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鐘是明代永樂年間的鑄造青銅器大鐘,采用泥范鑄造的方法。永樂大鐘通高6.75米,鐘壁厚度不等,最厚處185毫米,最薄處94毫米,重約46噸,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鐘。青銅器合金成分為:銅80.54%、錫16.40%、鉛1.12%。
永樂大鐘鐘身內外鑄滿陽文楷書佛教經咒,銅鐘體內外遍鑄經文,共22.7萬字。銅鐘外面為《諸佛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彌陀經》和《十二因緣咒》,里面為《妙法蓮花經》,鐘唇為《金剛般若經》,蒲牢(鐘紐)處刻《楞嚴咒》等,計有經咒17種,皆漢字楷書,字體工整,古樸道勁,勻稱地分布在鐘體各處,相傳是明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當初明成祖鑄造這么多佛經於鐘上,為的是弘揚佛法,使佛經傳諸久遠。
永樂大鐘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大鐘被移到萬壽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覺生寺(今稱大鐘寺)。
一、《日下舊聞考》之誤
晚報張恩蔭先生關于大鐘寺移置大鐘的年代文章說:“《日下舊聞考》的錯訛之處并不鮮見!边@話是不錯的。1981年出版的《日下舊聞考》出版說明列舉二十九卷宮室“大定三年十二月,大軍攻南順門”。大定應為大安。同卷“道宗統和五年八月,命有司撰太宗神功碑,立于南京”,應為道宗大康五年八月。
而“臣等謹案”亦誤。如九十四卷的白云觀有案云:“據甘水仙源錄,元世祖命邱處機居瓊華島,賜名萬安宮!边@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事,錯成元世祖忽必烈。邱處機于太祖十九年因太祖之命居瓊華島,卒于太祖二十二年(1227),成吉思汗也死于這一年。怎能會是世祖的事?
二、案語怎么來的?
《日下舊聞考》有誤,并不能說案語大鐘為“乾隆八年皇上命移置茲寺內”,也說這需要了解《日下舊聞考》的編輯和訪尋經過!秶瘜m史續編》九十一卷有書籍志乘內列《欽定<日下舊聞考>》記:“奉諭旨:本朝朱彝尊《日下舊聞》一部,博采史乘……第其書詳于考古,而略于復實。每有所稽,率難征據,非所以示傳信也。朕久欲詳加證,別為定本。方今匯輯四庫全書,典籍大備,訂之為衷是之作,正當其時。京畿為順天府所隸,而九門內外,并轄于步軍統領衙門,按籍訪咨,無難得實。著福隆安、英廉、蔣賜、劉純煒選派所屬人員,將朱彝尊原書所載各條逐一確復,凡方隅不符,記載失實及承襲訛舛、遺漏未登者,悉行分類臚載,編為《日下舊聞考》。并著于敏中總其成!薄】梢娺@書是和四庫全書同時編輯的,書成后并收入四庫全書。不知上述的訛誤,在四庫全書中是否仍存在?
乾隆命令的英廉是大學士,福隆安是兵部尚書額駙公(乾隆的女婿),蔣賜 一、《日下舊聞考》之誤
晚報張恩蔭先生關于大鐘寺移置大鐘的年代文章說:“《日下舊聞考》的錯訛之處并不鮮見!边@話是不錯的。1981年出版的《日下舊聞考》出版說明列舉二十九卷宮室“大定三年十二月,大軍攻南順門”。大定應為大安。同卷“道宗統和五年八月,命有司撰太宗神功碑,立于南京”,應為道宗大康五年八月。
而“臣等謹案”亦誤。如九十四卷的白云觀有案云:“據甘水仙源錄,元世祖命邱處機居瓊華島,賜名萬安宮!边@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事,錯成元世祖忽必烈。邱處機于太祖十九年因太祖之命居瓊華島,卒于太祖二十二年(1227),成吉思汗也死于這一年。怎能會是世祖的事?
二、案語怎么來的?
《日下舊聞考》有誤,并不能說案語大鐘為“乾隆八年皇上命移置茲寺內”,也說這需要了解《日下舊聞考》的編輯和訪尋經過!秶瘜m史續編》九十一卷有書籍志乘內列《欽定<日下舊聞考>》記:“奉諭旨:本朝朱彝尊《日下舊聞》一部,博采史乘……第其書詳于考古,而略于復實。每有所稽,率難征據,非所以示傳信也。朕久欲詳加證,別為定本。方今匯輯四庫全書,典籍大備,訂之為衷是之作,正當其時。京畿為順天府所隸,而九門內外,并轄于步軍統領衙門,按籍訪咨,無難得實。著福隆安、英廉、蔣賜啓、劉純煒選派所屬人員,將朱彝尊原書所載各條逐一確復,凡方隅不符,記載失實及承襲訛舛、遺漏未登者,悉行分類臚載,編為《日下舊聞考》。并著于敏中總其成!薄】梢娺@書是和四庫全書同時編輯的,書成后并收入四庫全書。不知上述的訛誤,在四庫全書中是否仍存在?
