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顧之炎,男,漢族,初中文化,出生于1940年12月。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九溪村農民。著名地戲藝人。
地戲是儺戲向戲劇發展的過渡階段,是屯堡人原來娛樂的主要方式。每年一般在古歷正月上半月和七月的上半月演出。正月是迎新春、祝四季平安,七月是跳神,以此來祈求五谷豐登。演出的時候,演員頭戴屯堡人獨有的木雕面具,黑紗遮臉,背戰旗,腰系戰裙,它的伴奏很簡單,一鑼一鼓,一人獨唱,眾人相和,每堂神只跳一部分歷史演義。盡管它沒有生、旦、凈、末、丑的區分,沒有完整的伴奏及鑼鼓經,沒有豐富的曲牌和多彩的聲腔,但是它有以“將”為主的人物區分,有粗曠的表演程式和套路,有簡單的遺存古風的弋陽古腔。
地戲是明代以來祖籍江南的諸省的屯軍及其后裔鐘愛的民間戲劇,表演的全是武戲。它的動作是吸收了古代戰爭中的各種格斗動作演化而成。表演雙方手持兵器交鋒,一招一式表現出對古代戰爭場面的模擬。動作套路有操刀、擋刀、追刀、拖刀、碰刀、栽刀、掛刀、沖槍、垛槍、撲槍、刺槍、攪槍、花槍、和面、過堂、互掛、靠拐、抱捶、撩須、理三刀、圍城刀、回馬槍、抓雉毛、打背叛、雞點頭、牛擦背、古樹盤根、雪花蓋頂、雙鳳點頭等六十多套,這些套路多從實戰打斗中演變而來。使用的木質兵器有:刀、槍、劍、戟、鞭、锏、斧、棍、拐、矛、鉤、鐺等十八般兵器。
顧之炎對地戲表演有獨到的領悟能力,是九溪村《四馬投唐》主要演員,在戲中要扮演一號角色秦王李世民、秦叔寶、羅成等正面人物,頂戴少將型面具。他出身地戲世家,祖父和父親都很喜歡跳地戲。顧之炎說:“我從小就很喜愛地戲,我從15歲時學戲便有相當好的基礎,師從九溪有名的地戲藝人楊炳清,當時的屯堡村寨非常推崇地戲,只要誰家有人會跳地戲,便說明這家人很有文化,整個家庭的地位能在村里提高一個檔次,普遍受人尊敬。但我學地戲不完全是為了提高家庭地位,關鍵是我太愛地戲了,只要穿上服裝戴上面具出場,就好像成了我所要扮演的人物,一言一行、一唱一跳我都很投入。我經常發現觀眾被我的表演所感動,他們隨著我的表演或悲、或喜、或怒、或哀,從他們的臉上和眼神表現出來,看到這,我多高興呀,這是對我的表演的認可,是最高的評價。目前我的兒子和孫子都在跳地戲,在2002年我們祖孫三代還到央視十二頻道進行地戲表演!
顧之炎傾心于地戲表演,并具有天賦,在學戲時經常得到老一輩藝人的夸獎,除在手式和動作方面能與師傅楊炳清相媲美外,還能通過唱腔的悠揚轉換表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有一次他在扮演秦叔寶哭義兄單雄信,因為他唱腔完全表達出了人物內心的悲傷,在場的觀眾都流下了眼淚。這段戲本來需兩個半天才跳完,演完段子后,觀眾久久不愿離去,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把這段戲全部跳完,直到天黑觀眾才慢慢散去。戲班中的老前輩?渌扒喑鲇谒{而勝于藍”。
本著對地戲的熱愛,顧之炎在地戲傳承人方面做著不懈的努力,他吸收了張世福、范介榮、張雙全等年青人做弟子,言傳身教孜孜不倦。弟子范介榮說:“二叔(顧之炎)的指導細致到位,他要求我們要用心去理解戲中人物的性格,如羅成年青氣盛、武藝超群,表演時要力求從唱腔上表達出來;尉遲恭性格豪放粗曠、忠心耿耿、武藝高強,表演時動作上要有力,時時體現他的勇猛。有一次表演,為了讓我們得到鍛煉,他把心愛的秦王面具交給了我和張世福,讓我們來擔大任,演出前他一再向我們強調秦王的王者氣質、帥才的持重,要注意手式的細節和唱腔的聲調能否表達出特點。那場演出很成功!比缃裨陬欀紫壬穆暑I下,九溪村已有二十多個年輕的固定表演人員,這是對地戲傳承作出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