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人视屏在线观看,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在线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激情一区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民俗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湖北省第四和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省第四和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  瀏覽 3438

          湖北歷史悠久有很多古建筑和歷史遺跡和文化名人,國家為了保護中國文化遺產推出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傳承人以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樣子收藏網介紹一下湖北省第四和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省第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雞公山遺址:位于荊州市荊州區郢城鎮郢北區,舊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1000平方米。1992年發掘,該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首次揭示出多層舊石器時代不同文化類型的地層疊壓關系,在距今約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人類在平原上的活動遺跡,還發現了數以萬計的砍砸器、刮削器、石錘等文化遺物。雞公山遺址的考古收獲,使中國舊石器時代人類平原地帶居住生活的研究有所突破。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河遺址:位于天門市石家河鎮北部,新石器時代遺址。在8平方千米范圍內,密集分布的三房灣、譚家嶺等數十處古文化遺址構成一個原始社會大型聚落群體。1954年始發掘,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從相當于大溪文化階段開始,經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一個基本連續發展的過程,距今5000~4000年。遺址群的中心部位有一座由城墻、城壕和外圍臺崗構成的石家河城。經歷年來多次科學發掘研究,對該遺址群的文化堆積、遺跡及葬俗等,初步摸索出若干規律性的認識。出土文物以大量陶質生活用具、陶塑工藝品和數百件小型玉器最具特色。

          雕龍碑遺址:位于棗陽市鹿頭鎮武莊村,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4.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6~2米。該遺址屬保存較好的原始氏族聚落遺址,距今6000~5000年。1957年發現,1990~1992年先后5次發掘。發現有大量遺跡和墓葬,特別是保存有20多座較為完整的房基,其中2座大型多間式房屋基址,現保存有0.5米高的墻體和室內居住面及房頂、墻體的倒塌物,并首次發現了推拉式屋門結構。該遺址地處我國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的隨(州)棗(陽)走廊,文化內涵豐富,兼有古代南北文化特征,對研究古代長江、黃河流域文化交流融合有重要意義。


          紀山楚墓群:位于荊州、荊門兩市交界處的沙洋縣紀山鎮,楚故郢都紀南城遺址北10千米處,面積12平方千米,是由尖山墓地、大薛家洼墓地等22個古墓地組成的楚國大型墓葬區。古墓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葬規格高,現保存有封土堆的墓葬計227座,其中封土堆高2米以上、直徑30米左右的大型墓葬達40余座。   


          南巖宮:又名天乙真慶宮,位于武當山特區,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明永樂、嘉靖年間整修、擴建,F存建筑有南天門、北天門、小天門、御碑亭、琉璃焚帛爐、龍虎殿。神廚、配房、八卦亭、皇經堂、兩儀殿、龍頭香、藏經樓、天乙真慶宮石殿、飛升臺、梳妝臺、禮斗臺、朝陽古洞、棋亭等,占地面積61187平方米,建筑面積3539平方米。石殿為石仿木結構,歇山頂,面闊進深各三間,其梁架、立柱、斗栱、裝修均為巨石雕鑿。宮內藏有銅鑄鎏金真武、元始天尊、四御等神像。

          襄陽“古隆中”:又稱諸葛武侯祠,位于襄陽市襄城區隆中山。武侯祠四重殿,位于隆中山半腰,依山勢向后逐層升高,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一殿為四柱三間,七檁硬山,抬梁構架,磚木結構,高6.3米,進深7.8米。二殿位于一殿后面,也是四柱三間,七檁硬山頂,抬梁構架,高6米,通進深6.66米。二殿后有左右廂房。其后之過殿四柱三間。八檁卷棚頂,連弧形封火山墻,殿高4.74米,進深4.96米。大殿位于過殿后,四柱三間,十一檁硬山頂,抬梁結構,高6.5米,進深8.23米。神龕內供諸葛亮及二童子塑像。

          武侯祠左右各有兩重套院,均為四柱三間硬山式房屋。三顧堂在武侯祠西,是一組廊院式建筑,建筑面積360平方米。院子兩側是“[]”形單坡四檁碑廊,內嵌碑刻3 2塊。三顧堂正殿為六柱五間,八檁硬山頂,抬梁結構,殿高5.8米,進深6.77米。

