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4年12月29日王川攝影個展覽在輔仁大學藝術學院的“輔仁畫廊”舉行。展覽將于12月29日的中午12:10開幕,在開幕日下午13:30,還將在輔仁大學藝術學院舉行“流年-十年來攝影實踐與思考”的專題講座。本次攝影展覽時間為20天。在元旦放假期間喜歡攝影的朋友可以去參觀展覽。
展覽主題:“流年—王川攝影個展”
展覽時間:2014年12月29日-2015年1月16日,周一至周五8:00am-17:00pm (周六日休館)
展覽地點:輔仁大學藝術學院一樓“輔仁藝廊”
流年攝影展覽背景
從小學習繪畫的經歷使“走出去”成為一種習慣,因為我在各種場合被告知,外面的一切,無論是對于學習繪畫還是個人成長都至關重要。在速寫本時代,世界都是通過由眼睛–大腦–手組成的系統轉移到紙面上,也留在了記憶中。后來我慢慢地明白這些留下來的并不真的是對世界的記憶與描摹,而是自己的軌跡。這個系統的淡出始于膠片相機,終結于后來的數字相機。取而代之的新系統是眼睛–大腦-機器(包括后來的計算機)。攝影的系統似乎更加鼓勵“走出去”,因為它本就擅長于“帶回來”。今天,它的問題更在于帶什么、帶給誰、怎么給。今天這個系統幾乎就是我們觀看本身。
自2008年開始,我對攝影的研究和實踐作為一個較以往更加密切關聯的整體,有了更為簡單的結構:
一、個人對外界的認識和反應,這是對象、內容和創作動因之所在;
二、個人對攝影不斷的再認識則促成了“語言”上的不斷實驗。
和自己的同齡人一樣,對于中國傳統和本土文化有一種開始似有似無若即若離,而后變得愈加強烈的情結。它隨著時間的流逝更加濃重。所以從《像素北京》到《燕京八景》、從《再聚焦:龍》再到《彩》,我的主題始終著落在中國傳統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變異與消失。與此同時,對于純數字圖像的基本結構和秩序的興趣使我用了很長時間去挖掘其基本視覺特性,因為它與傳統的銀鹽影像截然不同,也與我們基于直接觀看、繪畫和仿真再現的圖像建立起來的視覺經驗之間存在如何對接的問題。這部分努力既關乎于視覺語言問題,也牽涉媒介本身。這是一個需要持久探討的問題。
攝影媒介自身的發展同步于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地域、文化、環境的一切變化和演進,它們之間本就有著相互映射的關聯。這個認識使我對于“像素”、“像素化圖像”的探索變得堅定而有樂趣。影像在被抽離細節之后,觀者的視覺便游離于一種似曾相識的不確定當中,同時那種精確與模糊相混雜的矛盾特性之間形成了一種視覺匹配。對我而言它是具有時代特性的視覺樣式。
王川簡介:
1967年 生于北京,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副院長 / 攝影系副教授
2000年 獲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視覺藝術碩士學位
1990年 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書籍藝術系
攝影展覽:
2014《未來的回歸: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密歇根州立大學布羅德美術館,美國
2013《彩》個展,北京藝門畫廊,北京
2013《靈光與后靈光》北京攝影雙年展主題展,北京世紀壇,北京
2012《中國式風景 — 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展》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沃夫森畫廊,倫敦
2011《王川攝影展》愛普生影藝坊,上海
2011《再聚焦:龍》個展,北京藝門畫廊,北京
2010《開放構架 – 中國新風景》 YAVUZ Fine Art,新加坡
2010《 Photo Beijing》 藝術北京,北京
2009《像素北京個展》 49畫廊,北京
2009 《燕京八景個展》 北京藝門畫廊,北京;HongKong Art Fair 香港;藝術北京 北京;重慶國際藝術節 重慶
2008《超自然-中國當代影像展》 Artgate畫廊,紐約
2007《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連州,廣東
2005《Chance Encounters 影像作品展》布里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