖半袖猶在長慶中賜織成雙鳳夾黃襖子鎮在寺中門內有放生池太和中賜白氎黃胯衫

              招福寺

          在崇義坊干封二年睿宗在藩立本隨正覺寺寺南北門額并睿宗所題酉陽雜俎田正覺寺國初毀之以其地立第賜諸王睿宗在藩居之干封二年移長寧公主佛堂重建此寺長安二年內出等身金銅像一鋪并九部樂南北門額上與歧薛二王親送至寺彩乘象輿羽衛四合街中余香數日不散景龍二年詔寺中別建圣容院是睿宗在青宮真容也先天二年勑出內庫錢二千萬巧匠一千人重修之寺在崇義坊

              資圣寺

          在崇仁坊本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宅龍朔三年為文德皇后追福立為尼寺咸亨四年改為僧寺長安三年七月火焚之灰中得經數部不損一字百姓施舍數日之間所獲巨萬遂營造如故寺額申州剌史殷仲容所題楷法端妙京邑所稱酉陽雜俎曰凈土院門外相傳吳生一夕秉燭醉盡就中戟手視之惡駭院門里盧棱伽畫盧常學吳勢吳亦傳以手訣乃畫揔持三門寺方半吳大賞之謂人曰棱伽不得心訣用思大苦其能久乎果畫畢而卒

              光宅寺

          在光宅坊儀鳳二年望氣者言此坊有異氣勑令掘得石函函內有佛舍利骨萬余粒遂立光宅寺武太后始置七寶臺因改寺額焉酉陽雜俎曰寶臺甚顯登之四極眼界其上層窓下尉遲畫下層窓下吳道玄畫皆非其得意也丞相韋處厚自居內庭至相位每歸輒至此塔焚香瞻禮普賢堂本天后梳洗堂

              凈域寺

          在宣陽坊西南隅隋文帝開皇五年立恭帝禪位止于此寺薨焉酉陽雜俎曰本太穆皇后宅寺僧云三階院門外是神堯皇帝射孔雀處佛殿內西座蕃神甚古質貞元已前西蕃兩度盟皆載此神立于壇而誓相傳當時頗有靈按此寺興造與韋述記不同

              崇濟寺

          在昭國坊西南隅本隋慈恩寺開皇三年魯郡夫人孫氏所立貞觀二十三年以尼寺與慈恩僧寺相近而勝業坊甘露尼寺又比于崇濟僧寺勑換所居焉本弘字神龍中改酉陽雜俎曰寺內有天后織成蛟龍被襖子及繡衣六事

              玄法寺

          在安邑坊街之北本隋禮部尚書張穎宅開皇六年立為寺酉陽雜俎曰安邑坊玄法寺者本里人張穎宅穎甞供飬一僧僧念法華經為業積十余年張門人贊僧通其侍婢因以佗事殺之僧死后闔宅嘗聞經聲不絕張尋知其冤慚悔不及因舍宅為寺

              寶應寺

          在道政坊代宗實錄與會要曰本王縉宅縉為相溺于釋教妻李氏實妾也大歷四年以疾請舍宅為寺代宗嘉之錫以題號每有節度使至輒諷令出錢助之酉陽雜俎曰韓干藍田人少時常為酒家送酒王右丞兄弟未遇每貰酒漫游干甞微債于王家戲畫地為人馬右丞精思丹青奇其意趣乃歲與錢二萬令軟畫十余年今寺中釋梵天女悉齊公妓小小等寫真也寺彌勒殿即齊公寢堂

              青龍寺

          在新昌坊本隋靈感寺開皇二年立文帝移都徙掘城中陵墓葬之郊野因置此寺故以靈感為名至武德四年廢龍朔二年城陽公主復奏立為觀音寺初公主疾甚有蘇州僧法朗誦觀音經乞愿得愈因名焉景云二年改為青龍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塏為登眺之美

              靜法寺

          在延康坊東南隅隋開皇十年左武侯大將軍陳國公竇抗所立寺門坼抗宅棨戟門所造西院有木浮圖抗第琎為母成安公主建重迭綺麗崇一百五十尺皆伐抗園梨木充用其園木西魏大統寺周武帝廢佛教以其寺賜抗為宅焉

              云經寺

          在懷遠坊東南隅本名光明寺隋開皇四年文帝為沙門法經所立時有延興寺僧曇延因隋文賜以蠟燭自然發焰隋文奇之將改所住寺為光明寺曇延請更立寺以廣其教時此寺未制名因以明焉武太后初幸此寺沙門宣政進大云經經中有女主之符因改為大云經寺遂令天下每州置一大云經寺此寺當中寶閣崇百尺時人謂之七寶臺寺內有二浮圖東西相值東浮圖之北佛塔號三絕塔隋文帝所立塔內有鄭法輪田僧亮楊契丹畫跡及巧工韓伯通塑作佛像故以三絕為名

              緫持寺

          在永陽坊隋大業七年煬帝為文帝所立初名大禪定寺寺內制度與莊嚴寺正同武德元年改為緫持寺莊嚴緫持即隋文獻后宮中之號也寺中常貢梨花蜜景龍文館記曰隋主自立法號稱緫持呼蕭后為莊嚴因以名寺

              菩提寺

          在南平康坊隋開皇二年隴西公李敬道及僧惠英所奏立寺酉陽雜俎曰寺之制度鍾樓在東惟此寺緣李右座宅在東故建鐘樓于西寺內有郭令玳瑁鞭及郭王夫人七寶帳大中六年改為保唐寺 令

              開元寺

          在府城草場街北景風街南中有大殿乃祝圣萬壽戒壇后殿乃開元皇帝御容兵后僅存北三門戒壇御容等殿其余堂殿并南三門皆摧毀至元辛卯瓊公講主重建南三門其山亭青龍興國定光隆興壽圣泗州皆開元房廊院也

              福昌寶塔院

          在其東三門面西其中覺皇大殿后法堂壁賢僧正畫上懸祗應待詔畫福昌寶塔牌額次后五教三乘甚深法藏東西觀音大悲盡平陽賈家雕造皆巧絕一時兵后唯此院完全

              太平興國寺

          在府城九耀街宋太平興國年建寺摧頹俗呼九耀寺

              香城寺

          在本府草場街乃宋善感禪院內有經藏

          大元甲辰歲八月火災焚毀止存大悲殿東殿前三門金剛乃汾州劉名塑尚存宋駙馬王詵題詩不到香城二十年長松怪柏憶森然身留絳闕鄉關杳千里唯將夢寢傳

              臥龍寺

          在本府草場街宋龍泉院也前三門乃汾州劉所塑善神嚴毅號為奇絕

              安眾禪院

          在本府掖庭街本寇萊公花圃熙熙亭后舍為寺中有萊公祠堂前立詩刻俗呼西禪院

              崇圣禪院

          在府城水池街中有毗盧閣上有吳說書十方崇圣院額兵后湮沒俗呼經塔寺

              香嚴禪院

          在水池街宋時修建正殿龍巖任詢君謀所書香嚴禪寺牌尚在

              廣教禪寺

          在指揮西街宋時修造舊有大鐘經樓規置甚大置辛卯兵火焚盡

              天寧寺

          在指揮東街北亦是大寺中有李商隱三教贊僧夢英篆書碑猶存

              慶壽寺

          在蓬萊坊街西殿堂幸存

              資圣院

          在景風街南舊名興國院金國改資圣院

              仁王院

          在景風街北乃薦福寺下院中有臨壇大戒薦福寺德律師碑唐韓擇水八分書史惟則篆額碑尚存

              開福寺

          在含光街西宋日創建至元十年僧統王公重修

              杜光寺

          在城南杜光村俗呼為杜光寺本唐義善寺貞觀十九年建蓋杜順禪師所生之地順解華嚴經著法界觀居華嚴寺證圓寂大師坐化肉身連環靈骨葬樊川華嚴塔至今呼樊川為華嚴川長興中王仁裕題詩曰上爾高僧更不疑夢乘龍駕落沉輝寒暄暈映瑠璃殿曉夜摧殘毳衲衣金體幾生傳有漏玉容三界自無非莓苔滿院人稀到松畔香臺野鶴飛

              香積寺

          城南記張注曰乃唐永隆二年建石像尚多大平興國三年改為開利寺交水在香積寺之西南舊有香積堰水入城中泚賦之亂壞龍首香積二堰以次其流龍首復流香積堰廢中有萬回塔磚中裂據記沙門玄奘甞游西竺有寺空一室問其人是僧方生中國其號萬回蓋自此而往者萬回矣萬回言語悲喜不甞如狂者所為多異高宗延之禁中中宗號之玄通大居士封法靈公玄宗為營居室于醴泉里后追贈司徒封號國公開元二十五年萬回弟子妙門還源建塔立碑

              澄襟院

          城南記唐左街僧錄遍覺大師智慧輪之院也在萬年縣孫村殿前后庭中有凌霄花八栢樹引北嵓泉架竹落庭注石盆塋澈可挹使人不覺忘慮

              華嚴寺

          在樊川孫村之西有華嚴塔有東閣為登眺游勝之所張茂巾詩曰迢迢云外寺飛閣倚晴空秋靜門常閉苔深路不通寒山千里翠霜木萬家紅誰問林居士幽窓生暮風孟郊登華嚴寺樓望南山贈林校書兄弟詩有青蓮三居士畫景實真同

              興教寺

          樊川興教寺緫章三年建有玄裝慈思西明三塔三藏差高蒲人胡子金詩曰白塔月移山字影青松風唱海潮音

              龍泉寺

          城南記龍泉寺直玉案之北孟郊詩云鳥飛不到處僧房繞山巔龍在水常碧雨開山更鮮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邊地磽松桂短及險道途偏晚磬送歸客數聲落遙天今龍池二塔尚在

              三像寺

          張注曰三像寺開元建倚北原高數百尺寺依坡刻三大像故曰三像寺貞順皇后墓在彼為守墳寺姚嗣宗題詩曰朝游南山南暮宿北岡北安心虎豹穴垂耳龍蛇谷稻鋪韋曲碧木鎖樊川黑行盡大和鄉似得非所得

              圓光寺

          辨疑志曰長安城南六十里終南山入谷五里有惠炬寺緣崖側上山一十八里至峯謂之靈應臺臺上置塔塔中觀音鐵像是六軍散將安太清鑄造應臺并下院九處并在終南山上俗呼為南五臺

              翠微寺

          本唐太和宮貞觀二十一年改翠微宮后廢元和中改為翠微寺詩云翠微寺本翠微宮樓閣亭臺幾十重天子不來僧又去樵夫時倒一株松

              百塔興教禪院

          在長安城南御宿川楩梓谷口本唐信行禪師塔院唐大歷二年連慕信行者皆窆于信行塔之左右謂之百塔

              草堂禪寺

          長安志在御宿川圭峯下本姚興草堂逍遙園鳩摩羅什譯經是園什死焚之其舌不壞塔今存焉其徒僧肇著肇論唐圭峯禪師于此著禪源諸詮

              重云禪寺

          在御宿川圭峯直北本五代王彥超舍宅為寺

              靈感寺

          在長安縣御宿川澧河東岸江留村唐宣律師修行持律處有凈土壇開四門八牎景龍中建殿閣皆存宋改為大寧寺

              三會寺

          長安志云在長安縣宮張村中有蒼頡造字臺景龍中中宗幸其寺有詩群臣唱和

              石甕寺

          南京道記云本福嚴寺在驪山華清宮東半山下有石甕谷故名之開元中造華清宮余材修繕佛殿中有玉石像幽州所進精巧無比叩之如磬余像皆楊惠之所塑脫空像皆元伽兒制能妙纖麗曠刼無儔紅樓在佛殿之西嵓下臨絕壁樓中有玄宗題詩真草八分每體一篇有王維畫山水兩壁

              保慶寺

          在萬年縣北通政坊唐景龍中建值五代焚毀盡唯舍利塔巋然獨存中統改元僧錄忠公率其徒重修不數年殿堂廊廉塔之纏腰煥然再新

              法壽尼寺

          在開化坊隋開皇六年立

              資敬尼寺

          在永樂坊內橫街之北隋開皇三年大保薛國公長孫覽為其父立

              崇敬尼寺

          在靖安坊西南隅本僧寺隋文帝所立大業中廢龍朔二年高宗為長女定安公主薨后改立為尼寺

              修慈尼寺

          在勝業坊街北之西本弘濟僧寺隋開皇七年立貞觀二十年以與甘露尼寺相近初自昭國坊換(居之)

              甘露尼寺

          同上隋開皇五年立

              法云尼寺

          在宣平坊西南隅隋開皇三年太傅鄭國公韋孝寬所立初名法輪寺睿宗升儲改法云寺景龍二年韋庶人改翊圣寺景云元年復舊

              龍華尼寺

          在升道坊西北隅高宗立尋廢景龍二年復置

              法界尼寺

          在豐樂坊西南隅隋文獻皇后為尼華暉令容所立有連階只浮圖各崇一百三十尺

              資善尼寺

          在安業坊西南隅隋蘭陵公主舍宅立

              濟度尼寺

          在安業坊東南隅隋太師申國公李穆之別宅穆妻元氏立為修善僧寺其濟度尼寺本在崇德坊永徽中置宮乃徙于此其額太子少詹事殷令名所題

              興圣尼寺

          在通義坊西南隅高祖龍潛舊宅武德元年以為通義宮貞觀元年立為寺

              萬善尼寺

          在休祥坊東南隅本在故城中周宣帝大象二年置開皇二年移于此盡度周氏皇后嬪御以下千余人為尼以處之

              樂善尼寺

          在金城坊街南之東本命舍衛寺隋開皇六年尉遲回孫大師為其祖所立景龍元年改為溫國寺二年又改為樂善寺

             觀

              大清宮

          在太寧坊禮閣新儀曰開元二十九年始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依道法醮天寶元年正月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見于丹鳳門之通衢以天下太平圣壽無疆之言傳于玄宗仍告賜靈符尹喜之故宅上遣使就桃林縣函谷關令尹臺西得之于是置廟于大寧坊東都于積善坊九月改廟為太上玄元皇帝宮二年正月加號大圣祖三月勑西京改為太清宮東都為太微宮諸州為紫極宮十二載二月加號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每歲四時及臘修朝獻之禮初建廟取太白山白石為真像袞冕之服當扆南向玄宗肅宗真容侍立于左右皆朱衣朝服宮垣之內連接松竹以像仙居殿十二間四柱前后各兩階東西各側街一其宮正門曰瓊華東門曰九靈西門曰三清御齋院在宮之東公卿齋院在宮之西道士雜居其間天寶五載詔刻石為李林甫陳希烈像列侍于圣容之側林甫犯事又刻楊國忠之形而磨瘞林甫之石及希烈國忠敗又盡毀之八載立文宣王像與四真人列侍左右

              唐昌觀

          在安業坊劇談錄曰觀有玉蘂花花每發若瓊林瑤樹元和中春物方盛車馬尋翫者相繼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綠繡衣垂髻雙環無簪珥之飾容色婉娩迥出于眾從以三女冠三小仆仆皆丱髻黃衫端麗無比既下馬以白角扇障面直造花所異香芬馥聞于數十步之外觀者疑出自宮掖莫敢逼而視之佇立良久今小仆取花數枝而出將乘馬過謂黃冠者曰曩有王峯之期自此可以行矣時觀者如堵或覺煙飛鶴唳景物輝煥舉轡百余步有輕風擁塵隨之而去湏臾塵滅望之已在半天方悟神仙之游余香不散經月余時嚴休復元(禾貞)劉禹錫白居易俱有詩休復曰終日齋心禱玉宸魂銷眼冷未逢真不如滿樹瓊瑤蘂笑對藏花洞里人又曰羽車潛下玉龜山塵世何由覩蕣顏唯有無情枝上雪好風吹綴綠云鬟元(禾貞)曰弄玉潛過玉樹時不交青鳥出花枝的應未有諸人覺只是嚴郎卜得知劉禹錫曰玉女來看玉樹花異香先引七香車攀枝弄雪時回首驚怪人間日易斜又曰雪蘂瓊絲滿院春羽衣輕步不生塵君平簾下徒相問長伴吹簫別有人白居易曰嬴女偷乘鳳去時洞中潛歇弄瓊枝不緣啼鳥春饒舌青瑣仙郎何得知

              玄都觀

          在崇業坊隋開皇二年自長安故城徙通道觀于此改名玄都東與大興善寺相比初宇文愷署都以朱雀街南北盡郭有六條高坡象干卦故于九二置宮殿以當帝主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此觀及興善寺以鎮之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曰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又再游玄都觀絕句曰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時大和二年三月日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興唐觀

          在長樂坊西南隅本司農園地開元十八年造觀其時有勑令速成之遂坼興慶宮通干殿造天尊殿取大明宮乘云閣造門屋樓白蓮花殿造精思堂屋坼甘泉殿造老君殿元和八年命中尉彭忠獻帥徒三百人修興唐觀賜錢千萬使壯其舊制其觀北拒禁城因是開復道為行幸之所以內庫絹千疋茶千斤為夫役之賜莊宅錢五十萬雜榖千石充修齋醮之費

              干元觀

          在長興坊代宗實錄曰大歷十三年七月以經原節度使馬璘宅作干元觀置道士四十九人其地在皇城南長興里璘初創是宅重價慕天下巧工營繕屋宇宏麗冠絕當時璘臨終獻之代宗以其當王城形勝之地墻宇新潔遂命為觀以追遠之福上資肅宗加干元觀之名干元肅宗尊號也然則與德宗錄之言相戾

              白鹿觀

          新說曰在臨潼西南一十里驪山中本驪山觀中有老子升天臺有蟾井賀蘭食肉之得仙唐高祖武德七年幸溫泉宮傍觀川原見白鹿遂改觀曰白鹿宋加封神德洞天有白鹿書院陳希夷所撰碑具載其詳

              太玄觀

          兩京道記唐武德二年置在驪山溫泉宮畔開元二十七年以宮墻逼近乃令諫議大夫道士尹愔徙之宮北一里

              樓觀

          宗圣宮新說在盩厔縣東南三十五里本尹喜宅也樓觀內傳云周康王時喜為大夫嘗于此結草為樓觀星望氣見紫云西邁求為函谷關令遇老君迎歸是第說道德五千文授之穆王西廵為召幽逸之人置為道士相承至秦漢有道士居之唐武德初易名宗圣觀宋端拱三年詔改為順天興國觀金季廢毀

          大元撫定后同塵真人李志柔重建殿閣森列復還舊觀中統元年 朝命復改今名

              太平興國宮

          新說曰在縣東三十里終南鎮 【 舊志曰清平鎮翊圣傳曰終南鎮其后又置終南縣今乃罷縣并入盩厔縣】宋太平興國二年建翊圣保德傳云建隆初翊圣真君降于盩厔張守真家言于空中神音清朗令守真為道士授以九壇三劍之法俾佐國拯民太宗太平興國中卜地筑宮于終南鎮遣中使出內幣作宮千柱以妥景靈每三元圣節命使設醮歲以為常茂木成林飛鳥不敢棲止金末廢于兵燼

          大元開創后純德妙成真人劉志源奉清和宗師命率徒自澶淵來篤意興復經營締構垂二十年殿宇翚飛道風復振其修建視昔雖未全備規撫宏麗亦為諸方琳宇之冠

              清都觀

          在咸寧縣東永樂坊隋開皇七年道士孫昂為文帝所重常自問道特為立觀本在永興坊武德初徒于此地本隋寶勝寺

              回元觀

          在咸寧縣親仁坊即安祿舊宅見津陽門詩山

              太真觀

          在咸寧縣安邑坊天寶五載貴妃姊裴氏請舍宅置太真女觀寶應元年與肅明觀換名焉

              先天觀

          咸寧縣務本坊景龍三年韋庶人立為翊圣女冠觀景云元年改景云觀天寶八載改為龍興道士觀主德三載改先天觀

              華封觀

          在咸寧縣興寧坊天寶六載驃騎將軍高力士舍宅置觀

              清虛觀

          在咸寧縣豐邑坊隋開皇七年文帝為道士呂師玄所立師玄辟榖練氣故以清虛名之

              太一宮

          長安舊志云在府南七十里太一谷漢武帝元封初終南山巨谷間云氣融結隱然成象帝勑于此建太一宮種放作記具道其詳宮內亦有陳希夷所撰碑

              重陽宮

          新說曰在終南縣劉蔣村金正隆間王祖師監甘河鎮酒遇仙于此掘活死人墓成道時門人創建堂殿號曰祖師庵大元庚子門徒道眾會葬祖師重陽真人重加興建殿閣樓臺燦然一新為關右之奇觀名曰重陽宮紫陽先生詩曰終南佳處小壺天教起全真自此僊道紀宏開山色里通明高聳日華邊南連地肺花浮水西望經臺竹滿煙冣愛云牎無事客寂然心月照重玄

              遇僊宮

          新說曰在終南縣甘河鎮昔重陽王祖師為是鎮酒監有披氈裘二先生索酒日以為常一日氈裘二仙生邀祖師飲于甘河岸上以瓢酌甘河之水果良酒也飲醉得道門人于此建遇仙宮商左山題詩曰子房志亡秦曾進橋下屨佐漢開鴻基矻然天一柱要伴赤松游功成拂衣去異人與異書造物不輕付重陽起金真高視仍闊步矯矯英雄姿乘時或割據妄跡復知非收心活死墓人傳入道初二仙此相遇于今終南下殿閣凌煙霧我經大患余一洗塵世慮巾車儻西歸擬借茆屋住明月清風前曳杖甘河路紫陽先生詩曰一飲甘河萬事休喚回蝴蝶夢莊周口傳鉛永五篇訣神馭云龍八極游寰海玄風開羽客遇仙清跡想氈裘百年更有何人酌人自無緣水自流

              玉清宮

          新說曰在府城掖庭街本宋佑德觀大元庚子重修改為玉清宮

              靈應觀

          新說曰在府城市北街宋迎祥觀大元丙子始改為靈應宮

              玄都宮

          新說曰在府城景風街金國軍營兵后創建為玄都觀至元甲子后修建三清通明大宗等殿虛皇壇遠近三門榜曰玄都萬壽宮

              玄都壇

          新說曰在終南山漢武帝筑三秦記長安城南有谷通梁漢者號子午谷入谷五里有玄都壇天寶年元逸人隱道士也有神仙術杜甫作詩以贈云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舍景蒼精龍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在陰崖結茆屋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常風寒子規夜啼山石裂王母晝下云旗飜情知此計誠長往芝草瑯沼Τぬ嘰共豢膳手律碭5睪蝸羲

              玉虛觀

          新說曰在廣濟北蓬萊坊乃唐北極真武廟也有王坦之書真武殿額猶在金朝勑賜玉虛觀大元庚寅道士崔志玉重修立碑

              朝元觀

          新說曰在本府指揮街本隋宇文愷封安平公祠堂墓志猶嵌于壁金國勑賜朝元觀

              永昌觀

          新說曰在廣濟街本神農皇帝祠金國勑賜永昌廟觀

              延祥觀

          新說曰本太白現圣侯廟元在春明門韓建廢外郭筑新城移于此金勑賜延祥觀在府東南隅紫陽詩曰長庚誰遣降精魂氣應潛龍道自存玄女式中消日月春明門外轉乾坤諸王決計戡多難睿主應期期即至尊天已歸星赤復后遺風猶記老人村

              嘉祥觀

          新說曰在府城東北隅本城皇廟金勑賜嘉祥觀

              靈泉觀

          按明皇雜錄貞觀六年太宗幸驪山溫泉治湯所改為溫泉宮天寶四載大加修飾置會昌縣百司邸第改華清宮玄宗每歲十月幸溫湯歲盡而歸置巢寇之亂宮廢晉天福六年賜道士居之勑賜靈泉觀

              太古觀

          在崇仁坊本唐玄真觀之地至元乙亥歲太古真人門弟潘道錄創建案陽殿北極殿藥上靈官齋廚廊廡煥然一新門枕清流竹木郁然清幽可愛不忌其祖號曰太古觀

              昊天觀

          在保寧坊貞觀初為晉王宅顯慶元年為太宗追福立為觀高宗御書額并制嘆道文

              萬安觀

          在平康坊天寶七載承穆公主出家置觀其地本梁國公姚元崇宅

              嘉猷觀

          在平康坊明皇御書金字額以賜李林甫奏女為觀主觀中有精思院王維鄭虔吳道子皆有畫壁林甫死后改為道士觀擇道術者居之

              咸宜觀

          在親仁坊西南隅睿宗在藩之第明皇升極于此開元初置昭成肅明二皇后廟謂之儀坤廟睿宗升遐昭成遷入太廟而肅明留于此開元二十一年肅明皇后亦祔入太廟遂為肅明道士觀寶應元年咸宜公主入道與大真觀換名焉

              宗道觀

          在永崇坊本興信公主宅賣與劍南節度使郭英乂其后入宮大歷十二年為華陽公主追福立為觀

              新昌觀

          在崇業坊天寶六載新昌公主因駙馬都尉蕭行?魚卒奏請度為女冠遂此觀

              福唐觀

          在崇業坊本新都公主宅景云元年公主生子武仙宮出家為道士立觀

              開元觀

          在道德坊本隋秦王浩宅武后朝置永昌縣神龍元年縣廢遂為長寧公主宅景云元年置道士觀開元五年金仙公主居之改為女冠觀十年改為開元觀

              昭成觀

          在頒政坊西北隅本楊士達宅咸亨元年太平公主立為太平觀尋移于大業坊改此觀為太清觀高宗御飛白書額至垂拱三年改為魏國觀載初元年改為大崇福觀武太后又御飛白額開元二十七年為昭咸太后追福改立此名

              九華觀

          在通義坊開元二十八蔡國公主舍宅立即李思(訓宅)

          ??????? 玉芝觀

          在延福坊本越王貞宅后干封縣權治于此又為新都公主宅施為新都寺寺廢乃為郯王府天寶二年立為玉芝觀

              五通觀

          在安定坊東北隅隋開皇八年為道士焦子順所立子順能驅役鬼神傳諸符箓預告隋文膺命之應及即位拜順開府永安公立觀以五通為名旌其神術

              龍興觀

          在崇化坊東南隅本名西華觀貞觀五年太子承干有疾勑道士秦英祈禱獲愈遂立此觀垂拱三年以犯武太后祖諱改為金臺觀神龍元年又改為中興觀三年改為龍興觀

              玄真觀

          在崇仁坊西南隅半以東本尚書左仆射申國公高士廉宅西北隅本左金吾衛神龍元年并為長寧公主第東有山池別院即舊東陽公主亭子韋庶人敗公主隨夫為外官遂奏請為景龍觀仍以中宗年號為名初欲出賣官估木石當二千萬山池仍不為數天寶十二載改為玄真觀肅宗時設百高座講

              翊唐觀

          在櫟陽縣粟邑鎮有翊唐觀舊圖經曰昔寇尊師舉家白日上升

              靈臺觀

          道里記曰臨潼縣零口鎮有靈臺觀唐天寶中供奉睦霞奏置

              長生觀

          新說曰咸寧縣長陽坊有古之長生道院金朝體玄大師李大方廣道奉勑投大一湫金龍玉簡回過長生道院題詩云長陽鳳嶺可躋攀道院臨高面好山竹外煙霞清老眼松軒藥圃豈人間兵后隋廢唯有道堂寂照大師白志素與弟道真大師高志隱見其地形高爽南望玉案北枕鳳棲乃神仙棲真之所興工修筑殿堂廊廡咸接松竹為城南勝游之所長陽坊今俗呼長勝坊

              至德女冠觀

          在興道坊西南隅隋開皇六年立

              太平女冠觀

          在大業坊東南隅本宋正元禮宅儀鳳二年吐蕃入寇求太平公主和親不許乃立此觀公主出家為女冠初以頒政坊宅為太平觀尋徙于此公主居之其頒政坊觀改為太清觀公主后降薛紹不復入觀西有駙馬都尉楊慎交山池本余王元佑之池

              咸宜女冠觀

          在親仁坊西南隅睿宗在藩之第明皇升極于此開元初置昭成肅明二皇后廟謂之儀坤廟睿宗升遐昭成遷入太廟而肅明留于此開元二十一年肅明皇后亦祔入太廟遂為肅明道士觀寶應元年咸宜公主入道與太真觀換名焉