             抱膝亭在三顧堂前坡下的臺地上,是樓閣式三重檐六角亭,高12米,內有樓梯可登臨。亭前為“抱膝處”碑。

             古隆中石牌坊,在躬耕田川口,是四柱三牌樓牌坊,高5.56米,檐枋下石匾楷書“古隆中”,楷書柱楹。

             “臥龍深處”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隆中草廬”,乾隆時更名“臥龍深處”,后又改名“野云庵”。1984年重修時改變原貌,成三重四柱三間硬山頂,兩重院均建碑廊。

             草廬亭在三顧堂后面的土阜上,樓閣式重檐六角亭,平面呈燈籠形,木質抬梁構架,二層。內設樓梯,磚墻嵌光緒年間石碑三塊。

           

          荊州城墻:位于荊州市荊州區。始建于東漢,現存城墻為清順治三年(1646年)于明代舊基重建。城墻高約9米,厚10米,周長11.28千米,東西長,南北短,城墻、城門、甕城、敵臺、蝶垛、藏兵洞等均保存較好。6座城門之上原建有城樓,現僅保存有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的大北門城樓,1986年重建東門城樓。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位于武漢市硚口區中山大道706、708、710號,原系“中國南洋兄弟煙草股份有限公司”于1921年所建的“南洋大樓”,為鋼筋混凝土構筑的五層主樓和4層附樓組成的西式建筑,占地面積885平方米,建筑面積4740平方米。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漢口后,大多數國民黨中央執委和國民政府委員抵達漢口,組成“臨時聯席會議”于此樓辦公。1927年3月在此召開了有共產黨人毛澤東、林伯渠等人參加的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改組國民政府,組成國共聯合政府。

          新四軍五師司令部舊址:位于大悟縣芳畈鎮白果樹灣,1939年李先念、陳少敏、朱理治等同志,根據中共中央、毛澤東、劉少奇同志指示,在兼任中原局書記劉少奇直接部署下,為了爭取時間,擴大武裝力量,迅速打開中原敵后抗戰局面,先后深入到武漢外圍敵后,匯合黨的各路武裝,創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1941年整編為新四軍第五師?箵袅15萬日本侵略軍和撼萬多偽軍的進攻,并打退或制止了國民黨的三次反共高潮。1942年至1945年,新四軍五師司令部駐此。舊址為民宅,磚木結構,大小五間。建筑面積約1053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四合院式。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名稱:學堂梁子遺址

          編號:5-0079-1-079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舊石器時代

          類型:古遺址

          所在地:湖北省鄖縣

          簡介:

             學堂梁子遺址即鄖縣人遺址,位于湖北省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漢水左岸的四級階地。1989~1990年發掘,先后發現兩具早期人類頭骨化石及石制品300多件,主要是以當地礫石為原料制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和刮削器等。還發現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等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動物化石2 0余種。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晚期,絕對年代可能要早于距今80萬年。保存完好的人類頭骨化石,既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征,也有與早期智人相近之處,反映了遠古人類進化過程的復雜性。豐富的石制品與動物化石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及東亞地區早期人類文化及第四紀古地理環境提供非常重要材料。

           

          名稱:關廟山遺址

          編號:5-0080-1-080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新石器時代

          類型:古遺址

          所在地:湖北省枝江市

          簡介:

             關廟山遺址位于湖北省枝江市問安鎮關廟山村,處于江漢平原向鄂西山地的過渡帶,遺址現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7年發掘,發現有房址10座,另有甕棺等遺跡。房址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地面建筑,房址內有坡頂、散水、竹骨泥墻、隔墻、聯體灶、火塘遺跡等。小型房基面積35平方米,中型房基面積52平方米。磨制石器品種多,制作精細,多為斧、錛類工具。陶器有口徑達0.76米的陶盆、蛋殼胎彩陶,還發現有陶鼓、陶搖鈴等陶質樂器。大型陶盆、蛋殼胎彩陶的出現及內黑外紅的燒造工藝,均表明關廟山陶器制造工藝的領先地位。

             關廟山遺址的發掘,體現了長江中游地區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三種原始文化的疊壓關系。遺址中豐富的大溪文化遺存,基本上包括了該文化的各主要階段,對研究大溪文化的內涵、特征、分期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名稱:門板灣遺址

