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人视屏在线观看,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在线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激情一区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藝術機構 > 機構動態 > 殷商王后—紀念殷墟考古發掘·婦好墓出土文物在長沙博物館展出

          殷商王后—紀念殷墟考古發掘·婦好墓出土文物在長沙博物館展出

          來源:  瀏覽 2441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其事跡在甲骨卜辭有較多記載,為了紀念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考古發現92周年,長沙博物館中華文明特展系列“殷商王后——紀念殷墟考古發掘九十周年·婦好墓出土文物特展”近日在長沙開幕。展出400余件由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珍貴文物,向觀眾呈現婦好的傳奇一生。展期持續至2018年3月4日。
          殷墟婦好墓在考古史上大名鼎鼎。1976年發掘的婦好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總計出土了1928件隨葬器物,在中國考古史、殷商史領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此次展覽由長沙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長沙市文物局主辦,長沙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承辦,分為初識婦好、允文允武、宮闈靜好三個單元。參展文物包括青銅器、玉石器、甲骨等,主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此次展出的重點珍貴文物,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婦好銅鉞、司母辛銅方鼎、亞弜銅圓鼎、婦好圈足銅觥、對尾鸚鵡、玉人、玉龍、玉虎等。其中不少都是與婦好生前生活密切相關的。

          展品中的玉龍玉質瑩潤,頭有雙角,張口露齒,工藝精湛,為蜷體龍造型,憨態可掬。有專家認為,蜷體龍取材于蟬、蠶等蟲類從幼蟲到成蟲的變化過程,龍“能為大,能為;能為幽,能為明;能為短,能為長”的神通就是由此演繹而來。婦好墓出土玉石器多達865件,如此厚葬既體現了武丁對妻子的寵愛與不舍,也揭示了婦好生前豐富多彩的生活。

          殷墟婦好墓考古現場

          一、初識婦好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位王后,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性軍事家、政治家、巾幗英雄。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婦好并未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上世紀安陽殷墟陸續出土了有關婦好的200余條甲骨卜辭,使人們對她的故事略知一二。直到1976年婦好墓的發掘以及大量精美文物的出土,這位王后的傳奇人生才為世人所知曉,也為我們一瞥殷商盛世,有跡可循。



          玉人 河南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

          椅子等高坐具從唐代開始普及,在此之前古人跪坐在席、榻上,標準坐姿是跽坐,即雙膝跪地、腳背貼地、臀落踝上,手放膝上。這件玉人呈現的就是一位跽坐貴族,所穿的窄長袖有花紋短衣是商代貴族的流行服飾。頭頂中心梳小辮,辮上似縛有發繩,“辮發”也是商代玉人常見發型。頭頂有左右相通的小孔。兩腿之間有一較大圓孔,可供插嵌。

          在西周中期(前10世紀中葉)之前,中原地區氣候溫濕,年平均溫度比現代高,適合野象棲息。河南古稱豫州,就是因出產大象而得名。古文獻記載商人馴養大象,甲骨卜辭也有關于捕獵大象的記錄。在殷墟多次發現象骨和象牙制品,在王陵區祭祀坑內還發現一只頸系大銅鈴的亞洲幼象骨骸,證實了商人馴象的傳說。這件玉象憨態可掬,夸張地表現了大象的馴服神態。
          刻辭為:御□日丙豕,又豆丁妣□?又妣戊豕?又父乙豚?

          □是目前難以釋讀的字。妣指女性祖先,丁妣即妣丁,指廟號為丁的女祖。豕指豬,豚即小豬。這條刻辭卜問,是否用豬祭祀(妣)丙、妣丁、妣戊,是否用小豬祭祀父乙。這塊卜骨是牛肩胛骨,寬而薄,稍加燒灼即爆裂,最宜占卜。