              金仙女冠觀

          在輔興坊東南隅景云元年睿宗第八女西城公主第九女昌隆公主并出家為女冠因立二觀二年西城改封金仙公主昌隆改封玉真公主所造觀便以金仙玉真為名武宗會昌中建御容殿于金仙觀宰相李德裕為贊

              玉真女冠觀

          在輔興坊西南隅本工部尚書莘國公竇誕宅武太后時以其地為崇先府景云二年為玉真公主作觀此二觀南街東當皇城之安福門西出京城之開遠門車馬往來寔為繁會

              三洞女冠觀

          在醴泉坊西南隅本靈應道士觀隋開皇七年立貞觀二十二年自永崇坊換所居于此

            廟祠

             廟

              周文王廟

          周地圖云文憲王廟在長安縣西北五十里新說曰灃水與渭合處屬屬咸陽縣元村距陰山地形高爽古廟猶存松柏森然

              周武王廟

          在咸陽縣西北五里

              周成王廟

          在咸陽縣西一十五里

              周康王廟

          在咸陽縣北七里

              秦始皇廟

          在臨潼縣東一十五里新說曰始皇廟在秦始皇陵北五里會德鄉今石碑尚存

              漢高祖廟

          關中記曰高廟在長安故城安門里大道東又曰秦廟中鍾虡四枚皆在高廟漢舊儀高廟鍾十枚受千石撞之聲聞百里三輔故事高廟四鐘各重十二萬斤新說曰隋遷都移漢高祖廟于皇城開福門外頒政坊有題詩曰白帝魂摧鬼母號赤符從此王金刀湏知隆準承堯運謾說重瞳是舜苗門外山河非楚漢壁間冠劍尚蕭曹詩人抱筆渾無用不及當年市井豪置金貞祜兵焚毀

              漢惠帝廟

          在長安故城高祖廟后

              文帝廟

          號顧城 景帝廟號德陽 武帝廟號龍淵

              昭帝廟

          號徘徊 宣帝廟號樂游 元帝廟號長壽

              成帝廟

          號陽池

              唐高祖

          廟在三原縣東十八里唐朱村新說曰金國拜唐為祖明昌年重修廟號

              唐太宗廟

          在醴泉縣明昌修崇至元二十年火災

              肅宗廟

          在涇陽縣甘北鎮

              宣宗廟

          在云陽縣西二十里

              后周太祖廟

          在富平縣西北一十三里

          宋開寶九年詔建已上廟縣令主簿勾當灑掃舍宇摧毀當議勘斷令吏部銓曹上任下任交割

              太廟

          在皇城安上街東其地本隋太府寺玉作坊先天中廢坊置廟韋公肅禮閣新儀曰干元元年立中宗廟寶應四年遷神主于太廟昭德皇后永正三年祔于太廟今廢為干明尼寺

              四皓廟

          在終南山唐元和八年重建

              現圣侯廟

          元在春明門外天佑年移于府城東南隅人呼為太白廟

              鄭余慶廟

          元在九耀街大元丙申年移于北坡子街俗呼為鄭元和廟

              秦樗里公廟

          在府衙西畔墓亦在此唐獨孤寔撰墓志張誼書公曰后當帝王之宮加我墓

              杜祁公廟

          元在啟夏門外天佑年移來安上門里街西今人呼為嵇康廟 其家廟城南記云在啟夏門外咸通八年建石室猶存俗謂杜相公讀書堂石室人皆莫曉乃奉安神主之室也宋都運張掞詩曰煙蕪啟夏門杜氏廟猶存四室有遺構九原無餒云?鬼國書褒舊相鄉社見諸孫赫赫牧之筆雄文垂后昆

              汾陽王家廟

          新說曰今府城北榭乃故基碑刻尚存天元中統商左山行臺陜西見碑仆棘榛間再立題詩曰落日危亭獨倚欄登臨聊愽片時閑天邊飛鳥望不極陌上行人猶未還莫損壯心思往事且留老眼看青山功名誰似汾陽老萬字豐碑草棘間

              唐鄭國公魏征廟

          按舊長安志在昌樂坊

              武安君廟

          在咸陽縣東五里即秦將白起也

              龍淵廟

          在興北二十五里漢武帝廟也平

              蕭相國廟

          在咸陽西三十里

              介子推廟

          在咸陽西北三十五里

              西平郡王先廟

          新說曰唐李晟官至太尉中書令贈西平郡王勑立廟于京師令慈恩寺西南一里貞元八年立廟碑尚存

              金山順澤侯廟

          在藍田輞谷口

              旌儒廟

          新說曰旌儒廟在臨潼西南十里旌儒鄉橫坈村至今有冢唐天寶中改為旌儒鄉

              叚烈士廟

          三輔會要烈士叚秀實廟在臨潼縣斜口鎮南道西廟西三里是墓德宗御制神道碑太子誦書丹碑【 尚存】

              三皇廟

          在草場街南西鄰文廟元貞改元三月

          安西王遣王府右常侍火失忒木兒左常侍蒙古帶中常侍李良弼下教曰乃者醫藥提舉常慶祚建言所賜安西府三皇廟基未克完就宜令王相府給楮幣萬一緡且諭陜西行省陜右廉訪司暨安西路戮力經營又專令典藏司使王庭瑞醫愈郎前陜西四川中興等路醫藥提點使司判官常慶祚咸董役庀事大德元年春正殿(告成)

              真武廟

          在廣濟街流泉坊金改為玉虛觀

             祠

              廣惠公祠

          唐開成二年冊終南山為廣惠公命長安令杜王?造南山下置祠在石 谷口以季土王用事日致祭

              安平公祠

          在指揮街新說曰隋宇文愷有遷城營建之功封安平公廟食于此

              竹林大王祠

          新說曰宋寇萊公貶死雷州喪還過荊南公安縣民懷公德以竹插地掛紙為祭焚之后生筍成林民以為神因立公祠目其竹曰相公竹其祠號竹林大王傳來長安于安上街立廟李誠之有詩曰已枯斷竹再成林天為英賢眷獨深仆木偃禾如不起至今誰識大忠心

              寇萊公祠

          新說曰京兆掖庭街西寇萊公園亭舍為寺號安眾禪院中有丞相萊公祠右刻題詩曰王殿登科四十年當時交友盡時賢歲寒唯有君兼我白發猶持將相權向敏中和云九萬鵬程一日飛與君同折月中枝細思淳化持(上行下魚)者得到如今更有誰

              休屠神相

          漢書云陽縣有休屠金人徑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 【 音禳】 祠三所孟康曰卯?古【 音辜】 磔之辜越人祠也屠 【 音除】 音義曰匈奴祭天處本云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后徙休屠右地郡郊祀志曰徑路神祠祭休屠王也

              風后祠

          在藍田縣西南蚩尤嶺下

              露臺祠

          唐余錄云在昭應縣南三十里三秦記曰驪山頂有人祖廟不齋戒而往即風雨迷道強即死之道里記曰到彼即下視諸山有羲軒已降形唐王玙請于昭應縣南三十里驪山頂置天華山宮靈臺天池婆父祠今置廟塑伏犧神農黃帝三后謂之三皇廟又呼人祖廟俗呼阿婆父廟

              義榮先生祠

          在咸寧縣韋曲村新說曰先王武姓諱天錫字伯威官至成和郎陜西等路醫學提舉儒書無不讀尤精于醫愛民以仁活人以惠至于為高冢以瘞殘骸分儲積以食餓者居官而辭醫學之祿與地而葬誣己之讎賣婢死于主而復其半資失錢本而不質其子易楮幣而不直其偽車轢孫死而不罪其人奴仆之老者良之馬牛之死者瘞之如是者甚多有故延安緫管李嘉議記備載茲不復爾?見縷先生長子彬今以太醫承事

          安西王邸次恭業醫次敬安西路醫學教授以奉祠事

          今附諸君挽章于后云 【 西溪王愽文子勉 關中歷歷數名醫尊宿皆推老伯威雅道豈惟三輔重高名素達九重知方資砭劑為司命遽閟泉幽便息機共道先生不死在傳家幸有桂林枝○方齋郭松年子堅齊柳功沾雨露深一門椿桂自成林祗將白業傳家世不著黃金易道心百祀盡依鵬化景九皋猶想鶴遺音欲搜懿行追私謐直待春風共盍簪○山朮老人王利用國賓 醫不通儒道未光儒醫兼濟始為良武門三世陰功大仙桂森然并蔕芳○左山后人王?堂履符○撫卷想音容存亡瞬息目醫名本儒行堂扁憶秦風傳業多賢裔論交盡巨公德聽門振鼓跡此見陰功○恒水吳昉景初一夕長星墜憇空三秦醫壘失元戎撫心無愧天人際種德元從藥餌中馬不埋憂世恨鳳毛又繼活人功到今鄉里尊耆舊過式新阡敬武公】

          類編長安志卷之六

          京兆路儒學教授駱天驤編集

          開成路儒學教授薛延年校正

            山水

             山

              華山

          爾雅曰華山為西岳職方氏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華山記云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花因曰華山西山記云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又里張說泰華碑云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曰華山前對華陽后厭華陰左抱桃李塞右產藍田玉少昊下都蓐收別館山海經云山列三峯名雄五岳趙傁云華山記箭筈峰上有穴纔見天攀緣自穴中而上東峯有仙掌石月三峰記云華山云臺上有石盆可容水數斛明瑩如玉上古篆人莫識俗呼為玉女洗頭盆杜甫望岳詩云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列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柱到玉女洗頭盆車箱入谷無多路箭筈通天有一門稍待秋風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韓愈古意云太華峯頭玉井蓮開花十杖藕如舩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痾痊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夤緣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蓮寇準云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又云拔地三峰起侵天萬仞高又曰云間絕壁分三面天下名山放一頭

              終南山

          在咸寧縣南五十里東自藍田縣界西入縣界石鱉谷以谷水與長安縣為界東西四十里關中記曰終南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中居都之南也一名地肺山漢東方朔曰終南山天下之大阻也其山多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原此百工取給萬姓所仰足也唐文宗詔曰每聞京師舊說以為終南山興云即必有雨若晴霽雖密云他至竟夕不沾濡宜命有司建立祠宇禹貢終南惇物詩終南何有有條有放

              太一山

          三秦記云在長安東南八十里太一谷中有太一元君湫池漢武帝元封二年祀太一于此建太一宮

              太白山

          山海經云在武功南諺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周地圖曰太白山高常有積雪無草木故曰太白

              驪山

          三輔故事云在長安東北七十里古之驪戎國也又舊長安志云在臨潼縣東南二里驪戎來居此山故以名按土地記曰即藍田山也溫湯出山下其陽多寶玉其陰多黃金三秦記曰始皇作閣道至驪山八十里人行橋上車行橋下今石柱猶存山上立祠名曰靈臺述征記曰長安東則驪山西則白鹿原北望云陽悉見山阜之形而恒若云霧之中天寶元年更驪山曰會昌山七載又改曰昭應山山神曰玄德公【 水經曰浮□山蓋驪之麓而有異名一作□浮】

              慶山

          在臨潼縣東南三十五里唐垂拱二年踴出譚賓錄曰新豐縣因風雷有慶山踴出高二百尺荊州人俞文俊詣闕上書曰臣聞天氣不和而寒暑并人氣不和疣贅生地氣不和而塠阜出今陛下以女主處陽位反易剛柔故地氣隔塞而山變為災陛下謂之慶山臣以為非慶也疏奏天后大怒流之嶺外兩京道里記曰慶山踴出初六七尺漸高至三百余尺居守以聞百寮畢賀給事中魏叔璘竊戲曰此平地生骨堆何足慶或以上聞坐賜死誠者謂叔璘翻語是被戮故禍不及家止身而已

              雞頭山

          在鄠縣東南三十里十六國春秋曰苻坐不能守長安欲西上隴山士卒散盡遂入雞頭山尋為追兵所害

              牛首山

          在鄠縣南二十五里南接終南山在上林苑中西京賦曰繞黃山而款牛首山海經曰牛首之山有鬼草其葉如葵赤莖其秀如禾服之使人不憂三輔黃圖曰甘泉宮中有牛首山

              五林山

          在鄠縣境漢書曰鄠有五林按近世僧院有在重云山紫閣山云際山白云山者此并不載

              藍田山

          在藍田縣東南三十里范子訃然曰玉英出藍田一名覆車山郭緣山述征記曰山形如覆車之象其山出玉亦名玉山后魏風土記曰山巔方二里圣賢仙隱之處劉雄鳴學道于此下有神祠甚嚴灞氷之源出藍田谷西又有尊盧氏冢次北有女媧氏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之所【 帝王世紀曰尊盧氏赫肯氏后】

              金山

          關中記云在藍田縣南一十里

              蕢山

          在藍田縣東南二十五里 【 蕢音蒯】

              倒虎山

          一名玄象山在覆車山北苻堅時王子年始隱于東陽谷后避石季龍之亂徙于此

              峣山

          在藍田南二十里 縣

              虎候山

          在縣境   七盤山在上縣南二十里

              王順山

          在上縣東南二十里舊圖經曰昔道人王順隱此

              阜兒山

          在藍田東六十里鄉俗所傳甞有一禽止此山眾禽隨之疑為鳳也因名鳳兒山語訛作阜兒山

              九嵕山

          在醴泉縣西四十里漢書地里志曰谷口縣九嵕山在西四夷郡國縣道記曰九嵕山東連仲山西當涇水出焉高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唐太宗昭陵在其上

              武將山

          在上縣西北五十里一名憑山

              芳山

          在上縣東北五十里 覆甑山在上縣東北四十五里

              承陽山

          在上縣西北七十里山有石泉三輔黃圖所謂(浪水)

              無勞山

          在上縣西北六十里

              長陵山

          在干佑縣東七十五里

              夢谷山

          在干佑縣東南三十里其山崇峻常有云起

              石驢山

          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山有石狀驢

              石馬山

          在上縣南三十里山有石狀馬

              車輪山

          在縣南五里   考山在上縣北七十里

              重崖山

          在上縣東五里

              靈臺山

          在渭南縣東南三十五里

              倒獸山

          一名玄象山在渭南縣東南三十七里十六國春秋曰王嘉字子年隱于東陽谷鑿崖穴而居弟子傳業者數百人亦皆穴處石季倫兵亂棄其徒眾至于長安潛隱終南山結庵廬而止門人聞而后隨之乃遷于倒獸山即此山也

              豐山

          在蒲城縣西北三十里一名蘇愚山

              金粟山

          在蒲城東北二十里 【 縣】

              白堂山

          在上縣東北三十五里舊圖經曰山之前秦白起立寨之所因以為名

              不羣山

          在上縣東北白堂山南舊圖經曰諸山累累峰巒相接唯此山孤迥因以為名俗謂之孤山

              金熾山

          在上縣西北二十里

              堯山

          亦名浮山在上縣北二十里舊圖經曰昔堯時洪水為災諸山盡沒唯此山若浮因以為名

              重山

          在堯山前舊圖經曰以其與堯山有重迭之象故號曰重山

              銅斗山

          在上縣西北四十里 馬家山在上縣西北五十里

              梁山

          在奉天縣北十里即禹貢所謂壺口治梁及歧又古公亶父踰梁山至于歧下及秦立梁山宮皆此山也

              峗 【丘反】 山

          在好畤縣

              石門山

          在上縣西一十五里美川鄉

              牛耳山

          在華原縣北六十里  風孔山在上縣東五里

              安君山

          在上縣東五里    樹子山在縣北四十里

              石皋山

          在上縣北四十里  把樓山在上縣北四十五里

              土門山

          在上縣東南四里水經注曰宜君水東南出土門山

              西三石山

          在上縣北六十八里 玉女山在上縣西北六十里

              鑒山

          異聞錄在上縣東崖石夜放光明如鑒后唐同光年改華原縣為耀州

              荊山

          在富平縣西南二十里今名握陵原尚書曰荊歧既旅又曰導汧及歧至于荊山孔安國曰荊在歧東非荊州之荊也方輿記曰昔皇帝鑄鼎于此山帝王世紀禹鑄鼎于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地今山下有荊渠

              壇山

          在上縣西北三十里

              天乳山

          在上縣西北二十五里兩峰相對類乳形

              堯門山

          在三原縣西北三十二里

              嵯峨山

          一名嶻孼山在云陽縣東北十里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漢書山?截孼山在池陽縣北師古曰俗呼嵯峨山是也音截嚙云陽宮記曰東有慈峨山蓋又名慈峨曰夷郡縣記曰山頂有云起即兩人以為候昔黃帝鑄鼎于此山

              小仲山

          在上縣西北四十里史記漢武帝獲寶鼎于汾陰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晏溫【 如淳曰三輔謂日出清濟為晏晏而溫也】 有黃云蓋焉徐廣云關中有中山非冀州者也云陽宮記曰宮南三十里有仲山未詳古之何山山有竹箭生焉俗傳高祖兄仲所居今山有仲子廟積旱祈之圍此射獵則風雨暴至廟有一泉未嘗水竭

              甘泉山

          一名石鼓原俗云磨石嶺在上縣西北九十里周六十里關中記曰甘泉宮在甘泉山上漢書單于烽候以應甘泉即此山也

              文王山

          在同官縣西四十里

              馬欄山

          在上縣北

              三泉山

          在上縣東南三十二里

              白馬山

          在上縣西北    女回山在縣境

              類山

          在美原縣北一十八里秦將王翦此縣人

              石迭山

          在上縣北一十五里 萬斛山在縣東北二十里

              金粟山

          在上縣北一十五里 玉鏡山在上縣西北一十里

              明月山

          在上縣西北二十里其山夜望之朦朧似月故號云

              秦嶺山

          山海經秦嶺乃天下之大阻也三秦記秦嶺東起商洛西盡汧隴東西八百里嶺根水北流入渭號為八百里秦川

              歧山

          周地圖云在鳳翔東北五十里山下有周公邸文憲王廟中有潤德泉

              吳山

          方與記云在汧陽縣乃華山亞岳

              崆峒山

          春秋元命包曰朝那有崆峒山上有軒轅黃帝謁廣成子問道宮

              六盤山

          周地圖六盤山高秦川一百八十里南接崆峒北連斷頭山至黃河

             水

              涇水

          水經注導源安定朝那西笄頭山東過涇邠至仲山出谷口入秦川長陵東合于渭

              渭水

          水經注出鳥鼠同穴山東經南安天水略陽秦川至華陰弘農合黃河

              灞河

          水經注出商山秦嶺北出倒回谷經藍田本名滋水秦繆公改為霸水過陵會浐水北合于渭【 霸】

              浐水

          水經注出南山大谷湯谷庫谷北合荊谷水西北至光泰門合于灞

              灃水

          水經注灃水出南山灃谷北流至長安縣西北堰頭元村周文王廟西合于渭

              鎬水

          按長安圖本南山石鱉谷水至香積寺與坈河交為之交河西北入石巷口灌昆明池北入古鎬京謂之鎬水又北經滮池西北合于豐

              澇水

          山海經鄠縣南牛首山潦水出焉水經注澇水出澇谷鄠縣北至澇店合于渭

              潏水

          水經注出西義谷太一谷經樊川杜曲韋曲至下杜城為漕河北經三橋合于渭【 潏今名流一作泬】

              黑水

          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水經注出南山黑水谷司竹監北合于渭

              甘水

          水經注甘水出南山甘谷尚書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至甘河鎮北合于渭

              福水

          即交水也水經注曰上承樊川御宿諸水出咸寧縣南山石壁谷南三十里與直谷水合亦名子午谷水

              庫谷澗水

          北流二十五里合采谷水下流入荊谷水號產水下流二十五里合霸水號霸水北流二里入渭

              采谷水

          來自藍田縣界西北流三十里入咸寧縣界二十里合采谷為產水北流四十里入霸水

              石門谷水

          來自藍田縣北流一十里入縣界合采谷水北流一十五里合庫谷水為產水

              荊谷水

          一名荊溪來自藍田縣至康村入咸寧縣界西流流三十里出谷至平川合庫谷采谷石門水為荊谷水一名產水兩京道里記曰荊溪水名長水后秦姚興避諱改焉

              義谷水

          自咸寧縣界由干佑縣下流入山一百里至谷口西北流二十里合錫谷羊谷水入坑河西流一十五里入長安縣界

              郊谷水

          北流一十里合錫谷水自谷口北流一十里為坈河入長安縣分界流三十里合豐水

              石鱉谷水

          北流一十五里復西流一十里入長安縣界

              漕水

          由咸寧縣界坑河分水約五里西流 【已上并屬咸寧縣】

              滮池水

          出長安縣西北二十里

              戲水

          水經注曰源出驪山

              坈谷水

          在縣南二十七里自咸寧縣界流經縣五里合交水

              楩梓谷水

          出南山北流合閨國渠又西北豹林谷水入焉又西北流至縣東南三十里入交水

              豹林谷水

          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來會又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東來會自此以下亦謂之子午谷水圖經豹林谷水子午谷水并合入郊河

              龍騾谷水

          合郊河   太河谷水合郊河

              灃谷水

          合灃河 【 已上并屬長安縣】

              斜水

          漢書出衙領山北至郿入渭水經曰出武功縣西南衙領山北歷斜谷過五丈原東原在縣西十余里水出武功縣亦謂之武功水諸葛亮表遣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水出騎方人來攻琰營亮作車橋懿見橋畢成便引兵退

              褒水

          漢書亦出衙領山至南鄭入污

              武亭水

          北自好畤縣來至縣南立節渡合渭水

              白水

          本名雍水亦曰圍川水西自扶風縣界來至縣合武亭水

              莫谷水

          水經注曰莫谷水南經美陽縣與中亭川水相合舊圖經曰自奉天縣界一十里流至縣東北合武亭水十道志曰三畤原莫谷水南經武功縣北

              雍水

          十道志曰俗名白水亦曰圍川水西北自扶風縣界流入

              溫泉水

          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湯水經注杜彥達曰可治百病世清則疾愈世濁則無驗其水下合溪流北注渭【 已上并屬武功縣】

              泠水

          在臨潼縣東三十五里來自渭南縣界亦曰百丈水水經注曰冷水出胏浮山歷陰盤新豐兩原之間北流注上渭

              陰盤城河水

          在縣東北一十四里出縣北楊村社魚池水在秦始陵東北五里周四里水經曰泉出麗山本導源北流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初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

              市谷水

          在縣東三十里流入渭 【 已上并屬臨潼縣】

              高觀谷水

          在鄠縣東南三十里闊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長安縣界合豐水

              太平谷水

          在縣東南三十里闊七步深二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長安縣界合豐水十道志曰一名林谷水即清水之上流也源出終南山

              檀谷水

          十道志曰長樂渠之上流也源出縣南終南山(檀谷)

              甘谷水

          在縣西南二十三里闊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興平縣界合渭水

              耿谷水

          在縣西南三十里闊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興平縣界合渭水

              扈陽谷水

          十道志曰一名扈水又名馬腹陂水水經注曰扈水上承扈陽池【 已上并屬鄠縣】

              金谷水

          出藍田縣西南終南山之金谷水經注曰水東北流注浐水又北流歷藍田川北注于霸

              劉谷水

          一名泥水出縣東南劉谷水經注曰水出藍田山之東谷俗謂之劉谷西北與石門水合

              銅谷水

          出縣東銅谷水經注曰石門谷東有銅谷水合輕谷水西注泥水

              白馬谷水

          出縣東白馬谷南流經縣南又西北流入霸水

              白牛谷水

          出縣西北句牛谷西南流入霸水

              圍谷水

          又有歧谷水出縣西南歧谷南流入霸水

              狗枷東川水

          出縣西南終南山水經注曰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時有天狗來下有賊則狗吠之一堡無患故川得名焉又曰狗枷東川水出南山之石門谷次東有孟谷次東有大谷次東有雀谷次東有土門谷五水合而西北流歷風涼原東為一大水入萬年縣界

              荊谷水

          自白鹿原東流入咸陽縣唐村界

              輞谷水

          出南山輞谷北流入霸水

              藍谷水

          南自秦嶺西流經藍關藍橋過王順山下出藍谷西北流入霸水

              傾谷水

          自秦嶺出南流入霸水

              采谷水

          自秦嶺出北流三十里入咸寧縣界

              石門谷水

          自秦嶺出北流三十里入咸寧界

              庫谷水

          自南山出北流入咸陽界合浐水

              蓼子澗

          在縣南三里出南山西北流合輞谷水入霸水【 已上并屬藍田】

              五丈河

          在櫟陽西南今涸

              泎水

          在干佑縣東五里出咸寧界秦嶺下流入金州洵陽縣界

              薀水

          在縣西南七里出考山下流入泎河

              洵河水

          在縣西南一百里出咸寧縣長安兩縣界秦嶺下南流經縣入金州洵陽縣界【 已上屬干祜縣】

              酋水

          出渭南縣西南石樓山水經注曰酋水出倒獸山

              南緫五水

          單流北注經秦步高宮東歷新豐原東而北經步壽宮西又北入渭

              東陽谷水

          出縣東南廣鄉原北

              西陽谷水

          出縣東南廣鄉原北

              杜化谷水

          出縣西南

              零谷水

          出縣西 【 已上屬渭南縣】

              芒水

          水經注曰出南山芒谷徑玉女房水側山際有石室世謂之玉女房又北徑縣之竹圃中分為二水漢孺子詔翟義作亂于東霍鴻負倚盩厔芒竹師古曰芒竹師古曰芒竹在盩厔南界芒水之曲而多竹林也即今司竹園是其地矣芒音亡一水東北為枝一水北流注渭

              韓水

          在縣北三十里出終南山蒲澗北流二十五里入渭

              沙河水

          在縣東二里自彩南山北流經縣界三十五里入渭

              曲河水

          在縣西五里其水亂泉水合之北流入渭

              田谷河水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出終南山下北流又黑水河水經注有田溪水疑是此【 已上屬盩厔縣】

              莫谷水

          在縣西五里自永壽縣麻亭嶺流經縣三十里西南入武功縣界【 已上屬奉大縣】

              漆水

          自華原東北同官縣界來經縣一十五里南流入富平縣界合沮水俗名石川水周大王去豳度漆踰梁山止歧下故詩曰自土漆沮又曰率西水滸至于歧下尚書曰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澧又東會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孔安國曰漆沮一名洛水出馮翊北正義曰雍州漆水出扶風漆西沮則不知所出山海經曰涇渭合流三百里清濁不相雜東合漆沮水至漳湋入于河又曰榆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至于渭水經注曰渭水東過華陰縣北洛水入焉闞骃以為漆沮之水

              沮水

          自縣西北邠州界來經縣九十五里南流合漆水入富平縣界石川河

              澗谷水

          來自縣西北孝義鄉焦砦村南流七十里入三原縣界

              濁谷河水

          自縣西北孝義鄉大海村來經縣四十五里南流入三原縣界【 已上屬華原縣】

              澤多泉水

          在富平縣西一十三里永潤鄉溫泉村東入薄臺川三十里東南入漆沮河溉民田

              治谷河水

          自縣西北淳化縣界來經嵯峨武康青龍等鄉溉民田

              五龍谷水

          水經注曰出云陽宮西南

              同官川水

          在縣北五十里自坊州宜君縣界來經縣南流入華原縣界水注曰同官水出祋祤城東北而西南

              經同官川

          謂之同官水

              雷平川水

          在縣西北五十里入同官川水

              烏埿河水

          在縣東二十五里入蒲城縣界

              漢井泉水

          在縣東北三十里南合入烏埿川水

              大石盤水

          川在縣東北五十里馬欄山北東流入坊州宜春縣界【 已上屬同官縣】

            川谷

             川

              御宿川

          在咸寧縣西南四十里楊雄羽獵序曰武帝開上林東南至御宿川孟康注曰為儲離宮別觀禁御不得使人往來游觀止宿其中故曰御宿川漢天利后傳夏游御師古曰蓹宿苑在長安城南今之御宿川是也