          編號:5-0081-1-081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新石器時代

          類型:古遺址

          所在地:湖北省應城市

          簡介:

             門板灣遺址位于湖北省應城市城北街道星光村門板灣,總面積達110萬平方米,是一個以城址為中心,城外分布有數個半從屬聚落的大型聚落遺址。城外的聚落以許家老屋臺保存最好,屬環壕臺地,遺跡遺物十分豐富。1979年發現,1999年開始發掘。位于遺址中部的城址,平面略呈方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西垣保存最好,至今高出地面3~4米,城內東北部和西北部各有一個面積較大的高臺地,城垣外有壕溝。城址內發現大型房屋建筑,面闊16.2米,進深5.5米,面積為1l5.5平方米,土坯磚砌墻,墻體保存高度平均約1.5米,最高處達2.2米。房屋內分4室,外有走廊,門窗及火膛等皆保存較好。房子周圍有由圍墻構成的面積達45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是迄今新石器時代考古中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對研究中國南方地區建筑史有重要的意義。門板灣遺址對史前聚落考古及文明進程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

           

          名稱:走馬嶺遺址

          編號:5-0082-1-082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新石器時代

          類型:古遺址

          所在地:湖北省石首市

          簡介:

             走馬嶺遺址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焦山河鎮走馬嶺村與滑家當鎮屯子山村的交界處。遺址核心是一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古城址。城垣夯筑,底寬25~37米,頂寬為10~20米,高5~8米,夯層厚10~20厘米。城垣外有一條環城壕溝。1990~1992年發掘。在城內發現有面積達100平方米的大房子,面積在30~50平方米的多分式中型房子和面積在8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發現有排列有序的小祭祀坑。走馬嶺城址始建時代相當于屈家嶺文化早期,使用到屈家嶺文化晚期逐漸廢棄。走馬嶺遺址為長江中游地區早期城址和埋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名稱:陰湘城遺址

          編號:5-0083-1-083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新石器時代

          類型:古遺址

          所在地:湖北省荊州市

          簡介:

             陰湘城遺址位于湖北省荊州市馬山鎮陽城村北。遺址文化堆積從大溪文化一直延續到西周時期,以史前文化遺存最為豐富。遺址核心是始建于屈家嶺文化早期、沿用到石家河文化晚期的古城址。1 994年開始發掘,城址平面略呈半圓形,中部的一條縱向沖溝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城址東西長約580米,南北殘寬約35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較好,現存城垣寬度一般為10~25米,城垣外有城壕。已發現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甕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遺跡,城壕內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遺跡和文化遺物。陰湘城遺址的發掘對研究江漢地區史前時期的文化譜系、文化發展水平和環境狀況以及城址的防衛設施的演進、功能、構筑方式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名稱:磨盤山遺址

          編號:5-0084-1-084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周

          類型:古遺址

          所在地:湖北省當陽市

          簡介:

          磨盤山遺址,位于湖北省當陽市河溶鎮前進村東200米,屬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段,文化遺存集中分布在山崗和臺地上。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1.5米。1979年冬,為配合趙家湖水渠的修建,在沮漳河東岸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1982年試掘。出土大量以紅陶為主的器物,陶系早晚分期明顯,出土的鬲有“楚式鬲”的初形。尤為重要的是出土了大量大件粗繩紋筒瓦、板瓦,均由泥條盤筑,兩側有竹片切割的痕跡,應為較大型建筑物的殘存構件。是一處楚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的重要遺址。

           

          名稱:龍灣遺址

          編號:5-0085-1-085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周

          類型:古遺址

          所在地:湖北省潛江市

          簡介:

             龍灣遺址位于湖北省潛江市龍灣鎮和張金鎮,東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最為密集和豐富。龍灣遺址東北部為章華臺遺址,總面積達60.7平方千米左右,為一處重要的楚王宮殿基址群。1984年發現,1987~2001年發掘,現已勘探出自東向西分布著由19個夯土臺基組成的4個大夯土基址群——放鷹臺宮殿基址群,其中1號宮殿基址為三層的高臺建筑,占地面積約1.17萬平方米,遺跡復雜,有踏步、地下排水管、檐柱、大方柱、三層臺的地梁溝槽、用海貝鋪就的三面環繞的貝殼路、東南側門等。龍灣遺址西南部為黃羅崗遺址,以黃羅崗城址為中心,周圍分布著眾多同時期的文化遺存,總面達40.2平方千米左右,為春秋楚城,F已發現城址的南城垣,長約1200~1400米,城址發現大量的灰坑等遺跡和遺物。

             龍灣遺址的發現對楚國歷史、文化、建筑史等諸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名稱:鄂王城城址

          編號:5-0086-1-086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周

          類型:古遺址

          所在地:湖北省大冶市  

          簡介:   

             鄂王城城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高河鄉胡彥貴村,城址北距高河鄉2千米。城垣依崗地而筑,南高北低,高出附近地面約5~1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左右。城垣保存較好,發現有缺口7處,其中兩處疑為城門遺跡。城外有護城河。城內南部有夯土臺基,面積達2000平方米,發現橢圓形窯址兩處,金器、銅器、鐵器及建筑用瓦等。在鄂王城西部以及西南、西北崗地上發現有成群的封土墓,據初步統計,共117座,其中較大的封土墓有1 8座,高約2.5~3.5米。墓向為南北向,墓內有填白膏泥、木炭、卵石的現象。鄂王城城址對于東周楚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名稱:季家湖城址

          編號:5-0087-1-087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周

          類型:古遺址

          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

          簡介:

             季家湖城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草埠湖管理區三分場,地處江漢平原西端,沮漳河流域。遺址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它以季家湖古城墻、楊家山子臺基和魯家墳墓群為中心,總面積12.23平方千米。南城墻位于九口堰,其南有壕溝與之并行。楊家山子臺基位于城墻東北500米處,發現東周時期的房基、墓葬及制陶作坊和窖穴遺跡。魯家墳墓群位于遺址北邊中部,探明墓葬80余座,分布相當密集。一號臺基在城址北部中央,魯家墳墓地以南,出土有“秦王卑命竟坪王之定救秦戎”十二字銘文的銅甬鐘。季家湖城址對鄂西地區原始文化的發展系列,楚文化淵源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

           

          名稱:楚皇城城址

          編號:5-0088-1-088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周至漢

          類型:古遺址   

          所在地:湖北省宜城市

          簡介:

          楚皇城城址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鄭集鎮皇城村境內,為東周時期的楚國故城遺址,又名“楚故城”、“故襄城”。城址平面呈一規則長方形,四周現保存有土筑夯實的城垣,城垣周長6420米,城墻由墻體和護坡組成,呈梯形。城垣東南角高出四周城垣,當為古之“角樓”。城址采用大小兩城套筑,小城位于大城內的東北隅,為一高出大城平面約2~4米的臺地,總面積38萬平方米。發現的遺跡有城門、跑馬堤、散金坡、金銀冢等,出土有青銅禮器、金幣“郢爰”等遺物。楚皇城城址作為先秦時期漢水中游的通都大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研究楚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的一處典型遺址。

           

          名稱:湖泗瓷窯址群

          編號:5-0089-1-089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唐代至明代

          類型:古遺址

          所在地:湖北省武漢市

          簡介:

             湖泗瓷窯址群分布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湖泗鎮、山坡鄉的梁子湖和斧頭湖一帶,窯址多位于水運便利的瀕湖崗地之上。在南北長約40千米、東西寬約30千米的范圍內,1 988~1995年間3次發掘,迄今已發現窯業堆積145處。該窯址群的年代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元明時期,而以宋代為主。產品有青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兩種,瓷器的種類均為壺、罐、碗、盤、碟等日常生活用器,造型規整勻稱,胎以灰白色為主,釉面勻凈晶瑩,有的器物的內外壁還刻劃菊瓣、蓮瓣、團花等花紋。湖泗瓷窯址群規模大、分布范圍廣、延續時間長,在長江中游地區的古代窯址中實不多見。

           

          名稱:玉虛宮遺址

          編號:5-0090-1-090

          公布時間:2OO1年6月25目

          時代:明

          類型:古遺址

          所在地:湖北省武當山特區

          簡介:   

