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生是中國古代四大名墨歙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自幼在父親的熏陶下對硯雕藝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和濃厚的熱愛;I建成立了歙縣古城墨硯博物館,為弘揚徽州傳統文化,保留徽州民間工藝珍品做出了很大貢獻。
1960年,胡秋生出生于古歙硯手工藝雕刻世家,安徽人。
1979年至95年,任歙縣工藝廠車間生產仿古組組長并帶徒傳藝。
1995年至96年,任歙縣任生產車間主任、仿古培訓組長、團干。
1996年至99年,任歙縣工藝廠廠長、安徽歙硯長廠長、歙硯研究所所長。全面主持全廠工作。
1999年,成立黃山市古城歙硯有限公司。
2003年,獲得中美教科文組織中國首席工藝美術家。
2006年,籌建成立了首家黃山市歙縣文房四寶市場。
2008年,籌建成立了歙縣古城墨硯博物館。
2012年,獲得安徽省首屆十佳民辦博物館。
2013年,公司被評為徽州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
柳公權總結出中國四大名硯,歙硯、端硯、洮硯、澄泥硯,其中徽州歙縣的歙硯以“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嗀里,金聲而玉德”之名,傳千古、揚天下、威四海,和其他三寶一起托起了徽州璀璨的文明史。
歙硯之美,老坑硯為貴
走進歙縣文房四寶市場,省工藝美術大師胡秋生創辦的歙硯展館,從看似普通的硯料到制作成品的硯,從古至今、從舊到新,靜靜陳列著歙硯的悠悠歲月。
歙硯,初看就是一方石料,手輕輕撫摸,光滑冰涼的觸感讓人心里有異樣的舒適感,似在撫摸初生嬰兒的臉,仔細看紋理的風采也各有不同。胡秋生說,歙硯所用原石是幾億年地殼運動的產物。硯礦有個饒舌的說法:“新坑”、“老坑”,不同之處在于形成時間,老坑比新坑還要早個幾億年,因此老坑歙硯備受青睞。收藏者或者市場炒作者狂熱到在徽州一帶購老房并拆掉,豪賭作為地基的石頭是否為老坑硯石,賭贏了便是幾百萬的獲益。
自古以來,贊美歙硯石質堅韌,紋理純凈,手感細膩,貯水不耗,歷寒不冰,呵氣可研,“多年宿墨,一濯即瑩”,說的就是老坑硯,且這些特色其他硯都不及,文人墨客于是更加珍愛。歙硯以婺源(古屬歙州)龍尾山下溪澗中的石材所制最優,故又稱龍尾硯,歙縣一帶也有老坑,唐開元年間已有生產記載。
徽州人“賣田賣地不賣手藝”
由此歙硯珍貴在何處便不用多說。來到歙硯的故鄉歙縣,又有歙硯專家作老師,自然要探究一番歙硯的制作工藝!皬囊粔K硯石石材到制成歙硯成品,大致需要經過選料、制坯、設計、雕刻、磨光、上光、制盒和包裝等八道工序!钡靡环搅,鐵鑿輕輕敲擊,發音如銅聲即為上品。再按照所要創作的硯形鋸坯、磨坯,端放在雕刻工眼前。
參觀胡秋生的工藝作坊,明亮寬敞的屋子內,七八位手藝人正埋頭雕琢硯石。胡秋生介紹道,以前徽州人“賣田賣地不賣手藝”,這里的每一位手藝人幾乎都是家族相傳,不是父輩就是母輩為他們奠基了藝術之路。
誠然,師傅們在雕刻硯石的身影和熟練的手法讓我們頗為震撼。門口一方桌,一位年輕的師傅左手執煙右手拿著特制的刻刀在硯石上比劃著,淡淡的煙圈從口中吁出,順手掐滅煙頭,尖銳的畫刀在硯石上劃出淺淺的一筆弧線,一筆又一筆,細膩的朵朵蓮花便躍然于石,這大概就是“胸有成竹”吧。
精雕細刻成就歙硯美譽
“師傅,你做了多久了?”師傅憨厚一笑,靦腆地回答“18年了”,我們呆愣了片刻。歙硯的雕刻圖案,基礎的莫過于山水花鳥人物亭臺樓閣建筑,淺浮雕最常用,只見他換上特制的鏟刀沿著自己描過的紋路,稍稍用力“推”掉不需要的部分,清灰的粉末越積越多。甚至還有更隆重的,刻刀續上一塊鐵頭,靠在前肩用力磨刻。
師傅們的手沾滿粉末,粗糙!斑@些人一坐就是十年、二十年,除了刻苦鉆研之外,沒有對歙硯的愛好、沒有最基本的藝術修養做不出成就來的!焙锷f道。且不論雕工如何,雕刻之前首要根據硯石天然的形狀琢磨雕刻圖案、從何處下手,哪個部分做水池、墨潭、舔筆的線條?光是聽著就讓人覺得暈頭轉向了。
若非我們的打擾,這間工坊里便只有刻刀在石上“千回百轉”的雕鏟之聲。
年輕人接力歙硯傳統手工藝
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由一人之力完成,老練的師傅四五天就能做成一道歙硯精品。雕成形后,還需最后幾道工序完善,砂紙由粗到細磨出光滑、潤澤的觸感,刻刀繼續修飾細節上的線條,最后上一層核桃油包裹做保護用。師傅說,“硯也是有靈性的,越用手摸觸感越細膩!
離開胡秋生的博物館,我們驅車來到歙縣縣城另一頭的安徽省行知學校,副校長張平引著我們參觀了學生實踐基地。吸引我們來的,正是學校里開設的徽墨、歙硯、徽州三雕等傳統手工藝專業
安徽歙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胡秋生
來源: 瀏覽 3932 次
更多關于 安徽歙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胡秋生 的信息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