              樊川

          一名后寬川在咸寧縣南三十五里十道志曰其地即杜陵之樊鄉漢高祖至櫟陽以將軍樊噲灌廢丘功最賜噲食邑于此故川

              東望川

          在武功縣東二十里

              北虜川

          在富平縣北五里

              薄臺川

          在富平縣南五里

          ?   □嘉川

          在長安東南三十里地里志□嘉川即浐川也

             谷

              義谷

          在咸寧縣東南八十里

              錫谷

          在縣東南六十里  羊谷在縣東南六十里

              炭谷

          在縣南六十里   郊谷在縣東南六十里

              竹谷

          在縣南六十里方輿記曰竹水俗謂之赤水出于媚谷

              石鱉谷

          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荊谷

          在縣南二十五里  【 已上屬咸寧縣】

              坈儒谷

          在臨潼縣西南五里秦始皇坈儒于驪山下故名坈儒鄉

              傾谷

          在藍田縣東五十里 同谷在傾谷之西

              倒回谷

          在縣東南五十里灞水上源出此谷谷內通商州洛南縣界

              藍谷

          在縣東南二十里  采谷在縣西南三十里

              輞谷

          在縣西南二十里  石門谷在縣西南四十里

              庫谷

          在縣西南五十里谷有關 【 已上屬藍田縣】

              甘谷

          在醴泉縣西八十里 泥泉谷在縣西北三十里

              石泉谷

          在縣西北六十里 波水谷在縣北七十里

              承陽山雨水谷

          在縣西七十里

              豆盧谷

          在縣西北八十里 黑狗谷在縣西北九十里

              巴谷

          在縣西北九十里

              白水谷

          在縣西北一百里 【 已上屬醴泉】

              黃狗谷

          在渭南縣南三十里

              良將谷

          一名白堂谷在蒲城縣東北三十里

              炭谷

          在縣西北二十里此谷出炭

              佛空谷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谷內有佛空院 【唐會昌五年廢】

              白馬谷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洛水谷

          在縣東五十里

              韋谷

          在盩厔縣西南三十里

              倉谷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底保谷

          在縣西南三十里

              故縣谷

          在縣西二十五里 強弩谷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西洛谷

          在縣南三十里  韓谷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黃谷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田谷在縣東三十里

              牛貴谷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赤谷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壇谷在東南三十七里

              洛谷

          在縣南三十里 【 已上屬盩厔縣】

              清水谷

          在華原縣西三十五里石門鄉十道志一名鬼谷

          晉太康地記扶風池陽縣有鬼谷先生所居今按此地即池陽之境又司馬彪曰鬼谷在嵩山虞喜志林在隴關裴秀雍州記在池陽未知孰是

            泉渠

             泉

              馬跑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 要冊泉在縣北八里

              下村泉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李村泉在縣西北一十里【 已上屬咸陽縣】

              玉女泉

          在興平縣東南  史家泉在縣北楊妃家西

              板橋泉

          在縣西北一十七里深百尺流入白渠

              龍泉

          亦名溫泉又名姜子泉在縣西一十七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

              涇龍泉

          新泉相去十余步在縣西一十七里周數十步

              馬嵬泉

          在縣西二十里周數十步深百尺

              靈寶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舊圖經曰漢帝時邊韶得靈寶符于此泉后祈請有應因名之

              醴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舊圖經曰醴泉在扶風鄉唐貞觀十二年自然涌出其味如醴飲之疾愈【 已上屬醴泉縣】

              灥澄泉

          在臨潼縣西南五里 【 灥從緣切雨而泉出也】

              鳴犢泉

          在縣西北十里獨孤村東西二泉相隔一里俗云東泉一牛犢沒于泉底牛母悲鳴其犢西泉而出從號曰鳴犢泉

              溫泉

          在縣南一百五十步驪山之西北雍州圖曰溫湯在新豊界溫谷即溫泉也三秦記曰驪山湯舊說以三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不爾即爛人肉俗云始皇與神女戲不以禮神女唾之則生瘡始皇怖謝神女為出溫泉而洗除后人因以為驗漢武帝故事曰驪山湯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漢武又加修飾焉張衡賦序曰余適驪山觀溫泉浴神井嘉洪澤之普施十道志曰今按泉有三所其一處即皇堂石井周武帝天和四年大冢宰宇文護所造隋文帝開皇三年又修屋宇列樹松栢千株余唐貞觀十八年詔左屯衛大將軍姜行本將作少匠閻立德營建宮殿御湯名湯泉宮太宗因幸制碑咸亨二年名溫泉宮天保六載改為華清宮驪山上下益治湯井為池臺殿環列山谷明皇歲幸焉又筑會昌城即于湯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焉華清宮北向正門曰津陽門東面曰開陽門西面曰望京門南面曰昭陽門津陽門之東曰瑤光樓其南曰飛霜殿御湯九龍殿在飛霜樓之南亦名蓮花湯【 明皇雜錄曰玄宗幸華清宮新廣湯制作宏麗安祿山于范陽以白魚為魚龍??幾鴈仍以石梁及石蓮花以獻雕鏤巧妙殆非人功上大悅命陳湯中仍以石梁橫亙湯上而蓮花纔出于水際上因幸華清宮至其所解衣將入而魚龍??幾鴈皆若奮鱗夆翼狀欲飛動上甚恐遽命撤去而蓮花今猶存焉又曰宮內除供奉兩湯外而內外更有湯十六所長湯每賜諸嬪御其修廣與諸湯不俟次西曰太子湯又次西少陽湯又次西曰尚食湯又次西宜春湯又次西長湯十六所今唯太子少陽二湯存焉】玉女殿 【 今名星辰湯南有玉女殿北有虛閣閣下即湯泉二玉石甕湯所出也】 七圣殿 【 在宮中】 宜春亭重明閣長生殿集靈臺朝元閣老君殿鍾樓明珠殿筍殿觀風樓闘雞殿按歌臺球場連理木飲鹿槽丹霞泉羯鼓樓祿山亂后天子罕復游幸唐末遂皆圯廢晉天福中改為靈泉觀賜道士居之【 已上屬臨潼縣】

              沒豬泉

          在鄠縣東南其源澄湛俗傳昔有野豬沒而為泉圖經曰按說文豬亦豬也水所停曰豬尚書禹貢曰大野既豬亦曰彭蠡既豬滎波既豬皆由水所停爾又曰黑水西河為雍州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原隰厎績至于豬野今鄠縣實終南之隈沒汨沒也蓋泉澤即水所停爾俗而神之非也今傍有禹廟

              咽瓠泉

          在藍田縣西一十五里舊圖經曰唐李筌于此遇驪山老母說陰符經傳教既畢令筌取水筌乃攜瓠就泉汲水已失老母因名咽瓠泉

              桂泉

          在藍田縣東北四十里泉畔舊有桂一根唐武德六年寧民令顏昶引南山水入京城

              梁泉

          在渭南縣東南一百五步

              甘泉

          在縣城內

              姜泉

          在縣城內唐陸贄為尉有詩曰遶街流渺渺夾砌樹陰陰蓋縣城內多引流泉【 已上屬渭南縣】

              白龍泉

          在盩厔縣東北一里玄宗幸蜀潛告符應封土主白龍大王立廟

              永女泉

          在縣西南五里

              沒底泉

          在縣北一里北三里入渭 【 已上屬盩厔縣  流】

              咸泉

          在富平縣東南五里

              白馬泉

          在富平縣東一十里

              鄭泉

          在云陽縣西四十里云陽宮記曰漢鄭樸字子真隱于谷口高節不屈耕于嵓石之下名震京師時人因子真所居名為鄭泉

              金泉

          云陽宮記入治谷二十里有百里槐樹北有泉出數穴清徹無底雍州記曰有人飲此泉水見有金色從山中照水往取得金故名金泉

              亭子泉

          在同官縣東一里  栢榆泉在同官西南一里

              哭泉

          新說曰哭泉在宜君山木?巳梁妻孟姜負夫骨哭不止有泉涌出水作哭聲號曰哭泉左山詩曰一脈寒泉凜且清涓涓猶似哭聲長城費盡生民力千載惟成節婦名

              涌珠泉

          新說曰涌珠泉在員莊半崖一泓汪洋周帀三十步其水從底涌出如珠璣大小不等至水面而散晝夜不止號曰涌珠泉又曰珍珠泉王清鄉詩云竹徑蓮塘小有天過橋直到涌珠泉主人不識煙霞客興盡山陰訪戴舡

              鳴犢泉

          新說曰咸寧縣東南六十里有鳴犢泉俗云因犢跑鳴而得泉因置鳴犢鎮武帝獵于鳴之西原即此地

              溫泉

          在武功縣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湯

              石門湯泉

          在舊田縣西南四十里石門谷口舊圖經曰唐初有異僧止于此大雪其雪融不積僧曰必溫泉也掘之果有湯泉涌出遂置舍兩區凡有病者浴多痊損后有白魚之瑞復神女頻降遂立玉女堂于湯側明皇特賜名大興湯院

              圣女泉

          舊圖經云在長安縣西二十五里平地泉涌出為池周二十步

             渠

              龍首渠

          一名浐水渠漢書曰穿渠得龍骨故名龍首隋開皇三年自府城東南三十里馬頭埪堰浐水西北流至陳秋橋枝分為二渠一北流經長樂坡西北灌凝碧積翠西北入大明宮后灌太液池五季后渠涸宋大中祥符七年九月九日龍圖直學士尚書工部郎中知永興府陳堯咨奏引龍首渠入城勑堯咨省所奏永興軍城井泉太半咸苦居民不堪食用臣親相度城東二里有水渠曰龍首其水清冷甘列可五六十人開渠引注入城散流??墨瓿瞿沙清┿爻薔∈掣仕愿惺ザ魘戮呦で涓捎檬適本穆手胺嚼嚶詵斡認橢尉韁哦芟嘭釋林弒熬克姑窶∶曳呈矍鋇佳噶髦憊岢情灨┮??墨曇鵲蔥岸牙弦嗖ヒ暈耷鉺蛄字邇實唐京兆之舊跡克修廢墜深副倚毗閱乃奏章遽茲推美其于難尚不舍寤興故茲獎諭想宜知悉夏熱卿北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十五日至元甲子賽平章復引水入城中至元十年復開五季后涸渠自長樂坡西北流入 王城一渠西流灌興慶池經勝業坊西京城經少府錢監都水監青蓮堂西入熙熙臺西入城濠今渠廢水不復入京城

              黃渠

          自南山東義谷堰水上少陵原至杜陵南分為二渠一灌鮑陂一北流曲江新說曰唐文宗時曲渠已涸帝讀杜詩有意復興大和九年發神策軍掘黃渠淘曲江今黃渠水上少陵原東流入浐川

              清明渠

          隋開皇年引潏水西北流入城又東流至安樂坊之西南隅屈而北流經宣義太平等九方之西東流入皇城大社又東至含光門街屈而北流經向食局東又北流經將作監內侍省又北流入宮城

              永通渠

          隋開皇四年開起縣西北渭水興城堰初名富渠仁壽四年改

              漕渠

          唐天寶二年京兆尹韓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門置潭于西市以貯材木大歷元年尹黎干自南山谷口開漕渠抵景風延喜門入苑以運南山薪炭【 已上屬長安縣】

              興成渠

          在咸陽縣西十八里唐李石為相奏咸陽令韓遼治之東建永豐倉自秦漢已來疏鑿為漕渠起咸陽抵潼關三百里無車挽之勞其后堙廢自此復之

              明渠

          漢時渠也水經注曰在長樂宮桂宮之間

              漆渠

          在縣西南二十里舊自縣之坈河分水經縣界二十里入漕河漢書曰漢穿渠通漆水故曰漆渠括地志曰胡亥將運南山之漆而開此渠

              永安渠

          隋開皇三年引交水西北流入城經大通信義永安延福崇賢延康六城之西又經西市之東北流經布政頒政輔興崇德四坊及興福寺之西又北入芳林園又北入苑注之于渭【 已上屬咸陽縣】

              成國渠

          在興平縣北一里自武功縣界流入縣界凡六十里溉田二百四十頃東流入咸陽界即古白渠也水經注曰成國故渠故魏左仆射衛臻征蜀所開也上承汧水于陳倉東過郿及武功槐里縣唐石記咸通十三年夏四月戊子京兆奏六門堰畢其渠合韋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興平咸陽高陵等縣田四萬余頃俗號為白渠其利與涇白相上下又曰成國渠見漢書地里志元魏時仆射往臻蜀復開以溉田大統十三年魏始筑堰置六斗門以節水貞觀中役九州島夫匠沉鐵牛鐵劍以御魑魅始就其功永徽四年右仆射于志寧治之尋決圣歷中勑稷州剌史張知騫修焉始引安武水久視元年副西京留守雍州長史薛季昶得許公雅法縳土牛以殺水勢春官郎中薛稷刻石敘之咸通十一年七月咸陽縣民薄逵等上言六門淤塞緣渠之地二十年不得水耕耨而其官歲以水籍為稅請假錢二萬八千九百八十貫為修堰工作之費候水通流追利戶錢以還京兆府為之奏乃詔借內藏錢以充命中使董其役事又令本縣官專之既訖役凡用錢萬七千緡今涸

              升原渠

          在縣南一十五里西自武功縣流入縣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頃東流入咸陽其原出汧水自鳳翔虢縣城西北原流至武亭合流數里西南至六門堰東成國渠合流西南出縣界以其升原而流故名之唐垂拱初運歧隴木今涸

              普濟渠

          在縣南一十里自武功縣流入縣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頃東流入咸陽今涸【 已上屬興平縣】

              五泉渠

          十道志云西自歧州扶風縣界流入渠經三畤原上東流經武功縣西南去縣一十二里隋文帝葬原上因絕此水又東合成國渠

              白渠

          在涇陽西北六十里堰涇水入焉西自云陽縣界來東入高陵縣界十道志曰太白中白南白謂之三白渠也渠上斗門四十八三限口在縣東北分南北三渠處

              五渠

          在櫟陽縣其水自洪門分入高陵縣比下并入渭水

          中白渠 【 從北第一斗門七】  析波渠【 第五斗門二】  中南渠 【 第三十門七】  高望渠 【 第四斗門二】  偶南渠 【 第五在北原之南斗門一】

              白鹵泄渠

          在滿城縣南四十里白鹵塩池連東入沮水闊五十尺深二丈蓋鹵水汛漲流注故曰鹵渠

              韋谷渠

          在盩厔縣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青化店

              靈軹渠

          在盩厔縣界漢武帝??牙

              鄭國渠

          在富平縣南二十里史記曰秦既有事山東欲兼并諸侯諸侯益懼韓惠王聞秦之好興利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山中西邸瓠口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與韓延數年之命秦開萬世之利也王以為然卒使就渠渠成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年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三白渠

          亦名北白渠又名大白渠十道志云涇水自洪口堰水至涇陽縣北十里分為三限太白中白南白謂之三白渠舊長安志云在富平縣南二十里漢書武帝大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奏復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頃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饒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有前白渠起后舉臿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按白渠西自三原縣界流經縣溉脾陽大澤豊閏三鄉民田四十里有斗門一十五所其水東入漆沮河唐永徽六年雍州長史長孫祥奏言往日鄭白渠溉田四萬余頃今為富僧大賈競造碾硙止溉一萬許頃于是高宗令分檢渠上碾硙皆毀撤之未幾所毀皆復廣德二年尚書工部侍郎李棲筠復陳其弊代宗亦命坼去私碾硙七千余所歲余棲筠出常州私制如初至大歷中水利所及纔六千二百余頃

              堰武渠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義林鄉來自華原縣界流經縣溉民田八里

              白馬渠

          在縣西北四十里義林鄉信義村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長澤渠

          在縣西北三十里義林鄉西陽村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高望渠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義林鄉閭村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三里

              文昌渠

          在縣西北一十七里永閏鄉自義林鄉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里

              石水渠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里

              永濟渠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二十里

              懷德渠

          在縣西南一十二里薄臺川引澤多泉水溉民田三十里

              陽渠

          在縣西南二十八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直城渠

          在縣西南二十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二十里【 已上屬富平縣】

              六輔渠

          漢書元鼎六年兒寬為在內史奏諸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旁高卬之曰圖經曰此則于鄭國渠上流南岸更開六道小渠以輔助溉灌耳今云陽三原兩縣界此渠尚存鄉人名六渠亦號輔渠【 屬三原縣】

              香積渠

          隋開皇三年筑京城引香積渠水自赤欄橋經第五橋西北入京城

            陂澤

             陂

              永安陂

          在咸寧縣西南二十五里周七里十道志曰秦葬皇子起冢陂北原上因名皇子陂隋文帝改

              豐潤陂

          在咸寧縣東北二十五里周六里三輔舊事曰后周太祖名為中都陂隋文帝改

              洛女陂

          在咸寧縣東十五里三輔舊事曰洛女冢南有洛陂俗號洛女陂

              鴈鷺陂

          廟記曰在鎬池北地方六頃承昆明池下流

              河池陂

          水經注曰昆明故渠上承昆明池而東經河池陂而此亦曰女觀陂【 已上屬長安縣】

              蘭池陂

          即秦之蘭池也在咸陽縣東二十五里

              周氏陂

          周十三里舊圖經曰漢周勃家在此其子亞夫有功遂賜此陂故地以氏稱之長安圖曰周氏曲咸陽縣東南三十里李善曰今名周氏陂陂南一里有漢蘭池宮【 已上屬咸陽】

              渼陂

          在鄠縣西五里出終南山諸谷合朝 【一作胡】 公泉為陂十道志曰有五味陂陂魚甚羙因設名之本屬奉天又說文曰渼陂在京兆鄠縣其周一十四里北流入澇水唐寶歷二年勑渼陂令尚食使牧管不得雜人采捕其水任百姓溉灌勿令廢碾硙之用文宗初詔并還府縣

              清泉陂

          在櫟陽縣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龍泉陂

          在涇陽南三里周六里多蒲魚之利

             澤

              野韭澤

          即漢牛首池也在咸陽縣西北三十八里

              馬牧澤

          在興平縣東南二十里南北廣四里東西二十一里

              八部澤

          在鄠縣東南一十八里周五十里

              煮鹽澤

          在櫟陽縣南一十五里澤多 鹵苻秦時于此煮鹽周二十里

              焦獲澤 【 一作藪】

          在涇陽縣北亦名瓠口爾雅十藪周有焦獲郭璞曰今扶風池陽縣瓠中是也詩曰獫狁匪茹整居焦獲謂此也史記鄭國鑿涇水自仲山西邸瓠口為渠水經注曰涇水東南流經瓠口

              王尚澤

          在渭南縣西一十五里

              望仙澤

          在縣東南三十七里周一十里雍州記曰在盩厔縣東南周地圖記曰望仙宮南澤中有石盤龍兩所鱗甲動有云氣聲如鳴鐘水經注曰槐里東漏水又北歷葦圃西亦謂之仙澤

              仙游澤

          在盩厔縣東南一十五里周一十二里

              鹽池澤

          在富平縣東南二十五里周二十里

            潭泊〔井附〕

             潭

              仙游潭

          在富平縣南三十里闊二丈其水黑色相傳號五龍潭每歲降中使投金龍

             泊

              百頃泊

          在興平縣西二十五里周一十六里

              宋泊

          在縣西二十里周二十四里

              曲泊

          在興平縣西南一十五里 【 已上屬興平】

              流金泊

          在云陽縣東北一十里

             井〔附〕

              浪井

          在興平縣耿祠鄉唐貞元五年自然涌出有疾者飲之皆得愈遠近汲取朝夕如市

              蝎吽井

          在臨潼縣東北上七里官道側井傍有還道縈繞及于水次
           類編長安志卷之七

          京兆路儒學教授駱天驤編集

          開成路儒學教授薛延年校正

            橋渡

             橋

              灞橋

          方輿記曰漢灞橋在古長安城灞城門東二十里灞店南北兩橋以通新豐道漢人送客至此贈別謂之銷云?鬼橋王莽改為長存橋唐灞陵橋在京兆通化門東二十五里近漢文帝灞陵謂之灞陵橋孟浩然騎驢處隋開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舊唐宋迄今有司課民材木為輿梁以濟十月橋成三月坼毀至

          我大元堂邑劉斌修為石橋初灞水適秋夏之交霖潦漲溢波濤洶涌舟楫不能通漂沒行人不可殫紀常病涉客中統癸亥會斌旅秦還至灞上置秋雨泛漲同行之車凡三漲息斌車前導僅達岸次渡者人畜幾溺斬靷獲免其殿者隨流漂沒不知所在斌遂誓修石梁歸詢親辭妻家事悉委其弟曰若石橋不成永不東歸至元三年結廬灞岸先架木梁以濟不通斌能于匠石工梓煅冶斵輪靡有不解以素藝供其所費至

          落成凡一十五虹長八十余步闊二十四尺中分三軌傍翼兩攔華表柱標于東西村留神鎮于南北海獸盤踞于砌石狻猊蹲伏于闌桿鯨頭噴浪鰲首吞云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游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名達

          宸聦親承

          顧問寵賜優渥 勑建豐碑

          安西王錫以白金四笏以勞之可謂功不徒施矣斌為人清癯多力智略巧思人不能出其右多藝能自營石梁日夜不息手足胼胝心剿形瘵雖祁寒暑雨而不輟其工遇患難齟齬而不改其志前后歷三十寒暑鄉關隔二千余里不為妻孥掛懷持空拳孜孜勉勉以成曠古所無之功受知于

          九重垂名于千載可謂有志之君子矣

              中渭橋

          舊名橫橋又名三橋三輔故事秦始皇造元和郡縣志始皇作離宮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宮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渭水南有長樂宮渭水北有咸陽宮欲通二宮之間故造此橋廣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二百二十二梁橋之南北有堤繳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馮翊主之有令丞各領徒一千五百人橋在咸陽東南二十里

              東渭橋

          地里志云去京城東北五十里三秦記漢之東渭橋漢高帝造以通櫟陽道

              西渭橋

          漢書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橋于長安西北二十里跨渭水以趍茂陵今之西橋唐謂之咸陽橋杜甫詩車轔轔馬蕭蕭塵埃不見  橋乃此也

              石橋

          在興平縣西二十里馬嵬店

              酋橋

          在渭南縣東五里橋架酋水因名之

              飲馬橋

          長安圖經漢時七里渠有飲馬橋滕公馬冢在飲馬橋北三里

              望仙橋

          天寶遺事明皇歲幸華清宮其門北向外有左右朝堂門北相對有望仙橋橋北有講武殿

              五橋唐

          地里記唐禁苑內有青城龍鱗棲云凝碧上陽等五橋每月各著衛士五人守把見開元格式律令事類

              下馬橋

          政要長慶元年東內苑毀東下馬橋及緫監屋入其地以廣鞠場

              龍橋

          新說曰三原縣西南三十里有清冶谷水橫截大路先有木橋正隆年有龍闘毀其橋后人增修橋樓謂之龍橋鎮元貞二年移三原縣事入龍橋

             渡

              橫灞店渡

          在咸寧縣東南二十五里入藍田路

              渭橋渡

          在咸寧縣東北二十里

              光泰門渡

          在咸寧縣東三十里入高陵耀州路

              中橋渭水渡

          在長安縣北二十六里

              嘉麥渭水渡

          在長安縣北二十六里

              叚留渭水渡

          在長安縣東北二十六里

              北澧店灃水渡

          在長安縣西四十里

              南灃店灃水渡

          在長安縣西四十五里

              安劉渡

          在咸陽縣東三十五里

              兩寺渡

          在咸陽縣西一十五里淳化三年廢

              龍光渡

          在興平縣西南三十五里渭水上

              名光渡

          在醴泉縣東北三十五里

              涇甘渡

          在醴泉縣東北三十里

              渭水渡七

          西抵高陵縣東至下邽縣屬櫟陽縣

          田王渡 田家渡 周夏渡 圣力渡 萬安渡 耿渡 孟渡

              石川河渡二

          并在櫟陽縣東 橋渡 粟邑渡

              涇水渡九

          屬涇陽縣

          百光渡 寧甘渡 涇甘渡 【 并縣西】 臨涇渡 【 縣西北】  睦城渡 【 縣西南】  劉洪渡 【 縣南】  張茹渡 郭渡 孫渡 【 并縣東南】

            原丘

             原

              白鹿原

          在浐水東灞水南東西六十里南北五十里三秦記周平王東遷見白鹿于此原以是得名舊說在咸寧縣東南二十里自藍田縣界至浐水川盡東西一十五里南接終南北至霸川盡南北一十里亦謂之霸上

              少陵原

          在今咸寧縣南四十里南接終南北至浐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長安縣界即漢鴻固原也宣帝許后葬司馬村冢比杜陵差小號曰小陵以杜陵大故也語訛為少陵杜甫稱少陵野老杜曲在其傍

              樂游原

          在咸寧縣南八里曲江池東北秦宜春苑也漢宣帝起樂游廟在唐京城內高處每正月晦日上巳重九京城士女咸此登賞祓禊任氏鄭生相遇之地

              畢原

          在咸寧縣西南二十八里

              高陽原

          在長安縣西南二十里

              細柳原

          在長安縣西南三十三里

              矩陰原

          在咸陽縣西南二十里

              咸陽原

          在渭水北九嵕山南俱陽之地謂之咸陽原郡縣圖志云周之畢郢漢之長平南北數十里東西二三百里無川澤陂泊井深五十丈周文武周公漢帝王諸臣并在東西原上起陵冢閑閑老人詩曰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石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盡作咸陽原上塵

              始平原

          在興平縣北一里東西五十里南北八里東入咸陽界西入武功界三秦記曰長安城北有始平原數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漢時亦謂之北芒巖西京雜記曰茂陵富人袁廣漢藏鏹巨萬家僮九百人于北芒巖筑園東西四里南北三里激流注其內構石為山高十余丈連延數里養白鸚鵡紫鴛鴦旄牛青兕廣漢后有罪誅沒入官為園鳥獸草木皆徙植上林苑又曰何武葬于北芒龍坂

              三畤原

          在武功縣西南二十里崇五十丈西入扶風縣界

              上武亭川東原

          至興平縣西界三十五里

              上武亭川西原

          至鳳翔府扶風縣東界一十一里三百二步

              鳳皇原

          在臨潼縣東一十五里后漢延光二年鳳皇集新豐即此原也亦驪山之別麓唐韋嗣立構別廬于驪山鳳皇原鸚鵡谷有重崖洞壑飛流瀑水中宗臨幸改為清虛原幽棲谷唐書曰新豐鸚鵡谷水清代傳云此水清天下平開皇之初暫清尋濁至是而復清

              涼風原 【 一作風涼】

          在藍田縣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門山北入萬年縣界遁甲開山圖曰驪山之西川有阜名曰風涼原亦雍州之福地即硯山之陰也水經注曰狗枷川水有二原西川水出硯山之研盤谷與若谷二水合而東北流涼風原

              石安原

          在涇陽縣西南七里崇二十丈東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陽縣界崔鴻前秦錄曰符徤攻悵涺于宜秋還登石安原而嘆曰美哉斯原也悵然有終焉之志

              奉政原

          在高陵縣南一十一里東西長三十里南北闊三里

              鹿苑原

          在高陵縣西南三十里東西長一十五里南北闊一里三輔黃圖曰安陵有果園名鹿苑

              廣鄉原

          在渭南縣東南一十里水經注曰東陽水西陽水并南出廣鄉原北垂

              新豐原

          一名青原在渭南縣西南二十里水經注曰泠水歷陰盤新豐二原之門案今泠水經此原之右

              蟠龍神原

          在蒲城縣西三十里舊圖經曰唐明皇游幸見原上云霧中有黃龍之狀于下得石狀似蟠龍以其地為龍樂鄉今其石尚存

              羊蹄原

          在富平縣東南三十里

              中華原

          在富平縣南二十里

              北虜原

          在富平縣西北一十里

              天齊原

          在三原縣西北二十里連嶻孼山上有天齊祠清水谷河自縣西北華原縣界來經縣西南入白渠東溉民田十道志曰一名鬼谷

              鳳棲原

          在少陵原北接洪固原柳元宗為伯妣志曰葬于萬年之鳳棲原長安志少陵西北三十里皆鳳棲原也

              龍首原

          三秦記龍首原起自南山東義谷浐水西岸至長樂坡西北屈曲至長安古城六七十里皆龍首原隋唐宮殿皆依此原

              神禾原

          在御宿川北樊川之原東西三四十里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原

              銅人原

          在灞陵東北一十五里薊子訓與老父摩挲銅狄處

             丘

              尖丘

          在長安縣西北一十五里今謂之尖丘社

            關塞

             關

          雍錄云自華而虢自虢而陜自陜而河南中間千里古立關塞者凡三所由長安東一百八十里出華州華陰縣東則唐潼關也自潼關東二百里至陜州靈寶縣則秦函谷關也自靈寶縣三百余里至河南府新安縣則漢函谷關也關者明有門扉晨夜啟閉以禁往來暴客其為阨塞者凡二曰桃林曰殽山并列如左

