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壩高裝是中國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省興文縣大壩苗族鄉的苗族同胞和移民們共同創造了極富魅力的“大壩高裝”文化。它起源于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歷史悠久。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初二,大壩苗族鄉都會舉行高裝巡游表演。
大壩高裝又稱“抬角”、“抬歌”、“高抬”、“撓閣”、“腦閣”、抬閣等。大壩高裝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閣子3層至5層不等,一般每層1人,也有的底層4人,中層5至6人,頂層1人。抬閣巡游時,一般用到4架閣子,多時可達6架甚至8架,每個閣子由4人或8人扛著前行。大壩高裝裝架為四柱鋪板的木制高臺,臺高二米,臺面四平方米。平臺中豎有一根四至六米的鐵桿,稱為“裝亭”,裝亭上端打鑄成“ㄣ”形彎曲。辦裝一般需備四架,每架裝為一出戲,處于裝亭上端頂裝的為女主角,站在平臺上的則為配角,角色全由十二三歲的兒童裝扮,他們手執道具,做出各種造型。每架裝以兩根大夾杠夾牢,由八人抬起沿街緩緩而行,一般十六人一臺,互相輪換。高裝的特色之處在于“掩頭”和“假腳”,“掩頭”是高裝演出的主要道具,它被巧妙地安排在鐵亭中部、頂裝演員腳下。頂裝演員穿繡花鞋的假腳站在“掩頭”上,另一只同樣的假腳則向后翹起,在袍服的遮蓋下看不出任何偽裝的痕跡。
大壩高裝游街表演于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初二舉行,游行隊伍前有二十八宿開路,神童騎馬領隊,高裝、古董抬架、龍燈、獅燈、蘆笙隊(苗族)、鑼鼓、嗩吶等緊隨其后,一路鑼鼓喧天,鞭炮轟鳴。炮聲震耳。
大壩高裝的劇目內容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白蛇傳》、《西游記》、《昭君出塞》、《藍橋會》、《黃鶴樓》、《打漁殺家》等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