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有四九城,有很多叫賣和耍把式的,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來形容老北京城的市民街井生活狀態,樣子收藏網通過五行八作的老照片來回憶解放前的老北京城民俗生活。
“三教”指的是中國儒、道、佛三大教派
“九流”又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帝王、圣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 尼。
“下九流”: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巫婆及拐騙)、盜、竊、娼。
五行:車行船行店鋪行腳行衙役行
八作:金匠銀匠銅匠鐵匠 錫匠 木匠 瓦匠 石匠
以前老北京人居家過日子用的都是鐵刀鐵剪子,要是刀剪鈍了,就得用青石給磨出刀鋒。胡同里一有“驚閨葉”的聲響,人們拿著刀剪紛紛而來。磨刀匠挑著一條四腿長板凳,每頭系一塊粗細不同的青石,板凳腿上綁一個裝水的小水桶。一般的刀剪要先粗磨后細磨,手藝精到的師傅,不大工夫就可以交活了。但如果是刀刃兒沒了,就得重新開刃兒,行話叫“搶”。搶菜刀可是個技術活兒,只有技藝嫻熟的磨刀匠才能把刀磨得薄厚適宜
走街串巷的行當,最講究吆喝。從春末開始,廟會上隨處可聽見賣酸梅湯的吆喝聲:“哎——酸梅湯啊真甜哪,哎——這玉泉山的水,駱駝給我馱,南來的蜜蜂來搭窩哎——買一碗來嘗一嘗,不涼不要錢”!照片圖為賣煙桿。
物質匱乏的時代,老百姓穿衣穿鞋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家里的日常用具也是“上輩用,下輩用,只要能用,子子孫孫永遠用”。一雙破爛不堪的夾鞋或棉鞋,經過皮匠(老北京修鞋的)穿針引線“前包頭兒,后包跟兒”,再打上“彎子”(在鞋的兩側縫上皮子),便整舊如新。摔碎的盆盆罐罐舍不得扔掉,只得求鋦碗匠。鋦碗先用金剛鉆打“鋦眼”,把要修補的盆碗對好岔兒,用弓子來回拉動。等鋦眼打好后,再用黃銅絲做的“鋦子”加固,破損的碗、盆就“死而復生”了!皼]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兒”,說的就是鋦碗鋦盆的老手藝。
走街串巷的剃頭挑子一頭系著供客人坐的凳子和剃頭工具,即剃刀、梳子、篦子;另一頭掛著盆、水壺、小炭爐子的圓形支架。正所謂老北京的歇后語:“剃頭挑子——一頭熱”。圖為賣酸梅湯。
到了冬天,北京人用木炭生爐子取暖,街頭巷尾時常響起“約零炭吶”的吆喝和小販手擊小鼓“蹦啦蹦”的聲響。
圖片為剃頭挑子
圖為賣針頭線腦兒
圖片為耍耗子(嗩吶)
耍猴兒的老照片
賣小金魚兒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