              秦函谷關

          在陜州靈寶縣南十里靈寶乃漢之洪農縣也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故以為名東西四十里絕崖壁立嵓上松栢陰谷中甞不見天日關去長安四百里日入則閉雞鳴而開東則殽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實為天險

              漢函谷關

          在河南新安縣之東蓋漢世楊仆移秦函谷關而立于此也比秦舊則東三百七里楊仆宜陽人漢武時數立大功家宜陽其地在函谷關外恥其家不在關內乞關而東武帝允焉仆以家僮筑立關隘為漢函谷關移在新安縣靈寶秦關則廢矣

              唐潼關

          在華陰縣東北華山之北通典曰本名沖關言黃河向南流沖激華山之東故以為名后因關西一里有潼水因名關曹大家【 音姑】 賦云涉黃巷以濟潼至唐于此立關

              子午關

          在長安縣南一百里漢書曰平帝元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因置關今廢

              藍田關

          在藍田縣東南九十八里即秦峣關也漢書曰趙高遣將將兵距峣關沛公引兵繞峣關踰蕢山擊秦軍大破之后周明帝武成元年徙青泥故城側改曰青泥關武帝建德三年改曰藍田關因縣為名煬帝大業元年徙復舊所即今關是

              駱谷關

          在盩厔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武德七年開駱谷道以通梁州在今關北九里貞觀四年徙于此

              關中

          續漢書云東有函關西有隴關南有子午關北有盧關東南有峣關西南有二里關西北有蕭關在諸關之中故曰關中

             塞

              桃林塞

          春秋時晉詹嘉處桃林之塞三秦記塞在長安東四百里虢之閿鄉矣縣東南十里有桃源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函谷間皆阨東河山故之塞耳

              崤塞

          名三崤山又名嵚崟山春秋時秦將襲寋叔哭送子曰晉人御師必崤東崤至西崤三十五里東崤長坂數里峻阜絕澗西崤全是石坂長三十里險不異東崤二崤皆在秦關之東漢關之西也

            鎮聚

             鎮

              鳴犢鎮

          在咸寧縣南六十里鎮西原下有鳴犢泉故名

              灞橋鎮

          在咸寧縣東二十五里

              渭橋鎮

          在咸寧縣東四十里

              義谷鎮

          在咸寧縣南八十里入干佑路俗曰谷口鎮

              莎城鎮

          在咸寧縣唐昭宗干寧二年繇啟夏門出居之今廢

              杜角鎮

          在長安縣南四十五里又有西杜角

              秦渡鎮

          在長安縣西南灃水西四十里入鄠縣路

              中橋鎮

          在咸陽縣東二十五里

              零口鎮

          在臨潼縣東四十里

              甘泉鎮

          在鄠縣西北三十里

              醴泉鎮

          在醴泉縣城內

              北醴泉鎮

          在醴泉縣北二十里按今有 北鎮疑是此

              櫟陽鎮

          在郭下

              粟邑鎮

          在櫟陽縣東北三十四里石川河東莽曰粟城

              涇陽鎮

          在涇陽縣城西街北

              臨涇鎮

          在涇陽縣西北宜善鄉白渠貫其中

              高陵鎮

          在高陵縣城內

              渭橋鎮

          在高陵縣南一十八里

              毗沙鎮

          在高陵縣西南一十八里

              歸安鎮

          在干佑縣南一百二十里

              渭南鎮

          在渭南縣郭下

              赤水鎮

          在渭南縣東一十五里

              堠子鎮

          在渭南縣西南與藍田縣接境以南山多虎故立斥堠于此

              蒲城鎮

          在蒲城縣內

              荊姚鎮

          在蒲城西南三十里縣

              車渡鎮

          在蒲城縣東南五十里

              常樂鎮

          在蒲城縣東南四十里

              漢帝鎮

          在蒲城縣東南一十八里

              薛祿鎮

          在奉天縣東

              寧谷鎮

          在華原縣西北八十里

              □束店鎮

          在富平縣南二十里

              孟店鎮

          在云陽縣東北一十里

              梨園鎮

          在云陽縣金龜鄉王褒云陽宮記曰車箱坂下有梨園漢武筑之大一頃樹數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車蓋鎮因名之唐李克用以并師討邠岐駐車梨園寨淳化四年建為淳化縣以云陽金龜平泉古鼎三鄉仍祈山后甘延溫豐威遠三鄉屬焉

              黃堡鎮

          在同官縣南三十里

            聚

             千人聚

          皇覽曰衛思后葬咸寧縣城東南桐栢園今千人聚是關中記曰宣帝父曰悼皇考母曰悼夫人墓曰奉明園衛皇后曰思后以倡優雜伎千人樂思后園今所謂千人鄉者是

             謝聚

          關中記曰在始皇陵北十余里

            堡寨

             堡

              尚可堡

          在藍田縣東今存

              明市堡

          在藍田縣西南四十里

              雞子堡

          在藍田縣北四十里土坡狀如雞子因以為名

              黃櫨堡

          在藍田縣北三十里以上三堡今廢

              雨金堡

          在富平縣東南三十里周八百步東有雨金泊史記秦獻公十八年雨金櫟陽后因名堡按其地古櫟陽縣界也

              王侯堡

          在富平縣西北四十五里○避難堡在蒲城東北八十里

             寨

              晉穆公寨

          在沮水東岸相去五里屬蒲城縣

              晉太子虛糧寨

          在蒲城縣東北六十五里沮水西岸史記晉世家曰晉穆侯四年娶齊女姜氏為夫人七年伐條生太子仇杜預曰條晉地漢地理志懷德縣禹貢北條荊山在南按今朝邑縣西南有懷德故城即古條近焉虛糧史傳無聞

              白起寨

          在蒲城縣東北三十里

              峗峒山寨

          在盩厔縣南九十五里

              羅開山寨

          在盩厔縣南六十五里

              解保寨

          在盩厔縣東北三十里

            驛郵

             驛

              太寧驛

          在咸寧縣城東草市東至昭應驛四十六里去秦至川驛四里

              滋水驛

          在咸寧縣東北三十里兩京道里記曰隋開皇十六年置

              長樂驛

          在咸寧縣東十五里長樂坡下兩京道里記曰圣歷元年勑滋水驛去都亭驛路遠馬多死損中間置長樂驛東去滋水驛一十三里西去都亭驛一十三里

              臨皋驛

          在長安縣西北一十里開遠門外今廢

              陶化驛

          在咸陽縣郭下東去府四十里西去興平四十五里

              臨皋驛

          在咸陽縣東南二十里

              溫泉驛

          在咸陽縣西二十里今廢

              槐里驛

          在興平縣郭下東至咸陽驛四十五里西至武功驛六十五里

              馬嵬驛

          在興平縣西二十里今廢

              昌亭驛

          在臨潼縣西南五十步東至華州渭南縣驛八十里西至府秦川驛五十里南至藍田縣七十里北至櫟陽縣三十五里

              戲水驛

          兩京道里記曰大業六年置在戲水店

              鄠縣驛

          在縣北門內東北至本府秦川驛七十里西至盩厔縣驛七十里

              青泥驛

          在藍田縣郭下

              藍田驛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韓公堆驛

          在藍田縣南二十五里

              藍橋驛

          在藍田縣東南四十里

              藋平驛

          在藍田縣南五十五里

              醴泉驛

          在醴泉縣西門內東南至咸陽驛四十五里西北至干州奉天驛七十里今廢

              迎冬驛

          在涇陽縣廣吉鄉十道志曰舊池陽縣城俗名迎冬城城中有尹吉甫碑后為驛今廢

              神皋驛

          在高陵縣北一百五十步今廢

              渭南驛

          在渭南縣郭內東至華州佑順館三十四里西至臨潼縣驛六十二里南至商州路洛南縣秦嶺為界無堠館北至濯州富平縣驛七十里

              東陽驛

          在渭南縣東一十三里兩京道里記曰西魏大統十四年置在東陽谷側因以為名

              杜化驛

          在渭南縣西一十三里兩京道里記曰亦大統十四年置在杜化川二驛今廢

              昌寧驛

          在蒲城縣城內

              通智驛

          在蒲城縣西北景陵下去縣二十里

              堯山驛

          在蒲城縣北光陵下去縣一十里

              孝城驛

          在蒲城縣東北泰陵下去縣三十里

              豐山驛

          在蒲城縣北喬陵下去縣三十里

              盩厔驛

          在縣城內東至鄠縣驛七十里南至終南山櫻桃驛四十五里

              櫻桃驛

          至三交驛五十五里

              三交驛

          至林關驛四十五里

              林關驛

          至洋州真符縣大望驛七十五里 【已上三驛并屬盩厔】

              奉天縣

          驛在縣南三百步東南至興平縣驛七十里北至永壽縣麻亭驛八十里

              泥陽驛

          在華原縣子城內西至富平縣驛五十里西北至寧谷鎮驛八十里

              寧谷驛

          在華原縣西北八十里寧谷鎮西北至邠州一百里

              秦川驛

          在今安西府城內西北城角

             郵

              杜郵

          在咸陽縣東北二十里渭水北

              曲郵

          在咸陽縣境漢書高帝征黥布張良送至曲郵

            坡坂〔坳附〕

             坡

              長樂坡

          在咸寧縣東北一十里即浐水之西岸十道志曰舊名浐坂隋文帝惡之改曰長樂坡蓋漢長樂宮在其西北李長源詩曰細柳斜連長樂坡故宮今日重經過一時人物傷公議萬里云山入浩歌白發歸來幾人在青門依舊少年多誰鄰李子貂裘弊辛苦燈前讀揣摩

              開元坡

          劇談錄唐京城興慶池西乃明皇為王時故宅后廢為開元坡元稹詩曰開元坡下日初斜拜掃歸來走鈿車可惜數枝紅艷好不知今夜落誰家

              金鑾坡

          雍錄云在含元殿龍首山之北坡上有金鑾殿故號為金鑾坡

              故市坡

          雍錄云在京坡西乃舊之西市后市廢有坡號為故市坡

              草場坡

          新說曰在朱雀門外乃舊之草市有坡故號曰草場坡

              龍首坡

          新說曰京兆城北玄武門外有龍首坡上出京三棱俗呼為三棱坡

              煙脂坡

          新說曰在宣平坊南開元天寶間皆妓館倡女所居商左山詩曰少陵野老吞聲哭不到煙脂翡翠坡

              翡翠坡

          新說曰翡翠坡在蝦蟇陵下亦是妓館所居李長源詩曰薄游卻憶開元日常逐春風醉兩坡

              胡城坡

          在渭南縣南一十五里東西一十五里南北椄山三十里

              俟柳坡

          在渭南縣東南一十五里東西一十里南北椄山三十里

             。ㄑ蛘迹破

          在渭南縣西南二十里東西三十里南北椄山三十里

             ?□爭坡

          在藍田縣東南通典曰七盤十二□爭乃盤關之險路也

             坂

              長平坂

          在涇陽縣西南五十里俗名睦城坂東方朔記曰漢武上甘泉至長平坂上馳道有蟲盤而覆地赤如生肝狀頭目口鼻耳齒盡吳先驅旄頭馳還奴聞方朔從上在后車上使往視之還對曰恠也上曰何謂對曰秦始皇拘系無罪擊殺無辜眾庶恨怨憤氣之所生也是地必秦之故獄處也詔丞相公孫弘按地圓果秦獄也上曰善當何以去之朔曰積憂者得酒而忘致酒其上以消糜以酒澆之果消上大笑曰東方生真先生也賜帛百疋自此之后屬車載酒

              鴻門坂

          在臨潼縣東十七里漢書大道北下阪口名也關中記曰鴻門在始皇陵北十里新豐縣漢書沛公會項羽處又文帝登灞陵指新豐路示慎夫人曰此是北走邯鄲道也又亭尉呵李廣處續漢書郡國志新豐縣東有鴻門亭

              安幕坳

          兩京道里記曰相傳漢高祖幸新豐安營幕于比

            堆堰

             堆

              高望堆

          長安圖曰在延興門南八里潘岳西征賦曰憑高望之陽隈

              桓公堆

          在藍田縣南二十五里晉書桓溫伐符健遣苻雄等拒溫于秋思堆后因名桓公堆

              蜯始堆

          在渭南縣二十里崇三十尺周二百步(南)

              孟家堆

          在渭南縣南六十里崇一百尺周四百步

              灰堆

          在渭南縣西南五里崇三十尺周一百步

              木屐堆

          四在蒲城縣東偏南五十里沮水之岸舊說夏禹治水至此屐下棄泥積之成塠各周二里崇一百尺

              八公堆

          在富平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塠兩畔各有一小各象八字中心有塠象公字因以為名

              萬戶堆

          在富平縣西三十里

              黃金堆

          在富平縣北二十里

             堰

              石闥堰

          在長安縣西南三十二里水經注曰永水西至石堨漢武帝元狩三年穿昆明池所造

              六門堰

          在武功十道志曰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置六斗門節水因名之

              山陽堰

          在蒲城縣北一十里舊圖經曰為置陵寢修此堰

              龍門堰

          在富平縣南二十里

              石川堰

          在富平縣南二十里

              常平堰

          在富平縣東南二十五里

            故城闕

             城

              漢長安故城

          在今京兆城西北二十里漢書高帝七年長樂宮成自櫟陽徒都之惠帝元年正月城長安城佀北斗形故曰北斗城隋文帝見城摧毀于龍首山南創起大興城后改長安舊城為楊廣城語訛為楊家城

              隋大興城

          隋書文帝開皇二年六月十八日漢故城之東南屬杜縣周之京兆郡萬年縣界創筑大興城三年正月十八日移入新邑唐增筑之

              霸陵故城

          在咸寧縣東北二十五里霸水之東十三州志曰秦襄王所筑芷陽也漢文帝更名霸陵莽曰水革郡國志曰在通化門東二十里秦襄王葬于其坂謂之霸上其城即秦繆公所筑

              南陵故城

          在咸寧縣東南二十四里白鹿原上漢文帝七年置屬京兆尹漢舊儀曰薄太后葬之所亦謂之南霸陵

              杜陵故城

          在咸寧縣東南一十五里漢宣帝以杜東原上為初陵置縣曰杜陵而改杜縣為下杜城王莽改此杜陵曰(饒安)

              長陵故城

          在長安縣東北四十里 【 一本云二十里】漢高帝置西南去長陵三里莽曰長平晉省

              安陵故城

          漢惠帝置周之程邑也周書曰惟王李宅于程惠帝陵在焉莽曰嘉平

              陽陵故城

          在長安縣東北四十里故弋陽縣漢景帝更名屬左馮翊東至景帝陽陵二里莽曰渭陽魏省

              平陵故城

          在長安縣西北十八里漢昭帝置昭帝平陵在焉屬右扶風在故城北二里莽曰廣利魏黃初中改為始平縣符秦徒縣于茂陵故城此城遂廢郡國記曰平陵城與茂陵城相去二里

              阿城

          地里志在長安西二十里即秦阿房宮城也東西北三面有墻南面無墻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丈

              蕭城

          長安志云去長安北五十里長平坂上高帝以蕭何有功賜之食邑周三里號曰蕭城

              咸陽故城

          在今咸陽縣東二十里史記咸陽本周王季所都孝公二十一年城咸陽自汧隴徙都焉秦自孝公惠文悼武昭襄莊襄始皇胡亥并都之徙天下豪富十三萬以實咸陽項羽屠咸陽蟠宮室火不滅者三月

              唐故縣城

          在渭河北杜郵館西城崇一丈五尺

              槐里故城

          即大丘城在興平縣東南一十里周十二里崇二丈五尺晉太康中始平郡治也

              茂陵故城

          在興縣東北一十九里周三里三輔舊事曰武帝于槐里茂卿徙戶六萬一千置茂陵縣屬右扶風

              文學城

          在興平縣東一十里崇二丈五今謂之故縣城

              武學城

          在興平縣東一十里崇二丈五尺與文學城相接二城并秦章邯筑

              樊噲城

          在興平縣南一十里崇二丈西京記曰漢王襲雍章邯敗走廢丘城命將軍樊噲圍之于城西筑臺以望之今縣西南有武延臺疑是焉人呼為樊噲城

              馬嵬故城

          在興平縣西北二十三里孫景安征途記曰馬嵬人名于此筑城以避難未詳何代人姚萇時扶風王駢以數千人保馬嵬故城

              故(左牙右廠來)城

          一名武功城在今武功縣西南二十里古有邰國堯封后稷于邰周平王東遷以其地賜秦襄公作四十一縣(左牙右廠來)其一也

              美陽故城

          在武功縣西七里漢書曰屬右扶風注周太王所邑有高泉官秦宣大后所起后魏太和十一年廢

              驪戎故城

          在臨潼縣東二十四里殷周時驪戎故城也在驪山上城高一丈五尺周回四望

              幽王城

          一名幽王壘在臨潼縣東南戲水上城高八尺周二百八十步國語曰幽王城于戲蘇林曰戲邑名也在新豐縣東南三十里戲亭是也史記曰褒姒不好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冠至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欲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諸侯益不至犬戎共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

              新豐故城

          在臨潼縣東北十八里

              昌陵故城

          漢成帝鴻嘉元年以新豐戲鄉為昌陵縣

              鄠縣故城

          在今鄠縣北二里即漢鄠城也周四里縣抌終南山豐鎬二水合流入渭山水之勝甲于秦中

              藍田故城

          在藍田縣西三十里

              白鹿故城

          在藍田縣西一十里

              周玉山城

          在藍田縣東二十五里

              唐玉山故城

          在藍田縣東四十三里有萬金堡

              寧民故城

          在藍田縣西南三十二里

              青泥城

          在藍田縣南七里案峣柳城亦謂之青泥城即今縣是也未詳復有此城

              思鄉城

          一名柳城在縣東南三十三里舊說宋武帝入關筑城于此南人思鄉因名之又以城傍多柳故曰柳城

              古櫟陽城

          在今櫟陽縣北東西五里南北三里

              胡縣城

          在涇陽縣西南角

              高陵故城

          在今高陵縣西南周二里

              渭南故城

          在今渭南縣城北周一里余二百八十步崇一丈括地志曰渭南故城在縣治東南四里西魏文帝大統十六年筑

              古倉保城

          在渭南縣東三里

              張堡城

          在渭南縣東南三十里

              嚴堡城

          在渭南縣西南三十五里

              青原堡城

          在渭南縣西南二十五里

              姚堡城

          在渭南縣南二十里

              胡城

          在渭南縣南十里舊說匈奴休屠王部落降漢筑此城以居因名胡城

              重泉故城

          在蒲城縣南五十里

              蒲城

          在今蒲城縣東三十里

              故同州城

          即漢祋祤城

              賈城

          在蒲城縣西南一十八里古之賈國左氏傳謂芮伯梁伯賈伯伐曲沃是

              晉城

          在蒲城縣東南五十里未詳所出

              魯王宮城

          在蒲城縣西南四十里

              終南故城

          郡國記曰即漢盩厔城也

              宜壽城

          在盩厔縣西一里隋有壽宮疑置此城

              五郡城

          在盩厔縣東南三十里周三里舊說有義兄弟五人共居此城不詳建立

              漢好畤故城

          在奉天縣東北七里岑陽鄉周二里五十步崇三丈

              唐好畤故城

          在縣西北六里

              祋祤故城

          在華原縣東北一里

              懷德故城

          在富平縣西一十五里周三里漢書懷德縣屬左馮翊禹貢北條荊山在南下有強梁原洛水東南入渭雍州(上穴下帚)莽曰德(馬翟)

              秦穆公城

          在富平縣南三十里南面西面崇一丈五尺東面北面無墻

              直市城

          在富平縣西南一十五里

              渭城

          漢書渭城古咸陽也漢元鼎三年改為渭城縣俗呼中橋

              陰盤城

          漢書云在鄠縣東北一十四里故城東門外去昭應縣十五里漢靈帝改封叚潁盤侯即此是陰盤城高一丈三尺南北各三百壹十步

             闕

              冀闕

          史記曰秦孝公十二年先以咸陽筑冀闕自汧隴徙都之

              東闕

          漢書高帝七年蕭何立闕于未央前殿文帝七年七月未央宮東闕罘【 浮】 罳 【 思】 災如淳曰東闕與其兩旁罘罳皆災師古曰罘罳為連闕曲閣也以覆重刻垣墉之處其形罘罳一曰屏也

              北闕

          漢書未央殿雖南向而上書奏事謁見之徒皆請北闕公交車司馬亦在北焉是則以北闕為正門而又有東門東闕至于西南兩面無門闕矣蓋蕭何初立宮以厭勝之術理宜然乎

              蒼龍闕

          關中記漢未央宮東有蒼龍闕

              白虎闕

          廟記曰未央宮有白虎闕止車門

              玄武闕

          漢宮殿疏未央宮北有玄武闕所謂北闕也闕中有閶闔門

              鳳闕

          宮殿疏曰建章宮東鳳闕高二十余丈師古曰闕阛上有銅鳳闕中記曰建章宮圓闕臨北道鳳在上號曰鳳闕繁欽鳳闕賦序秦漢規模廓焉泯毀唯建章鳳闕聳然獨存雖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觀也

              折風闕

          三輔故事建章宮有東折風闕高二十丈

              嶕峣闕

          嶕峣山廟記曰建章宮有嶕峣闕薛綜注次門女闕也在圓闕門內二百步

              西闕

          漢宮殿疏長樂宮有西闕劉(左牙右廠毛)傳太子毆四市人至長樂西闕下逢丞相軍合戰

              西岳石闕

          銘云永和元年五月癸丑朔六日戊午弘農太守常山袁氏張勛為西岳華山作石闕高二丈二尺其后為韻語文詞頗怪又多假借時有難曉處永和漢順帝晉穆帝皆有此號穆帝時華陰不屬晉此碑蓋漢刻也

            古跡

             坈儒谷

          在臨潼縣西南五里驪山半原舊長安志云秦始皇坈儒于驪山下故名坈儒鄉漢書注師古曰今新豊縣溫湯之處號愍儒鄉溫湯西南三里有馬谷谷之西岸有坑古老相傳以為秦坑儒處也衛宏詔定古文官書序云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于驪山坑谷中溫處瓜實成詔愽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此則閔儒之地其不謬矣唐天寶中改為旌儒鄉立旌儒廟賈至作碑

             祋祤 【 上丁活丁外反下音詡】

          長安志云華原縣本漢祋祤縣之地說文云祋殳也從殳示聲或說城郭市里高懸羊皮不當入而欲入者暫下以驚牛馬曰祋故從殳示詩云何戈與祋故龍圖學士趙師民守耀州以為祋祤字從示悉祭神求福之意疑秦地尚武以釁兵得名非書見也宣帝神爵二年鳳皇集祋祤故城

             新豐

          漢書曰高祖七年置新豐縣應劭曰太上皇思東歸于是高祖改筑城寺街里以象豊徙豐民居之故號新豊三輔故事曰太上皇不樂宮中思慕鄉里高祖徙豊沛屠兒酤酒煮餅商人立為新豊西京雜記高祖作新豊移舊社街巷物色如故士女老幼相攜路首亦各識其家放犬羊雞鴨于通衢亦各識其主匠人朝寬所作也移者各喜其佀競以賞贈致累百金別本曰太上皇居深宮不樂因左右問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闘雞蹴踘以此為樂高祖乃作新豊徙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今臨潼東十五里新豊鎮是也

             廢丘

          本周大丘之地帝王世紀周懿王二年王室大衰自鎬遷都于大丘秦名廢丘項羽滅秦封章邯為雍王都廢丘高帝三年改為槐里縣唐至德初改為興平

             好畤古

          漢縣屬右扶風孟康曰畤音止神靈之所依止也以雍州積高明之隩故立畤以郊祀上帝及諸神今縣東南四十三里奉天縣界有好畤故城

             軹道

          在長安東十三里漢元年秦王子嬰素車白馬以降沛公蘇林曰軹道亭名在霸城觀西四里漢時有白娥飛自東郭門經軹道入苑內按許氏說文軹車輪小穿也在車道傍降也

             司竹監

          按長安地里志盩厔縣東三十里有司竹監穆天子傳云天子西征至玄池奏廣樂三日是曰樂池乃植之以竹史記司竹都尉治其園周百里以供國用唐置監丞掌之

             細柳

          在昆明池南今柳市是也師古曰匈奴傳云置三將軍細柳?束門灞上三輔故事周亞夫軍于細柳今石徼是也又名石徼通交水入昆明池

             □束門

          在咸陽東北十八里漢文帝六年徐厲為將軍次□束門孟康曰秦時宮門也

             灞上

          在通化門東三十里灞河西岸謂之灞上漢上元年十月沛公至灞上子嬰降文帝六年宗正劉禮為將軍次灞上

             谷口

          在醴泉縣本漢谷口縣在九嵕山東仲山西當涇水出山之處故謂之谷口今縣東四十里谷口城是也后魏武帝于谷口置溫秀寧夷二護軍隋開皇三年改寧夷為醴泉縣

             蓮勺

          在蒲城縣西北三十里漢蓮勺縣也漢宣帝微時常困于蓮勺鹵中如淳曰為人困辱也

             瓠口

          爾雅十藪周有焦獲郭璞曰今在扶風池陽瓠中是也關中記鄭谷鑿涇水自仲山西邸瓠口為渠水經注曰涇水南流經于瓠口

             鼎湖

          在藍田縣東玉山有秦鼎湖萬金等宮開耀三年詔新造涼宮為萬金宮

             五丈原

          在斜谷口諸葛亮遣孟琰據五丈原司馬懿出萬馬來攻琰營亮作車橋懿見橋垂成引兵而退

             馬嵬

          在興平縣西二十里天寶四載祿山陷長安玄宗幸蜀六軍不發馬踐楊妃處社佺詩云楊柳依依水拍堤春晴茆屋燕爭泥海棠正好東風惡狼籍殘紅襯馬蹄僖宗亦幸蜀回過馬嵬復題詩曰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

             習仙臺

          在興平縣東北十六里崇二十丈三輔黃圖曰漢武帝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習仙臺

             石鱉

          長安志云在京兆城南六十里終南山石鱉谷口有大白圓石如三間屋大前后有二火石當攔壓之以此呼為石鱉谷萬年長安以此谷為界谷東屬萬年縣谷西屬長安縣北抵皇城承天門為之天門界

             廣運潭

          明皇雜錄天寶元年韋堅為陜郡大守水陸運使以漢有運渠起門西抵長安引山東租賦及隋常治之堅為吏雍渭為堰絕霸浐而東注永豐倉下與渭合初浐水苑左有望春樓堅于樓下鑿為潭而運漕一年而成明皇升樓詔群臣臨觀名潭曰廣運寶歷中勑太倉廣運潭今后令司農寺收管

             丈八溝城

          南記京兆西南一十五里有丈八溝乃漕河岸最深處長楊高柳蓮塘花圃竹徑稻塍為勝游之地號曰丈八溝杜甫陪公子攜妓納涼詩曰落日放舡好輕風生浪遲竹深留客處荷靜納涼時公子調氷水佳人雪藕絲片云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龍尾道

          在大明宮含元殿前乃登殿之道也賈黃中談錄曰含元殿前龍尾道凡詰曲七轉高四十丈自丹鳳門北望之宛若龍尾下垂于地元會朝者仰觀玉座如在云漢之上

             四馬務

          在興平縣東南二十里從東第一曰飛龍務次大馬務次小馬務次羊澤務凡地三百七十一頃南渡渭河慶歷中為營田尋罷之其后民占佃簿籍之散不復歸于有司

             獅子圈

          在建章宮西南

             虎圈

          漢宮殿疏曰獅子圈彘圈虎圈武帝造秦虎圈西去長安十五里周匝三十五步

             獸圈

          列士傳秦王召魏公子無忌無忌不行于是朱亥奉璧一雙詣秦王王怒置于獸圈中亥瞋視獸比目血濺于獸面皆不敢動

             狼圈

          蘇林曰秦故狼圈廣八十步長二十步西去長安二十五里

             郿塢

          后漢董卓傳卓為太師筑塢于郿高厚七尺號萬歲城及王允殺卓及卓子于市卓素克肥守尸吏置燃火于卓臍中今藏金郿塢故基尚存

             蟾井

          摭遺曰驪山白鹿觀有蟾井中有一金色三足蝦蟇在井中賀蘭先生見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上升傍有升天臺

