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書法貫穿中國五千年歷史文明,都是中國的符號和藝術,雖有各自相對獨立的內涵、法則,然而文韜武略都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而且相輔相成。以太極拳與書法藝術而言,二者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都是同源而異流,其形象、神韻、剛柔之氣,學習書法和太極都講究柔而且修心養性。
1.形式相合 太極拳是身心皆練、內外一體、剛柔相濟、集技擊與健身為一體的武術。每一著式皆含高深的技擊作用。初學時,從學動作入手,在教者的指導下,以其示范為榜樣,細心模仿,一式一式的學。好比小學生學寫字,一筆一畫地學,一個字一個字的學和寫。拳式由手眼身法步組成,好比書法結字由點、直、橫、勾、撇、捺等組成一樣。太極拳身法要求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松活,腰為主宰,完整貫串等。眼法:根據拳式變化需要,目視前方或前手上方或者動作方向,換勢時要做到精神貫注、意動勢隨,神態自然等。
書法一般以每個漢字為基本單位,漢字筆畫繁簡懸殊,結構紛雜多變,其基本規律,謂之間架結構。間架是指字形安排;結構就是文字中筆畫的組織。兩者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并稱間架結構。間架好就能使字體端正穩健,結構好,筆畫配置合理,就能使字有氣勢。給人以美的感受,好比一個拳式表現的美好是一樣的。 太極拳套路是指整趟拳的全部動作,打完一趟拳好比寫了一篇完整的書法作品。
2.同源異流 太極拳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高層次的文化遺產,其理論基礎是《易經》陰陽八卦學說。太極拳始自何時,尚無文字可考,但傳說甚古。太極拳內涵極厚,博大精深,是我國傳統辯證思維與武術、醫術、導引術最完美的結合。涵蓋著陰陽、動靜、虛實、開合、剛柔、化發、意力等一對對矛盾的辯證統一。 中華文化無不起源于《周易》,其中中醫學與漢字尤為明顯。漢字如同國畫、書法一樣,充滿了大寫意,每一個字,每個筆畫,都折射出中華的根——東方傳統思維形態及內涵,因而成為世界上最發達、最完美、最富深邃哲理的意音文字。
古老的中國漢字源于八卦,源于易學。毫無疑問,漢字的藝術表現形式——書法,與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也是同步的,它不僅與太極拳同源并且有許多相同和相通之處。書法藝術博大精深、內涵深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高形式之一,窮字體形態變化于筆端,融會作者的情性于紙上。 幾千年來中國書法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藝術系統。概括書體主要可分為篆、隸、楷、行、草五大類。各類又可分為小類。
書法藝術講究用筆、結構、布白、墨法等。運筆是書者基本功夫,由于筆畫可長可短,可正可斜,可曲可直、可粗可細,它們之間又有種種不同的搭配形式,所以在書法藝術中,字的結構是千變萬化的,好比太極拳推手和散手的變化無窮一樣。 上述太極拳與書法藝術,一文一武,同根同源,皆源于史前的八卦學說;具有同樣深邃的理論知識,縝密的規范要求,同是易學難精、頂峰難攀同源異流的科學藝術。
3.書法和太極皆繁而嚴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的內家拳,乃柔中寓剛、棉里裹鐵之術,在技術上、生理上、力學上都含有相當哲理,外形和內在的要求都非常嚴格。
楊澄甫的《太極拳十要》中,較為全面地提出:虛領頂勁、松腰、氣沉丹田、立身中正,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等項,是講練拳時要頭容正直神貫于頂,方能精神提起;立身中正、氣沉丹田、松腰,是說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轉動靈活;胸微內含利于氣沉丹田,拔背使氣貼于背,利于力由脊發;沉肩墜肘是松肘墜肩、氣集丹田,全身得力。這些外形上的要求,還要時刻注意“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及手與足合。 書法藝術歷史悠久,變化很多,同太極拳一樣,涵有深邃的理論、淵博的文化知識、嚴格的規范動作。書法藝術主要講究筆法。筆法是指書法的點畫和用筆的方法。筆法具體講是書者在掌握了一定的用筆技巧以后,用各種書體即真、草、隸、篆諸體學習和創作中的筆法。在筆法中用筆主要有方、圓之別:有楞角者為“方筆”,無楞角者為“圓筆”。宋代姜夔在《續書譜》中講:“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庇霉P還講究澀筆,即筆與紙磨擦有聲,要筆筆送到盡處。如同太極拳之前式之末(做到位)為后式之始,是講用筆或出拳均要恰到好處。
筆法離不開“身法”,古人主張書法全身力到,即力送筆端。書法藝術所說的“力”與太極拳的“力”是一個意思,這個力決不是大力士或粗壯工的拙勁;而是久久練出的內勁,即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力由意生,意到力至,恰到好處。 書法藝術與太極拳共同之處,無論是外形還是內在要求,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要求高、規范嚴,功夫深淺皆表現在藝術水平上,不管是拳架或交手,還是書法作品,行家一眼,便知高低。
4.健身上品 太極拳與書法的健身功能也是相通相近的。太極拳是靜功,是內功,也是體育。練習太極拳的步驟:先是練體,其次是練氣,最后是練神。但這三步又不能截然分開。練肢體是基礎,是練本體的柔順,用意不用力,動作到位,無過不及,久之,動作緩慢,呼吸深長,氣功自然進步。太極拳是天然的氣功,不求自得。在此基礎上練神,則是更上一層樓。此時,體已柔順,氣已充盈,就要注意精神的涵養,靜境的追求。至此,體力消耗更少,精力聚集更多,身體更健康,追求技術上的虛無變化,即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境界。
我國古代書法家作書皆運腕,全身力到。書法創作過程,按從前人作書,先磨墨,此時心靜,邊磨,邊構思,心平氣和,然后揮毫于紙上,力送毫端,一氣呵成。久之,書法、氣功,功夫漸長。由于作書中每筆的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所以藝術不分形式,國粹不分內容,講究一種意境,心神合一的表現形式。
書法和武術的藝術淵源
來源:樣子收藏網 瀏覽 2048 次
下一篇:米芾書法作品欣賞
更多關于 書法和武術的藝術淵源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