          銅斝是盛酒器,特征為口沿有兩個立柱,腹側有鋬(p�n,把手),足為尖錐形。婦好墓出土銅斝12件,其中方斝4件,圓斝8件。方形銅器冶鑄工藝復雜,因而商代方形銅禮器一般出土于王室、高中級貴族墓葬,是權力與身份的象征。此斝口沿下飾蕉葉紋,上腹飾夔龍紋,下腹飾獸面紋。腹底鑄銘文“婦好”,應是婦好生前用器。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所謂“禮以酒成”,酒器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禮器之一。文獻記載銅斝用以行祼禮,亦可濾酒,雙柱可能用來懸掛濾酒網。此斝腹底中部鑄銘文“婦好”,腹、足有絲織品殘跡,鋬下有粗紡織品殘跡,說明下葬時曾用多層織物包裹。如此高大的銅斝不多見,婦好墓隨葬了8件大銅斝(含3件銅方斝)。
          此鼎造型雄偉,深腹如半球,三柱足中空?谘叵嘛椓M獸面紋,口沿上有銘文“亞弜”二字。腹、足有煙炱跡,為實用之器!皝啞弊质枪俾毭Q,“弜”是方國名或族名。武丁時期的卜辭記載了“弜”向商王入貢、為商王征伐等事。這件青銅鼎或是“弜”獻給武丁夫婦的貢品,或是作為婦好葬禮的赗(助喪禮品)禮隨葬。
          鼎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炊煮器,逐漸被賦予祭祀禮器的內涵。銅方鼎出現于商代,成偶數使用。婦好墓隨葬一對兩件司母辛銅方鼎,口沿下一周夔(龍紋的側面像)龍紋為主紋飾。銘文“司母辛”鑄于口下內壁,表明該鼎是婦好的子女為祭祀亡母辛而鑄造的,“辛”是婦好去世后在宗廟被供奉的廟號。此鼎重達117.5公斤,是不多見的商代大型重器。

          二、允文允武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商王朝的王權是依靠莊嚴神圣的祭祀和威武顯赫的軍事來支撐的。婦好是“祀與戎”都不讓須眉的女性,她親自主持莊嚴神圣的祭祀!在名目繁多、方式多樣的祭祀中,婦好代表商王室祭祀商朝的列祖列宗。她是能征善戰的女將軍,商王武丁多次派婦好統領軍隊參加征伐戰爭,顯現了對她軍事才能的倚重,更為商王朝勢力擴張奠定了基礎。

          古玉中禮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人認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華,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最早的玉琮見于5100年前的安徽潛山史前文化。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在江浙、廣東、山西的史前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最為發達。

          殷墟發現不少銅、玉復合器物,以兵器居多,或可稱之為“金玉同盟”。這些復合兵器一般以玉為鋒刃,說明不是實用兵器而是禮儀場合的儀仗用器。這件銅柄玉矛是銅玉復合兵器中的精品,突顯了所有者的不凡身份。柄部鑲嵌綠松石片,柄端與玉矛結合部巧妙地設計成蛇頭形。玉質矛鋒打磨極精。

          戈源自新石器時代的鐮,極富農耕文化特色,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兵器。戈出現于夏代晚期,一直使用至漢晉時期。戈的使用方式也與鐮相似,主要以內刃勾、以尖鋒啄。戈捆柄的部位稱為內,鋒刃部稱為援。這件玉援銅內戈的內部飾獸面紋,鑲嵌的綠松石大都已脫落。援的長度遠遠超過普通銅、玉戈,在禮儀場合十分威嚴。

          這件玉虎作行走狀,身飾云紋。兇猛的老虎作為力量的象征,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成為藝術創作題材。婦好墓隨葬了8件玉虎,雖形態各異,但均張口露齒,氣勢逼人。這些玉虎有的可以穿繩隨身佩戴,有的如這件玉虎則是擺件裝飾。如此之多的玉虎伴隨婦好身側,益加彰顯女虎將的威名。

          商周時期的玉璧小于新石器時代,壁面平滑,內外緣厚度相當,外緣邊棱為圓角,兩面對鉆孔一般都很規整。商代有的玉璧被埋在宮殿宗廟基址的夯土下,用于奠基祭祀。婦好墓出土玉璧12件,有成組出現、大小依次遞減的現象。


          婦好墓隨葬玉簋兩件,一青一白,造型美觀,刻紋精細,器形規矩,器壁厚薄均勻。制作工藝非常復雜,要經過切割成形、掏膛去余料、周身碾軋紋飾、拋光等一系列工序,耗時經年累月,全面體現了當時的琢玉工藝。這件精美的白玉簋可能用于祭祀等盛大的禮儀活動,出土時內有骨勺2件、貝形銅器1件。