             御井

          長安志善和坊有井水甘美以供內廚開元中日以駱駝馬?犬入內以給六宮謂之御井

             氷井

          城南記長安城南八十里有太一玉案山有詩云霧檐玉案射波瀾石井氷凝六月寒其間有氷井深數丈水落井中結氷經暑不消長安不藏氷每夏于此井取水謂之氷井

             玉漿

          藍田縣東玉山下有玉漿石井深丈余井中本無水人患病疾孝子順孫求漿者虔誠禱請懸瓶井中志心者經宿玉漿滿瓶引出色白其味甘飲之愈痼疾

             石甕

          新說曰華清宮東驪山半腰有石甕寺下溝底有天然石甕以貯飛泉寺僧于飛樓中懸轆轤引修竹千余尺以汲甕泉出于紅樓喬木之杪開元中玄宗于樓中題詩真草八分每萹一體

             銅盤

          漢宮儀武帝作承露銅盤蘇林曰仙人以手掌盤承甘露三輔故事建章宮承露盤高二十丈七圍大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西京賦曰立修莖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屑瓊蘂以朝飡必性命之可度

             銅狄

          關中記秦鑄銅狄十二董卓毀以鑄餞余二枚魏明帝欲徙詣洛陽到霸城東不可去棄大道南銅人原水經注曰城東之人見薊子訓與一老翁摩挲銅狄曰正見鑄此時今近五百年矣

             銅雀

          漢宮儀建章宮闕上有銅雀班固西都賦曰壁門之鳳闕上觚棱而棲金爵即銅雀也古歌云長安城西雙圓闕上有一雙金雀宿一鳴五谷生再鳴五谷熟

             很石

          新說曰在臨潼縣東秦始皇陵東北一里石形佀龜高一丈八尺周一十五步有諸人留題湛樸詩曰桀紂大無端始皇相并肩很石猶然在惡名千萬年十六國春秋曰秦始皇修陵于渭北諸山運石故歌曰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唱萬人相鉤很石半埋于土至元十年山東劉斌斵而修灞陵石橋用畢

             石鼓

          周地圖歧陽石鼓其數十乃周宣王獵碣史籀大篆舊在歧陽石鼓村后移入鳳翔府宣圣廟政和年輦在汴京大和殿

             石麒麟

          水經注曰南山耿谷北長楊五柞兩宮之間有青梧觀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脅為文字是秦始皇墓上物頭高一丈三尺東邊左腳折處赤如血父老相傳謂有神皆含血屬筋焉

             石鯨魚

          三輔舊事昆明池中刻石鯨魚十數枚各長三丈每遇風雷水漲常鳴吼鬣尾皆動杜甫詩曰石鯨鱗甲動秋風

             落星石

          新說曰興平縣東關道北有落星石黃白色高五尺其形如甕上刊周時有星如火落于縣西南皇甫村污池中化為石韓琮題詩曰的的墮芊芊蒼茫不記年幾逢疑虎將應逐飯牛仙擇地依蘭畹題詩聞錦箋何時成五色卻上女媧天

             織女石

          新說曰漢昆明池今為陸地有織女石身長丈余土埋至膝豎發戟手怒目土人屋而祭之號為石婆神廟唐童翰卿題詩曰一片昆明石千秋織女名見人虛脈脈依水更盈盈苔作輕衣色波為促杼聲岸云連鬢濕沙月對眉生有臉蓮同笑無心鳥不驚還如明鏡里形影兩分明

             試官石

          新說曰元在鄠縣銀李家花園中大元庚子歲太傳移剌公輩來府城衙后街關王廟前青黑色狀如碾砑石四尺高五六尺長闊二尺五上有舊釘入鐵釘三二百枚相傳清官釘入濫官釘不入號曰清官石亦名試官石

           類編長安志卷之八

          京兆路儒學教授駱天驤編集

          開成路儒學教授薛延年校正

            山陵冢墓

             山陵

              漢太上皇陵

          按高祖十年大上皇崩葬萬年縣師古曰三輔黃圖曰高祖初居櫟陽故太上皇因在櫟陽及崩葬其北原故萬年邑置長丞  已下并屬今咸寧縣

              薄太后陵

          在咸寧縣東南三十五里白鹿原上兩京道里記曰陵高一十四丈周回一里六十步去道五里謂之南陵

              文帝霸陵

          在京兆通化門東四十里白鹿原北鳳凰觜下漢書治霸陵皆瓦器不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新說曰至元辛卯秋霸水沖開霸陵外羨門吹出石板五百余片

              宣帝杜陵

          在萬年縣東南一十五里洪固原上

              唐明皇貞順武皇后敬陵

          在縣東四十里少陵原長勝坊明皇御書碑猶存

              唐明皇貞順武皇后敬陵

          在縣東四十里少陵原長勝坊明皇御書碑猶存

              懿宗母元昭晁太后慶陵

          在縣東二十五里霸陵東王家莊

              僖宗母惠安王太后壽陵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東陵鄉硯瓦里

              昭宗母恭憲王太后安陵

          在縣東二十五里東陵鄉霸水東原上

              靖恭太子陵

          在見子西原中宗常幸見子陵獵今按灞橋近東三里有大陵鄉俗語訛呼為建子陵

              昭靖太子陵

          在細柳北原

              唐息隱太子陵

          在長安縣華林鄉 【 已下屬長安縣】

              恭懿大子陵

          在縣高陽原

              周文王陵

          在咸陽縣北一十五里尚書曰周公薨成王葬于畢注曰不敢臣周公故使近文武之墓按長安舊志西周之陵文王 武王 成王 康王 穆王 恭王 并葬于咸陽原上三輔故事文武周公皆葬于畢原孟子曰文王生于歧周卒于畢郢漢書劉向傳曰文武周公葬于畢師古曰畢陌在長安西北四十里畢即咸陽郢子孫皆就而葬之即以文王居中央以武王為昭居左成王為穆居右康王為昭居左昭王為穆居右穆王為昭居左恭王為穆居右以下子孫夾處東西而葬【 已下并咸陽縣】

              漢高祖長陵

          在縣東三十五里黃圖云長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因為殿垣門西出及便殿掖庭諸官寺皆在中是即就陵為城非止謂邑居也皇甫謐曰長陵山東西廣一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漢長安城三十五里關中記曰長陵城有南北西三面東無城也陪陵葬者皆在東徙關東大族萬家以為陵邑長陵令秩千石其諸陵皆六百石

              呂后陵

          在高祖陵東史記外戚世家曰高后合葬長陵注曰漢帝后同塋則為合葬不合陵也諸陵皆如此

              惠帝安陵

          在縣東三十五里元和郡縣圖志在縣東北二十里臣瓚曰在長安北三十五里三輔黃圖曰去長陵十里關中記曰徙關東倡優樂人五千戶以為陵邑善為啁戲故俗稱安陵啁也四皓祠在陵西張敖冡在陵東三十里冡土有五岳之象今人謂之五角冡

              景帝陽陵

          在縣東十五里元和郡縣圖志在縣東四十里漢書景帝五年作陽陵邑后三年葬陽陵臣瓚曰在長安東北四十五里帝王世紀曰陽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四十丈

              昭帝平陵

          在縣東北一十三里漢書帝初作壽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槨廣一丈二尺長二丈五尺無得起墳陵東北作廡長三丈五尺外為小廚裁足祠祀萬年之后埽地而祭臣瓚曰在長安西北七十里漢書曰平陵肥牛亭地賜張禹為冡塋

              元帝渭陵

          在縣東北一十二里臣瓚曰在長安北五十六里王莽傳遣使壞渭陵園門罘罳曰無使民復思漢

              成帝延陵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漢書成帝葬延陵在扶風去長安六十二里關中記曰延陵在長安西北四十里渭陵之東延鄉之地也成帝起延陵城邑以成而言事者以為不使乃更造昌陵在霸城東二十里運沙渭濱取東山土東山土與粟同價所費巨億數年而陵不成谷永等奏昌陵積土為高樟材猶在實土之上浮土之下非永年之基延鄉之地居高臨下道貫二州二十余縣宜還就延鄉乃遣衛尉淳于長行視長奏宜如氷等議乃徙延陵而徙將作大匠郭萬年于燉煌

              哀帝義陵

          在縣西八里漢書臣瓚曰義陵在右扶風去長安四十六里

              平帝康陵

          在縣西二十五里漢書臣瓚曰在長安北六十里舊圖經曰其陵在縣興平原口

              漢傅太后廢陵

          水經注曰在霸城西北王莽奏毀陵今其處積土猶高世謂之增塀亦謂之增埠按塀字字書不載

              唐代祖元皇帝興寧陵

          在縣東三十五里五云鄉周五里石人馬猶存

              承天皇帝順陵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長陵鄉周二里

              順陵

          在縣東北三十里唐武后追尊其母曰孝明皇后號順陵

              漢武帝茂陵

          在興平縣東北一十七里關中記曰漢諸陵皆高一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唯茂陵高一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徙民置縣凡七長陵茂陵萬戶五陵各五千戶漢武故事曰帝見形謂陵令薛平曰吾雖失勢猶為女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上磨刀劍乎自今已后可禁之平頓首謝因不見推問陵旁果有方石可以為礪吏卒甞盜磨刀劍霍光欲斬之張安世曰神道芒昧不宜為法乃止故阮公詠懷詩曰失勢在湏臾帶劍上吾陵

              秦始皇陵

          在臨潼縣東一十五里驪山北畔原史記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 一作錮鑄塞也】 而致槨宮觀百姓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骨 【 人魚佀鲇四腳】 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漢書劉向傳秦始皇帝葬于酈山之阿下銅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槨為游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鴈珍寶之臧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又多殺宮人生薶工匠計以萬數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馃潢皹∽怨胖两裨嵛从惺⑷缡蓟收咭矓的曛g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有掘必速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兇照然可見矣賈山傳曰始皇死葬乎驪山吏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合采金石治銅錮其內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觀游上成山林為葬薶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顆蔽冡而記葬焉古史考曰秦始皇使刑徒七十萬人作驪山北山石為磶水經曰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清槨取銅牧人取羊燒之火延千日不能滅郡國志曰始皇陵有銀蠶金鴈以多奇物故俗云秦正地市關中記曰秦始皇陵在驪山之北高數十丈周六里今在陰平縣界此陵雖高大不足以消六十萬人積年之功其用功力或隱不見不見者驪山水泉本北流北流者被障使東西流又此土無石于渭北諸山運取大石故其歌曰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一唱萬人相鉤今陵下余石大如蓲土屋其消功力皆此類也三輔故事曰始皇陵周七百步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幾鴈金蠶三十箔四門施徼奢侈太過六年之間為項籍所發兩京道里記曰陵高一千二百四十尺內院周五里外院周十一里俗呼當陵南嶺尖峯作望峯言筑陵望此為準【 已下并在咸陽縣】

              唐奉天皇帝齊陵

          在縣東一十六里旌儒鄉新豐店南道西二里

              唐文敬太子惠昭太子二陵

          在縣東一十五里新豐鎮西

              恭哀太子陵

          在縣境

              莊恪太子莊恪陵

          在驪山北原

              古華胥氏陵

          在藍田縣西三十里

              唐太宗昭陵

          在醴泉縣西北六十里九嵕山白鹿長樂瑤臺三鄉界古逢蒲村下宮去陵一十八里封內周一百二十里陪葬諸王七公主二十一妃嬪八宰相一十三丞郎三品五十三功臣大將軍以下六十四所乘六駿石像在陵后

              漢太上皇陵

          在櫟陽東北廾五里郡國縣道記曰高帝葬太上皇于櫟陽北原其陵在東者太上皇在西者昭靈后也

              后魏孝武帝孝陵

          在渭南縣東南二十二里廣鄉原陵崇六丈周一百二步石人虎尚存

              唐睿宗橋陵

          在蒲城縣西北二十里豐山宣化鄉積善村封內四十里陪葬太子三公主三

              玄宗泰陵

          在蒲城縣東北三十里金粟山懷仁鄉敬母村封內七十六里下宮去陵五里陪葬一

              憲宗景陵

          在蒲城縣東北一十三里金熾山豐陽鄉吳村封內四十里陪葬妃后三

              穆宗光陵

          在蒲城縣北二十里堯山西案嶺寧康鄉普濟延興二村封內四十里下宮去陵五里陪葬后二

              讓皇帝惠陵

          在蒲城縣西北一十里豊陽鄉胡村封內一十里陪葬諸王三公主三

              唐高宗干陵

          與武皇后合葬在奉天縣西北五里梁山鄉丈八青仁埪子三村界周八十里有于闐國所進無字碑陪葬太子諸王五公主一

              僖宗靖陵

          在奉天縣東北一十五里岑陽鄉雞子堆封內四十里下宮去陵五里與干陵相接隔豹谷

              西魏文帝陵

          在富平縣東南二十五里

              后周文帝成陵

          在富平縣西北一十三里

              唐中宗定陵

          在富平縣西北一十五里龍泉山周文鄉郭門村封內四十里下宮去陵五里陪葬太子一公主五

              代宗元陵

          在富平縣西北三十里檀山永閏鄉王村封內四十里下宮去陵五里

              順宗豐陵

          在富平縣東北三十五里金甕山通關鄉修善義周公孫三村封內四十里下宮去陵五里

              文宗章陵

          在富平縣西北二十里天乳山永閏鄉洪波村封內四十五里下宮去陵三里陪葬一楊賢妃

              懿宗簡陵

          在富平縣西北四十里紫金山會善永閏兩鄉范村封內四十里下宮去陵七里

              景皇帝永康陵

          在三原縣西北一十八里豐原萬壽兩鄉大澹村封內

              高祖獻陵

          在三原縣東一十八里龍池鄉唐朱村封內三十里下宮去陵五里陪葬諸王一十六公主一功臣六

              敬宗莊陵

          在三原縣西北五里太平鄉胡村封內四十里下宮去陵八里陪葬一悼懷太子

              武帝端陵

          在三原縣東一十里神泉鄉騰張村封內四十里下宮去陵四里陪葬一王賢妃

              漢昭帝趙太后云陵

          在云陽縣南漢書釣弋趙婕妤昭帝母也史記曰鉤弋夫人死云陽暴風揚塵三秦記曰鉤弋夫人居甘泉宮三年不反遂即葬之名曰思合墓昭帝即位追尊為皇太后發卒二萬人起云陽陵邑三千戶云陽記曰鉤弋夫人從至甘泉而卒尸香聞十余里葬云陽武帝思之為起通靈臺于甘泉宮有一青鳥集臺上往來至宣帝乃止

              唐德宗崇陵

          在云陽縣北一十五里嵯峨鄉化青封內四十里下宮去陵五里

              宣宗貞陵

          在云陽縣西北四十里小王山谷口鄉鄧村封內一百二十里下宮去陵一十里

              肅宗建陵

          在醴泉縣東北一十八里武將山修文鄉劉村四十里下宮去陵五里陪葬功臣一尚父汾陽王郭子儀

              周幽王陵

          在臨潼縣二十五里戲水鎮南原上

              漢許后小陵

          城南記在咸寧縣司馬村其陵北杜陵差小謂之小陵長安方語以小為少故曰少陵

              秦莊襄王壽陵

          兩京道里記在通化門東二里皇覽曰是呂不韋冡三輔舊事云是子楚母冡皆非也其冡制度廣大豈人臣所宜據韋述兩京記則秦襄王壽陵也蓋不韋始皇之父而始皇襄王之子以此致惑也俗呼為韓信冡也

              隋文帝秦陵

          在武功縣西南二十里三畤原

              宇文陵

          在好畤縣東一十五里

              吳妃陵

          在好畤縣西北二十里明月山下

             冡

              賈大夫冡

          在蒲城縣西南一十八里春秋左氏傳昭二十八年曰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杜預注曰賈國之大夫惡亦丑也今縣有賈城即古之賈國后漢王阜字代公為重泉令時大旱收奪強吏按察豪猾猶是澍雨有鸞集縣屋為雅樂應聲而舞旬日方去其化感如此

              荊軻冡

          在藍田縣西北三十里

              燕子冡

          在藍田縣東八里漢書曰臨江閔王榮景帝太子廢為臨江王坐侵廟壖地為官上征榮將行祖于江陵北門既上車軸折車廢江陵父老流涕竊言曰吾王不反矣榮至詣中尉簿責訊王王恐自殺葬藍田有數萬燕子行??土置冡上百姓憐之世名燕子冡

              賀若婦冡

          在藍田縣西南一十五里婦縣人也姑有疾刲股肉奉姑疾遂愈府縣以聞勑旌表門閭名其鄉為節婦鄉舊不載歲月疑唐事

              馬冡

          漢滕公夏侯嬰冡也東臨霸水郡國志曰滕公乘馬至此馬踣地悲鳴因掘地得石槨銘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公曰天也吾死即安此冡在咸寧縣飲馬橋南時人謂之馬冡長安圖曰漢時七里渠有飲馬橋夏侯嬰冡在橋南三里

           

             墓

              邴吉墓

          在咸寧縣南二十里杜陵南俗呼塌冡

              蕭望之墓

          在咸寧縣東南五里古城春明門外道南

              唐杜如晦墓

          在咸寧縣南三十里司馬村

              顏師古墓

          在咸寧縣二十里

              王君奐墓

          在咸寧縣東界滋水驛東道北兩京道里記曰君奐開元中任涼州都督死王事招魂葬此張說為碑

              渾瑊墓

          在咸寧縣西南一十五里

              樗里子墓

          在長安縣東北長安故城中史記樗里子秦惠王之弟也昭王七年卒葬于渭南章臺之東謂人曰后百歲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也至漢興長樂宮在其東未央宮在其西武庫正直其墓秦人諺曰力則任鄙智則樗里

              周太公墓

          在咸陽縣東北二十五里周尚父齊太公也鄭玄曰太公受封留為太師五世之后乃葬齊

              周公墓

          在咸陽縣北一十五里

              漢蕭何墓

          在咸陽縣東北三十七里

              曹參墓

          在咸陽縣東北三十五里

              張良墓

          在咸陽縣東北三十六里漢書留侯陪葬長陵與高祖陵相去五里

              楊雄墓

          按雄家諜曰子云以天鳳五年卒陪葬安陵阪上弟子巨鹿侯芭負土作墳號曰玄冡

              李夫人墓

          亦名習仙臺崇二十丈周二百六十步在興平縣東北十六里三輔黃圖曰李夫人墓東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丈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水經注曰李夫人冡形三成世謂之英陵

              霍去病墓

          在興平縣東北十九里崇二丈漢書曰去病為驃騎將軍大司馬冠軍侯元狩六年薨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冡象祁連山師古曰在茂陵旁冡上有豎石冡前有石人馬者是

              衛青墓

          在興平縣東北十五里崇二丈漢書曰青為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尚平陽主元封五年薨與主合葬起冡象廬山云師古曰在茂陵東次去病冡之西相并者是

              蘇武墓

          在武功縣北一十里義門鄉按郡國志在好畤縣東三十里里名守莭鄉與此地里相接

              秦始皇太子扶蘇墓

          在臨潼東南三十四里墓崇九尺

              后漢馮衍墓

          在臨潼縣東十四里墓崇二丈

              唐贈太尉叚秀實墓

          在臨潼縣西一十五里斜口鎮西南姚村

              僧一行葬塔

          在臨潼縣銅人原明皇幸溫湯過其塔前駐馬徘徊明皇八分書碑尚存

              漢陳平墓

          在鄠縣南十里陳平莊

              后秦二主墓 【 姚萇姚興】

          在高陵縣東一十三里

              唐西平王李晟墓

          在高陵縣東南一十里 【 墓前有柳公權正書神道碑】

              周柱下史老子墓

          在盩厔縣東南樓觀水經注曰就水北經大陵西俗謂之老子墓按老子為周柱下史適西戎于此有冡事非經證然莊子曰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有冡可也

              商妲己墓

          在奉天縣西五里莫谷西半崖坡內

              王翦墓

          在富平縣東二十七里

              唐李光弼墓

          在富平縣西四十里

              秦相范睢墓

          在邠州宜祿縣東道北

              漢周勃墓

          在長陵南周曲灣原上周曲乃勃之食邑

              漢樊噲墓

          在樊川南原上樊鄉乃噲食邑

              韓信墓

          在古長安城東三十里新店墓前有小廟多題詩來俌詩曰楚漢爭雄日將軍亦奮揚一時分去就兩處系興亡幸得逢真主何須求假王惜乎高鳥盡曾不免弓藏

              撥川王墓

          城南記萬年縣韋曲北原上有撥川王論弓仁墓弓仁吐蕃贊普族也世相贊普戎言宰相曰論以為氏圣歷二年統吐蕃七千帳歸唐累有戰功死贈撥(川王)

              唐郭敬之墓

          在咸寧縣郭莊敬之子儀父也碑尚存

              李抱玉墓

          在長安縣杜永村顏真卿書碑猶存

            紀異

             梓樹

          異聞錄秦文公時雍南山有大梓樹文公伐之輒有大風雨樹復生合不斷有一人病夜往山中聞有鬼語樹神曰秦若使人被發以朱絲繞樹伐汝汝得不憂否以事聞文公如其言伐樹樹斷中有一青牛出走入澧水復出使騎擊之牛復入水不出

             忖留神

          長安志中渭橋本名橫橋云云水經注曰秦始皇造橋鐵鐓重不勝故刻石作力士孟賁等像祭之鐓乃可移動也橋之北首迭石水中舊有忖留神像此神嘗與魯班語班令其閃出忖留神曰我貌丑卿善圖物容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與之言曰出頭見我忖留乃岀首班于是以足畫地忖留覺之便還沒水故置像于水中唯背已上立水中其后魏武帝重造忖留之像因乘馬見之驚又命下之

             山鬼

          史記秦始皇帝三十六年使者從關東來夜過華陰見素車白馬從華山上下持璧與客曰為我遺鎬池君因言曰明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使者奉壁以聞始皇默言曰山鬼不過知一歲事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視壁乃二十六年行渡江所沉璧也蘇林曰祖者始也龍者人君象謂始皇明年果崩

             石雞

          地里志寶雞山有山雞石雞雜處而不相別秦趙高燒其山其山雞皆飛去而石雞不去其石雞晨鳴三十里謂之寶雞

             哭泉

          新說曰在防州宜君縣世傳(木巳)梁筑長城不回其妻孟姜與夫送寒衣尋夫不見繞城而哭日夜不止城土忽崩見枯骸姜嚙指出血誓曰是吾夫者血入骨其血果入骨負骨而歸哭至宜君止宿哭甚哀忽有泉涌出其水聲音如哭號曰哭泉至今猶在商左山行臺陜西經過題詩曰人之有大倫爰自夫婦始剛柔若乾坤動止亦如此兩姓以義合兩義路人耳孟姜(木巳)梁妻貞節世無比從夫知有天無天有遄死一心心不移慟哭哭不止城土為之崩泉涌出地底至誠人能盡感應存是理世衰恩義薄對面若千里胡為貧家婦暮嫁富家子富家恨嫁晚貧家已為恥狡謀工蠱惑巧笑藏險诐靜者復主動亦鮮不及矣此泉宜君山長城余舊址嘆息無古人哭聲如在耳會當悲烈婦閨人作模(車丸)陵谷有變更不竭哭泉水

             御衣舞

          漢宮殿儀疏曰惠帝七年正月高皇廟中御衣自篋中出舞于殿止久而自下

             藻簾

          幽明錄漢武帝與近臣宴未央殿方噉黍臛忽聞空中人語曰老臣自訴尋不見忽梁上一老翁八九寸而下柱杖僂步而前帝問之老翁稽首不言但仰視殿俯指帝足忽然不見東方朔曰此名藻簾乃水木之精夏巢于林冬潛于河陛下與造官殿斬伐其居故來訴耳

             積憂

          事見坡坂條

             磨刀劍

          事見山陵條

             刼灰

          關中記昆明池漢武帝習水戰堯治水停舡于此池蓋堯時已有污池漢武因而深廣耳曹毗志恪曰漢武鑿昆明池極深悉是黑灰無復土舉朝不解以問東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試問西域胡帝以朔不知難以劾問至后漢明帝時外國道人來洛陽有意方朔言者試以武帝時灰黑問之胡人曰經云天地大刼將盡則刼燒此刼燒之余灰乃知朔言有旨

             報珠

          三秦記昆明池畔有靈沼名神池有人鉤大魚繩絕魚帶鉤而去其魚夢于武帝求去其鉤明日帝游池上見大魚銜鉤豈非昨所夢乎帝取魚去其鉤而放之間三日帝復游池濱得明月珠一雙帝曰豈魚之報邪

             忍寒暑

          三輔黃圖上林苑有昆明觀武帝所置桓譚新論曰元帝被病遠求方士漢帝送道士王仲都詔問所由對曰能忍寒暑乃以隆冬盛寒日令祖載駟馬車于上林昆明池上環水而馳御者厚衣狐裘寒顫而仲都獨無變色臥于池觀上暉然自若夏大暑日使爆坐環以火十爐不言熱而身不汗

             天狗星

          耆舊傳漢武帝祀甘泉至涇橋有女子浴于涇水乳長七尺吐怪遣問之女曰帝后第七車知我時侍中倪寬在第七車對曰天狗星主祭祀齋戒不潔則天狗女人星見

             椽化龍鳳

          漢書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宮通天臺師古曰言此臺上通天漢漢舊儀通天臺高三十丈望云氣悉皆下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元鳳問臺自毀椽木皆化為龍鳳隨風雨飛去

             蜚簾銅馬

          漢書元封三年長安作蜚廉館應劭曰飛廉神禽能致風氣晉灼曰蜚廉身似鹿頭似爵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明帝永平五年至長安迎取蜚廉銅馬至西門外平樂館董卓悉銷以為錢

             尸香

          列仙傳曰鉤弋夫人齊人姓趙少好清凈臥病六年右手拳飲食少望氣者云東北有貴人推而得之召到姿色甚佳武帝反其手得玉鉤而手尋展遂生昭帝后武帝害之及殯尸香昭帝即位更葬之棺空但有絲履

             授五行

          洪范漢宮殿疏云天祿麒麟閣蕭何造以藏秘書處賢才也成帝時劉向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老人著黃衣植青黎杖進見向暗中誦書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詞說繁廣忘之乃裂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問姓名曰我是太一之精天帝聞卯金之子有愽學者下而觀焉乃出懷中竹牒有天文地圖之書余略授子焉

             茅狗

          列仙傳呼子先者漢中闕下師也壽百余歲臨去呼酒家嫗云急(米壯)當與嫗共應中陵王今夜有人持茅狗來先持一與酒家嫗得俱騎乃化為龍上華山

             斄亭

          鬼后漢書王忳字少林除郿令土官至斄亭驛亭長曰亭有鬼數殺過客不可宿也忳曰仁勝兇邪德除不祥何鬼之避即入亭止宿夜聞女子稱冤之聲忳曰何枉狀可前來求理女曰無衣不敢進忳乃投衣與之女子乃前訴曰妾夫為涪令之官過宿此亭亭長無狀枉殺妾家十余口埋在樓下悉盜取財貨忳問亭長姓名女子曰即今門下游徼者也忳曰汝何故數殺過客對曰妾不得白日自訴每夜陳冤客輒眠不見應不勝感恚故殺之忳曰當為汝理冤勿復害良善也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見旦召游徼詰問具伏罪即收系及同謀十余人悉伏辜遣吏送其葬歸鄉里于是亭遂清

             鸞歌舞

          后漢列傳王阜字代公重泉令今蒲城縣也時太旱阜收奪奸吏按察豪猾猶是澍雨有鸞集縣屋為雅樂應聲而舞旬日方去其德化感如此

             銅龍吐酒

          十六國春秋曰符徤建元十七年春正月懸珠簾于正殿以朝群臣宮宇車乘器物悉以珠璣瑯姹φ涔質沃釕嫌薪鷯窶附饜鏨疥ら窠渙河誥賢ブ杏型ざ丈樽容三十石正旦大會龍從土中受酒口吐之于樽中