             玉虛宮遺址位于湖北省武當山特區玉虛路南端。玉虛宮始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嘉靖年間擴建,是武當山八宮中規模最大的建筑組群。平面布局為五進三城,即外羅城、紫禁城、內羅城,占地面積50萬平方米。清乾隆時遭火焚,F存建筑外羅城有泰山廟、御碑亭;紫禁城有宮門、宮墻、小宮門玉帶河、玉帶橋、御碑亭;內羅城有琉璃八字墻、小宮門、宮墻、琉璃焚帛爐、神壇、道房、父母殿等。

           

          古墓葬

          名稱:明楚王墓

          編號:5-0175-2-031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明

          類型:古墓葬

          所在地:湖北省武漢市

          簡介:

             明楚王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龍泉鎮龍泉山。面積約760萬平方米。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六子朱楨為楚王,封地武昌,自朱楨起,楚王府八代九王全部在此修建塋園并設置陵衛及陵戶,看護王陵。9座王塋基本相同,由內外塋垣、荷花池、享殿、配殿、石幾筵、神帛爐、地宮等建筑構成。昭、莊、端三國各有一碑亭,亭內龜趺、石碑保存較好。九王塋園中昭王塋園保存最好,l991年昭王塋園進行了發掘,其地面建筑臺基、中央“神道”、東西“御道”基本完好,磚筑塋垣大部分保存,地宮完好。莊、靖、愍三塋園,部分建筑臺基基本保存完好。明楚王墓布局規整,保存完好,對于研究明代藩王的葬制、葬俗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九座墓分別為,明楚昭王朱楨墓、明楚莊王朱孟烷墓、明楚憲王朱季堄墓、明楚康王???墓、明楚靖王朱均鈋墓、明楚端王朱榮(氵+戒)墓、明楚愍王朱顯榕墓、明楚恭王朱英(火+劍除右偏旁)墓、明楚賀王朱季堄墓。

           

          古建筑

          名稱:四祖寺塔

          編號:5-0359-3-165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唐至元

          類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黃梅縣

          簡介:

          四祖寺位于湖北省黃梅縣大河鎮四祖寺村雙峰山南坡山腰處,為中國佛教禪宗第四代宗師道信(579~651年)卓錫傳法之處,F存古建筑有建于唐永徽二年(651年)的毗盧塔,北宋的眾生塔、衣缽塔,元代的靈潤橋、明月橋等。毗盧塔為道信禪師墓塔,屬亭閣式四門塔,磚石結構,四角攢尖頂,高11.34米。塔基平面方形,每面長10米,上有高2.5米的雙層須彌座。塔正身高4米,每面寬8米,東、南、西三面設蓮花券門,北面無門是。頂作四注式覆蓮塔剎,塔室平面八角,直徑6米。塔頂為小青磚疊澀收分的穹隆頂。尚存古建筑有很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

           

          名稱:大水井古建筑群

          編號:5-0360-3-166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明、清

          類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利川市

          簡介:

             大水井古建筑群主要由李氏宗祠、李氏莊園和高仰臺李蓋五住宅三大部分組成,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柏楊壩鎮水井管理區,占地30萬余平方米,建筑總面積2萬平方米。

             李氏宗祠是一個集政權、神權、族權為一體的封建“土圍子”。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在原土家族人黃氏老宅和墓地的基礎上建成。三殿兩廂,建筑面積約8000平方米。硬山式瓦頂,風火垛及墻壁上彩瓷鑲嵌十分豐富。李氏莊園原為黃氏住宅,清乾隆中期后逐年擴建,建筑面積達8400平方米。1942~1948年,在高仰臺加建住宅一座,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布局與李氏莊園主體相仿。

             大水井民居建筑風格中西合璧,神權共張,且規模龐大,設計獨特,建筑技藝精湛,建筑裝修手法眾多,裝飾圖案豐富。

           

          名稱:襄陽城墻

          編號:5-0361-3-167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明

          類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襄樊市

          簡介:

             襄陽城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區,在漢水中游南岸,與樊城隔水相望,北臨漢水處城墻稍長,南依峴山處城墻略短。平面長方形,略有不規則凹凸。城墻厚11~14米,高1 0.84