          新石器時代從石斧衍生出的玉石鉞,由兵器和工具演變為權力的象征,這一功能被夏商周時期的銅鉞所繼承。銅鉞大小不同,持有者的權力與地位也存在高下之別。婦好墓出土的兩件大鉞均有銘文“婦好”二字,兩件小鉞銘文為“亞啟”。這件銅鉞裝飾一首雙身龍紋,鼻部鑄有銘文“婦好”,龍紋下的三角紋帶猶如猙獰的獸齒。


          夏商周時期的銅鉞象征軍事征伐、刑殺之權。婦好墓共出土四件銅鉞,是目前所見商代貴族墓隨葬銅鉞第二多者(最多者隨葬七件銅鉞),進一步印證了婦好執掌帥權、戎馬一生的傳奇經歷。這件銅鉞裝飾的虎食人紋在商代青銅紋飾中多次出現,推測具有巫師通靈的涵義;⑹橙思y下鑄銘文“婦好”二字。

          三、宮闈靜好

          作為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盡享著丈夫的恩寵,承擔著生育王位繼承人的重任。作為一國之后,她有自己的封地,要向商王室納貢。作為殷商都城的女主人,她過著雍容華貴的宮廷生活。她傳奇的人生雖已埋藏在殷墟厚厚的黃土下,讓我們通過數量龐大的珍貴文物,透視她鐘鳴鼎食、饌玉炊金的生活,一探她至今依然謎團滿布的神秘世界。

          龍是傳說中的靈獸。中國最早的龍形象出現在六、七千年前的遼河流域史前文化,龍從誕生伊始便深深地打上了巫術與神話的烙印。新石器時代龍的形象已在中國南北廣泛傳播,逐漸成為中華文明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有學者認為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夏商周時期龍紋是常見裝飾題材。這件玉龍作站立狀,與青銅器的夔紋相似,代表了有爪龍的特點。

          玦為半環形或環形有缺口的配飾。除了佩戴,玉玦也有禮儀以及其它功能。古文獻記載玉玦還具有表達絕交、決心等涵義。該玦以團龍為造型,上有穿孔,應為佩戴之物。
          對尾鸚鵡

          婦好墓出土21件鉤喙有冠的鸚鵡形玉飾,也有觀點認為應叫玉鳳鳥。這件對尾玉鸚鵡較為罕見,可能象征神鳥,也有可能是以當時的透視法表現一只鸚鵡的兩個側面。兩尾相連處有小孔,可穿繩佩戴。
          玉鸮

          早在史前時期,貓頭鷹已被中國先民視為祥瑞神鳥,這一傳統延續到了商代。但從西周中期之后,貓頭鷹開始被斥為惡鳥。這件玉鴟鸮呈站立狀,尾與足之間有槽,足下兩側各有一個未鉆穿的小孔,頭頂后有一上下對穿的小孔,可插嵌亦可佩戴。

          殷墟出土的刻刀在制作風格上非常統一,刀柄一般為動物,刀尾幾乎沒有特別的紋飾,只是磨光并制出鋒刃。

          甗是蒸食器,由下半部煮水的鬲和上半部盛食物的甑組成,中間有鏤空的箅流通蒸汽。銅甗出現于商代早期,在商周時期是高中級貴族的用器。商代銅甗有分體與合體兩種。這套分體甗的甑底即為箅,甑口下內壁、鬲肩一側各有一“好”字銘文。目前還未發現商代的銅箅片,推測商代使用其它材質的箅片。

          銅壺是盛酒器,出現于商代中晚期。婦好墓出土的一對扁圓銅壺代表了早期銅壺的形態。此壺頸部兩側有對稱的貫耳供穿繩,腹部以三組獸面為主體紋飾。腹內底有銘文“婦好”。獸面紋可溯源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商代青銅禮器的獸面紋將神秘、猙獰的神性內涵發揮到了極致,充分體現了青銅禮器溝通人神的功能。

          婦好墓出土銅觥八件,包括圈足和四足兩種形制。此觥蓋首為虎頭獸面紋,蓋尾獸面紋似鸮(xiāo,貓頭鷹)。蓋與器身扣合后,正視為一蹲坐的虎,后視為一站立的鴟鸮,造型獨特,設計精巧。器底中部鑄銘文“婦好”。

          上一篇: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和經營模式

          下一篇: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11月底亮相上海博物館

          更多關于 殷商王后—紀念殷墟考古發掘·婦好墓出土文物在長沙博物館展出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