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寺摩巖造像群是長江中游、兩湖地區現存唯一最大摩巖造像,在長江以南地區首屈一指!
仙佛寺石窟始鑿于唐代,位于鄂西來鳳縣翔鳳鎮關口村,東與湘西龍山縣石羔鎮泗坪村隔河相望,北與鄂西宣恩縣相鄰。寺內摩巖造像群(俗稱咸康佛)坐西朝東、依山臨水,有佛、弟子、菩薩等造像31尊,1956年被湖北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十年浩劫中,仙佛寺遭受了劫難,佛像被砸損,文物遭破壞;摩崖石刻雖經種種劫難,卻基本保持完好。
國家文物局專家認為:仙佛寺石造像,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現存唯一的大型摩崖造像,是土家、苗族聚集區的歷史文化精華,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這樣規模、水準的摩崖造像,在兩湖地區首屈一指,為研究鄂西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的文化交流、川湘鄂的佛教文化藝術,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實物資料。
仙佛寺摩巖造像工藝精湛。石壁上有小佛二十龕、成一字排列,均高1米左右,或立或坐,各具神態。石壁上雕有大佛三龕(分別為彌勒、燃燈和牟尼佛),龕高7米,主佛高6米。中龕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的軀體魁岸、臉型方頤、雙眼微合、莊嚴慈祥,坐著雙領下垂袈裟,結跏跌坐,左手置于膝上、掌心向上、左臂上屈“作*印”;二弟子、二菩薩侍于佛的身旁。南龕為一佛、二弟子,佛身著通肩大衣,結跏跌坐,臉型略長,方圓適度,眼微下視,形象端莊,手作“施禪定印”,左右阿難、迦葉侍立;阿難雙手合十,面目清秀,活潑開朗,溫順虔誠;迦葉眉高眼大,滿面皺紋,形象生動。北龕與南龕相似,三龕互為整體、相映成輝。
由于仙佛寺石窟毗鄰鄂、湘兩省分界線――酉水河中心線,歷史文化價值重大,湘鄂兩省地方政府和文物部門,對保護工作一直十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