          米。城垣周長7331米,其中有護壁磚墻段6408米,無護壁磚墻段680米,另有243米遭損毀,F存臨漢門城樓、拱宸門甕城及震華門甕城。城周有護城河環繞,河道寬130米,最寬處250米。小北門城樓建在拱券式城門洞上,四柱三間,重檐歇山項,為清代磚木遺構。城始建于漢,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曾維修,淳熙八年(1181年)修護城堤,元時城廢,明洪武初,因舊址修筑,并另拓城東北角,明末遭兵火,清順治時重修各門及門樓,清雍正時建仲宣樓于東南角。城西北角筑有子城“夫人城”,東與襄陽城相連,為東晉太元三年(378年)中郎將、梁州剌史朱序母韓夫人率眾所筑,明代初年及以后多次擴建。

          襄陽城歷史悠久、保存完好,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

           

          名稱:襄陽王府綠影壁

          編號:5-0362-3-168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明

          類型:古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襄樊市

          簡介:

          襄陽王府綠影壁位于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南街綠影壁巷,坐北朝南,東、南兩面距城墻各200米。影壁長26.2米,高7.6米,厚1.6米,用綠泥片巖作壁心,漢白玉石鑲邊,內鑲巨型石雕龍。影壁分三堵,中堵略高,壁心浮雕二龍斗寶,上下檻各雕流云飛龍十條,左右抱框各雕流云飛龍三條。左右兩堵稍低,壁心各雕一巨龍舞于云水海濤間,上下檻各雕流云飛龍5條,左右抱框各雕流云飛龍2條。壁上覆廡殿頂,略似四柱三間牌樓狀。須彌座三座相連,中座略高,上有精細仰覆蓮及行龍等雕刻。

          明仁宗第五子于正統元年(1436年)封為襄陽王,綠影壁為王府中的一座建筑,建于明正統五年(1440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破襄陽,襄王府被焚燒,石制影壁幸存。歷久而尚存的綠影壁,作為明代石雕藝術與建筑遺物,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名稱:龍港革命舊址

          編號:5-0493-5-020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1927~1930年

          類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陽新縣

          簡介:

          龍港革命舊址位于湖北省陽新縣龍港鎮,地處湖北的陽新、通山和江西的武寧、瑞昌四縣交界處。1927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龍港領導秋收暴動,實行工農武裝割據。1929年至1930年,李燦、何長工、彭德懷率紅五軍進駐龍港,開創鄂東南革命根據地。龍港保存的革命舊址有中共鄂東南特委、鄂東南蘇維埃政府、鄂東南工農兵銀行、彭德懷舊居、彭楊學校、列寧學校、紅軍后方醫院等70多處,其中有15處集中在龍港鎮400多米長的老街,始建于清末,大多為二層單檐磚木結構瓦房,具有江南古鎮的獨特風貌,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現保存基本完好。在這些革命舊址中,保留有當年的標語、壁畫等遺跡近百幅。

           

          名稱: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編號:5-0494-5-021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1927年

          類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漢市

          簡介:

          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紅巷13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

          毛澤東同志倡議創辦并主持的一所培養全國農民運動干部的學校所在地。建于1904年,初為張之洞創辦的北路小學堂,1927年改為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110平方米,由4棟磚木結構房屋組成,其中一二棟、三四棟分別相連,第三棟為二層式,其余均為一層建筑,二三棟之間有一個大操場,是武漢市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學宮式建筑。距農講所200米遠的都府堤41號,原為普通民房,占地面積46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50平方米,1927年以農講所名義租用,是毛澤東1927年上半年主持農講所工作并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的舊居,也是毛澤東、楊開慧一家最后團聚的地方。

           

          名稱:大智門火車站

          編號:5-0495-5-022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1903年

          類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簡介:

             大智門火車站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車站路、武漢老城區原法租界和現車站路與京漢街的丁字路口。建于1 903年,法式建筑風格,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漢口火車站。候車廳建筑面積1022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布置為中部突出、兩翼內收,立面布置為兩端突出,中部四角備修筑有20米高的塔堡,堡頂鐵鑄,呈流線方錐形。屋項有五個屋面,正中部舉高,中部兩側稍低,兩端稍高,屋面均不出檐,檐周修有欄桿式女兒墻。主出入口系由并列的三洞六扇門組成,設于大廳正中。室內正中為一層候車大廳,空間高10米,兩端為二層,樓下用作售票,樓上用作辦公。