             屐長七尺

          十六國春秋符徤皇始四年十月大雨蒲津監寇登于河中得一屐長七尺人跡稱之指長尺余文深一寸徤嘆曰覆載之間何謂不有

             長樂宮鬼

          兩京道里記望春亭去京城十一里東臨浐水隋文帝初置以作送客亭后改望春宮煬帝改為長樂宮大業初夜見太子勇領徒十人各持兵器問楊廣何在帝懼走長樂宮文武宿衛不知乘輿所在比明移仗此官煬帝遂幸洛陽終大業不敢都長安

             慶山

          事見慶山條

             玉魚

          西京雜記長安大明宮宣政殿每夜見數騎衣鮮麗游其間高宗使巫祝劉明奴問其所由鬼云我是漢楚王戍太子死葬于此明奴按漢書戍與七國反誅死無后得有子葬于此鬼曰我當時入朝以路遠不從坐后病死天子于此葬我漢書自有遺誤耳明奴因許與之改葬鬼善曰我昔日亦是近屬今在天子宮內出入不安改卜極為幸甚今在殿東北入地丈余我死時天子斂我玉魚一雙今猶在未朽以此相送明奴以事奏聞有改葬苑外及發掘玉魚宛然見在其事遂絕

             僊方

          唐史天寶四載西域胡僧請于昆明池結壇祈雨七日縮水數尺有老人夜請宣律師求救曰弟子乃昆明池龍也胡僧欺天求雨利吾腦命在朝夕律曰貧道持律可求孫先生去老人至孫思邈邈曰我聞昆明池有僊方若傳吾救汝龍曰此方上帝不許妄傳今急固毋吝俄頃捧方而至孫曰汝還無慮胡僧及至池水漲溢如故胡僧羞恚而死

             魚龍飛動 

          事見溫泉條

             黑氣

          明皇十七事開元八年明皇幸溫泉乘輿入城有黑氣自城東北角起倏忽滿城從官皆相失上策馬踰城赴宮路下至渭川云氣稍解侍臣分散尋求乘輿所在既謁見悲喜迸涕上亦悵然自還宮數日不出翰林學士通事舍人王翰作荅客問上之詞曰龍躍湯泉云漸回云飛香殿氣還來龍潛龍見云皆應天道常然何問哉

             舞馬

          明皇雜錄天寶中甞令教舞馬四百蹄目之曰其家驕每宴樂其曲謂之傾杯樂馬聞其曲奮首皷尾動腳無不應節銜杯上壽祿山亂后馬散人間田承嗣得之一日軍中大饗馬聞而舞承嗣以妖殺之

             澄水帛  

          事見堂宅條

             相汗 

          事見寺條

             鳥鼠同穴

          長安志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按山海經云鳥鼠同穴山在隴西山有鳥鼠同穴鳥名(余鳥)鼠名(鼠戾)(鼠戾)如家鼠而尾短穿地入數尺鼠在內鳥在外而共處孔安國傳鳥鼠共為雌雄

             鬼市

          長安志務本坊在安上門外之東興道坊相對務本坊西門蓋鬼市也或風雨瞑晦聞喧聚之聲秋冬夜多聞賣干柴云是枯樹精也或月夜聞吟云天街皷絕行人歇九衢茫?沼性掠志裴樯撕蝿趧陂L安土盡槐根高

             龍行成山

          三秦記曰龍首山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可六七丈土黑不毛昔有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括地志今括山首在漢長安城中及營宮殿咸以煙平其余今長安古城東南龍首山是也

             社樹

          舊經圖曰董龍盩厔縣人家貧眾祭社眾逐出之龍以泥造飯于社樹而祭之后穿地得黃金因大富名其樹為董龍社樹

             干湫

          城南記在咸寧縣神禾原興盛坊舊有湫池一夜龍移去南山太一谷退之詩曰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擊雌雄隨清泉百丈化為土魚鱉枯死吁可悲退之太一湫詩曰嗟龍獨佀智出入鬼神間不知誰為助若執造化間厭處平地水巢居插天山列峯如攢指石孟仰【 環環】

             蟠龍石

          郡縣志蒲城縣南三十里有蟠龍鄉舊經圖曰唐明皇游幸見原上云霧中黃龍蟠屈之象落于地化為石佀蟠龍以其地為蟠龍鄉今石猶存

             飛魚

          太平廣記長安鄠郊牛首山有澇河其水有飛魚人入水魚皆飛出網之魚佀魽有翅可療痔疾

             仙蛻骨

          地里志在蒲城北二十里有堯山神祠宋大中祥符年大旱蒲城尹馮舜臣禱雨于堯山神曰若獲甘雨重修廟貌雨既沾足舜臣割已俸料人工重修其廟地基隘狹后展右崖鏨丈余石中見仙人骨枕肱而臥乃移徙出東巖安置號為僊蛻嵓有人打脛骨折亦有髓眼

             僊蛻石

          新說曰在三川驛中今見有其石磷(石旬)長三丈余中闊尺余狀類梭形上有印入脊骨節大小十余及兩脅骨紋纖細雖鐫鏤不能及各深一二分許其上猶有骨余安西路儒學教授鹿溪賈戫至元甲午秋初應

          安西王召過此題其詩曰北平太守酒半醺怪石飲羽精入神達磨西來住少室面壁九年遺其真乃知志意一堅定出入金石猶逡廵至人守已亦大事良由授之父母身烏鳶奪得與螻蟻終為臭腐同埃塵以柔破堅出一意全骸蛻入荒山垠水間星月自長夜鏡中花柳常青春至今石朽骨不朽摩挲刻畫寒磷(石旬)顏回坐忘尚未省子綦嗒喪無居鄰仙人仙去幾千載勝事尚覺驚西秦欲令造物反汝性命與妻子汝應聞之怒且顰我來吊古三嘆息愛之慕之不可親北邙回首一大笑累累高冢何其新

            辨惑

             蝦蟇陵

          本下馬陵新說曰興慶池南煙脂坡大道東有蝦蟇陵景龍文館記曰乃漢董仲舒墓文士過之皆下馬謂之下馬陵俗謂蝦蟇陵琵琶行云家在蝦墓陵下住下馬陵是也

             韓信冡

          本莊襄王壽陵新說曰高帝七年呂后斬韓信于長樂宮中室葬于霸城門東三十里新店墓極小此冡在唐長安城通化門外二里制度廣大非人臣之所據長安志注乃秦始皇父莊襄王壽陵或曰呂不韋冡蓋不韋始皇之父以此致惑俗傳韓信冡韓侁冡韓生冡皆非莊襄王壽陵是也

             司馬冡

          本許后冡新說曰宣帝許后葬于司馬村比杜陵差小呼為小陵以杜陵大故也秦音以小為少為之少陵改少陵鄉俗傳大司馬霍光冡非也許后冡是也

             陽甲城大

          見城條

             十姨廟

          本杜拾遺廟新說曰同州白水漢彭衙縣也唐明皇天寶十五載夏六月安祿山入潼關法駕狩劍外秋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殿改元至德二載杜甫自賊中竄歸鳳翔謁肅宗授以左拾遺甫詩云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麻鞋見天子袖露兩肘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有詔許至川迎家甫舅崔少府為泉尉自三川挈妻子至白水而依居焉有彭衙行甫去人思之立拾遺祠刻彭衙行立其中經五季兵火復建其祠塑十婦人呼為十阿姨廟貞佑丙子縣令陳炳勸農問其故父老指其地曰此古廟基也掘出石刻命適安老人叚子新為記復建唐左拾遺杜甫祠以彭衙行立其中

             小兒原

          本龍首原新說曰貞觀政要先天后皇子幼則居內年漸長成于東內苑為大宅十六王宅諸孫又于王宅外置百孫院十六王每院四百余人百孫每院三百人置維城庫諸王孫俸物給用諸王諸子勿得出外其王孫闘雞走犬蹴踘彈射止于苑中龍首原俗號曰小兒原本龍首原也

             武底倉

          本物定倉新說曰華州下邽縣南渭河岸上乃漢之物定倉也西京雜記物定倉收貯五榖各定其性物不浥壞故秦漢隋唐皆于此置倉語訛為武底倉本物定倉

             百家神

          本北極神新說曰咸寧縣鳴犢鎮風涼原上有百家神廟其像真武金初陜西東路立五十四猛安千戶鎮防軍寨以鎮西川五十四州每一寨前必立真武或天王殿以壯軍威鳴犢鎮立二猛安寨共真武廟于原上以壯軍威為北極神廟語訛為百家神

             炭谷

          本太一谷新說曰長安京城南八十里山中有太一元君湫池漢武帝祀太一于此構澄源閣前有太一宮俗呼為炭谷

             尖角里

          本名潛駕里新說曰盩厔縣東有村曰尖角里古老相傳唐僖宗幸蜀車駕潛宿于此謂之潛駕里訛為尖角里

             留手足

          薛綜注西京賦曰華山對河東首陽山黃河流于二山之間本是一山巨靈以手擘開其上以足蹈離其下中分為兩以通其流今手跡在華山之上足跡在首陽山下俱存焉

             飲渭水

          淮南子渭水多力宜黍稷列子曰夸父逐日渴飲渭水不足乃渴死

             石鯨鳴吼

          西京雜記昆明池刻石為鯨魚各三丈每至雷雨石鯨皆鳴吼鬐尾皆動杜詩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ㄏx葛)燭

          自焰高僧傳京城懷遠坊有延興寺僧曇延戒行清高隋文帝幸其寺賜花蠟燭不燃而燭自發焰文帝奇之改為光明寺

             鴈塔影

          新說曰龍池兵后水涸為民田瓜區蔬圃十余年庚子辛丑歲始引龍首渠水灌池許人占修酒館至壬寅池水泓澄四無映帶唯見鴈塔影倒于池中游觀者無數酒爐為之一空

             日月精

          長安志唐大明宮中有結麟樓注七圣記曰欝華赤文與日同居結麟黃文與月同居欝華日精結麟月精太上黃庭內景經曰高奔日月吾上道欝儀結麟善相保梁丘子注曰欝儀奔日之仙結麟奔月之仙

             布漆

          異聞錄載長安春明門內舊有天王閣長慶中造與南內連墻其形高大為天下最俯視宮中大和二年勑移于興善寺坼時天王腹中得布五百端漆數十筩布如新漆如水

             灰中經

          長安志崇仁坊資圣寺唐長安三年火焚經藏盡凈于灰燼中得經數部不損一字百姓施舍數日之間所獲巨萬遂再營造其寺額殷仲容所題揩法端妙京邑所稱

             音聲樹

          西京雜記皇城尚書省都堂南門道東有古槐垂陰至廣祠部呼為水廳言其清泠也相傳其樹夜深有絲竹之音者即有入相者俗呼謂之音聲樹

             蠒耳羊

          新說曰同州沙苑出臥沙蠒耳羊其耳小如蠒細脅如筋其味偏美別處到此大耳羊生小耳羊小耳羊生號蠒耳羊其地脈如此

            數目故事

             三朝

          漢書注孟康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尚書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東朝太后朝也惠帝東朝長樂宮往來數蹕煩人乃復道故中外東謂三朝

             三輔

          武帝大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屬右扶風長陵以北屬左馮翊以輔京師為之三輔

             三秦

          長安志項籍滅秦分其地為三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謂之三秦

             三館

          西京雜記平津侯公孫弘自以布衣為宰相乃開東閣營客館以招天下士其外曰欽賢之館以待大賢其次曰翹材之館以待大才次曰接士之館以待國士其有德任毗贊佐理陰陽者處欽賢之館其有才堪九列將軍二千石者居翹材之館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藝居接士之館而躬自菲薄所得俸以奉三館

             三軍

          唐會要羽林軍龍武軍神策軍謂之三軍

             三川

          酈元注水經曰秦中有三大川涇川渭川洛川非八水三川也且洛川在同州去長安二百余里洛河又不在八水之數且鄜州亦有三川華池水黑源水洛水同會謂之三川杜甫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

             三小川

          近京城勝游之處一曰御宿川在長安南四十里上林苑中有翠微宮含風殿諸離宮別館上宿其中故曰御宿川二曰樊川在長安南二十五里漢賜樊噲食邑中有韋曲杜曲皇子陂下杜城諺曰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三曰??嘉川在長安東南三十里地里志??嘉川即浐川也有南亭北亭龍首渠堰月登閣鳴犢鎮

             四關

          括地志始皇表河為秦之東門表汗以為秦之西門東西八百里南北三百里東有函谷關西有大震關南有子午關北有盧關謂之四關

             五陵

          三輔故事西漢陵寑多在渭北咸陽原上自東而西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謂之渭北五陵

             五府

          長安志華州蒲城縣有折沖五府

          相原府 孝德府 溫泉府 宣化府 懷仁府

             六爻

          隋開皇二年宇文愷置大興城京城內有東西六條坡象干卦六爻故于九二置宮殿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立者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使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觀興善寺以鎮之

             六軍

          唐會要六軍左羽林軍右羽林軍左龍武軍右龍武軍左神策軍右神策軍

             左右六軍

          長安志大和門外之北從西第一曰左羽林軍第二左龍武軍第三左神策軍已上謂之左三軍九僊門外之北從東第一曰右羽林軍第二右龍武軍第三右神策軍謂之右三軍

             八街九陌

          見街條

             八水

          上林賦曰八水分流于長安顏師古注云八水者涇渭灞浐澧滈澇潏謂之八水近于長安

             八百里

          秦川水經注曰秦嶺東西八百里水皆北流入秦川三輔黃圖曰始皇表河華為秦東門表汧隴為秦之西門中間八百里為秦川

             九市

          見市條

             九府

          圖經云長安有九府丞相府 御史大夫府 鴻臚府 少府 司隸府 中尉府 京兆府 左馮翊府 右扶風府

             十一里

          三輔黃圖曰長安閭里百六十潘岳西征賦注曰尚冠里 修成里 黃棘里 宣明里 建陽里 昌陰里北煥里 南平里 戚里  函里  大昌里

             十二門

          括地志引酈元注水經曰長安城十二門皆通九逵九逵三涂洞開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為往來之經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

             十二廄 

          都廄 未央廄 登華廄 金廄 輅軫廄 太廄騊駼廄 果馬廄 車梁廄 騎馬廄 太宛廄 胡河廄

             二十四獄

          三輔黃圖曰長安城中有二十四獄師古曰漢舊儀掖庭詔獄令丞穴?臣者為之主理婦人女官也

             百二山河

          漢書曰田肯說高祖曰陛下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蘇林曰秦地險固二萬人可敵百萬人二人可敵百人故曰百二也

           類編長安志卷之九

          京兆路儒學教授駱天驤纂編

          開成路儒學教授薛延年校正

            勝游三川 華清宮 雜題附

             樊川

          樊川乃樊噲食邑樊鄉東盡東義谷西盡下杜城謂之樊川西狹東廣亦曰后寬川貞觀十九年華嚴禪師坐脫肉身葬此起華嚴寺俗呼為華嚴川其山水之清松竹之秀花芳草綠云煙披靡晴樓巍巍倚空而瞰山灑然有江湖之趣焉四時之間春畦闘碧夏云堆白疏木霜秋魚村雪晚人之游者肩摩轂擊仆足璽而馬虺隤不知其倦焉

               □商水

          樊川河至□州村分為二水一水至下杜城出原西北流為漕河至漢長安城西北入渭一水□州村起梁山堰至申店上神禾原鑿深五六十尺謂之坑河至香積寺西合御宿川交河皆勝游之地

               下杜城

          春秋杜伯國也少陵原自此而盡為平川城址尚在東有宣帝杜陵縣故曰下杜城西有第五橋丈八溝沈家橋南有賴家橋

          羅隱詩曰來往城南十八年賴家橋上潏河邊村醪香美脫衣典幾度落花相對眠

          溫庭筠詩曰水流花落嘆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冣好五更殘夢覺透簾斜月曉聞鶯○宋諫議陳公別墅在此有祠堂諫議及三子康肅文定文惠之畫像各書所試詩賦題于板示不忘本也號曰桂林亭太中祥符堯咨為永興軍尹題詩于碑曰不夸六印滿腰間二頃仍尋負郭田當日弟兄皆刷羽如今鴻鴈盡摩天扶疏已問新栽竹清淺仍尋舊漱泉大尹今來還又去夕陽旌斾復翩翩石碑猶在杜城之東故觀察李士行?魚之莊俗號為小南山本唐尚書歸登之業也

               何將軍山林

          今為之塔坡少陵原乃樊川之北原自司馬村起至此而盡其高三百尺在杜城之東韋曲之西山林久廢上有寺浮圖亦廢俗呼為塔坡

               韋曲

          在樊川唐韋安石之別業林泉花竹之勝境

          韋莊詩曰滿耳鶯聲滿眼花布衣藜杖是生涯時人若要知名姓韋曲西頭苐一家莊后自蜀回歸韋曲詩曰殷勤曾記碧峰前一別溪云二十年三徑荒涼迷竹樹四鄰凋謝變桑田皇陂況是當年水紫閣空橫舊日煙多少亂離無問處夕陽吟罷涕潸然

          杜少陵詩曰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綠尊雖盡日白發好禁春石角鉤衣破藤枝剌眼新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又曰野寺垂楊里春畦綠水間羙花多映竹好鳥不歸山城郭終何事風塵豈駐顏誰能共公子薄暮欲歸還○干武陵詩曰韋曲城南錦作堆千金不惜買花栽誰知貴戚多羇束落盡深紅不看來○諺云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劉子衷詩曰終日看山不厭山好山不出買山錢欲知韋曲君家景占得當時尺五天○岑參題韋員外家花樹今年花佀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及花可惜落花君莫掃君家兄弟不可當列卿御史尚書郎朝回花底常會客花撲玉缸春酒香○韋秉甞與光祿卿劉木?巳 大理丞尚穎 龍圖范公育從游三公各題于韋曲之君○劉木?巳詩曰韋氏清芬弈世傳至今高隱冠樊川招要野客通三徑保守先疇過一??墨春暖園林花爛熳夜深庭院月嬋娟濁醪滿榼書盈架坐對終南自晏然○尚穎詩曰韋曲花無賴依然滿故園人情自傷感春色豈衰繁流泒盡將相幾家余子孫功名猶可較欲共古人言○范育詩曰竹巷松門堆白沙老農猶指相君家林塘卜筑今誰問譜牒名流空自嗟萬簇晴山開玉案一溪春水滿晴沙

               韓莊

          即韓退之城南雜題又送符城南讀書之地也

          孟郊游城南韓氏莊詩云初疑瀟湘水鏁在朱門中時見水底月動搖池上風清氣浮竹木白光連虛空浪簇霄漢影岸拂金碧叢何言數畝間環泛路不窮愿逐神仙佀飄然汗漫通○張籍同侍郎南溪夜賞詩曰喜作閑人得出城南溪兩月逐君行忽聞新命滇歸去一夜舡中夜到明○韓莊在韋曲東皇子陂南引皇陂水為南塘今為里人楊氏所有穿洞起閣引泉而落池之大鳴

               鄭莊

          即鄭虔郊居在韓莊東南○李商隱過鄭虔舊隱詩曰宋玉平生慢無余遠循三楚吊三閭可憐留得江邊宅異代應教庾信居○杜牧之遺鄭瓘詩曰廣文遺韻留樗散雞犬圖書先一舡自說江湖不歸事阻風中酒過流年瓘乃虔之孫也

               龍堂

          在皇子陂東北半坡有泉九眼下為一潭內有五色魚潭上起殿名曰九龍堂泉號龍泉坡

               杏花平龍泉

          東北坡中有平地數百本杏花繁衍名曰龍泉杏花平穎川杜詡撰勝游錄亦以此坡為唐杏花平樊溪劉伯莊子衷甞游此留詩曰誰植千株近帝城會招公子醉升平至今野鳥關關語猶學當時玉勒鳴

               牛頭寺

          下勛蔭坡入牛頭寺今謂之牛頭坡牛頭寺即牛頭山第一祖遍照禪師之所居也貞元十一平建徐士龍所撰碑存焉○少陵詩曰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又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太平興國中改為福昌寺寺之南軒以待賓客軒之東壁有朱公掞題詩曰

          節候偶當桐始華遍尋蕭寺喜煙霞勝游今幸同三友仁惠將推及萬家綠滿田疇齊種麥紅藏村塢爛開花愛民若副賢侯意共入聲詩與眾夸掞奉帥令訪闕食者將行貸濟

               華嚴寺

          在朱坡下瞰南山之勝霧檐玉案紫閣圭峯舉在目前不待腳歷而盡也○羅隱詩曰華嚴西轉遶朱坡每到春時日夕過曾向姚家園里醉牡丹紅紫數千窠○宣宗幸寺詩曰云散晴山幾萬重煙收春色更沖融殿帳出空登碧漢遐川俯望色藍籠林光入戶低韶景嶺氣通宵展霽風今日追游何所佀莫慚漢武賞汾中寺僧子高出公卿賢大夫詩凡數百篇皆題華嚴寺也唐供奉僧子蘭詩曰萬木葉初紅人家樹色中疏鐘搖雨腳積雨浸云容雪磧回寒鴈燈村促夜春舊山歸未得生計欲何從

               杜家灣韋曲

          東朱坡者御史莊東之坡也許渾和淮南相公與賓客重游?州村別業題以此考之潏水兩濱南自?州村北至朱坡中為杜家灣皆杜氏業也淮南相公舟行阻風詩末句云必期解印同君醉九曲池西望月來杜牧郊居九曲池玉鉤亭遺址尚存貞元十一年杜佑撰通典二百卷自淮南使人獻之佑檢校左仆射同平章事故許渾曰淮南相公佑三子師損式方從郁牧從郁子也牧自吳興守拜考功郎知制詰盡吳興俸錢創治其墅出中書直亟召昵密往游之意甞語裴延齡曰自古富貴磨滅者不可勝紀我稚走于此得官受俸再治宅居我及老為樊川翁既不自期富貴要有數百首文章號為樊川集顧樊川之草木禽魚亦無恨矣牧之甞為朱坡三絕句其一曰故國池塘倚御渠江城三詔換魚書賈生詞賦恨流落抵向長沙住歲余其二曰煙深苔巷唱樵兒花落寒輕倦不歸藤岸竹洲相掩映滿池春雨鷿鵜飛其三曰乳肥春洞生鵝管地避回嵓勢犬牙自笑倦懷頭角縮歸盤煙蹬恰如蝸詳此景此樂豈容兒輩覺邪

               范公王居

          范氏莊本唐歧國杜公郊居也門人權德與為之記其略曰神京善地啟夏南出凡十有六里而仁智之居在焉下岑崗冒青蒼步履平夷以至于堂皇四敞賓榻中容宴豆孤齋閑館幽槩附之乃門洞穴以導泉脈其流泠泠或決或停激而始行暴為玉聲初蒙于山下終應于地際白波淪漣以方塘輕艫緩棹??公洄上下見煙霞澄霽之狀魚鳥飛沉之適濯干潺湲風于碧鮮紅葩火然素英雪翻綺牎舊香青筱回合虛籟以似違遡清輝而交映唐舊史稱佑城南樊川有桂林亭卉木幽邃佑日與公卿宴集其間元和七年佑以太保致仕居于此焉式方傳又云甲第在長安里杜城有別墅亭館林池為 城南之最昆仲與時賢游從其樂有節牧之賦曰子之思歸方走杜陵之西道嵓典天深地平木老隴云秦樹風高霜早周臺漢園斜陽衰草○許渾題故太保杜公池亭云杜陵池樹倚城東孤島回汀路不窮高岫乍疑三峽近遠波初佀五湖通梧桐葉暗瀟瀟雨菱杏花香淡淡風還有昔時巢燕在飛來飛去畫堂中○錢起題杜舍人林亭云來訪龍樓客時逄酒甕新花齋云入幕苔徑竹迎人鵲喜嬌遲日鶯啼惜暮春不湏躭小隱南院在平津○范公熙寧中自侍御史出買此莊于尚書郎胡拱辰胡之前猶為杜氏有之自杜至范三易主矣今猶謂之御史莊莊有溪榭嵓軒江閣圃堂林館謂之范公五居

               澄衿院

          在孫村唐左街僧錄遍覺禪師智慧輪塔院也有碑尚存前后庭中有八栢樹凌霄花北嵓引泉架竹落庭注之石盆落方池瑩澈使人不覺忘俗慮焉

               元莊

          在澄衿之東元醫世為樊川人范御史五居元以里人得從游行之末元和中范公守蒲州以醫名畀之其居北倚高坡泉聲泠泠植花于圃穴洞于嵓起閣池上隱隱然藏于茂林修竹之間真幽勝之趣進士王賓宿而題詩曰甞愛樊川景物奇秋來乘興試游之元家新第添今日范氏郊居憶舊時窓外好山青冉冉竹間流水綠猗漪通宵言論情無限幸有金波酒滿巵

               清閣

          宋李構所建倚栢坡鑿洞塑三清像呼為三清閣碑之所載詳矣道人樊志亨主之下有林泉園亭

               毿家庵

          在楊方坡道東茂林修竹北倚松檜高原中有飛泉瀑流俗傳舊黃四娘花園金朝克石烈干戶莊男避軍役披毿學道俗呼為毿家庵今為道觀

               王駙馬林泉

          在延興寺東夏侯村王氏林泉久不治比年弟兄多在長安稍修葺長楊高柳寒藤古木流泉猶為勝境今為白云觀

               白氏莊

          在王氏之東世傳白侍郎莊宋朝奉郎白序之莊中有八題列如左其詩曰

          揮金堂當年取樂即揮金今日幽人暮此深朝士縉紳都不問囂然卜筑近山林

          順年堂潏上堂成耳順年肯將軒冕換林泉應知此地非休老故寫霜髯向坐前

          疑夢室既往悲歡如夢寐眼前勞役厭形開利名不是尊生事得失應從數眜來

          醉吟庵先德往來稱此號高人今日榜茅茨庵前鶴在君湏問應見頹然捻白發

          翠屏閣終南重迭倚晴天恰佀屏開幾案前解道新樓著處穩何妨不出買山錢

          林泉亭杜陵原下石磷磷鑿破寒泉徹底清舉世無嫌太孤潔華清安得擅佳名

          辛夷亭竹下幽亭石作基亭前桂木號辛夷林間采得春光到滿樹紅香蝶不知

          嵓桂亭為憐桂種異凡材特向嵓隈走雨栽風過天香無覓處晃然疑是月中來

          白序字圣均自言白侍郎后

          華州曹輔題詩浮云萬態變朝昏迭嶂尋常翠滿門錦里先生多勝事香山居士有賢孫春風樓閣聞碁響晚雨池塘見屐痕寄謝世間無此樂起予歸興憶江村

          金朝為右氏園亭疏泉為方池曲檻有四銀亭八銀亭正大七年趙尚書游題詩曰石氏園中竹一圍眼前勝事只心知幽禽有語能留客流水無情自入池客里歲華將盡日鬢邊白發獨來時醉吟吟后往吟者又得閑閑一首詩○今為故中書陜西四川宣撫使襄山楊公謚忠肅公祠堂有碑

               杜曲

          有南杜北杜唐史稱杜正倫與城南諸杜素遠未同并不許行??之世傳所居之城杜固有壯氣故也衣冠杜正倫執政建言鑿杜固既鑿川流如血閱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顯蓋杜固謂之南杜今所鑿崖壍尚存俗呼為鳳凰觜北杜今為杜曲牧之詩杜曲花光濃佀酒灞陵風雪老于人○許渾送叚覺歸杜曲詩云書劍南歸去山扉別幾年苔侵崖下路菓落洞中天紅藥高齋雨青羅曲檻煙寧知遠游客瀛馬太行前○杜甫常稱杜曲諸生少陵野老蓋少陵杜曲相近故也甫乃晉征南將軍預之后預玄孫隋宋武南遷后為襄陽人甫曾祖為鞏令后徙河南有宋孫洙為甫傳以牧之為族孫蓋同出預之后故也甫亦城南諸杜之族爾故其詩多道城南之景也

