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2017年春季拍賣重器是玫茵堂及東瀛所藏龍泉窯、冬青、甜白、德化白瓷的瓷器拍賣專場。
“中國白”(BLANC DE CHINE)出自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贊譽。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詞。德化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于德化縣而得名。德化白瓷呈色溫潤如玉,剔透光滑,器體在光線照耀下,可映見指影,叩之聲音清悅悠揚,猶如敲擊金屬,鏗然作響,其美妙的胎釉質感直逼玉器之“五德”。明清的許多陶藝著述往往將德化白瓷與定窯白瓷、永樂宣德時期的甜白瓷媲美,或稱“建之粉定”,或謂“類永、宣之甜白”。
明時期,為迎合永樂皇帝崇白之品味,他尤其鐘愛白玉及白瓷,御窯因此致力發展甜白釉。永樂甜白釉由純釉石提煉,不含釉灰,比其它白釉含氧化鈣量較低,含氧化鉀量較高;至于胎體則含氧化鋁較高,燒成溫度亦較高。因此無論胎體或釉色均較其它白瓷潔白,釉面亦與別不同,表現柔滑潤瑩,沒有青白釉的玻璃質感。甜白釉面有無數小氣泡,平均分布于釉中,當光線穿越時,散發出玉質般的晶瑩。學者劉新園指出明十五世紀時永樂白釉還未稱為“甜白釉”(見《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展覽》,71-72頁);而至萬歷十九年(1591)黃一正著《事物紺珠》,才首次出現“骔眼甜白”一詞。其中“骔眼”應指釉面氣泡爆裂形成的針孔。劉新園提出嘉靖朝發明白糖制法,可能與“甜白”一詞相關,清代丁國鈞編撰《荷香館瑣言》亦記載白糖的發明,因為白糖與原來的黑糖相反,成為晚明當時得令之物,推測黃一正因此引用“甜白”描述珍貴的永樂白釉。 劉新園并論述宣德初年延燒御制白瓷(見同書,70頁),相信明時白瓷當為主流。據載《李朝實錄》記錄了1428及1429年明朝出使朝鮮帶去的貢品,首批有數目相等的白瓷與青花瓷,第二61批為白瓷十五桌。宣德初年朝廷封贈重臣的禮物亦包括了白瓷,明臣楊榮在著作《楊文敏公集》中敘述自己于1426年獲賜御用的筆墨及不同的白瓷。四年后他再獲御賜:“白金、珍珠、鈔幣、白磁器……”這些記錄均引證永樂窯發展的甜白瓷延至宣德朝仍大行其道。
在歐洲,龍泉青瓷有“雪拉同”(Celadon)之美名。16世紀龍泉青瓷傳到歐洲,身價竟和黃金一樣貴重,一般人不敢問津,王公貴族都以擺設和供用龍泉青瓷作為炫耀華貴之物。歐洲薩克森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不惜重金購買龍泉青瓷,還特地建造一座宮殿,專門珍藏中國青瓷。歐洲各國文獻稱龍泉青瓷為“雪拉同”,將龍泉青瓷的色澤風韻與歐洲名劇《牧羊女亞司泰來》男主角雪拉同的美麗服飾媲美。世界各地博物館和陶瓷收藏家都將龍泉青瓷視為珍品,以擁有龍泉青瓷為榮,東瀛世家最喜此類雅器,更視之為茶道之中花器的最上品。龍泉窯始燒于北宋早期,但南宋龍泉窯的瓷質、工藝最好。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點,以份青和梅子青釉著稱于世,這兩種釉是在龍泉青瓷中最名貴的品種。其中粉青釉更少。釉面會使光線發生強烈的散射,呈現出一種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隨時代積累,飾有粉青、梅子青釉的龍泉雅器存世極少,為屬不可多得的南宋龍泉窯極品,也代表了宋代龍泉青瓷發展的最高水平,亦可遐想品味宋代文人那份特有的風姿綽約芬芳清逸的儒雅。
玫茵堂
玫茵堂由在菲律賓的瑞士藏家斯蒂芬和吉爾伯特·裕利在知名古董商仇炎之(仇國仕的祖父)和桂斯·艾斯肯納奇的協助下歷經50余年而成就。以其藝臻技絕的御制瓷器舉世聞名,為史上最精煉的私人御制瓷器收藏之一。收藏囊括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歷朝瓷器中最上乘珍品,被認為是仍在西方私人手中的最好的中國瓷器收藏。
2011年4月春拍,香港蘇富比推出的“玫茵堂珍藏 – 重要中國御瓷選萃”專場備受矚目,各大媒體上就鋪天蓋地都是“玫茵堂”珍藏的字樣。
用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及中國藝術部國際主管仇國仕的話來說,“玫茵堂”珍藏的價值,不在于其是否刷新中國拍賣紀錄,而是能對近年來涌入藝術品市場的新買家起到樣板作用,可以讓他們從來自歐洲的“老收藏”中,體驗什么是頂級的中國瓷器珍藏。
保利春季拍賣保利春拍玫茵堂及東瀛所藏龍泉窯、冬青、甜白、德化白瓷介紹
來源: 瀏覽 1975 次
更多關于 保利春季拍賣保利春拍玫茵堂及東瀛所藏龍泉窯、冬青、甜白、德化...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