             該火車站是我國第一條長距離準軌鐵路的大型車站,其主體建筑候車大廳年代較早,為我國近代鐵路建設尚存的重要歷史見證。   

           

          名稱:江漢關大樓

          編號:5-0496-5-023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1924年

          類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漢市   

          簡介:

             江漢關大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沿江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建于1921年,總高41米,占地面積1499平方米,建筑面積4009平方米。大樓由主樓和鐘樓兩部分組成,主樓、鐘樓均為四層。大樓正面利用鐘樓和2 2級臺階突出中心入口位置,比例嚴謹,左右對稱,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筑藝術風格的英國特有的鐘樓建筑形式。

             江漢關大樓既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又是武漢近代建筑的一大標志,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   

           

          名稱:武漢大學早期建筑

          編號:5-0497-5-024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民國

          類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漢市   

          簡介:

          武漢大學早期建筑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獅子山等十余座起伏的山岳之間。1930年3月開始興建,1936年全部竣工,占地面積200多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萬多平方米。在三條南北軸線與二條東西軸線相交匯的軸線網絡上,形成以圖書館、理學院、工學院為主體的三個建筑群組。三條南北軸線為:中心花園(小操場)至圖書館;理學院至工學院和水工試驗所;理工二院至大禮堂(現為人文科學館)和辦公廳(現為電訊學院樓)。二條東西軸線為:學生俱樂部至圖書館和理學院;體育館至中心花園和大操場、大禮堂。形成軸線分明,變化有序的整體美。在建筑整體上,遵循了“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中國傳統原則,又引入西方的羅馬式、拜占廷式建筑式樣。在建筑單體造型上,更是形式各異,互不雷同。

          該建筑群還十分注重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有機融合,使建筑與環境相得益彰,堪稱我為近代大學校園建筑的佳作和典范。

           

          名稱:詹天佑故居

          編號:5-0498-5-025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時代:1912年

          類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所在地:湖北省武漢市   

          簡介:

          詹天佑故居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洞庭街51號,系詹天佑任漢粵川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期間由他本人親自設計監造。詹天佑(1861~1919年),近代著名工程技術專家,曾主持修建中國第一條自建的鐵路——京張鐵路。故居建于1912年,是一棟磚木結構的西式二層樓房,占地面積782平方米,建筑面積920平方米。其向陽的東、南、西三面環以回廊,其中東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立面則為廊廡。主入口為八字形石臺階,大門、走廊均居于正中,呈內走廊布局。在上下兩層走廊的兩側各有三間大小不等的房間。頂部為紅瓦四面坡屋面,設有閣樓和老虎窗。詹天佑故居是武漢市目前保護最完整的科技名人故居。

          詹天佑(1861~1919年),字眷誠,西名天佑·杰姆。婺源廬源(今廬坑)人。近代鐵路工程專家,1905年~1909年主持修建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上一篇:湖北省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一篇:湖北省第六和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關于 湖北省第四和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的信息
          民間藝術
          福州脫胎漆器手工藝步驟

          福州脫胎漆器手工..

          福州脫胎漆器以輕巧、精美而聞名,因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綢..
          白與黑的藝術:烏銅走銀手工藝

          白與黑的藝術: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銅走銀是云南一種獨特的銅制純手工工..
          山西忻州寧武炕圍畫

          山西忻州寧武炕圍..

          “炕圍畫”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寧武、忻州原平、代縣的炕..
          民間藝術縮骨功

          民間藝術縮骨功

          縮骨功,也叫縮骨術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這就是縮骨功。卸..
          宮廷鳥籠制作工藝

          宮廷鳥籠制作工藝

          宮廷鳥籠制作技藝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宮廷鳥籠..
          風箏魏

          風箏魏

          風箏是民間傳統手工藝術,而風箏魏就是過去老手藝人的一個品..
          明代手工藝漆器的特點

          明代手工藝漆器的..

          明代漆工藝的活躍與明王室對漆器的推崇與重視有著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