               姜保

          俗呼姜保底有李支度莊多竹木花卉賓館

          蘇舜欽詩曰杜曲東邊風物幽我來系馬獨遲留門前翠影山無數竹下寒泉水亂流酒壓新陳常得醉花開番次不知秋主人誰案勞塵事早晚歸來今白頭

               興教寺

          緫章二年建有三藏玄奘真身塔慈恩西明二塔存焉開成中沙門令捻重修屯田郎中兼侍御劉軻所撰三藏法師塔銘左庶子兼御史中丞李弘度所撰慈恩大師塔銘有宋政和乙未同州僧廣越創建大周西明圓測大師舍利塔貢士宋復撰銘三藏奠中位塔差高大左慈恩右西明塔差小滿人胡子金有詩曰白塔月移山字影青松風唱海潮音

               玉峯軒

          在典教寺北松檜半原地形高爽南對玉案峯元豊年龍圖呂公祈禱太一湫道經是寺登北崗南瞰玉案令其僧創軒為登眺之所權長安令陳正舉為之記其略曰興教所據乘高阜俯大澤有崗分行以翼其前有林茂植以蔽其后南有大山巑岏矗出列屏帳環勢擁抱集于軒前其名曰玉峯樊川自韋曲而東于兩崗至此則原隰平衍山本秀麗有若下嵓谷而游乎廣莫之野出巫峽而泛乎洞庭之淵襟宇翛然瞻視天闊登之者足以聘懷于界外游目于大虛矣 宇宙之大品類之細遺形反照有以寄心于無窮則為軒之意豈止于斯而已哉僧晏靜刻之石

               龍泉寺

          直玉案山之北○孟郊詩曰鳥飛不到處僧秀繞山顛龍在水常黑雨開山更鮮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邊地磽松桂經石險道途偏晚磬送歸客數聲落遙天今龍泉寺廢二龍塔尚存

               三像院

          在興教東開元中建北倚高原數百尺刻三大像貞順皇后墓在北原上此為看墳寺姚嗣宗詩云朝游南山南暮宿北崗北安心虎豹穴垂耳龍蛇谷稻鋪韋曲碧木鋪樊川黑行盡大和鄉佀得非所得○僧文辨詩曰境靜梵音傳響谷齋余野鳥下虛廊月高杜曲軒牎冷花滿樊川殿閣香

               蓮花洞

          在杜曲南樊村倚神禾半原高百尺鑿數洞俗呼蓮花埪亦云鄭駙馬洞按唐書明皇臨晉公主下降鄭虔侄鄭潛曜臨崖筑洞以避暑○杜甫鄭駙馬宴洞中詩曰主家陰洞細煙霧留客夏蕈青瑯壕票ㄧ甌杲瑮當搪覘Ш異捯紹馕莨匆訝敕珥泠蒼貧俗允喬羋パ嶂9仁蔽旁優逕荷航裎吧

               道安洞

          樊村之東南靠神禾原鑿洞晉道安和尚所居東眺樊川之景洞中塑道安像前起塔立碑俗呼為憨師埪是也

               胡相別墅

          在樊川中書丞相胡公年老致仕于杜曲求田買舍植栽梅竹引泉鑿池葺治賓館亭臺以為幽棲之所左圖右書日與士夫宴飲為終焉之計命工繪樊川歸隱圖翰林待制孟攀鱗為序長安諸公皆題其詩○李教授庭云赤心報國已無慊白首休官更覺賢杜曲田園花佀錦長安風月酒如川○楊譽云黃閣歸來已自賢人間真有地行仙故逃海內無雙譽來隱城南尺五天百頃桑麻連杜曲四時花木壓秦川論功終在麒麟上先著兒孫畫里傳○功成身退知天道漏盡鐘鳴戒夜行裴度未能歸綠野謝安肯復為蒼生青山好處林泉在黃閣歸來履舄輕從此云中傳盛事畫圖不獨魏梁程【 魏子平梁肅程輝皆云中人也天定間相繼以參知政事致仕居燕山畫師趙紹隆作云中三老圖當時詩人歌詠為盛事公家世云中故及之曹之謙謹題】

               廉相泉園

          至元改元平章廉公行省陜右愛秦中山水遂于樊川杜曲林泉佳處葺治廳館亭榭導泉灌園移植漢沔柬洛奇花異卉畦分棊布松檜梅竹羅列成行暇日同姚雪齋許魯齋楊紫陽商左山前進士邳大用來明之郭周卿張君美樽酒論文彈琴煮茗雅歌投壺燕樂于此教授李庭為之記征西參軍畸亭陳邃題其詩四絕其一曰瘰木傳津返盛容痿花挾潤舞春風有泉如此盡堪老何事蒼生重惱公○其二曰亂朵繁莖次苐花牡丹全盛動京華紅云一片春風好便是山中宰相家○其三曰郊原獵獵駐雙旌林媼溪翁說姓名一股玉淙飛不斷讀書牎下野泉鳴○其四曰秦人解道相君賢一去朝天忽九年最好歸來頭未白廉泉初不讓平泉

               趙氏別墅

          至元甲子宣撫趙公于樊川楊萬坡就崗原爽塏葬考妣樹松楸前建先廟豎豐碑修葺園亭導水灌園以為別墅因而家焉自號樊川釣叟中有適安堂歸潛洞趙公泉【 商左山皆題詩適安堂】 人生適意與身安兩事能兼世所難收腳北牎山四座蒙頭衲被日三竿已知事業名先了回想風波膽尚寒滿目田園況成趣等閑莫放酒杯干

               歸潛洞 

          云間鑿透蒼崖背六月那知暑氣炎火樸淳風還太始一川勝槩盡【 華嚴】 橫身利害驚漬脫冷眼功名盡白拈發齒未衰閑固好恐難歸去似陶潛

               趙公泉 

          桃李成蹊各自春此泉消得姓名新曾烹玉屑甘而冽試釀云腴滑且醇老去已曾諳世味歸來要與濯纓塵我知一槩功猶在自有余波及后人

               李氏牡丹園

          在安化門西杜城北五里河東北路行省郎中并人李煥卿子信之所葺也信之不喜仕進日涉經史葺園治田樹藝為事園植牡丹僅三四百窠他花稱是亭臺旁午每花時游者車馬闐咽肩摩轂擊酒爐時一罄秉忠喜賓客士夫游者輒留飲宴名士篇章盈軸畸亭陳先生有詩曰鴈塔西邊處士家經年培養牡丹芽一枝先折趙飛燕群艷尚陪陰麗華幽徑小欄通曲燕危弦促柱殿清笳聞身徤在伸眉好明日狂風掃落花○山水老人王國賓木蘭花慢擅花王尊號許獨步蘂珠宮更露葉煙苞天香國艷占斷春風青州越州名品借風流不與洛京同千字示與賦雅五言白傳詩工誰移仙種到秦中青帟瑞云紅佀天寶繁華沉香檻北興慶池東年年至人高宴恐無情風雨又成空回謝姚黃魏紫污顏脫落芳藂

              御宿川

          在長安城南四十里東至石鱉谷西盡灃水東西五十里南北十五里楊雄傳曰武帝開上林南苑至宜春鼎湖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瀕渭而東孟康曰為離宮別館禁御不得使人往來游觀止宿其中故曰御宿然則樊川御宿皆上林苑之地孟子曰文王之囿方四十里蒭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漢武上林延亙四百余里禁御使人不得游觀豈文王之意哉

          蘇舜欽詩曰春暮曾無屬物心野行聊得據鞍吟路經廢苑情通古水遶蒼山意共深殘日花間浮暖氣斷云樓外卷輕陰騷人自昔傷鵜鵊休苦風前弄好音

               南五臺圓光寺

          有觀音靈應文殊普賢現身五臺皆高山峯也每歲春時游人冉冉遍于山谷進士王正卿詩曰

          不上臺山四十年今朝了去??好因緣歸來卷起龍眠畫紙上丹青不直錢

               百塔

          在梗梓谷口謂之興教禪院有松風閣越王臺乃唐信行禪師之塔院也裴行儉妻庫狄氏甞讀信行集錄及沒窆于終南山鴟號堆信行塔之后由是慕信行者往往歸葬于此謂之百塔今小塔累累相繼信乎其塔之多也○蘇舜欽詩曰驅馬南山訪故蹤僧居瀟灑出塵籠遶庭石鱉谷間水當戶鴟號堆上風無限老松秋色里數聲疏鐸月明中林雞坐聽三號罷去去前朝氣味同

               翠微宮

          在終南山上本武德八年建太和宮也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太宗厭禁內煩熱公卿重請修筑將作大匠閻立本再葺焉改為翠微宮籠山為苑北開曰云霞門視朝殿曰翠微寢殿曰舍風并為太子構別宮西開曰金華門有安喜殿元和九年廢改為翠微寺

          太宗文皇帝詩曰數光凝翠嶺涼氣肅離宮荷疏一蓋缺樹冷半帷空側陣移鴻影圓花釘菊叢攄懷俗塵外高眺白云中○劉禹錫翠微寺有感其詩曰

          翠微寺本翠微宮樓閣亭臺幾十重天子不來僧又去樵夫時倒一株松

               草堂

          姚秦逍遙園也有須彌山波若臺鳩摩羅什譯經處后為禪院在圭峯下羅什死焚之其舌不壞塔猶存什徒僧肇于此作肇論唐圭峯禪師宗密作禪源諸詮以破禪家之失張茂中詩曰當年謾讀鳩摩傳今日飜思僧肇書門外一峯圭影直庭中雙檜綠陰虛○兵后耶律中書重修疏詩至峯曾此振吾宗一火成空電影同便請檀那速垂手卻教拈出草堂風○趙閑閑詩曰

          憑誰寄語草堂靈我是無塵有發僧一見圭峰如舊識佀緣曾繼祖師燈

               重云寺

          在草堂之西太平谷口圭峯正北山明水秀五代王彥超莊舍為寺正殿東壁間王思溫畫太宗與三藏玄奘對談西壁畫玄宗與勝光法師對談至今猶存號為奇絕

               紫閣山

          在草堂東南杜甫紫閣峰陰入渼陂○樞密章惇紫閣詩曰我生山水鄉習得山中樂每觀唐人詩夢寐思紫閣欲為秦山行?嗟缆峰憔耘f曾游使我心踴躍我今既西來而子滯天角云山空在眼詩酒乖侑酢誰題壁間詩歲久墨色薄人生定能幾當此感離索積靄浮青春落日滿嵓壑驪龍儼將駕顧我猶淹泊

               羅漢山寺

          在終南山入石鱉谷十里有羅漢寺又緣崖上嶺行二十里有羅漢石洞游人甚多下瞰五臺千嶺萬壑列于洞前

               豐德山

          在終南山中有豐德禪寺長老多出于此傳燈錄如何是和尚家風豐德曰觸事面壁

               云感寺

          在灃河東岸宣律師于此持律有凈土壇四門八窻律師行通壇上失腳有韋將軍捧足長楊高柳寒藤古木飛鳥不嚴棲巢于上

               廣惠公祠

          在石鱉谷口關中記終南太一左右三百里內為福地秦末東園公夏黃公綺李季角里先生隱??取以待天下之定在此山中也四皓廟當時謂之快捷方式文帝詔建終南山祠重冊為廣惠公命長安縣今杜火?造南山置祠柳宗元碑云據天下之中在都之南西至于褒斜文西至于隴首以臨于我東南至商嶺久東至于大華以距關后三月十八日土王日致祭

               石鱉谷

          交河所出谷口有一圓石色白形如鱉大如三間屋謂之石鱉谷天門界北直京城明德門文直皇城朱雀門又直宮城承天門故曰天門界又曰天門街許渾天門街晚望詩曰明星柢未央蓮閣迥蒼蒼迭皷催殘月疏鐘迎早霜開河浮瑞氣宮闕耀神光再拜為君壽南山高且長

               太一谷

          在長安縣東南八十里終南山里太一之神史傳道書所載前賢辟刻征應甚多漢武帝紀于方冊古者天子祠太一于南郊帝令太祝祠于長安東南辛亥帝始郊有美光通晝黃氣屬天又通書三洞秘典所載九天無量三昧大一元君定周天風雨神龍水僊皆隸焉武帝元封初降于終南山巨谷間云氣融結隱然成象東上二十里許出一大池龜魚游泳莫之敢觸帝勑建上下宮選羽流焚修封其山曰太一池曰澄源逮晉元帝聞祈禱有應御書益封金華洞天在隋唐興崇尤盛及后晉桑中令鎮雍苦旱請而獲應且奏重修有宋亡金敬奉尤甚遣使沉祭

          大元龍興 列圣所循咸重敬 天事神之祀遣使降香屢獲感應○太一谷題字自谷口穿云渡水躡亂石冒懸崖行十余里數岸碩聳蹬道之半有司馬溫公熙寧間于石壁隸書二十八字其辝曰登山有道徐行則不困擇平穩之地而置足則不跌人莫不知之鮮能慎

               子午谷

          在御宿川終南山口漢武帝所筑子午關三秦記長安城南有大谷通梁漢道號子午谷北直長安城

               蒙溪

          在御宿川東南山之半原泉北流五福山南遮澗口若盡屏取易山水蒙卦號曰蒙溪中山劉處士愛山水明秀穴洞而居兵后道者何淵夫葺為道觀長楊高樹攀藤挽葛傍崖過橋行三四里始見懸崖高閣如入蓬壺之境而忘其歸○商左山詩曰竹根流水樹頭山朝(金巢)歸云暮(帶煙)名勝舊傳天尺五壁間詩更盡時賢○楊慵齋詩曰

          一庵盡領五臺山山在云煙紫翠間老竹生孫梅結子來游此地不知還

               干湫

          在神禾原興盛坊舊有湫池龍移去遂涸謂之干湫韓退之詩曰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擊雌雄隨清泉百尺化為土魚鱉枯死吁可悲謂龍移于大一湫池也退之詩曰厭處平地水巢居插天山

              □嘉川

          在長安城東南三十里焦戴川自東南來□嘉川自西南來兩川相合為浐河川兩岸出泉無數中間蓮池稻塍竹木桑麻花園蔬圃春時游人不絕樊川御宿與□嘉川號為三川近城游賞之處

               鳴犢鎮

          在兩川口有漢武鳴犢泉朱姬洞深遠透樊川花卉竹木有金紫光祿大夫張太尉別墅號曰小南山泉脈交流水動碾磨

               員莊

          在焦戴川北枕白鹿原唐員半千之莊蓮塘竹徑酴醾架海棠洞會景堂花塢藥畦碾磨麻稻地諺曰上有天堂下有員莊

               涌珠泉

          在員莊北一里白鹿半原一泉方闊數丈不見其底有泉泛涌珍珠大小不等至水面而散晝夜無時而息泉流百步臨高崖千尺而落為瀑布下有一大石龕濺為雪片為噴云嵓下為一渠流入員莊王清卿詩曰竹徑蓮塘小有天過橋直到涌珠泉至人不識煙霞客興盡山陰訪戴船

               龍首堰

          在□嘉川馬頭埪堰浐水入龍首渠二十里至長樂坡上分為二渠一渠北流至望春宮西北入新城一渠西流入興慶池又西流入城壕

               神谷

          在浐水東白鹿半原有泉涌出水味甘冽釀酒香美唐時以神策軍禁守謂之神谷日以駱駞運水入大明宮醞造御酒

              華清宮

          華清宮其說備見泉條○皇甫冉華清宮詩云驪岫接新豐岧峣駕翠空鑿山開秘殿隱霧閉仙宮絳闕猶棲鳳雕梁尚帶虹溫泉曾浴日華館舊迎風肅穆瞻云輦深沉閉綺櫳東郊望奇處瑞氣靄蒙蒙○杜牧詩三十韻繡嶺明珠殿層巒下繚墻仰窺雕檻影猶認赭袍光昔帝登封后中原自古強一千年際會三萬里農桑幾席延堯舜軒墀立禹湯雷霆驅號令星斗煥文章鉤筑乘時用芝蘭在處芳北扉閑木索南面富循良至道思玄圃平居厭未央勾陳里嵓谷文陛壓青蒼歌吹千秋節樓臺八月涼神仙高飄緲環佩碎丁當泉暖涵牎鏡云嬌惹粉囊嫩嵐滋翠葆清渭照殘妝恬泰生靈壽歡娛序歲長月聞仙曲調霓作舞衣裳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玩兵師漢武回首倒干將鯨鬣掀東海胡牙揭上陽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搶傾團留無路還魂怨有香蜀峰橫慘淡秦樹遠微茫鼎重山難轉天扶業更昌望賢余故老花萼舊池塘往事人誰問幽襟洄獨傷碧檐斜送日紅葉半凋霜迸水傾瑤砌疏風罅玉房塵埃羯鼓索片叚荔枝筐鳥喙推寒水蝸涎蠹盡梁孤煙知客恨遙起泰陵傍○宮中上下殿閣列如左

               老君殿

          在驪山上天寶七載玄元皇帝見于朝元閣之南立降圣觀建老  于驪山之上斲白石為老君像制作精巧今見存

               七圣殿

          亦曰御容殿在宮中自神堯至睿宗昭成明肅皇后皆袞衣立侍玄元太上老君繞殿右榴皆太真所植

               長生殿

          按實錄天寶元年新作乃齋殿也有事于朝元閣即齋沐于此殿

               明珠殿

          在長生殿之南近東也在驪山之上杜牧之三十韻詩繡嶺明珠殿

               四圣殿

          在驪山之上重明閣之南殿東有怪柏

               玉女殿

          今星辰湯上有玉女殿北有虛閣閣下即湯泉二玉石甕湯從甕中涌出

               飛霜殿

          在宮中寢殿也白少傅以長生殿為寢殿非也

               功德院

          在七圣殿南其間瑤壇羽帳皆在焉順與影堂果老藥室亦在禁內

               御湯九龍殿

          亦名蓮花湯在飛霜殿之南說具泉條唐太宗過溫湯詩曰溫渚停仙驛豐郊駐曉旌路曲回輪影嵓虛傳漏聲暖溜驚湍駛寒空碧霧輕林黃疏葉下野白曙霜明眺聽良無已煙霞斷續生

          唐玄宗詩并序惟以溫泉是稱愈疾豈予獨受其福思與兆民共之乘暇廵游乃言其志詩云桂殿與山連蓮湯涌自然陰崖含秀色溫谷吐潺湲績為蠲邪著功因養正宣愿言將億兆同此共昌延○

          張說奉和溫泉言志應制詩曰溫谷媚新豊驪山橫半空湯池熏水殿翠木暖煙宮起疾愈仙藥無私合圣功始知堯舜德心與萬人同

               筍殿

          在御湯南殿側有魏溫泉堂碑其石瑩澈照見人形影宮中號為頗黎碑

               朝元閣

          天寶七年玄元皇帝見于朝元閣即改名降圣合按上文立降圣觀疑非是

               重明合

          在四圣合北臨高有重明合倚欄北瞰縣境如在諸掌關下有方池中植蓮荷池東鑿井每盛夏泉極甘冷邑人汲之

               集靈臺

          在長生殿側天寶元年作則齋沐以祀神

               望京樓

          在西繡嶺上有御夾道上嶺以望京城

               瑤光樓

          在津陽之東南有小湯

               觀風樓

          在宮外東北隅屬夾城而達于內前臨馳道周覽山川大歷中魚朝恩毀拆以材木修章敬寺

               闘雞殿

          在觀風樓之南東城父老傳明皇乙酉生而喜闘雞每清明節闘雞戲及即位治雞坊索長安雄雞千數養為雞坊選六軍兒五百人使畜擾教飼之諸王外戚傾帑敗產布雞賈昌為五百心兒長天子甚愛之金銀之賜日至其家杜詩闘雞初賜錦

               按歌臺

          在闘雞殿之尚臺南臨繚墻

               舞焉臺

          在闘雞臺之北明皇雜錄嘗令教舞馬四百蹄目之曰某家嬌其曲謂傾杯樂奮頭鼓尾無不應節又施三層木床乘馬于上捵綬

               羯鼓樓

          在朝元閣之東近南繚墻之外

               斜陽樓

          在老母殿北古詞斜陽樓上憑欄干望長安

               烽火樓

          在驪山頂上以舉烽燧

               老母殿

          在斜陽樓南李筌授陰符經處

               王母祠

          在驪山上玉筑峯前○鄭愚津陽門詩云玉藻峰前王母祠

               丹霞泉

          在朝元閣南水流入飲鹿槽

               飲鹿槽

          在朝元閣南磴丹霞泉水以飲馴鹿

               荔枝園

          在繡嶺下栽荔枝成園今廢

               梨園

          在荔枝園東梨園弟子按法曲處

               金沙洞

          在長生殿南三十韻金沙洞口長生殿

               連理木

          在玉女殿東古槐樹兩樹相并上相連長恨歌在地愿為連理枝野火焚毀

               雙皂角

          在連理樹北臨崖野火焚毀樹根復生永結

               輦道

          在昭陽門南山門登朝元閣之路唐之御輦道也

               牡丹溝

          新說曰在繡嶺下滿溝盡植牡丹至今山牡丹猶存

               芝蘭谷

          新說曰東繡嶺石甕谷滿谷盡植蘭蕙至今猶存有

               玻瓈碑

          在筍殿惻○已上殿閣盡廢今為觀道士居之

              雜題〔附〕

               渭城朝雨 

          漢書郡國志渭城乃秦之咸陽高帝七年改為渭城縣今渭北中橋鎮是也其地多柳武帝筑茂陵于西北二十里取便修橋謂之便橋亦曰咸陽關唐改咸陽縣王維送元二使詩曰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樊川晚浦 

          樊川長安城南二十里潏水兩岸出泉無數茂林修竹稻溪蔬圃○趙閑閑詩曰幾家籬落掩柴關盡在浮嵐涌翠間稻壟明邊通白水竹稍缺處補青山

               曲江春早 

          劇談錄曲江本秦隑州其地屈曲唐開元中疏鑿為池引黃渠【 水灌】 為曲江池岸有紫云樓彩霞亭竹木花卉環繞都人泛舟游賞盛于上已中和杜詩江頭宮殿鎖千門韓退之詩曰漠漠輕陰曉自開青天白日照樓臺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

               興慶夜月 

          松牎錄九龍池垂拱中秋雨流潦成小池景龍中引龍首渠水灌彌漫數頃呼為景龍池語訛為九龍池近興慶宮開元間改為興慶池南有花萼樓勤政樓巢寇燒毀喬扆詩曰花萼樓傾有故基行人空讀火余碑可憐興慶池邊月曾伴寧王玉笛吹

               鴈塔題名 

          唐會要鴈塔乃慈恩寺西浮圖院也沙門玄奘先起五層永徽中天后與王公舍錢重加營造至七層四周有纏腰唐新進士同榜題名于塔上有行決之列唐韋杜裴柳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鴈行之列故名鴈塔武昌節度程公琳詩曰輕裘訪古出南城寶剎云煙拂斾旌三十年前前進士鴈塔無愧一題名

               杏園錫宴 

          譚賓錄古園與慈恩寺南北直焉唐新進士發榜錫宴于此唐人尤貴進士第開元天寶為盛新進士以泥金帖字附家書中為報喜信鄉曲親戚以聲樂相慶大中元年五方效進士榜依舊宴杏園白居易與劉禹錫詩曰怪君把酒空惆悵曾是貞元花下人自別花來多少事春風二十四回春杜牧詩曰夜來微雨洗芳塵公子驊騮步始勻莫怪杏園憔悴甚滿城多少帶花人

               紫閣丹青 

          隋嘉詁錄紫閣山名也在御宿川南山中杜詩紫閣峯陰入漢陂山中有寺山上多丹青樹其葉紅紫亦曰華蓋樹寺有閣御史薛昌朝詩曰閣下寒溪漲碧湍閣前蒼翠數峰環危梯續蹬穿松外細竹分泉落石前好鳥啁啾爭喚客亂云開合巧藏山獨來應為禪僧笑少有人能伴我閑

               輞川迭嶂 

          山海經商嶺水流至藍橋伏流至輞谷如車輞環輳落迭嶂入深潭有千圣洞細水洞茶園栗嶺唐王右丞莊詩曰積雨空林煙火遲蒸梨吹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路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行處更相疑

               玉案行云 

          關中記玉案山在長安東南八十里太一谷東山峯齊如案幽明錄玉案山有金華洞大一湫周地圖云玉案山有冉冉行云如瀑布則澍雨古詩云從玉案峰頭起雨自金華洞口來

               太白山 

          三秦記太白山在武功縣其山不知高幾許諺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周地圖太白山亭上有積雪無草木望之皎白故曰太白李白詩曰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尺邈爾與世絕

               高觀潭 

          關中記高觀谷在御宿川草堂東南谷口瀑布千丈落深潭人望之心驚股栗不敢逼視謂之煎油潭紫陽先生詩曰玉龍投絕壑鐵馬戰陰風

               磻溪 

          史記呂望于磻溪垂釣西伯獵于渭水與語大悅同載而歸今磻石猶在李長源詩曰封侯輸與曲如鉤冷坐磻溪到白頭老婦廚中莫彈鋏白魚待躍武王舟

               柳塘 

          異聞錄扈郊有柳塘在兩山下有紫陽泉清風閣植柳千株紫陽先生傳業門徒百余人李長源詩長安四望少城隈楊柳陂塘手自栽渭水波光搖草樹終南山色入樓臺平生事業書千卷浮世功名酒一杯我亦陸渾山下去擬尋佳處斵莓苔

           類編長安志卷之十

          京兆路儒學教授駱天驤編集

          開成路儒學教授薛延年校正

            石刻

          長安自周秦漢晉西魏后周并為帝都其古跡法書石刻甲天下遭巢寇之亂五季宋金革火踵繼其帝王陵廟功臣將相冢墓及古之事跡名賢法書石刻焚毀十亡八九惜乎神物掃地仆自幼酷嗜古人法書名刻僅有存者不憚涉遠披荊莽而追訪抄錄書撰人名暨所在垂六十年集成編帙附長安志后其歷代前賢之書燦然備載與好古君子共覽焉駱天驤序

             周石鼓文

          先在鳳翔府天興縣南二十里石形如鼓其數有十可見者四百六十五字蓋紀周宣王畋獵之事謂之獵碣其文則史籀大篆也年代斯遠字多訛缺舊在石鼓村本露處于野司馬池待制知鳳翔輦置于府學其石堅頑類今之為碓硙者古篆勅笨殺嬲嘸趕U和間輦入汴京大和殿新說曰今鳳翔猶有好事者模(石在)

             秦武王羽陽宮瓦銘

          銘曰羽陽千歲得于鳳翔府寶雞縣其狀若今之筩瓦頭好事者刻諸石新說曰中統二年鳳翔天慶觀見游轉運模本似云篆

             秦祀大沈久湫文

          治平二年耕者得秦遺碑于朝那湫傍土人恬然不察莫有道其詳者熙寧元年秋予方帥兵平涼聞之因徙置郡廨視其刻與今歧城所存詛楚文者無異模畫特完乃幸埋沒槁壤不經摧剝使然竊究秦俗本夷尚鬼狃常勝弱視諸侯一旦見抵荊蠻不勝其憤以至矯鬼神繁詛呪雖洿池巫覡不遺很哉雖然考其書蹤詞格氣象高古有三代遺風是可珍也付之學官期不朽以貽諸好事時歲次戊申十二月初吉宋人蔡挺記新說曰丁巳年六月予去六盤山親覩其碑故錄之

             秦繹山碑

          秦相李斯書跡妙時古殊為世重鄭文寶?陂L安故都國子學今在文廟

             漢西岳石闕銘

          銘云永和元年五月癸丑朔六日戊午弘農太守常山袁氏張勛為西岳華山作石闕高二丈二尺其后為韻語文詞頗怪又字多假借時有難曉處石闕銘在華陰祠后苑中

             漢大尉楊振碑

          隸書不著書撰人名首題漢太尉楊公神道碑銘震安帝時位至太尉文字淺缺首尾不完僅成文者云圣漢龍興神祗降祉乃生子公又云司徒太尉立朝正色恪勤竭忠余文雖多不復成文碑在閿鄉公洪農華陰人也