乾隆命令的英廉是大學士,福隆安是兵部尚書額駙公(乾隆的女婿),蔣賜啓是戶部侍郎兼管順天府府尹事,劉純煒是原任順天府府尹。(實際后來還加上刑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胡季堂)可見除了朝廷大臣外還有三個直管北京地區的地方官。乾隆諭旨叫他們帶人會同步軍統領去按籍訪咨,實地調查當朝事,應該是不會出大錯的,與歷史記述未核出不同。
三、張恩蔭的引詩
張恩蔭先生文中引《移鐘奏折》僅是內務府的擬議和雍正的同意,并未見實際移鐘的記載,或當時有此意而未移?雍正御制《覺生寺碑文》也沒有說到移鐘的事。而張文中引《乾隆十一年御制覺生寺大鐘歆用沈德潛韻》詩句云:“喬松偃蓋假山古,杰閣巍巍獨居中。洪鐘在懸洵偉觀……中宏外聳何隆!”這清楚地表明乾隆八年永樂大鐘已在覺生寺。
仔細看這首詩,前后還有有關內容,仆試抄錄:“憶昔遨游西海子,水天上下玻璃空。一川可通萬壽寺,夤緣偶挹曹溪宗。喬松偃蓋假山古,杰閣巍巍獨居中。洪鐘在懸洵偉觀,連吟更喜昆弟從。蒼黝其色蟠其紐。中宏外聳何隆!”
這是乾隆當皇子時到西海子即甕山泊(西湖,即今昆明湖)去玩,說一川可通萬壽寺,即今長河通到廣源閘西側的萬壽寺。和兄弟連吟作詩,說好個大鐘。后面的喬松、杰閣都指萬壽寺,不指大鐘寺?梢姶箸姶藭r仍在萬壽寺未移到覺生寺來。
編者標示此文題為爭鳴,但是看來仍未有有力確切證實遷鐘在哪一年,仍需高明指正,繼續探討。
是戶部侍郎兼管順天府府尹事,劉純煒是原任順天府府尹。(實際后來還加上刑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胡季堂)可見除了朝廷大臣外還有三個直管北京地區的地方官。乾隆諭旨叫他們帶人會同步軍統領去按籍訪咨,實地調查當朝事,應該是不會出大錯的,與歷史記述未核出不同。
三、張恩蔭的引詩
張恩蔭先生文中引《移鐘奏折》僅是內務府的擬議和雍正的同意,并未見實際移鐘的記載,或當時有此意而未移?雍正御制《覺生寺碑文》也沒有說到移鐘的事。而張文中引《乾隆十一年御制覺生寺大鐘歆用沈德潛韻》詩句云:“喬松偃蓋假山古,杰閣巍巍獨居中。洪鐘在懸洵偉觀……中宏外聳何隆!”這清楚地表明乾隆八年永樂大鐘已在覺生寺。
仔細看這首詩,前后還有有關內容,仆試抄錄:“憶昔遨游西海子,水天上下玻璃空。一川可通萬壽寺,夤緣偶挹曹溪宗。喬松偃蓋假山古,杰閣巍巍獨居中。洪鐘在懸洵偉觀,連吟更喜昆弟從。蒼黝其色蟠其紐。中宏外聳何隆!”
這是乾隆當皇子時到西海子即甕山泊(西湖,即今昆明湖)去玩,說一川可通萬壽寺,即今長河通到廣源閘西側的萬壽寺。和兄弟連吟作詩,說好個大鐘。后面的喬松、杰閣都指萬壽寺,不指大鐘寺?梢姶箸姶藭r仍在萬壽寺未移到覺生寺來。北京的大鐘寺,原名覺生寺.
永樂大鐘“五絕”
第一絕是形大量重、歷史悠久;
第二絕,永樂大鐘是世界上銘文字數最多的一口大鐘;
第三絕永樂大鐘奇妙優美的音響,音質音色馳名天下。輕撞,聲音清脆優揚,回蕩不絕達一分鐘。重撞,聲音雄渾響亮,尾音長達2分鐘以上,方圓50公里皆聞其音;
第四絕是永樂大鐘科學的力學結構是,永樂大鐘懸掛紐是靠一根與鐘體相比顯得很小的銅穿釘連接的。別看穿釘很小,卻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噸的剪應力范圍之內。
永樂大鐘第五絕是高超的鑄造工藝,青銅器雕塑鑄造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的青銅器三大傳統鑄造工藝-泥范法、鐵范法和失蠟法之一,永樂大鐘采用的是泥范法。
永樂大鐘