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泥木俑雕塑從制作材料和方法看,吐魯番泥俑,國內罕見,面俑更為此地所獨有,而木、泥、 紙、絹并用,雕、塑、繪、縫兼施制成的俑,則是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傀儡戲人物形象。這種傀儡人物的做法是:在木骨上敷泥塑出頭部,再施粉彩繪制成顏面和發髻,木制軀干(個別束草為軀干),紙捻臂膀,穿著錦、絹縫制的衣裳。
吐魯番泥木俑雕塑的題材和風格可分為3個時期:第1期,為晉至南北朝(公元3~6世紀初葉),即西晉屯田復置戊己校尉到高昌郡階段。俑多木制,極少泥制。題材有人、豬、牛、牛車、馬、駝、怪獸、鳥等。木俑用榫鉚結構,手法樸拙粗獷,多不施彩,但能表現胡漢各族的容貌、服飾和身份等特征。第2期,為南北朝中期至初唐(公元6~7世紀中葉),即高昌王朝階段。木俑與泥俑并存,出現草俑。除第1期的題材外,普遍出現木鴨,木豬減少,出現各種儀仗俑。木俑施彩,制作趨于精整。第3期,為盛唐至中唐(公元7世紀中葉~8世紀中葉),即唐西州階段。彩繪木俑之外,彩繪泥塑俑大量出現,還有木骨彩塑絹衣俑和極少的面俑。題材有成組的儀仗、樂舞百戲、 打馬球、 勞動婦女以及高大的天王、武士、鎮墓獸、十二生肖、牽馬人牽駝人、馬、駝等。第2~3期之際是吐魯番泥木俑藝術的高峰,其中又以阿斯塔那張氏墓群出土者為最精美。俑的題材、安放位置,如儀仗俑放置于墓道南側的龕內,和內地基本相同。
吐魯番泥木俑(earthen and wooden figurines in Turpan ) 中國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和哈和卓出土的俑雕塑。阿斯塔那和哈和卓位于吐魯番縣城東南約40公里,火焰山南麓,高昌故城以北,是古高昌城里的貴族和居民的墓群。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古墓群遭受俄、英、德、法、日人的多次盜掘,一些墓俑和文物散失國外1959~1975年,中國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對古墓群中的456座墓進行發掘清理,同文書、絹畫等一起出土了大量的成組的俑,時代為西晉至唐代,現藏新疆博物館、吐魯番文物保管所和新疆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