             漢沛相楊君碑

          不著書撰人名楊君震之后也孝順帝時拜郎中累遷沛相建寧中卒隸書首尾不完碑在震 【 墓側】

             漢高陽令楊君碑

          不著書撰人名首尾不完高陽令名著震之孫也

             漢繁陽令楊公碑

          漢隸不著書撰人名首尾不完但云叔父太尉乃太尉乘之猶子也自郎中除繁陽令以靈帝熹平三年卒新說曰已上楊家回碑畬家見有打本

             魏大饗記殘碑

          大饗記三古文為額其第三字不能識以其辭中有記字故名之此碑二百余字損者四之一所存之文絕不可曉獨有黃初三年字其書法與魏受禪碑相道文帝大饗六軍立碑于譙此書饗作向或是假借受禪鐘繇所書此碑黃初年月之下有一字左從?而闕右疑其繇字或云碑在長安瑤臺寺新說曰余家有蠟本字如新無字處不刻蓋好事者?潭

             石經

          唐貞觀四年立國子監在務本坊領國子大學四門書律筭六學巢寇八城宮殿官府皆為灰燼獨國子監石經存焉天佑甲子許公韓建始遷石經于府城北市今府學有元佑庚午學官黎持所撰移石經記其略曰石經開成中鐫刻唐史載之文宗時太學勤石經而鄭覃周墀等校定九經上石及覃以宰臣祭酒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即今之石經也舊在務本坊天佑中韓建筑新城石經棄于城南至朱梁時劉鄩守長安有幕吏尹王羽者白輦入鄩方備歧軍之侵謂此非急務玉羽紿以助賦鄩然之遷于唐尚書省其處洼下隨立輒仆悉輦置文廟之北墉分為東西次北而陳列明皇孝經臺立之中央顏楮歐虞稌柳之碑分布而立焉正大辛卯遷徙悉以摧仆至庚戌省幕王公琛奉而起立至元十四年碑盡摧倒天驤與孟文昌充西府教官請灞橋唐邑劉斌而復立焉

             石經音釋

          五經文字序例音釋十碑在府學東序石經之碑陰

             孝經臺唐明皇八分書

          太子亨篆額李齊古上表并李林甫四十四人題名御書荅詔云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故親自訓注垂范將來覽所進本深嘉用心天寶四年九月在文廟

             孔子廟堂碑唐

          太子中舍人著作郎虞世南撰并書相王旦篆額太宗武德九年十二月詔封孔德倫為褒圣侯以奉孔子后遂立廟堂碑今缺裂不完在文廟

             顏氏家廟碑

          唐薛王友顏惟貞家廟碑吏部尚書顏真卿撰并書集賢院學士李陽氷篆額真卿自敘家世銘其父薛王友惟貞廟碑以建元元年七月立今在文廟

             大達法師玄秘塔銘

          唐江西觀察使裴休撰集賢殿學士柳公權書并篆額碑以會昌元年十二月立在文廟

             大智禪師碑

          唐中書侍郎嚴挺之撰集賢院待制史惟則八分書并篆額開元二十四年立今在文廟【 九月】

             唐三藏圣教序

          唐太宗御制沙門懷仁集王右軍書時玄奘自西域取貝葉以還詔譯于弘福寺既畢太宗為之序高宗為皇太子又為序記并譯心經一卷以咸亨三年十二月立書苑云唐文皇制圣教序弘福寺懷仁集王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劇跡咸萃其中今觀碑中字與右軍遺帖所有者纖微克肖近世翰林侍書輦多學此碑目其書為院體由吳通微昆弟已有斯目今士夫玩此者學弗至自俗耳碑中字未甞俗非深于書不足以語此今在文廟

             遺教經

          不著書人名氏及刻石年月世以為王羲之書偽也蓋唐書經手所書爾然其字可愛故錄之然自逸少在時小兒亂真況百年后真偽難別其筆畫猶可為法式在洪福寺

             金剛經碑

          唐翰林侍書右補闕柳公權為僧錄準公書前進士鄭虔題額會昌四年立今在安西府東興唐寺

             金剛經碑唐武敏之正書碑

          以麟德二年立在文廟

             道因法師碑

          唐中臺司藩大夫李儼撰蘭臺郎歐陽通書詢之子也書亞于父時號大小歐陽道因姓侯氏濮陽人太宗時詔譯經于京師碑以龍朔三年十月立今在文廟

             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

          唐南陽岑勛撰判尚書武部員外郎顏真卿書都官郎中東海徐浩題額天寶初沙門楚金建感應寶塔于千福寺明皇夜夢之助其事親為書額碑以天寶十一年立今在文廟

             唐三藏和尚不空碑

          御史大夫嚴郢撰彭王傳徐浩書不空西域人居長安興善寺自玄宗以來謂之國師代宗加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號大廣智三藏追贈司空號大辯正廣智三藏碑建 二年建今在文廟

             唐千福寺楚金禪師碑

          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吳通微書碑以貞元二十一年立今在文廟

             唐李氏遷先塋記

          從子陽氷篆嗣子季卿撰大歷五年立今在文廟

             唐李氏三墳記

          李季卿撰李陽氷篆字季卿改葬其兄弟普安郡戶曹參軍耀卿字華金城尉叔卿字萬朝邑尉春卿字榮凡三墳碑以大歷二年立今在文廟

             唐贈大保郭敬之廟碑

          刑部尚書顏真卿撰并書代宗御題額敬之乃子儀之父也官至壽州剌史追贈太保碑以廣德二年立在北榭樓南碑仆至元三年左山商參政復立在北榭

             御史臺精舍碑

          唐中書令崔湜為殿中侍御史時撰梁升卿八分書精舍者武后時眾御史共立于臺之獄中湜為之記至開元十一年迫刻于石今在省衙

             御史臺精舍碑

          題名唐御史臺題名大夫中丞侍御史監察御史里行主簿等姓名前后重出者凡百余人開元十九年刻后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并內供奉監察御史并里行題名書皆一體注其下曰所載姓名皆建碑后續附者也在碑陰

             唐太保昭武公李抱玉碑

          中書侍郎平章政事楊綰奉勑撰刑部尚書顏真卿奉勑書公本姓安名重璋肅宗賜姓李名抱玉隴右副元帥同平章事涼圖公追贈太保謚曰昭武碑以大歷十二年立碑陰祭文韓云卿撰子自正書碑以大歷十三年立今在長安縣杜永村墳前

             唐左神策紀圣德碑

          翰林學士承旨崔鉉撰散騎常侍集賢殿學士柳公權書集賢直院徐方平篆武宗幸左神策軍勞閱軍士仇士良請為碑以紀圣德碑以會昌三年立碑見在左軍

             唐右神策軍碑

          盧說撰韓遂安書董懷篆額咸通年中立后遭巢寇焚毀碑剝落火燒碑尚在右軍

             唐三藏圣教序

          大宗御制序高宗御制記中書令禇遂良書永徽四年十月刻在慈恩寺塔東西龕中

             唐九成宮醴泉銘

          秘書監魏征撰率更令歐陽詢書太宗貞觀六年避暑于九成宮即隋之仁壽宮也宮中本乏水源太宗因以杖剌地有泉涌出飲之可以愈疾其味如醴因名曰醴泉詔征為碑銘今在麟游山九成宮瑤臺寺亦有碑

             唐從幸九成宮

          題名大尉長孫無忌等題名歐陽詢所書醴泉銘之陰時既立泉銘勑中書門下及見從文武三品已上并學士各自書其官名于碑銘凡四十六人并無忌等七人題名附

             唐昭陵刻石文

          太宗御制歐陽詢八分書貞觀十年刻太宗為文德皇后立其文載于實錄今石刻已磨滅故世頗罕傳其略可見者有云無金玉之寶玩用之物水馬偶人有形而已欲使盜賊息又云俯視漢家諸陵猶如蟻垤皆被穿窬今營此陵制度卑狹用功省少望與天地相畢永無后患其言非不丁寧切至也然竟不免溫韜之禍

             唐昭陵六馬贊歐陽詢八分書

          初太宗以文德皇后之葬自為文刻石于昭陵又琢石像平生征伐所乘六馬為贊刻之至宋紹圣元年武功游師雄見其舊石碑剝損殆盡復畫昭陵圖并六駿馬像語囑醴泉令傳寤刻二碑于縣北太宗廟見存

             唐西平郡王李晟神道碑

          司馬平章事裴度撰庫部郎中翰林侍書柳公權書晟字良器隴西人位至太尉中書令西平郡王文宗初諸子請為神道碑度等奉勑書撰以大和三年立在高陵縣渭橋鎮

             唐贈太尉叚秀實神道碑

          德宗御制皇太子誦書秀實字成公官至司農卿封張掖郡王死于朱泚之難贈太尉謚曰忠烈碑以元貞元年四月立在臨潼縣斜口鎮之西南姚村墓前見存

             唐贈左散騎常侍楊(王易)先廟碑

          中書令李林甫撰銘中書舍人內供奉梁陟撰序集賢院大制齊曾八分書(王易)字瑤光弘農華陰人官至左散騎常侍贈戶部尚書謚曰貞碑以開元二十六年立在廟坡楊(王易)先廟碑陰記弘農樊福為(王易)建碑之記并記(王易)諸子官閥

             唐西平郡王李晟先廟碑

          工部侍郎張彧撰國子司業韓秀弼八分書庫部員外郎李缺篆額晟官至太尉中書令勑立家廟于京師碑以貞元八年立見在鴈塔西二里

             唐贈太傳歧國公杜佑家廟碑

          李吉甫撰張弘靖書袁滋篆額碑以元和十一年立按城南記杜歧公家廟在啟夏門咸通八年建石室俗曰杜相公書堂石室乃奉安神主之室也都運張公掞題詩曰煙蕪啟夏門杜氏廟猶存四室有遺構九原無餒魂國書褒舊相鄉社見諸孫赫赫牧之筆雄文垂后昆韓建筑城移在安上街西立廟

             唐令狐楚先廟碑

          禮部郎中集賢院學士劉禹錫撰并書大和初楚為宣武軍節度使立家廟于京師通濟里碑以大和五年立在鴈塔南一里

             唐柳州剌史柳宗元碑

          韓愈撰沈傳師正書碑以元和十五年立在鳳棲原墓前碑碎

             唐贈司空杜如晦碑

          虞世基撰八分書在城南司馬村墓前碑摧損不可讀

             唐贈吏部尚書蕭灌碑

          尚書左丞相張說撰梁升卿八分書明皇御題額金字猶顯碑以開元十八年立在焦村墓前中統年村人賣與道者惜哉

             唐誠節馮昭泰碑

          棣王撰中書舍人梁升卿八分書玄宗親題額加謚誠節此其寑廟碑也開元二十一年立【 在慈恩寺】

             唐請立馮公碑

          表昭泰子紹正請立廟碑表并墨詔同列散騎常侍陸堅題墨詔荅馮紹正表梁升卿八分書開元二年立在慈恩寺

             唐贈太保郭敬之碑

          侍中苖晉卿撰中書侍郎平章事蕭華書敬之華州人仕至壽州剌史以子儀追贈太保碑以肅宗元年建寅月立在鳳棲原高望堆墳前見存

             唐貞順皇后武氏碑

          玄宗御制御書八分字太子亨題額后姓武氏終于惠妃謚貞順天寶十三年立在龐留村南長勝坊冢墓前

             唐咸宜公主碑

          鄜州節度使武元亨撰蘇州常熟縣令袁中孚書集賢院學士李陽氷篆額公主玄宗第十八女降秘書監崔嵩碑以興元元年立在龐留村墓側見存

             唐旌儒廟碑

          秦焚書坈在臨潼縣西南二十里驪山半原橫坈村秦始皇以驪山溫處令人種苽冬月結實招天下儒者議之各說不同乃命就說之到者拜為莭前后七百人方難決因發機以土填之唐天寶中改為旌儒鄉立旌儒廟賈至撰文立碑廟前【 碑土人埋之】

             唐尚書省郎官廳石記

          左司員外郎陳九言撰序吳郡張旭書旭以草書知名此序獨楷字精勁嚴重出于自然如動容周旋中禮非強為者書一藝耳至于極者乃能如此其楷字蓋罕見于世則此序尤可貴也新說曰兵后石記填在青蓮池中

             唐張旭草書千文

          干元二年二月八日旭書自學優登仕至卒章凡六百九十五字存者六百七十三復重者五亡者二十二元豊三年呂大防守雍得之石蒼舒俾模諸石而置于府廨又得趙大觀別本自薄夙興溫清而下四十六字乃并刻之【 復古碑錄】 ○始觀張旭所書千字人至毋圖隸散等怪逸過甚好事者以長史喜狂書故效其跡反復徐觀至鴈門云亭愚蒙膽仰等字與后題月日則雄隱軒舉槎枿絲縷千變萬狀雖左馳右騖而不離繩矩之內猶從風鳶翔戾于空隨風上下而綸常在手擊劍者交光飛刃歘怱若神而器不離身駐目視之在龍鸞飛騰然后知其真長史書而不虛得名矣世人觀之者不知其所以好者在此但視其怪奇從而効之失其旨矣昔之圣人縱心而不踰矩妄行而蹈乎大方亦猶是也【 東觀余諭】

             祭伯父豪州剌史文

          唐顏真卿撰并行書干元元年九月今在賈治中宅

             唐薦福寺德律師碑

          上郡薦福寺臨壇大戒德律師碑韓云卿撰韓擇木八分書史惟則篆額大歷六年立今在景風街仁王院

             唐花萼樓火余碑

          翰林學士李白撰彭王傳徐浩正書字體道勁冣為得意遭巢寇火焚毀上猶存四十余字在興慶池南

             秦相樗里子墓碣

          唐獨孤寔撰張誼行書真元三年立在省衙西樗里廟中又唐鄭路撰鄭公誼行書在廟后墓前

             唐升玄劉先生碑

          刑部尚書馮宿撰左司郎中柳公權書右翰林待詔唐玄度篆額先生名從政河南緱氏人居東都玄真宮敬宗師事之加檢校光祿大夫及先生之號碑以大和七年四月立二碑一在東都一在西都見在靈應宮

             唐玄度十體書

          前本得于蘇氏后本得于李丕緒少卿丕緒長安名家子喜收碑文二家之體則同而文有得失故并存之賢者得自擇焉【 今在安西府香城寺】

             唐顏魯公坐位帖

          魯公與仆射郭英義行草書藁也魯公為坐位高下小有失常力爭如此使之立朝其肯逢君之惡乎出金石錄今石刻在文廟

             唐阿彌陀經暢整書

          干封元年立觀其筆法自漢隸中來其點畫勁硬細瘦如銀鉤鐵畫可為師法在山亭寺中

             唐一行禪師塔碑

          明皇撰并八分書一行姓張后為沙門謚曰大慧碑以開元十六年立銅人原塔側今灞橋東【 原上】

             張說題玄宗御書記

          唐集賢學士題玄宗御制書并年月日記及摸勒刻字人姓名后有開元十六年將幸溫泉親詣大慧禪師塔所口勑撿校立碑使朱敬宣所記【 在碑陰】

             后魏溫泉銘

          不著人名氏作頌者自稱曰孤其額曰雍州剌史松滋公元萇溫泉頌蓋萇始立室于泉上而作此頌碑古人摩挲光如鏡呼為頗黎碑【 在華清宮】

             唐溫泉碑

          太宗御制御書碑額散隸為貞觀二字帝始建宮于驪山溫泉作此銘碑以貞觀中立【 在華清宮】

             隋智永禪師真草千文碑

          禪師王逸少七代孫妙傳家法為隋唐間學書者宗匠寫真草千文八百本散于世江東諸寺各施一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臨書所退筆頭置之大竹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滿求書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褁之人謂之鐵門限后取筆頭瘞之號退筆冢長安崔氏所藏真跡最為殊絕命工刊石置之漕司南廳庶傳永久大觀己丑二月樂安薛嗣昌記今在靈應宮

             唐懷素律師圣母帖

          今在府廨

             唐臧氏紏宗碑

          湖州剌史顏真卿撰并書臧氏東莞人自唐初靈州都督寵而下至京府參軍叔清族系名字官閥悉載于碑不知所刻年月在三原北坡上

             唐贈工部尚書臧懷恪碑

          撫州剌史顏真卿撰并書恪字

             貞節東莞人官至右武衛大將軍贈工部尚書碑

          以開元十二年立在三原冢前

             唐羽林大將軍臧懷亮碑

          陳州剌史李邕撰并書懷亮字明時東筦莒人官至左羽林大將軍碑以開元十九年立在三原北墓冢前

             唐左武衛中郎將臧希忱碑

          韓擇木撰并書大歷四年立在三原北墓前

             唐贈楊州都督臧希晏碑

          張孚撰韓秀弼八分書大歷五年立在三原北墓前

             唐贈榮州剌史臧公碑

          王齊問撰張頌行書天寶中立在三原墓前

             唐果毅都尉臧崇碑

          天寶七年立在三原新說曰已上臧氏七碑余至元十五年親披荊棘而觀抄錄更有數碑剌深難造不曾抄寫為悵

             唐報本寺碑

          韋宗奉勑撰侯翊奉勑書徐方平奉勑篆額大中元年二月五日建在武功報本寺

             唐牛頭山七祖遍照禪師碑

          徐士龍撰姜泳正書貞元十五年五月立在樊川

             隋真寂寺碑

          僧法林撰并八分書開皇十四年正月立在金光門真寂寺至元丙午六月大雨雹雷轟碑為三叚

             唐凈住寺釋迦文賢刼千佛像記

          崔行功撰隸書真正無名自受禪中學來可以為法式今在開元寺官塔院

             唐信行禪師碑

          越王貞撰中書舍人薛稷書事跡無敘但稱美之辭神朔二年立在百塔

             唐圭峯定慧禪師碑

          中書平章事裴休撰并書工部尚書柳公權篆額師姓何字宗密其文無足采其名世所重大中九年立在草堂

             唐大清宮道藏經目錄碑

          秦守正書趙盈篆額本唐太清宮今為賈老庵

             唐華山石闕題名

          開元二十三年鄭虔題名為首后二百年至唐清泰三年戶部侍郎楊凝式而止其間無年月悉列于后緫五百一人在華岳廟

             唐顏魯公題名

          真卿為饒州剌史以干元元年題名于華岳廟

             唐修漢未央宮碑

          裴素撰朱(王巳)行書毛伯貞篆額會昌二年十一月六日建大元壬子載于西岳廟

             晉王羲之筆陣圖新說

          筆陣圖其中張昶華岳碑誤寫張旭蓋后模勒之謬【 今在山亭寺】

             晉謝靈運草書帖

          臨川長史謝靈運文章之余尤精翰墨觀其縱逸之勢妙絕入神人示予遂勒于石永為世之?瑺柤斡蛹汉q九月三日光祿少卿李丕緒書后今在陜西行臺趙中丞宅

             唐張長史肚痛帖

          新說曰帖三十字顛草奇怪多不識先在張金紫宅

             唐邠國公修功德銘

          長慶二年十二月立今在文廟

             唐金蘭帖

          得歐陽詢墨跡六十字筆力崄勁體法方直而雅有風氣予甚愛之遂藏焉又模于石將傳永久元佑元年仲冬乙卯愽陵崔頤正可云今嵌在文廟成德堂西壁

             唐華清宮津陽門詩碑

          鄭(蟲禺)撰津陽詩一百韻在華清宮

             唐幵府君神道碑

          在藍田縣西咽壺泉柳公權書

             唐韋皇后碑

          柳公權書在韋曲

             唐華清宮三十韻詩

          中書舍人杜牧之撰杜竦書在華清宮

             唐昌黎五箴

          宋狄道李寂玉筋篆書男珍模勒上石宣和五年建今嵌在文廟

             唐順陵碑

          武后追尊父士彟為無上孝明皇帝母楊氏為孝明皇后命李嶠為碑文相王旦書碑高大非人力所及今在咸陽原上

             唐三藏法師玄奘塔碑

          劉軻撰僧建初行書開成四年在興教寺

             宋新修秦始皇帝廟碑銘

          大中大夫檢校刑部尚書守太子詹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楊昭儉奉勑撰翰林待詔待太仆寺丞柱國臣孫崇望奉勑書開寶六年十月十五日建在臨潼縣東陵北二里

             宋新修漢文帝廟碑

          翰林學士中散大夫權知貢舉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臣李昉奉勑撰翰林待詔行大仆寺丞孫崇望奉勑書開寶六年歲在癸酉十月辛巳朔十五日乙未建在霸陵西五里劉村鎮

             宋大觀圣作碑

          在府學

             宋賜辟雍詔

             宋幸學御筆手詔

             宋重修文宣王廟記

          殿中侍御史劉從義撰永興軍節度使太師中書令行京兆尹王彥超立建隆三年八月廾五日

             宋京兆府移文

          宣王廟記龍圖閣待制知永興軍府事吳防撰鄜州觀察使石蒼舒書元豐三年二月日

             宋建學勑

          景佑元年十月日

             宋府學移石經碑記

          雍學官黎持撰元佑庚午

             宋永興軍創修府學記

          大觀元年十月立

             宋永興軍府學開泮水記

          大觀元年十月立

             宋教興頌

          虛儀先生撰唐英篆書在文廟

             京兆府小學規

          太學教授任民師撰在文廟

             宋三體陰符經

          郭忠恕古文玉筯篆八分書三體干德四年立

             宋興慶池禊宴詩碑

          慶歷十五年建在眾樂堂前大元至元十三年安西教官移在文廟背面刻重修廟記

             宋十八體篆額

          僧夢英篆十八體八分字題名

             宋武功游師雄墓志

          張舜民撰邵(龠虎)書張枲篆蓋嵌在成德堂壁

             宋鳳翔八觀

          蘇東坡撰并書在鳳翔高緫管宅

             杜甫漫興九首

          宋黃魯直草書在邠州王講議宅

             宋綠野亭記

          新說曰 武功乃橫渠先生講學利州昭化縣令張閎中撰武功縣令劉干立石

             慈恩鴈塔

          唐賢題名十卷慈恩鴈塔本隋無漏寺故地高陵在春宮為文德皇后復置故以名之永徽三年沙門玄奘自西域歸始于寺西建鴈塔其后頹毀至長安中乃復更造南對玉案霧檐諸峰東枕曲江與大明宮丹鳳門端若引繩氣象雄偉甲于天下杜詩所謂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蓋言其高遠如此自神龍以來進士登科皆賜 江上題名鴈塔下由是遂為故事五季寺廢惟鴈塔巋然獨存有僧蓮芳始葺新之塔之內外皆以涂塈唐人題字不復可見元豐間塔再火鄉人王正叔始見書壁斷裂因刬刮甃甓得題名數十乃錄以歸屢白好事者使刻石逮今踰四十年卒不果重和戊戌察讎書東觀偶與同年柳伯和縱談及此擊節悵然明年伯和出使咸秦暇日率同僚登絕頂始命盡刮斷壁而祈得尤富皆前未之見者又俾刊者李知常知常本摹榻隨其斷缺不復敢增益一字正叔隱居里中素于書法乃屬以次第標目分為十卷刻于塔之西南隅于是一代奇跡爛然在目先是會昌中宰相李德裕不由科第深貶進士始罷宴集向之題名削除殆盡故今所存獨詩人逸士與公卿貴游子弟為多夫晉賢真跡流傳至唐宮楮私勝幾數千卷自歐虞禇薛而下皆宗之當時士人咸以不能書為恥以今題名考觀其間縱復歌斜至鋒藏筆勁氣格高古皆有江左遺風國朝士夫必題識其側欲俾來者護持而皂隸庸人輒以俗書污漫其上于是汲水滌之新墨盡去舊畫宛然乃知唐人于字學非特點曳盡工至于筆跡亦復精妙如此伯和好古愽學邁往不群聞其成也為之喜而不寐見諉序引輒以所聞見者列之碑首云宣和庚子九月望日少陵樊察仲恕謹序

             唐人登科燕集

          曲江題名鴈塔一代之榮觀當時士風以不得與為深恨國朝錫燕瓊林立碑太平興國寺乃用唐之遺典故凡謌詩啟敘紀述同年契者引鴈塔為故事鴈塔在長安南曲江西慈恩寺樂天所謂曲江院里題名處是也塔成于顯慶間巨今幾五百年堅完如新璧磚上字墨猶存四方士大夫自非身甞登覽蓋莫之見世亦有募刻以傳者宣和庚子瑊以漕事使關中公余與同僚訪古周覽塔上層層見之字畫道麗俱有楷法金榜無幾而名卿偉人留記姓名歲月者倍多乃得善工李知常等俾盡摹刻于石托隱士王正叔點校編次同年樊仲恕冠以序引正叔好古愽學通古書法仲恕 才巨筆有聞于時是書當借重以傳其詳見于敘云宣和庚子十月朔大名柳瑊伯和題

             金重修府學碑

          河南潘師雄撰并書正隆三年建

             金京兆??半宮登科記

          龍山高有鄰撰承安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金修府學教養碑

          中山劉渭撰奉天陽奐書正大二年建

             金府學創建題名記

          正大二年十二月日立

             金京兆府重修府學記

          貞佑二年立

             金耀州美原縣進義副尉趙隱振貧碑

          前修撰狀元趙承元譔泰和八年春三月初吉縣人立其略曰泰和三年關輔饑貧弱流離縣官虛廩無以盡贍美原趙隱獨發其私藏自癸亥之冬十有二月徂甲子之春四月盡百日為豆粥日哺饑者五千余人而無吝心陜右按察副使路鐸拜章論列求加甄獎圣天子嘉之特命隱策名天官階進義副尉入班從事以中勸也新說曰今安西路濟民局提舉彥忠乃五世孫也

             大元京兆府重修文宣王廟記

          中書省左右司郎中徐剡撰府學教授駱天驤書并篆額至元十三年正月建

             皇子安西王盛德之碑

          孟文昌撰仆散祖奐書駱天驤篆額府學諸儒人建至元十四年

             皇子安西王文廟釋奠記

          京兆路儒學教授孟文昌撰儒學教授駱天驤隸書并篆額至元十六年正月建

             大元創建甘河遇仙宮記

          前進士李道士撰甲辰十月建

             大元京兆玄都萬壽宮記

          鄉貢進士李庭撰乙巳七月二十四日建

             大元重修終南山重陽萬壽宮記

          前進士云中孟攀鱗撰己酉冬十一月建

             大元陜西創建三皇廟碑

          中奉大夫陜西漢中道肅政廉訪使云南行省參知政事張立道奉 令旨撰翰林侍讀學士朝列大夫陜西漢中道肅政廉訪使高凝奉令旨書府學教授駱天驤篆額大德四年歲舍庚子三月丁丑建監修官王府典藏司大使王庭瑞醫愈郎陜西四川中興等路醫提點使司判官王府醫藥提舉常慶祚

             大元重修磻溪成道宮記

          奉訓大夫陜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魏初撰

             大元京兆咸寧縣南坊重修大古觀記

          前進士太原劉秉中撰府學教授駱天驤書

             大元中書丞相胡公神道碑

          中奉大夫參知政事商挺撰并書

             大元嘉議大夫提典司天臺張公神道碑

          前進士云中孟攀鱗撰司天臺判駱天驤書

             金朝列大夫武騎尉賜紫金魚袋文儒武君墓碑

          在咸寧縣韋曲之東少陵原君諱曦 【舊諱王?勿直避宣宗廟諱更】 字子華盩厔人義榮先生之祖也曾祖官至大傳次孫天錫立石正奉大夫昭文館大學士 書左丞柳溪姚樞書中奉大夫前中書省參知政事樞密院副使曹南商挺題額門人前中書省左右司郎中武功張徽撰前中順大夫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兼修起居注賜紫金魚袋元好問

             大元中順大夫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副使宋鑒山先生神道碑

          翰林丞 知制誥兼修國史閆復撰集賢學士劉愻書秘書 陽桓篆額先生諱     其號也簪纓故家天姿秀發中書楊公宣撫京兆辟為幕賓與商左山趙輔之同列本  人因宦游至秦遂家焉累官至前職壽七十七有鑒山神暇集行于世

             大元故資政大夫中書左丞贈光祿大夫中書右丞忠宣公神道碑 

          太子諭德李謙撰翰林侍讀學士奉政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高凝書丹并篆額

             大元修郭令公廟碑并第十九代孫奉訓大夫故知寧海州郭侃碑

          俱系翰林丞旨閆復撰在本府東夾城宅中

          上一篇:明狀元趙秉忠殿試卷

          下一篇:撫順“洞庫”珍藏清代皇族族譜玉蝶文物

          更多關于 古籍善本《類編長安志》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