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一般都是用在喜慶節日里比如過年和結婚都需要貼剪紙窗花的。剪紙故名思議就是用剪刀和刻刀把紅紙剪出各式各樣的花卉、人物等喜慶圖案,圖案都是鏤空的,通過紅紙絲絲相連。剪紙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都是通過口口相傳給下一代的,老一代剪紙藝人不用繪圖,憑著剪刀和思想就能剪出精美的剪紙圖案。
剪紙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動,中國剪紙藝術在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世紀)發明的。古代勞動人民運用薄片材料紙張,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那質樸、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兩千年的發展史,使它濃縮了漢文化的傳統理念,在其沿革中,與彩陶藝術、巖畫藝術等藝術相互交織在一起,遞延著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與思想脈搏。成為漢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
關于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霉爛的材料,人們不會像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中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干燥,紙張也不易霉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采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制作的鏤花制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采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時期。民間 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柜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除南宋以后出現的紙扎花樣工匠外,中國最多的還是民間剪紙手工藝人。
剪紙刻法
1.陽刻
以線為主,把造型的線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并且線線相連,還要把形留住,開以外的剪去,稱為正形。
2.陰刻
以塊為主,把圖形的線剪去,線線相斷,并且把形剪空,稱為負形。
3.陰陽刻
陽刻與陰刻的結合。
剪紙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5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中全國八項民間工藝美術類保護專案之一。
剪紙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周兆明、王計汝
剪紙非物質文化
蔚縣剪紙
豐寧滿族剪紙
中陽剪紙
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揚州剪紙
樂清細紋刻紙
廣東剪紙
傣族剪紙
安塞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